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必修3)(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必修3)(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8-04 11:30:44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一 百家争鸣 2009年10月16日,第十一届全
运会在山东济南市奥体中心开
幕,当孔子的画像出现在直径50米的碗幕时,现场500名儿童以童声吟诵着孔子传承千载的经典:“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可谓“圣人孔子光照古国,《论语》浓缩千年文明”。[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提示]
1.了解诸子百家思想政治主张。
2.认识孔子、孟子的历史地位和法家思想在古代专制王
朝中的地位。
3.通过对百家争鸣的学习,体会儒家的民本思想,道家
崇尚自然、追求精神享受的境界。1.时代特点: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动荡。知识点一 孔子和早期儒学诸侯纷争2.主要内容仁有教无类春秋德治礼1.思想特点
(1)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2)以因循自然的“ ”、“逍遥”为处世方法。无为知识点二 老庄之学2.代表人物
(1)老子
①主张
a.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b.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c.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
d.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 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②著作:其思想体现在《老子》一书中。消极悲观(2)庄子
①主张
a.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b.认为“ ”无所不在,万物也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叫“齐物”。
c.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与天地为一,从而逍遥自得。
②著作:其思想集中体现在《 》一书中。道庄子3.历史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
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
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思想特点:奖励 ,实施严刑酷法。耕战知识点三 法家思想3.主要内容君主集权4.历史影响
(1)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 统一全
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
护专制政权的工具。秦始皇[教材P6“学习思考”]
法家是如何论述改革的意义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这种思想的价值?
提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通过变法改革适应社会发展。这种改革的思想含有合理的因素,体现了进步的历史观。
1.团体特点
(1)以纪律严密著称。
(2)推崇夏朝的政治,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
(3)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知识点四 墨家的主张2.思想主张
(1)讲求功利
①主旨:“兼相爱、 ”。
②提出了非攻、 、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交相利尚贤(2)哲学贡献
①认识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判别知识的“ ”法。
②逻辑学:
a.建立“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
b.广泛应用类比推理。
c.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三表3.演变历程
(1)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专门探讨 ,称
为“墨辩”学派,也称后期墨学。
(2)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了。
逻辑学[教材P8“学习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这一阶段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提示:(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到重用。
(4)思想文化上:“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出现私人讲学。
一、儒家思想的作用[典例1]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  )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解析] 材料反映了“长幼有序”观点,是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答案] D
二、理解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1)战国末期的思想家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
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和利益,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2)韩非子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要根据现在的实
际来制定政策,这种主张变法革新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3)韩非子的理论为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发展封建制提供
了思想武器,有其时代的进步意义。[典例2]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解析] 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B正确;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不符合君主统治的需要,A错误;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C错误;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D错误。
[答案]  B一、观察下图中的情景:思考:(1)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孔子拥有3 000弟子在当时有何重大意义?
提示:(1)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2)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其拥有3 000弟子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扩大。二、阅读下列图文:
右图是电影《墨攻》的海报,影片以战
国时代七雄争霸的局面为背景,描述了
一场攻城与守城的精彩斗智过程。剧中
的主角是来自于墨家的革离。墨家是中国最早的民间结社组织,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其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或“钜子”,其创始人墨翟是第一代“巨子”。墨家的成员自称为“墨者”,他们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做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数是有知识的劳动者。思考:墨家的创始人是谁?其基本主张有哪些?
