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期末选择题专项训练
1.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A.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B.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辱之道C.形成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D.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2.17、下列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头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
A.相继经历了由“走英日道路”到“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
B.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方案
C.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D.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3.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4.康梁维新派提出向西方学习,推动“百日维新”,但真正得以实施的措施是
A.按西法编练新军 B.设制度局,为新政立法C.进行地方官制的改革D.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5.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是
A.学工艺技术——学自然科学理论——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B.学自然科学理论——学工艺技术——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
C.学工艺技术——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学自然科学理论D.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学工艺技术——学自然科学理论
6.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7.《纽约时报》1881年7月23日社论称“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时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对上述说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中国近代化开始启动B.提示了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C.体现了美国人对洋务运动仍缺乏了解D.说明了中国主动向美国学习先进技术
8.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理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9.20世纪早期,一位旧派人士在抨击某运动时说:“近阅坊间之出版物,间有主张破除旧有伦教,毁裂吾国固有文学,以期改造一新社会者。……青年学子,根植薄弱,骤睹新奇之说,易启混淆之心,于操行学业前途极有关系。”这段材料从侧面反映了该运动的积极影响,其中不包括
A.破除旧有伦教,冲击儒家思想B.变革文字语言,冲击封建文学C.提倡民主共和,抨击君主专制D.动员青年学子,革除社会旧弊
10.下面是关于洋务派的评价,不属于维新派对其评价的观点是:
A.……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
B.“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C.夫四民之中,农居大半,男耕女织,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众,胥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能言矣。
D.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11.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主要基于陈独秀
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 B.创办《青年杂志》 C.发动学生运动 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2.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的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崇,盲从欧美之风。”该文针对的是 A.中体西用思潮B.维新变革思潮 C.全盘西化思潮 D.民主主义思潮
13、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A. 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 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 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 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14、1916年,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则材料实质是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B.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C. 提倡马克思主义以指导革命 D.指出西方思想宣传过程的缺陷
15、“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初版)就是这一活劫的代表作。”据此下列说法最符合当时社会条件的是?????????????
A.康有为自幼接受儒学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康有为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理论根据,减少变法阻力
C.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具有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
D.康有为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
16.某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你认为最贴切的是
A.屈辱——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B.抗争——摆脱外来的侵略 C.探索——寻找强国御侮之道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17.电视剧《走向共和》片尾曲唱道:“一代代仁人志士,救国救民,上下求索;一辈辈英雄好汉,前赴后继,热血染江河。”其中,作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求索成果主要是
A.迈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B.掀起中国第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C.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D.在中国实现共和制
18.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国中,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这说明康有为对革命的态度是
A.赞成革命,为革命流血是值得的 B.赞成革命,法国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
C.反对革命,革命会造成悲惨的后果 D.反对革命,革命不利于实行民主共和
19.19世纪末,严复翻译《天演论》,将进化论引入中国,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冲击波。这是由于进化论的思想是适应了哪些社会思潮? ①中体西用 ②维新变法 ③救亡图存 ④民主与科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0.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原因不包括
A.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B.各地马克思主义团体的宣传C.与无政府主义等的论战D.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先进分子的介绍
21.“米利坚合众国(美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段话应出自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瀛环志略》 D.《康輶纪行》
22.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守旧党、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B.抵抗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D.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23.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4.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根本目标的共同特点是
A.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C.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D.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25.下列著作中出现右图所示的蒸汽机示意图的是
A.《天工开物》 B.《海国图志》
C.《天朝田亩制度》D.《变法通议》
26.鲁迅是新文化运动干将,被毛主席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其重要功绩有
①为《新青年》撰稿,宣传新文化 ②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③最早提倡文学革命 ④他接受了民权平等思想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27.20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成为一股强劲的潮流。这一潮流“新”在
A.首次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 B.猛烈抨击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C.突出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8.导致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29.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出“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其主张的实质是鼓励
A.新旧文化学派之间的争论 B.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北大传播
C.守旧派宣传“尊王”“尊孔”D.学术研究,消除意识形态分歧
30.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界百家争鸣,各种新思潮竞起,这里“新思潮”是指
A.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B.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C.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D.各种非传统西方思潮
31.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质的飞跃”主要表现是它
A.超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B.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C.增加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 D.坚决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32. 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的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
33.新文化运动获得新发展的客观原因是
A.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C.北洋军阀用封建思想来维护统治 D.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直接影响
34.“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造成的。进化不是一个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进化的。”这一主张出自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35.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到:“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抗拒的。我们应准备怎样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这种潮流是指 A.新文化运动 B.民族解放运动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无产阶级革命
36.假如你是一名热心名胜古迹的导游,在向游客对下图建筑进行介绍时,下列哪些内容不能出现在你的讲解中
北大红楼旧址A.这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 B.现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C.“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其灵魂D.1917年蔡元培任校长
37.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这段话
A.宣传了实业救国思想 B.抨击了民主革命言论 C.反映了社会契约精神 D.提出了救亡图存要求
38.“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这场“现代化”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B、把思想宣传转化成了爱国实践 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39.《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
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40.某报报道:“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未铲除殆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人(人或事)……当然接踵而生,毫不足怪。”这则报道应出自下列哪一份报刊?( )
A、《国闻报》 B、《时务报》 C、《民报》 D、《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