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消化和吸收的概念;(重点)
②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重、难点)
③牙齿的结构和功能;
④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2.能力目标
①用对比实验来研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②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在学生了解自身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②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课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小分子物质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才能进一步被细胞利用。在此基础上,很自然就会想到“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怎样才能转变为小分子物质呢?”,引出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离不开多个消化器官的配合即消化系统,可让学生看图自己说出,并结合自身实际指出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其位置,并根据功能进行分类:消化道、消化腺。通过人体器官模型,进而强调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找到各消化器官的特点。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首先根据人体内部器官模型辨认自己相关器官的位置及认知它们的功能,然后思考和消化有关的器官有哪些?进而引出消化系统的概念。利用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找到各消化器官的特点,及时归纳总结。这既体现了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识图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
(2)相关的实验准备;学生准备:课前提前取一部分唾液。
(3)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实验:淀粉水溶液,试管、碘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5分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同学们请看这些美味的食物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同学们请思考一下: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呢? 哪几种营养物质是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这些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分解成能溶解于水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吃进大量的食物,但只排出少量的粪便,其余的部分到哪儿去了?被人体消化和吸收了。到底什么是消化呢? 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思考回答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属于小分子物质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引入消化定义: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 将复习旧知常态化,从而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3分钟 小品表演:早听说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有胃病,今天我们请他给大家谈一下感受怎么样?前面那位为什么那么瘦?后面这位为什么平时吃得并不是很多,却长得较胖?同学们帮他找找原因。引出课题:看来这些都与人体的消化吸收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被消化和吸收的?出示课题:消化和吸收 瘦生表演:饭菜不好吃,我坚决不吃;饭菜好吃,我就狼吞虎咽。过了一阵,糟了!胃胀得受不了,哦,肚子又疼起来了,老师,我要上厕所。胖生表演:唉!我走路好累哦,跑也跑不动,穿的衣服又难看,真羡慕你们那么苗条,哼!平时我还没有他们吃得多,真是喝水都要长胖哦!生:讨论、回答:第一位同学有胃病消化不好,第二位同学吸收太多。 通过小品表演让学生思考消化吸收在生活中的关系。
引导探究层层推进6分钟 目标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出示人体内部器官结构模式图。请同学们辨认自己的各个器官说出他们的名称并依此说出食物进入人体后所经过的消化器官的名称。准备一杯凉白开,让学生现场喝下去,感受水在人体内部的动向。为了促进食物的消化,人体还有哪些器官的参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系统是由功能相关的不同器官构成,和消化相关的器官共同构成了消化系统。根据是否有食物经过引出消化道。根据能否分泌消化液引出消化腺。 学生根据出示的模型,找到各器官,结合喝下去的水,体会各消化器官的顺序及时总结汇报:口腔 咽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属于消化道。唾液腺、肝脏、胰腺分泌消化液,属于消化腺。 让学生对人体有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教学打好基础。
组织交流点拨建构18分钟 根据消化系统结构模式图分析一下问题:尝试指出自己的胃小肠和肝脏等消化器官的位置。在消化器官中,最膨大的是那部分?最长的是哪部分?除了图中看到的消化腺外,还有那些器官能分泌消化液,它们的位置及名称在哪?观察并小组交流讨论,回答问题。目标二:探究馒头在口腔内的消化请一位同学吃馒头,但不能白吃,要求慢慢地嚼咀,细细地体味。看能否吃出什么味道。馒头并未放糖,为什么会吃出甜味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我们假设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并与唾液有关。下面我们来一起探究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学生熟悉课本中P9-10探究活动内容提醒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唾液的量要足,实验装置在37℃的温水中保持的时间必须在5分钟以上,没有准备温水,可以怎样处理? (根据人体如何量体温,设计用手捂着试管也能保持37摄氏度的温度)演示请同学谈谈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并解释。口腔中的什么物质使淀粉发生了变化?哪个试管内的淀粉发生了变化?为什么?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既然牙齿这么重要我们怎样进行保健?科学实验证明:蛋白质、脂肪在口腔中不能被消化,只有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部分转变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细嚼馒头有甜味。麦芽糖还需要进一步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因此,口腔只具有初步消化淀粉的作学习消化的类型:物理消化、化学消化 学生依据图片,结合生活实际,交流讨论分析。 汇报展示:1、胃位于腹腔左上部,小肠盘曲在腹腔内,肝脏位于腹腔右上部。2、胃最膨大,小肠最长。3、消化道内部也有消化腺,胃内的胃腺分泌胃液,小肠内的肠腺分泌肠液。学生细嚼慢咽体会口中有点甜。学生思考,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取两个试管1号、2号,分别先淀粉水溶液各2毫升,1号滴加2毫升唾液,2号滴加2毫升清水。然后用手握住试管,5-10分钟。生:①号试管内的液体遇碘不变蓝,因为淀粉发生了变化。唾液中的淀粉酶--唾液淀粉酶能使部分淀粉转化变成麦芽糖。学生回答:②号试管淀粉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淀粉与碘变蓝色。区别:牙齿能切碎和磨碎食物,舌只能将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唾液能使淀粉开始发生变化不能使淀粉变成麦芽糖。联系:牙齿能切碎和磨碎以及舌的充分搅拌使唾液更加充分与食物混合更好的促使淀粉发生变化。学生阅读总结:物理消化其本质没有发生改变,馒头仍然是馒头。化学消化其本质发生变化,馒头中的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结合挂图和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并了解消化器官的位置以及部分特点。为吸收的学习打下基础。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馒头的变化认知物理消化与化学消化的区别
知识整合迁移应用8分钟 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在做实验前老师提出了几个需要大家注意的问题,现在请大家思考其中的原因。1、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37摄氏度为试管保温?(手握试管来保温)2、在淀粉的消化过程中唾液定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分析、交流。(重点解释原因)总结酶的一些特性:1、专一性2、只有在温度适宜(37摄氏度)的条件下其活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通过实验成败原因的分析,进一步了解总结酶的相关知识。