提示:创始人:墨翟。其基本主张有:“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节葬、节用等。课件36张PPT。二 汉代儒学[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提示]
1.了解太学的建立及影响以及汉武帝对推进儒学发展的
积极作用。
2.认识汉王朝对推进民族文化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3.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体会其对文化的摧残
和恶劣影响。1.原因
(1)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体的过程中,一些儒生、游
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2)李斯焚书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知识点一 “焚书坑儒”批判2.概况
(1)焚书:除秦以外,其他各国 收藏的书均属焚
毁范围;不属于焚毁范围的书有《秦记》、博士官
所负责管理的文献和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
种树方面的书籍)。
(2)坑儒:将四百六十余名儒生坑杀于咸阳,以警告天
下的文人。私人3.评价
(1)焚书坑儒是对先秦 成就的否定,是中国文
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2)焚书坑儒受到 的批判,焚书坑儒对思想
文化传播造成恶劣影响。思想文化主流文化[教材P9“学习思考”]
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提示: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体现的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1.背景
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 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专制主义知识点二 罢黜百家2.起用儒学之士
(1)举贤良策
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数百人,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汉武帝向这些儒者咨询 的方略,让他们阐述“大道之要,至论之极”。治国(2)董仲舒及其思想
①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政策应当“更化”的时候就必须“更化”。
②董仲舒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要确立 的地位。他提出,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在他看来,文化的“一统”和
的“一统”是一致的,而文化的“一统”又可以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这一观点,得到汉武帝的认可。儒学独尊政治3.评价
(1)汉武帝时代,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
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独尊儒术的措施,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扼制了 的自由发展。
(3)儒学地位上升的同时,汉王朝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
教育的重视,这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
义的。学术思想[教材P10“学习思考”]
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而著称的帝王。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你能够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政策有没有关系?提示:汉武帝改革仕进制度,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问题;惩治豪强,打击不法贵族;推行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抗击匈奴,保持了北方边疆的和平稳定;开通丝绸之路。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提拔儒生担任高级行政职务,为以上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进行了理论准备和人才准备。1.汉武帝创建太学
(1)汉武帝创建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
养政治管理人才的 。
(2)太学的建立,是 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汉武帝时期的太学,虽然规模非常有限,但却代表着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官立学校知识点三 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2.影响
(1)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 的
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2)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 的情形得到改变,
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文化垄断官位(3)东汉太学生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他们品评政界人物,
参与上层政争。太学清议,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
政治生活较早的史例。当时太学生的 ,迫
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议政运动[教材P11“学习思考”]
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了儒学地位的提升;说明了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儒学和教育文化的重视。1.选官制度的变化: (早期)—— (汉代
)——九品中正制(魏晋)——科举制(隋朝至清朝)。
2.确立:隋朝。完善:唐朝至北宋。强化和衰落:明
清时期。知识点四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世官制察举制3.特点
(1)科举制以 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
(2)考试内容:主要是 。考试成绩儒学经典4.影响
(1)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2)有益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
(3)科举制使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者
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
(4)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
薄弱。[教材P11“学习思考”]
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今天我们应当怎样来看待这种文化现象?
提示: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一方面知识分子能够因学得仕,并不受到家族等级的严格限制,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的普遍重视。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以仕途为唯一理想归宿,人人汲汲于功名利禄,使得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寥若晨星。中国古代士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的这一特征,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严谨完备以及科学的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一、“焚书坑儒”的实质及其影响[典例1]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
(  )
①崇法反儒 ②防止旧势力复辟 ③毁灭文化
④加强思想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 结合史实并紧扣“目的”这一关键词语判断。[答案]  B
二、董仲舒新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1)董仲舒的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
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皇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同时又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而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也为新儒学所继承。(2)新儒学提出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同时又披上了神学外衣。新儒学提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典例2]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解析] 本题考查汉武帝时期的儒学,旨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公孙弘因为精通儒家经典《春秋》而位列“天子三公”,并被汉武帝封为平津侯,反映出儒学地位的提高,D说法正确;A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从材料信息中无法得出B、C的结论,排除。
[答案]  D一、阅读下列史料:
材料1:(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明]李贽《史纲评要》卷四《后秦纪》
材料2:秦术戾儒,厥民斯酷。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耶?儒坑秦耶?
——[唐]司空图《铭秦坑》思考: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焚书坑儒”事件的看法。
提示:李贽认为“焚书坑儒”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加强思想控制的必然产物,只不过手段太残忍了。司空图则认为对儒学和儒生实行残酷的镇压,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汉朝时确立了儒家的统治地位,因此说不是秦坑儒而是儒坑秦。秦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采取统一思想的措施是必要的,但“焚书坑儒”造成了极恶劣的后果。二、观察下图中的情景: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阐发自己的观点,思想界异常活跃,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西汉武
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建议,儒学在思想界获得“独尊”,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思考: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能从“百家”之中脱颖而出,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儒家在战国时期只是“百家”之一,并没有受到重用。它之所以能够从“百家”之中脱颖而出,至汉武帝时成为正统思想,是因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能够吸取“百家”之长,不做步自封,更在于他们能够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发展。三、阅读下列图文:
右图为著名的江南贡院。贡院是科
举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
“贡”的意思是各地举人来此应试,
就像是向皇帝贡奉名产。贡院最早始于唐朝。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考中者称贡士,经殿试合格后称进士。思考:科举制创始于何时?以何种方式选拔官员?
