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民版必修3)(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民版必修3)(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8-04 11:31:32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著名近代史学家陈旭麓曾提到鸦片战争
对华的影响: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
动了十多万军队,先后有一名总督、两
名提督、七名总兵、两名都统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重点提示]
1.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历程。
2.认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3.通过对不同阶级派别的新思想的学习,体会先进的中
国人挽救民族危机的迫切心情、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和实践的艰难性。1.背景:清朝国势日趋衰落,知识分子远离社会现实,
统治者沉浸在“ ”的迷梦中。
2.概况
(1)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 的人。
①收集有关西方国家的信息,编译西方的书籍和报纸。
②主持编写了《 》《华事夷言》,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知识点一 “睁眼看世界”天朝上国四洲志睁眼看世界(2)魏源:编成了《 》,这是当时第一部由中
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魏源在书中阐述了“ ”的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 的第一步。
(3)洋务思想: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在“师夷长技以制
夷”的基础上,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逐步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以此指导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教材P38“学习思考”]
结合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评价一下这种说法。
提示: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但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在与西方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解西方,中国现代化首先从思想上发生变化。因此这种说法是正确的。1.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
的兴起,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应
运而生。民族资本主义知识点二 维新变法2.维新思想的发展
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思想逐步走向成熟,以康有为、 、谭嗣同、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反思洋务运动。
(1)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并积极
推动维新变法运动。
(2)梁启超:发表了《变法通议》等一系列文章,宣传民
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梁启超(3)谭嗣同
①谭嗣同属于维新派中的 。
②谭嗣同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他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激进派(4)严复
①严复在维新理论宣传上的贡献巨大。
②1898年,严复翻译的《 》出版。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但严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中由弱变强。天演论③严复的 思想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守旧不变、激发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3.性质:维新变法既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又是资产阶
级启蒙运动。
进化论4.意义
(1)维新思想是爱国的。维新派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
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2)维新思想还是进步的。维新派要求改革封建制度,建立
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力图让中国走上资本主
义道路,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3)维新思想具有启蒙作用。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
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
平等的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
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教材P38“学习思考”]
为什么康有为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提示:首先是因为康有为对中国当时国情即中国传统思想之深厚、影响之深远的了解,为减少变革的阻力而实行。其次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造成的,其目的就是要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再次,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和学问素养也有很大关系。1.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兴中会”的秘密誓词中,明确提出了“ ,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驱逐鞑虏知识点三 走向共和2.民主共和国方案的确立
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成立,明确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至此,“建立民国”,即建立资产阶级 ,正式被确立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民主共和国3.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1)时间:从1905年到1907年。
(2)主要内容
①要不要革命。
②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3)论战实质是围绕着三民主义展开的。(4)影响
①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这次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作好了舆论上的准备。
②革命派关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也受到了进步人士的普遍拥护,使许多知识分子放弃了
的思想,投身于革命事业,扩大了革命的影响,壮大了革命的阵营。君主立宪4.结果:1912年1月1日, 正式成立,资产阶
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国方案得到初步实现。中华民国一、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典例1]  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解析] 据1869年这一时间信息可排除B、C,因B发生于辛亥革命后,C发生于中日甲午战争后。题干“虽经此例”说明已开放而非“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岂不至善”说明人们倾向保守。[答案]  A二、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提出不同思
想主张的背景和影响[典例2]  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  )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解析] 本题考查维新派的思想,旨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可知,该人物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故选C。由“顽固派”可知A、D不符合题意;李鸿章等洋务派与“其心则夷也”不符,B不符合题意。
[答案] C一、阅读下列图文:
右图谭嗣同临刑绝命词:“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他被公推为六君子之首。思考:(1)谭嗣同为何在临刑前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
(2)维新变法为何只持续了百日便失败了?
提示:(1)因为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维新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是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主观原因是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局限性,不敢放手发动群众而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二、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主张有何异同?
提示:课件26张PPT。二、新文化运动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说:我翻
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
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都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重点提示]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2.认识先进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新探索。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体会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勇
于探求真理的精神。1.背景
(1)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反动的政治势力向革命势力猖
狂反扑,妄图 。
(2)辛亥革命使 的思想深入人心。在这股
的逆流面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 的新文化运动。知识点一 《新青年》与新觉醒复辟帝制反封建民主共和尊孔复古2.概况
(1)标志:1915年, 在上海创办了《 》。
(2)代表人物:陈独秀、 、胡适、鲁迅等一批接受
了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
(3)中心:北京大学。
(4)指导思想:“ ”、“科学”。李大钊陈独秀青年杂志民主[教材P53“学习思考”]
为什么说尊孔复古的实质就是复辟帝制?
提示: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基础,尊孔复古就是为复辟帝制制造依据和舆论,实质就是复辟帝制。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1)陈独秀
①指出只有科学与民主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
②希望青年要解放思想,成为自主的、进步的、科学的新青年。
③从历史进化论的观点出发,说明 取代君主制是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民主制知识点二 高扬科学民主大旗(2)李大钊
①指出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能并存。
②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其实就是反对复辟帝制。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陈独秀指出 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
原则,都是“奴隶之道德”。
(2)鲁迅发表《 》,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呼
吁推翻旧制度。三纲五常狂人日记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
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2)陈独秀发表《 》,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
新文学。文学革命论1.进步性
(1)思想解放运动
①全面进攻封建专制思想,开辟了 发展的道路。
② 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传播。新思想知识点三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马克思主义(2)促进民众的觉醒:唤起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推动启蒙运动不断高涨。
(3)文化转型运动
①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
②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2.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 的批判,也有一
定的片面性。他们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做是进步的。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传统文化 [教材P56“学习思考”]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什么关系?
