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运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细读典型事件,理解藤野先生之“伟大”,读懂“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所叙事件之典型。
【课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典型事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学习观察事件的方法。
教学重点:
准确概括事件,理解让“我”感激之处。
教学难点:
找准话题,概括事件。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学情调查:交流预习后的初步认知
(一)学生交流:
1.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说出自己的认识并陈述理由。
2.藤野先生为什么“最使我感激”?
(二)教师质疑:
课文中写到:“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同学们为什么都没有用“伟大”来形容藤野先生呢?为什么在鲁迅的“眼里和心里”,藤野先生是“伟大”的?到底是什么让他“最感激”?
(说明: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初感”,作为确定教学起点的依据之一。以“伟大”“最感激”为支点,撬起对整篇课文的理解。)
二、概括事件
(一)学生快速阅读,教师关注学生阅读情况,并做出评价。
(二)合上书,概括文中记述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些事件。
(三)打开书,再次浏览,把漏掉的事件补充出来。
(四)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注意引导学生以“我”为主体来概括事件。
预设:
(1)我在东京的见闻
(2)从东京至仙台路上的所见
(3)在仙台受到学校和职员的优待
(4)初识藤野先生
(5)得到藤野先生指导、修改讲义
(6)在解剖实习中,得到藤野先生的关心
(7)收到匿名信,被冤枉得到先生漏的题
(8)观看枪毙中国人的影片改变了意见
(9)与藤野先生惜别
(说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运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所以,应该遵循下面的顺序来学习:找出这些典型事例,通过阅读发现它们何以成为“典型”,学习观察事件的方法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典型事件”。从阅读方法来看,七下第四单元学习的是浏览,第五单元学习的是比较阅读,第六单元学习的快速阅读,这一环节是为了找出这些典型事例,自然需要用快速阅读的方法。之所以让学生看完后不看书概括事件,就是为了使他们阅读时精力更集中,经历了一次回忆和补充的过程,印象也会更深刻。)
三、阅读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寻“让我感激”之处
(一)教师以自己的批注做示范: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第二三天”“便”写出看讲义的时间短,与下文联系,这么短的时间,批改得那么认真,可见藤野先生对我的学业十分关心。)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以后真的是这样做的,为我批改讲义的次数多、频率大,这是很难能可贵的,的确让人感动。)
(二)学生以这样的方法来继续阅读文中写到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然后交流,教师适时做概括、提升。
预设:
(1)藤野先生为我批改讲义这件事到底为什么值得感激呢?藤野先生做这件事的时间(包括时间点和时间段)、次数、质量、频率都值得关注,鲁迅先生在观察这个事件时,不仅关注了人物做了什么,而且关注了什么时间做的、怎么做的等因素,这样把“值得感激”的程度写足。
(2)藤野先生关心我的解剖实习这件事何以让“我”感激呢?他从中国人“敬重鬼”这一背景来设身处地为鲁迅考虑,并且“担心”“高兴”的程度可见是真正把这件事放在了心上。鲁迅先生在回忆这段往事时,不仅关注了人物说了什么,而且关注了人物怎么说的,说这话时人物的心情。同样,惜别之时,“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关注了人物的状态“凄然”“悲哀”。
(说明:从小学开始就学习批注,但是批注时内容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而且不是学过一次就可以熟练掌握的,这次主要运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关注典型事件,或者典型事件中的细节。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通过文章学习作者认识人物、认识世界之法。)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概括出了文中的回忆的事件,运用做批注的方法细读了“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发现作者在观察这些事件时,不仅观察到了人物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还关注了什么时间做的、怎么做的,说话时的心情、状态,甚至没有说出什么等。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写下来的都是真实的、在他回忆里留下深刻印象的,这些正是藤野先生让他感激之处。但是,这些事是一些优秀老师也能够做到的,仅仅这些就足以称之为“伟大”了吗?仅仅这些,就让藤野先生成为作者的老师中“最令人感激”的人吗?
