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上名著导读《昆虫记》
《昆虫记》中描写了许多昆虫,下列不是书中描写动物的一项是
A.骆驼、恐龙 B.蜘蛛、蜜蜂 C.螳螂、蝎子 D.象鼻虫、蟋蟀
《昆虫记》是 国昆虫学家 的杰作,记录了他对昆虫的观察和回忆。该书有“ ”之美誉。
A.法国 法布尔 昆虫的童话 B.英国 法布尔 昆虫的史诗
C.英国 笛福 昆虫的童话 D.法国 法布尔 昆虫的史诗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题。
《昆虫记》揭开了昆虫世界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蝉在地下“潜伏”十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活五个星期;螳螂善于利用“ ”制服敌人; 不凭借任何工具就能“剪”下大小适当的原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
蟋蟀盖房子是在 (季节),蟋蟀房子的特点有 。
名著阅读。
它们身体鼓鼓的,像半粒豌豆,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瓢虫,鞘翅黃色、红色或棕色,没有斑点,这些鲜艳的颜色具有警戒的作用,可以吓退天敌。
(1) 这段文字主要描写的对象是 。
(2) 《昆虫记》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段加以分析。
名著阅读。
本学期,小明所在的班级为了更好地开展名著阅读交流活动,创建了一个关于名著阅读的班级微信群。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 《昆虫记》初读阶段结束后,语文课代表为活跃群内气氛,建议所有人把头像换成《昆虫记》中自己喜欢的昆虫图片。同学们纷纷响应,小明却迟迟不能选定。如果小明向你寻求帮助,你会建议小明选择①(昆虫名称) 做头像,理由是:② 。
(2) 《昆虫记》读完后,小明想在班级微信群里写一段推荐语,请你帮他来完成不少于 30 字。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或拐弯的动作看上去很笨拙。这是因为它只靠着那伸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舵桨,再也没有别的辅助工具了,当它享受了足够的阳光后,它就缩回前身,排出空气,渐渐向下沉落了。
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留在水中央——那就是当它们在慢慢地排出鞘内的空气的时候。虽然它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只小小的鞘造得这样的完美,这样的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
(1) 上述语段中“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具体指石蚕的 。
(2) 为什么说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①我很清楚地知道,光亮产生于萤的呼吸器官。有一些物质,当和空气相混合,立即便会发出亮光,有时甚至还会燃烧,产生火焰。此等物质,被人们称为可燃物。而那种和空气相混合便能发光或者产生火焰的现象,则通常被人们称作氧化作用。萤的灯就是氧化的结果。那种形如白色涂料的物质,就是经过氧化作用后剩下的余物。氧化作用所需要的空气,是由连接着萤的呼吸器官的细细的小管提供的。至于那种发光物质的性质,至今尚无人知晓。
②萤还有一个本领,就是完全有能力调节它随身携带的亮光。也就是说,它可以随意地将自己身上的光放大一些,或者是调暗一些,或者是干脆熄灭它。
③如果萤身上的细管里面流入的空气量增加了,那么它发出来的光亮度就会变得更强一些;要是哪天萤不高兴了,把气管里面的空气的输送停止下来,那光的亮度自然就会变得很微弱,甚至是熄灭了。
④刺激能够影响到气管。这精致的灯,萤的身后最后一节的小点,只要有少许刺激,立刻就会熄灭。当我想要捕捉幼小的,清凊楚楚地看见它在草丛里发光,并且飞旋着,但只要我的脚步稍微有一点儿不经意,发出一点儿声响,或者是不小心触动了旁边的一些枝条,那个光亮立刻就会消失掉。
⑤然而,雌萤的光带,即便是受到了极大的惊扰,也不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比如,把一个雌萤放在一个铁笼子里,我们在铁笼子旁边放上一枪。面对这样暴烈的声音,它的光亮依然如故。我再把冷水洒到它们身上。但是,没有一盏灯会熄灭,顶多是把光亮稍微停一下我又拿了我的一个烟斗,往铁笼子里吹进一阵烟去。这一吹,那光亮停止的时间长久了一些。还有一些竟然停熄掉了。但即刻之间便又点着了。等到烟雾全部散去,那光亮便又像刚才一样明亮了。假如把它们拿在手掌上,然后轻轻地一捏。只要你捏得不是特别的重,它们的光亮并不会减少很多。总之,到目前为止,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们全体熄灭光亮。
(1) 阅读第①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萤火虫”的发光原理。(不超过 50 字)
(2) 《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具体谈谈“科学性”和“文学性”是如何“完美结合”的。
(3) 法布尔从不满足于仅仅记录昆虫的生活,他关注的是昆虫活生生的生命过程。结合整本书谈谈他具有怎样的可贵品质和情怀?
名著阅读。
《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圣经”。法布尔将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熔铸与《昆虫记》中,为它注入了灵魂与生气。我们可以从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阅读。
(1) (1)请你将某种昆虫的知识卡片补充完整。
档案信息 内容
名字(学名、俗名) ①
外形(成虫、幼虫) 六只短足,两片钩状的颚,完全发育的雄性会生出翅盖,雌性终生处于幼虫状态。屁股上面挂一只小灯笼。
食性 最小的食肉动物,它的猎物通常是② 。捕猎时,先用钩状的颚打击猎物的外膜,施行“麻醉手术”,再进食。
婚配与繁殖 雌性尾部的“灯笼”是它求偶的手段,雄性求偶时拥有巨大复眼,几乎占据整张脸。交配时尾部的“灯”光会变弱。它们无夫妻感情、无家庭观念,往往产卵后,把卵拋洒在随便什么地方。
(2) 法布尔的语言除了有科学的严谨,又兼具文学语言的特点。下面两则材料均描写螳螂的外形,比一比,说说你更喜欢哪则材料的语言?为什么?
