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必修3)(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版必修3)(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8-04 11:32:26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一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双百”方针的提出,为新中国文化事
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文化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课标要求]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重点提示]
1.了解“双百”方针的提出,“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及“二
为”方向提出背景及成就。
2.认识不同时期文化方针的作用。
3.通过对文化事业曲折发展的学习,体会政治经济的发
展决定文化发展的道理。1.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事业万象更新。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规定:“提倡文
学艺术为人民服务,启发人民的政治觉悟,鼓励人民的劳动热情。”知识点一 “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共同纲领(2)在“向时代学习,向 学习”的口号下,新中国的文
化艺术工作者以澎湃的激情,讴歌人民共和国,讴歌祖国的革命和建设。
(3)随着社会主义 在中国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
设的逐步展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成为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人民基本制度2.提出
(1)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百花齐放、 ”的方针。
(2)主要内容:强调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
上百家争鸣,这一方针又被称为“双百”方针。百家争鸣3.影响
(1)它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2)“双百”方针提出后,在文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文化
艺术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他们紧跟时代,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时代变化和新人物、新思想的文艺作品。①文学创作出现繁荣盛况,涌现出了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如《红岩》等。
②电影和 创作百花争艳。《上甘岭》等影片深受广大观众喜爱。《龙须沟》等剧目受到群众的欢迎。
戏剧[教材P83“学习思考”]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提示:内容上提倡“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热情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在文艺创作方针上,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出现第一次高峰。1.“十年动乱”
(1)导火线:1965年11月,《评新编历史剧〈 〉》
的发表。
(2)“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由大中学校学生组成的“红卫
兵”组织蜂拥而起。知识点二 “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海瑞罢官(3)在全国各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坏“ ”(即所
谓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声浪中,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许多文艺界人士、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遭到批斗。
2.文化凋零的表现: 一枝独秀,文艺创作万马齐
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八亿人口八个戏”成为当时文艺的真实写照。四旧样板戏[教材P84“学习思考”]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艺事业遭到怎样的摧残?原因是什么?
提示: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艺事业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到农场劳动,遭到政治批判,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文艺作品遭到封杀,仅留下“八个样板戏”,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文艺事业遭到摧残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发动及林彪、江青一伙推行文化专制主义。1.原因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
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提出“文艺
为人民服务,为 服务”,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知识点三 文化事业的繁荣社会主义2.影响:在“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指导下,改革开放
后的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如设立“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一、“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实质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
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在中央“双百”方针的影响下,涌现出了一大批人民喜
闻乐见的作品。长篇小说有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柳青的《创业史》。话剧有老舍的《茶馆》、郭沫若的《蔡文姬》等。
3.实质:是政治民主化在科技、文艺上的反映,即科技
民主化、文艺民主化。[典例1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  )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双百”方针,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A、B、C三项都是“文革”时期的文艺方针,不符合题意要求。“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体现了文学、艺术的自由发展。故选D。[答案]  D二、正确认识“双百”方针遭遇挫折的原因及从中得到的历
史教训[典例2]“文革”对文艺工作造成的危害有 (  )
①红卫兵破“四旧”,使文化典籍遭到严重损坏 ②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被错误批判 ③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剧目、剧种和文艺形式被勒令停止上演和表演 ④“二为”方向遭批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  “二为”方向是在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含④的B、C、D三项。
[答案]  A
一、阅读下列材料: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彪、江青等污蔑新中国成立17年来文艺战线上是修正主义“文艺黑线”专政,他们将改编后的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以及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交响音乐剧《龙江颂》《杜鹃山》作为“样板戏”,推广到全国。一时间,全国各地京剧团只能演出样板戏,地方戏剧也移植样板戏,电影也以样板戏拍摄成的戏曲艺术片为内容,各单位还组织学唱样板戏,全国上下成了样板戏“一统天下”。思考:(1)这种状况是否符合“双百”方针?
(2)对于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的中国合适吗?为什么?
提示:(1)这种状况不符合“双百”方针。
(2)不合适。我国地域广大,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具有不均衡性,存在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社会习俗、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我国人口众多,不同人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对文学艺术的形成和风格的要求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二、“双百”方针与“二为”方向的关系是什么?