(说明:总结本节课运用的阅读方法和对做事方面的启发。再次把开头的疑问提出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下节课做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典型事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理解选用典型事件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典型事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事件成为“典型事件”的深层原因,学习全面观察人物和事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讨问题,明确学习内容
(一)读句子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二)提出疑问
“最”是“第一”的意思,就是说在鲁迅先生“所认为的我师”中,别人给他带来的感激和鼓励都无法与藤野先生相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在作者心中,藤野先生到底“伟大”在何处?让我们读一读那些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或关联不大的事件,看它们中是否藏着什么秘密。
(说明:承接上节课内容,再次提出疑问,并关注“最”一词,引起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阅读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或关联不大的事件,初步理解“最感激”和“伟大”
(一)教师示范
用做批注的方法阅读,然后按“写了什么”到“写的是什么”的思路理解1、2自然段。
预设:
写了什么:我在东京目睹的情况——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写的是什么:清国留学生思想陈腐、贪图享受、不学无术,让“我”特别讨厌、气愤和悲哀。
方法:弄清句子(段落)之前的关系,确定重点内容;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人物感情。
(二)学生自读,交流
预设:
(1)去仙台路上所见——心境之悲
(2)在仙台受到学校和职员的优待——并未感受到真正的尊重
(3)收到匿名信,被冤枉得到先生漏的题——被日本“爱国青年”羞辱而气愤
(4)观看枪毙中国人的影片改变了意见——为中国人的麻木而气愤、悲哀
(三)讨论
1.从这些事件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境况下的鲁迅?
预设:身处异域因国家贫弱而受辱,得不到大多数人真正的尊重,看不到学医救国这条路的希望。
2.从读出的他的心情,你又能看出什么?
预设:他有爱国之心,想改变现状,有时又觉得无可奈何,他在努力地找寻出路。
(四)质疑:以上事件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但与表现藤野先生真的无关吗?
预设:
对比、衬托……;
藤野先生给了鲁迅以真正的尊重,他给了鲁迅先生真正需要的……
(说明:从“写了什么”到“写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一步步把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处,发现文中处处有个真实的“我”在,也就了解了本文作为回忆性散文“内容真实”的特点。所有这些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或关联不大的事件,都呈现了当时遇见藤野先生时,鲁迅所处的难以改变的生存困境和心理困境。而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对于他孤寂的心灵无疑是巨大的慰藉。只有理解了这些,才会明白文中的那些事件何以在鲁迅心中成为“典型”。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对写这些的作用可能还仅会停留在表面,在此基础上,下面再带学生读关键段落,才会真正读懂。)
三、阅读结尾两段,读懂“最感激、给我鼓励”和“伟大”
(一)阅读倒数第二段
1.朗读:
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2.理解“伟大”
(1)出示词典义:①品格崇高;才识卓越②气势雄伟;规模宏大;超出寻常,令人景仰钦佩的。
(2)理解语境义:在鲁迅看来,藤野先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中国,为学术,这是超越民族界限的。而这个目的并不是靠藤野先生这个小小的老师就一定能实现的,但是,藤野先生并没有放弃,依然坚持着这样做。这是“崇高的”,是“超出寻常,令人景仰、钦佩”的。
(二)阅读最后一自然段
1.朗读: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2.思考:为什么藤野先生照片能给作者这么大的精神力量?
预设:
藤野先生的希望不仅是对鲁迅个人的,还有对中国、对学术的希望,他也在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希望的力量是强大的,它有指引的力量,也有激励的力量。
(说明:抓住“伟大”这一词语,理解其语境义,也是理解鲁迅认为藤野先生“伟大”的原因,正如文中所说“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伟大”是鲁迅的个人感受。在前面一个环节的基础上,读关键段落,真正读懂藤野先生在鲁迅心中的形象及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
四、总结
1.阅读了那些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事件,我们理解了鲁迅当时所处的境况以及他的心境,在那种特殊情况之下,藤野先生让鲁迅得到了真正的尊重,鲁迅不仅看到了先生做了什么,也看到先生是在什么情况下做的、为什么而做,因而评价他是“伟大的”,从他身上汲取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正因如此,他成为“最令我感谢、给我鼓励的一个”。
2.这篇回忆性散文,以典型事件刻画了藤野先生。那么什么样的事件才算得上“典型”呢?怎么观察从而去发现典型事件呢?
(1)能够反映人物本质的事件
(2)看人物所做之事,还要关注人做事的动机、时间、情况、方式等。
(说明:学生在写作中难以写出典型事件的根源在于在生活中不会观察事件,也不明白什么是典型事件,通过阅读文本去学习作者观察之法、思考之法,再在写作实践中引导学生去运用这些方法,这才能真正地实现既“学”又“习”。)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