提示:创始于隋唐时期。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课件39张PPT。三 宋明理学 《二十四孝故事·郭巨埋儿》:郭
巨是个贫穷的孝子,他和妻子不
得不忍饥挨饿将仅有的粮食省给
母亲吃。结果老母亲并没吃,全让给孙子吃了!看着
一天天瘦下去的母亲,郭巨自责不已,竟决定将儿子
活埋![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重点提示]
1.了解儒学的困境,北宋五子理学的创立及成熟。
2.认识佛教、道教冲击下儒学的改造与发展,朱熹学说
对维护专制统治的影响。
3.通过对宋明理学的学习,体会儒学对佛教、道教的吸
收及陆王心学强调知与行的关系。1.儒学的困境
(1)汉武帝 以后,儒家思想就成了正统思想。
然而,到了汉代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
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学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
位。知识点一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罢黜百家2.唐朝儒学复兴运动
(1)唐代中后期, 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激
烈反对佛教和道教,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
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2)李翱则提出必须从“ ”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3)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
先声。韩愈性命之源3.宋代儒学复兴运动
(1)兴起: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鼓励下,北宋士大
夫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 复兴运动。儒学(2)主要内容
①推崇《春秋》中的“ ”之旨,批评唐代政治。
②主张: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尊王攘夷(3)意义
①在他们的持续努力下,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②理学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教材P13“学习思考”]
老聃是中国人,为什么石介说他“自胡来入我中国”?
提示:石介的说法反映了当时的一些儒家学者有意将在文化渊源上原本属于中原文化的道家之学及道教归于与中原文化有本质区别的蛮夷文化的范畴之内,以贬低道家文化,进一步抬高儒学的地位。1.北宋五子及其基本思想特征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 ”,是理学的开创者。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 ,又称新儒学。北宋五子知识点二 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理学2.周敦颐的思想主张
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关于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3.邵雍的思想主张
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4.张载的贡献
(1)他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 的
杰出代表。
(2)在理论上,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
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唯物主义5.“二程”的贡献
(1)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2)认为天理的核心就是“ ”,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
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 ”。仁孔颜之乐[教材P14“学习思考”]
为什么理学家特别重视寻找“孔颜之乐”?提示:理学家认为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应当就是所谓的“孔颜之乐”。而传统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仁”,这体现在传统儒学家的言行中。1.理学的集大成者
南宋 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朱熹的主要学说
(1)在理气关系方面,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
于气;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朱熹知识点三 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2)理学的修养论,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
践的学问。朱熹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朱熹还强调,“ ”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就是在于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仁(3)社会政治理论
①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 ”,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由此,朱熹得出了一个大胆的结论: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无道之君,所以才导致了政治的长期黑暗。三纲五常②由于道掌握在儒家手里,所以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朱熹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3.朱熹的地位
(1)朱熹将《大学》、《中庸》与《 》、《孟子》
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
经典。
(2)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他的思想作为官方 ,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论语正统儒学[教材P15“学习思考”]
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曾被官方诬为“伪学”,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为什么?
提示:朱熹的学说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要达到仁者境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1.陆王心学
(1)陆王心学是指以陆九渊和 为代表的理学。
(2)陆王心学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
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3) 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
完成。知识点四 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王守仁心学2.陆九渊与心学
(1)南宋思想家 是心学的开创者。
(2)主要思想
①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②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
③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陆九渊(3)影响:陆九渊的思想言论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
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3.王守仁的心学
(1)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2)主要思想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提出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为了遏止伪善流行,特别强调“ ”。致良知知行合一[教材P16“学习思考”]
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他的这种观点?提示:他肯定了文化对于人心影响深远的事实,肯定了精神力量的作用。尽管他在某种意义上夸大了这种作用,但是他的忧虑又是有道理的。实际上,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能否定和轻视文化的作用。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的严峻挑战
1.佛教盛行:当时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人民要
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
2.道教在民间的传播: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道家的“无为”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在下层民众中拥有众多信徒。3.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1)董仲舒的新儒学之所以能成为汉朝统一的政治思想,
其前提条件是国家统一;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
分裂、社会混乱,思想的统一性受到政局分裂的冲击。
(2)汉代新儒学提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但是在国
家大分裂时期,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君权神授”
的权威受到挑战。
(3)战乱年代,人们的负担加重,“仁政”不能真正推行,
因此也就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典例1] 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的困境主要来自(  )
A.佛教和道教的传播   B.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C.科举不考儒家经典 D.分裂割据破坏统一[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尤其是道教、佛教的广泛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故选A。[答案]  A二、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典例2]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 (  )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解析]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分别是儒家思想在各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共同的思想都是以“仁”为思想核心,故正确答案为A。B项属于王阳明的思想,C项只适于程颐、朱熹、王阳明而不适于孔孟,D项只适于程颐、朱熹。
[答案]  A一、阅读教材P17“材料阅读与思考”:
思考:我们应当怎样理解王阳明所说的“良知”?