提示:(1)“双百”方针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2)“二为”方向概括了新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符合文化艺术发展的规律。
(3)“二为”是“双百”方针的补充和发展,为“双百”方针指导下的文化事业指出了正确的方向。课件37张PPT。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977年,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关于1977
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断了10
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1977年冬天,全国有570多万考生参加了考试。考生年龄参差不齐,最小的只有十三四岁,最大的则有三十六七岁。迄今为止,这是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经过这一次以及1978年夏季的招生考试,全国有40多万人走进大学校门。[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重点提示]
1.了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
2.认识我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
影响。
3.通过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史实的学习,体会“百年大
计,教育为本”的意义和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1.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新中国顺利完成了从 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 的新型教育制度。
2.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创办各类形式的学校普及教育,在各类学校中优先录取 入学接受教育。
知识点一 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半殖民地社会主义工农子女3.教育方针的确定
(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法律形式将新中国
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
(2)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
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成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4.教育方针的实施
(1)教育形式多样化:倡导“两种 ”“两种劳动制度”。
(2)教育改革广泛开展:为改变教育脱离 和发展职
业教育,提供了可贵的思路。
5.教育方针的意义
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教育制度生产实际[教材P88“学习思考”]
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提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国内敌我矛盾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反映在各个方面。政权并不稳固,要彻底改造旧中国教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要求。1957年由毛泽东提出。1.“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冲击
(1)“文革”初期教育受到的冲击
在全国一片混乱的形势中,各地大中学校纷纷
“ ”。全国大中学校的招生工作基本处
于停顿状态。数以千万计的中学毕业生失去了深造
的机会。知识点二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停课闹革命(2)知识青年“ ”运动
1968年底,《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批示,全国随即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持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上千万初、高中毕业生走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上山下乡(3)“教育革命”在全国展开的表现
各地先后开展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的热潮。在教学体制上,各级学校实行所谓“ ”,学校与工厂、社队“挂钩”,建立校外学工、学农基地,并在校内大办工厂、农场等。学校的学制也被大大缩短,有的地方甚至将小学与初中合并或将初中与高中合并。开门办学(4)高等学校升学考试制度的废除
1970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恢复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改为“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它实际上废止了从高中直接升入大学的传统做法和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然而,由于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教师的积极性不能发挥,教学秩序又难以保证,教育质量大幅下降。2.“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 ”、“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文化断层[教材P89“学习思考”]
查找相关资料,谈谈你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看法。
提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得到了锻炼,为边远和不发达地区的开发献出了青春年华,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加上缺乏整体规划,许多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从而给他们在思想、文化、个人生活等方面带来很多不幸,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大批知识青年在青春年华时失去了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的断层,从长远来说,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1.主要措施
(1)教育工作者的解放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界经过 ,
平反大批冤假错案,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
了新生。知识点三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拨乱反正(2)恢复高考制度
恢复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1977年12月,全国570万青年参加了 后的第一次统一招生考试,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恢复高考(3)职称评定制度的建立
国家还建立起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逐步形成风气。
(4)“三个面向的提出”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 ,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尊师重教世界(5)“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实施“ ”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其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6)教育立法取得重大进展
1980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相继制定颁行了《学位条例》《 》《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初步建立起了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义务教育法2.主要成就
随着教育的全方位改革,中国各级各类教育跨上了新台阶。
(1)基本普及了 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 文盲
(简称“两基”)。
(2)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得到发展,
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
(3)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 成绩显著,
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九年青壮年成人教育[教材P89“学习思考”]
1.高考制度的恢复为什么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反响?
提示:因为它使得“考试获得成功”、“考试实现就业”、“公平竞争”等重新得以实现,使莘莘学子的十年苦读有了回报,并与国际接轨,恢复了正常的教育,尤其是使十年“文革”中的大量失学青年有了升学机会,所以其社会反响巨大。2.中共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提示:“科教兴国”战略是指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一、新中国成立后对旧教育的改造及全面教育方针的提
出和实施
1.新中国成立后,为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政府对旧教
育进行了彻底改造
(1)创立人民教育制度,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确立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2)对被帝国主义把持的学校,收回教育主权。
(3)改革学制。新学制改革了不合理的年限和制度,对各
级学校进行了调整,使各级不同程度的学校更好地衔接起来。2.教育方针
(1)提出: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法律
形式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到:“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实施
①刘少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倡导全日制的学校、半工半读的学校“两种教育制度”与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两种劳动制度”。
②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国范围的教育改革广泛开展。在管理体制、办学体制、高等教育等方面都有大的发展。[典例1] 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解析] 学生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回答,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即将完成,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将开始,国家急需专门人才。[答案]  D二、教育、科技、经济三者的关系的“科教兴国”提出的
意义
1.教育、科技、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
(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
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带动着
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3)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技的发
展又带动了国民经济的提高。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2.“科教兴国”提出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2)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3)有利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典例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解析] 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据此判断B项“20世纪80年代”为正确选项。
[答案]  B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兴办具有哪些特点?
提示:(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
(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3)制定新的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统。
(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接班人。二、观察下图:
思考:上述三幅图片能反映出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提示:“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掀起了一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成千上万的初、高中毕业生走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造成了我国人才结构的断层。三、观察下面图文中的情景:
右边的这张照片于1993年11月摄于
云南省红河县浪堤乡浪堤村,取名
为“旁听生”。
思考:画面上的儿童可以以什么为武器,来保证当时自己最大梦想的实现?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