提示:新文化运动的进行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尤其是后期的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随着五四运动的进行,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在中国传播,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分裂。一、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民主与科学”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口号是民主与科学,即“德先生”
和“赛先生”,这一口号是由陈独秀首先提出的。这一口号出现在当时的中国,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及人民的迫切需要。(2)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大都接受了这一思想,并以西方资
产阶级文明来批判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但这一口号更具有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性质,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更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典例1]  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主要基于陈独秀 (  )
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  B.创办《青年杂志》
C.发动学生运动 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解析]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同时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A项符合题意。[答案]  A二、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觉醒的途径
1.进步社团的创办: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尤其
是青年学生。他们纷纷成立社团,在北京大学,主要有新潮社、国民社、平民演讲团等。其中少年中国学会的宗旨是“振作少年精神,研究学说,发展社会事业,转移末世风气”,以创造适合于20世纪国际潮流的“少年中国”。2.新式刊物出版: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出版的新式刊
物主要有《新潮》和《国民》。青年学生所组建的这些进步团体和创办的这些新式刊物,推动着启蒙运动不断高涨。[典例2]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  )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立宪政体”、“国民政治”均离不开“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可知,陈独秀认为民主政治的实现离不开民众的觉悟,D正确;“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的是严复,A错误;“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是新文化运动的直接目的,B错误;C与题干材料不符合,排除。
[答案]  D一、观察下列漫画中的情景: 思考: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提示:问题: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进行彻底批判。
原因:儒家传统文化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封建势力非常顽固;袁世凯统治时期,为了称帝需要尊孔复古,在社会上出现了复古逆流。因此,要反封建,在思想领域就要把矛头指向孔教。二、简述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局限性?
提示:(1)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特别表现在局限于知识界,没有与工农群众的斗争相结合。
(2)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如把中国的一些优秀文化遗产当做封建糟粕一概加以否定。课件29张PPT。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
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
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课标要求]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重点提示]
1.了解新思潮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
2.认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重大意义。
3.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所
在和先辈们勇于探索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1.开始传播
(1)梁启超:发表的文章中提到了 ,称他是社会
主义的鼻祖。
(2)朱执信: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3)无政府主义者:他们曾经介绍过一些马克思的学说和
思想。知识点一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马克思2.系统传播:李大钊发表了《 》、《布尔
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分别开设了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庶民的胜利[教材P57“学习思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吸引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
提示: (1)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理论体系,是实现救亡、通向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
(2)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新思潮的竞起,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新的救国方案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与比较的机会。(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他们在五四爱国运动中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4)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争霸的本性,通过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鲜明对比,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的良方。
(5)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美好社会和大同理想的追求,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1.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
(1)工读互助团幻想通过知识分子做工和帮助劳动者求学的
办法、来改造社会,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理想。
(2)1920年初,由于经济上入不敷出以及经常出现意见不合,
工读互助团的实践失败,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知识点二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2.三次论战
(1)论战
①1919年,围绕“要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等分歧, 和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讨论。
②1920年,围绕“要不要建立‘ ’的国家”等问题,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
李大钊劳农专政③围绕“要不要建立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等问题,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同无政府主义者进行了激烈的交锋。
(2)意义:论战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扩大了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 在中国的影响得到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3.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些组织的任务,就是组织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翻译马克思主义的著作,经常举行演讲,宣传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教材P58“学习思考”]
如果你生活在五四时期,你会不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
提示: (1)会。
(2)以工读互助团等为代表的社会实践活动都以失败告终,让很多青年认识到,部分改造很难行得通,开始接受社会主义。三次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传播及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了解,必将选择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学术思想向 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社会改造知识点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
(1)创办刊物:1920年9月,上海小组把《 》改为
公开理论刊物,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宣传。
(2)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还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工
作,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新青年3.影响
(1)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特征及其作用[典例1] 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思想指的是 (  )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解析] 注意“1929年”这一时间信息。这一时期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国民党宣传部门利用五四运动十周年对中国共产党坚持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攻击,称之为“过火”。故本题选A。[答案]  A二、20世纪初期的思想论战[典例2] 《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纸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什维克主义。”在当时,能够佐证这种说法的是 (  )
A.《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
B.《共产党宣言》诞生
C.《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
D.《变法通议》被广泛传阅[解析] 此题可用排除法。《共产党宣言》诞生于1848年,《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发生于1916年,而题干中的“一年以来”即发生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的“一年以来”,《变法通议》是维新变法期间的刊物,故选A。
[答案]  A
一、阅读下列材料:
1920年三四月间,上海《东方杂志》刊登了1919年7月苏俄发表的《苏联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布“废除与日本、中国与以前各协约国所缔结的一切秘密条约”,还表示苏维埃政府愿意“把沙皇政府独自从中国人民那里掠夺的或与日本人、协约国共同掠夺的一切交还给中国人民”,“拒绝接受中国因1900年义和团起义所付的赔款”并“废除一切特权”。宣言发表后,在国内立即引起强烈反响,中国人民受到巨大的鼓舞。思考:为什么这个宣言在我国产生了强烈反响?它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1)宣言引起我国人民强烈反响的原因是它第一次改变了西方国家自中国近代以来宰割、奴役和掠夺中国的态度,第一次提出了废除列强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并且提出归还帝国主义国家从中国掠夺的一切。(2)苏维埃政府对中国平等友好和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予以否定的态度,赢得了中国人民的普遍好感,这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二、观察下图:思考:(1)两人针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问题展开了一场什么论战?各发表了什么文章?
(2)两人观点的根本分歧何在?
提示:(1)“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2)二人观点的根本分歧在于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