提示:王守仁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王守仁特别强调“知行合一”。二、阅读下列图文:
右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
释迦牟尼和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
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
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思考:“三教”是指哪三教?唐代韩愈为复兴儒学提出了什么主张?
提示:“三教”指儒、佛、道。
韩愈激烈反对佛教和道教,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课件28张PPT。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
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琴心相
挑,雪夜私奔。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寡妇“逾墙淫奔,无耻之尤”;明末李贽却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对同一事件,宋明理学家和李贽的评价截然不同。[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重点提示]
1.了解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2.认识李贽等思想家思想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3.通过对各思想家主张的学习,体会其思想的进步性和
深刻影响。1.思想方面
(1)针对正统理学家“ ,去人欲”的命题,他提出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
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知识点一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存天理(2)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不能以“圣人
”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
至论”。
(3)提出“绝假纯真”的“ ”,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
与官场的欺诈。童心说2.文学方面
(1)主张: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也主张“ ”,反对
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2)影响:这一倾向对晚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真心[教材P19“学习思考”]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李贽的这一认识?
提示:李贽从反对正统理学家“存天理,去人欲”的角度出发,强调坚持和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主张承认个性也是有意义的。李贽所说的“私”和“心”的关系,实际上也肯定了思想的独立性。1.主要思想
(1)黄宗羲的思想最精彩之处,是他敢于批判 。
黄宗羲提出了君臣平等的思想。
(2)在具体制度方面,提出 的主张。
(3)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 。君主专制知识点二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限制君权工商皆本2.影响
(1)这些主张是明朝末年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
体反映。
(2)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
武器。1.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2.主要思想
(1)批判 ,揭露了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2)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 。”
(3)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非常注重实学。著有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君主专制知识点三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寄之天下之人1.主要思想
(1)政治思想方面
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2)哲学思想方面
在发挥“ ”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知识点四 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气一元论2.评价
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1.主要主张
倡导“ ”,著有《潜书》。大胆批判
。抨击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知识点五 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经世致用专制君主2.评价
唐甄的思想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唐甄对专制主义君权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并没有上升到 的高度,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他把希望寄托于贤君明主身上,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制度批判一、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思想的出现
(1)明朝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考试只许在儒家的四
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八股取士的制度,使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经世致用思想主要是针对明末这种不切实际的学风产生的。(2)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许多思想家所共同主张的一种学
说,它以实用为宗旨,发扬注重实践、注重实证的求实精神,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它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挥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从而开启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典例1]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周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  )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关键信息“顾炎武”、“《日知录》”及抨击内容,可知顾炎武对当时的官方正统儒学即宋明理学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抨击。[答案]  D二、明清进步思想家思想的共同点
1.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破除了对孔子思想的迷信,对封建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也冲击了传统的纲常礼教,构建了新的思想体系。2.反专制,倡民主
李贽反对统治者的专制与压迫,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王夫之反对统治者“以一人私天下”。
3.紧跟时代,提倡变革
李贽高度评价商鞅、吴起等改革家,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主张“经世致用”,他们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典例2] “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李贽的思想,旨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人人皆可以为圣”可知,该思想家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故选B。
[答案]  B一、明末清初儒家思想活跃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提示:明清之际,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封建统治极端腐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激化,人民起义风起云涌。(2)经济上,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3)思想文化上,一方面宋明理学占据统治地位,思想因循守旧,陈腐不化;另一方面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近代科技的传入使一些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对传统理学的反思和批判出现了。二、阅读下列图文:
管仲曰:“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世之仪表也……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与法者民也。”
黄宗羲曰:“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思考:两位思想家论述的核心观点有何不同?
提示:管仲认为法律应由君主制定,让臣民遵守,其核心观点是建立君主专制。黄宗羲认为封建国家的法律是君主“一家之法”,应当先有“天下之法”,其核心观点是反对君主专制,实行法治。三、阅读下列史料: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