(共24张PPT)
散文二篇
——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被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走近作者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作家。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1938年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山寺暮》,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本文选自《严文井散文选》。
解 题
齐读标题。
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
明确:
从标题看,作者写作意图非常明显,即热情地歌颂永久的生命。
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臼jiù齿 洗涤dí 不朽xiǔ
炫xuàn耀 卑bēi微 牛犊dú
茸róng毛 疲倦juàn 消逝shì
奇迹jì 蔓màn延 凋diāo 谢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感叹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
第二部分(2--4)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
第三部分(5)以一个精警的句子收住全文,令人印象深刻。
细读课文
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明确:
1、“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虑,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生命”和“衬衫”相对比,突出表现了个人生命短暂、不可重复的特点。语言生动通俗,耐人寻味。
明确:
2、“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了,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比喻。把“生命”比作“不懂疲倦的旅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个体生命虽然短暂,但人类的生命是永无止境的。
明确:
3、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感叹生命的神奇,揭示生命的规律,又为这一规律而欢呼。暗含着一个意思: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戕害生命的暴君必将被充满生命力的人民打倒。
明确:
4、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永存。何以成为奇迹?指个体生命与生命集合体在易逝与永存方面相差甚大,却又都是生命,这令人惊奇,也指“凋谢”和“不朽”本来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生命的协奏曲,让人慨叹。
细读课文
怎么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
明确:
“终于要凋谢的花朵”指绽放过的美好的生命个体,“永存”说的是生命整体,花谢后又会有花开,生命是永不休止的。这句话看似矛盾,却再次意蕴着生命的永久的哲理。
细读课文
作者为什么说“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
明确:
文章写于1942年。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1938年6月9日,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政府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间接导致惨绝人寰的1942河南大饥荒,史称花园口决堤。
背景介绍
明确:
那些“暴君们”指日本鬼子,国民党等势力,他们是杀不绝我们的,中国人民就如同那生命顽强的小草,同这些残暴势力斗争到底,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高度赞美及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深入探究
文章第一段说“我们都非常可怜”,而最后一段却盛赞生命就是“奇迹”,这是否矛盾呢?
明确:
不矛盾。文章一开始写个体生命的有限,并感叹“我们都非常可怜”,第二段却忽然转折,将我们带入永久生命的美好视野,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深入探究
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
1、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弱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2、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3、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主旨探究
本文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体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我们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