【材料一】身体轻盈,淡绿的体色,长长的翅膀像纱罗一样。没有张开来像剪刀一样的凶狠的大颚,小嘴尖尖。前足腿节像个扁平的梭子,内侧有两行钢锯。
——《昆虫记 螳螂猎食》
【材料二】胸部具翅两对、足三对;前胸细长,前足祖大呈镰刀状,其股节和胫节有倒钩状刺,用以捕捉害虫。
——《辞海 螳螂》
阅读法布尔《昆虫记》中《绿色蝈蝈》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沾糖的蝉肉的,因此别的东西也得吃。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
这一切都说明蝈蝈喜欢吃昆虫,尤其是没有过于坚硬的盔甲保护的昆虫。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蝈蝈这蝉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浆,有时没有好吃的,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
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就像吃普通的猎物一样。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1) 阅读选段,说说绿色蝈蝈最喜欢吃哪两类食物。
(2) “我”为什么要给蝈蝈变换食物的花样?
(3) 结合选段内容,概括说明“我”对待昆虫的态度和研究昆虫的方法。
名著阅读。
①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②但是不幸得很,它这样喜欢的音乐,对于别人,却完全不能引起兴趣。就是我也还没有发现它唱歌的目的。通常的猜想以为它是在叫喊同伴,然而事实明显,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③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梧桐树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④所以这样看起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伴在你面前,你大概不会费掉整月的功夫叫喊他们吧!
⑤其实,照我想,便是蝉自己也听不见所唱的歌曲。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方法,强迫他人去听而已。
⑥它有非常清晰的视觉,只要看到有谁跑来,它会立刻停止歌唱,悄然飞去。然而喧哗却不足以惊扰它。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撞石子,这镇静的蝉却仍然继续发声,好像没事儿人一样。
⑦有一回,我借来两支乡下人办喜事用的土铳,里面装满火药,将它放在门外的梧桐树下我们很小心地把窗打开,以防玻璃被震破。
⑧我们六个人等在下面,热心倾听头顶上的乐队会受到什么影响。“碰!”枪放出去,声如霹雷。
⑨一点没有受到影响,它仍然继续歌唱。它既没有表现出一点儿惊慌扰乱之状,声音的质与量也没有一点轻微的改变。第二枪和第一枪一样,也没有发生影响。
⑩我想,经过这次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 子,它对自己所发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蝉》,有删改)
(1) 蝉的歌唱源于它怎样的身体构造?
(2) 第③段画线句子语言有什么特色,请略作分析。
(3) 第⑦至⑩自然段,写了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治学态度?
(4) “垂缕饮清露,流响岀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的《蝉》和法布尔的《蝉》都写了蝉鸣,其用意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 A
2. D
3. 心理战术;焦叶蜂
4. 秋季;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
5.
(1) 瓢虫
(2) 《昆虫记》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如:把瓢虫鼓鼓的身体比作“半粒豌豆”,生动形象;对瓢虫鞘翅颜色的描写,细致入微:“吓退”一词对其颜色作用的描写更是充满幽默感。
6.
(1) 蝉;“潜伏”地下忍受四年的黑暗,只为了阳光下五个星期的歌唱
(2) 示例:《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昆虫的生活以及繁行种族所进行的斗争。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的社会人生,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对万物的赞美之情。文学界尊称他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昆虫界的荷马”。
7.
(1) 小鞘
(2) 因为它只靠着那伸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舵桨,没有别的辅助工具,转身或拐弯时都很笨拙。
8.
(1) 萤能产生一种发光物质,它与连接着呼吸器官的细管里提供的空气发生“氧化作用”,从而产生光亮。
(2)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它行文活泼,语言诙谐,还常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的世界,读来情趣盎然。比如“而那种和空气相混合便能发光或者产生火焰的现象,则通常被人们称作氧化作用。”作者介绍“萤火虫”的发光原理时,语言准确,具有科学性;“这个聪明的小动物”“那些十分幼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总爱和我捉迷藏”等生动传神,亲切自然,富有情趣,具有文学性。所以说《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3) ①善于观察,细心观察。如在草丛中观察萤的发光和光亮的消失。②反复推敲实验,一丝不苟,锲而不舍,认真钻研。如用不同的方法反复试验怎么让萤的光亮停止和消失。③热爱自然,热爱动物。如“这个聪明的小动物”“那些十分幼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总爱和我捉迷藏”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9.
(1) 萤火虫;蜗牛(或者是“小蜗牛”)
(2) 更喜欢《辞海》的语言,《辞海》的语言简洁、准确。
10.
(1) 甜食和肉类。
(2) 为了研究和验证蝈蝈的食物范围和偏好。
(3) 对待昆虫的态度:喜爱、尊重。研究昆虫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实证法)。
11.
(1) 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
(2) 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用人格化的手法,通过比肩而坐、狂饮树汁、慢步行走等动作,生动地描写了蝉的生活习性。
(3) 作者用土铳的枪声对蝉的听觉进行测试,结果证明蝉是没有听觉的。作者勇于实践和探究,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4) 虞世南的《蝉》,以蝉喻人,旨在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法布尔的《蝉》旨在探究科学奥秘:观察探究蝉的身体构造和歌唱的特点,通过试验证明蝉是感受不到声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