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说课教学设计
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带有很强抒情性的写人记事散文。文笔朴素而不失典雅,感情细腻真挚而不矫揉造作。此文不论欣赏阅读亦或教学分析都价值极高,因此被认为现代经典散文,也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文章整体从回忆往事的角度,回忆父子车站分别,对父亲背影的触动,对父亲感情态度的变化。朱自清生平经历中,曾与父亲有过隔阂,随着父子境遇的变迁,作者对父亲的感情由不认同不在意及不满冷漠,慢慢变为理解和思念。
作者基本上是以叙述代描写来表现出父亲的关爱。父亲的嘱咐犹豫变化和动作,作者都观察细致,这些看似细碎的叙述却恰恰是父亲真实的内心活动,是父爱的外在流露。《背影》主要表达对父亲的回忆理解和思念,但作者并未大篇幅全面描写父亲或堆砌事件来表现父爱,而是从一个小的切入点着笔,车站送别尤其是父亲蹒跚背影的重点描写,将笔力集中于一点,用仅一千多字的篇幅将一个人一件事写好,综合使用动作、语言、事物等细节的描写展现父亲的形象和对作者含蓄的呵护。
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基本了解了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的功能,从语文的人文性角度考虑,学生能够感受人情冷暖,能用真挚的心灵感受平凡人物的平凡事,这为《背影》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理解并积累生字、词。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品读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理解其中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的深情。
教学难点: ①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的内在含义; ②抓住人物的特征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说教学目标集中难点制定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很适合朗读,要让学生多读。读出文中的感情,使学生自己能够受到感动。所以我把该文教学重点定为: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②理解其中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的深情。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初二学生,他们的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掌握的阅读技巧不是很多。所以我把本文的教学难点定为:①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的内在含义; ②抓住人物的特征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理解并积累生字、词。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品读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说教法及学法、教具、课时
教法
讲授法、探究讨论、案例分析
教具
多媒体
课时
20分钟
说教学程序
导入
巧妙的导语能营造适良好的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采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听完之后提问:“咱们父亲在自己生活当中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要求学生边听边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联想,听完之后随意谈谈自己的感想,可以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简要点评后引入课题。
作者简介
介绍有关朱自清的资料,并播放关于视频短片,结合课文最后段中父亲信中的那句话,了解作者、作品和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丰富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对课文作者等有一个细致的了解,也可以更好地开展对课文的研究。
默读思考
听课文配乐朗读,让学生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朗读技巧。并将自己认为优美、感人的句子勾画出来。
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重点抓住什么在写
学生归纳出课文主要写了父亲为“我”送行,车站买橘一事,重点写了父亲的“背影”,从而把握住了文章脉络。
再读全文,讨论:课文几次写了父亲的“背影” 哪一次留给作者的印象最为深刻 各用一个短语概括出来,并用“我看到了一个_的背影”的句式进行评价。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学习批注法,为下一环节的深入研析做好铺垫。
精读课文
1、品析“四次背影”
“望父买橘”这个片段是本文的精妙之笔,属细节描写,它将父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我通过播放有关电视散文片断,引导学生观察、联想,深入讨论,细细品味几个要点:①父亲衣着的三个“布”字与“我”的“紫毛大衣”;②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细节中的动词品味;③父亲买橘与家境的惨淡对比,回过头去阅读第二、三段,揣摩把“背影”放在一个特定环境中写的用意。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圈点评注,交流讨论逐一解决
2、品析“四次流泪
这样引入思考:如果说,文章中父亲对儿子的爱是通过父亲的外在形体“背影”这一特定意象表现出来的,那么,作者感念父亲的内心活动又是通过什么体现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全文后,指出这种内在的情感是通过“我”的“四次流泪”体现出来的。
让学生找出反映作者“泪如泉涌”动情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动情的原因,用“_的眼泪”进行概括,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上述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朴实的语言背后的深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归纳能力。
归纳主题
交给学生自己来说说学了《背影》这一课,有什么体会、感悟,学到了什么?
文章追忆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教学反思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逐渐形成独立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学习与交流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学习过程,它是有着生命意义的师生的共融共进的历程,是生机勃勃和五彩缤纷的。在让学生自主选择内容时,有的学生认为”车站送别”一节感人,有的则觉得”爸爸为我买橘子”一部分更让人感动.同样,让学生畅想表达为什么感动时,学生同样有着不同的感觉和见解。如本课要感悟课文父爱时,学生从几个描写父亲的简单语言和动作中体会了父爱的伟大,从而让我们的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