课堂达标检测题及课下作业5分钟 课堂达标检测题:A类:1.请在下表中填入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流入的部位: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流入的部位2. 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 ) A 唾液腺 B 胰腺 C 胃腺 D 肝脏3. 下列消化系统的器官中,不与食物直接接触的是( )A 食道 B 胃 C 肝脏 D 咽B类:1.为了研究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某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分析后回答问题:试管编号加入物质温度PH值滴加碘液后颜色变化 12ml淀粉糊,2ml蒸馏水37℃7变蓝色 22ml淀粉糊,2ml唾液37℃7不变色 32ml淀粉糊,2ml唾液45℃7变蓝色 42ml淀粉糊,2ml唾液37℃1.8变蓝色(1)试管1和2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___。(2)试管2和3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试管_____和_____比较,说明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要受pH值的影响。(4)试管2滴加碘液后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类:1. 下列中哪项不是物理性消化( )A 牙齿咀嚼 B 舌的搅拌 C 胃肠蠕动 D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2.消化系统的下列器官中,不与食物直接接触的是( )A.咽 B.食道 C.胃 D.肝脏3.细嚼馒头有甜味,这是因为( )。A.部分淀粉在唾液淀粉酶作用下转变成麦芽糖B.淀粉有甜味C.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变成葡萄糖D.牙齿咀嚼和舌搅拌的作用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要及时互纠。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将学习延伸到课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完成目标。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一、消化的概念
消化道:口腔 咽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二、消化系统
消化腺:唾液腺 胰腺 肝脏 胃腺 肠腺
唾液 胰液 胆汁 胃液 肠液
胆囊
三、口腔内的消化:
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切割和研磨;舌头的搅拌
化学性消化:淀粉初步消化成麦芽糖
教学反思:
1.本节课体现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利用挂图、模型等形象直观。从生活出发,细嚼馒头为什么有甜味?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设疑导入。并根据量体温,创造性地使用手握的方式代替了教材中将其放入37摄氏度温水中处理方式,简便易行。实验采集唾液时有学生带了了话梅,方便了采集。馒头改用低浓度淀粉水溶液增强了实验效果。
2.本节课突出“先学后教”教学方式,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本人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和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引导学生动眼观察挂图、模型,动脑思考分析问题,动手思考完成自学检测,然后大家动口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参与学习活动。
3.贯彻生物学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出示挂图和模型展示各消化器官的结构以直观的教具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积极思考各器官的功能,教师让学生喝水,细细体会水在消化道内的流向,结合模型,挂图,总结消化道的各器官顺序。根据腺字的意思,解释腺对应液,让学生对生疏的生物名词更好的理解。第一章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概述食物在胃中的消化。(重点)
② 概述食物在小肠中的消化。(重点)
③ 概述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探究活动, 观察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
②通过探究活动的实施,加深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②在学生了解自身身体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教学方法及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消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食物在消化系统内怎样消化和吸收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本节内容以实验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对演示实验“观察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的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完成胆汁对脂肪的消化作用的知识建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食物在消化道里的消化已有一些认识,要充分利用生活经验、生活的实际,理解食物在胃和小肠里的消化,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学生主要采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乐学、会学;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到课程目标。
课前准备:
教师:观察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猪(鸡或鱼)的胆汁;试管,量筒,滴管;植物油,清水。
学生:完成课前助学的自主学习等预习工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5分钟) 1、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2、消化道包括 、 、食道、 、 、 和肛门。3、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_____ ,分泌_____________.4、食物在消化道里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做 。包括 和 性两种消化方式。 学生通过查阅课本获得答案,集体纠正。消化道 消化腺口 咽 胃 小肠 大肠肝脏 胆汁消化 物理性消化和化学 把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落实。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分钟) 【过渡语】:孙悟空在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时出现了一点儿小插曲:悟空首先进入一处黑洞里,刚躲过一排坚硬的压碎机的碾压,又被软软的搅拌棒搅动,身上还被淋了滑滑的液体;然后身体突然下降经过一段窄路到达了一处宽敞的口袋,在这里被酸酸的液体包围,他在这里折腾了一番,痛得铁扇公主直求饶,答应借给他芭蕉扇,于是悟空向下进入一处迷宫,这里有苦苦的液体,七转八转之后,身边的很多物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神秘消失了,很快它又到达一处臭臭的迷宫,几经挣扎,终于逃了出来.大家知道划线部分分别指的什么吗? 学生通过阅读故事,进一步激起了学习兴趣 通过引申,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兴趣及好奇心
自主学习(10分钟) 【过渡语】:孙悟空在铁扇公主的身体里走了一圈,身边的很多物质发生的很大变化,你知道都有什么变化吗?知识点一:食物的消化过程1.淀粉在哪里开始被消化?它们在哪里被彻底消化?最终成为什么物质?2.蛋白质在哪里开始被消化?它们在哪里被彻底消化?最终成为什么物质?3.脂肪在哪里开始被消化?它们在哪里被彻底消化?最终成为什么物质?知识点二:人体内与消化相适应的器官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1、口腔中的牙将食物切割、磨碎成碎块。口腔中有___________,能分泌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可将淀粉初步消化成_______.点拨: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口腔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哪位同学能据此说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应从哪些方面注意消化器官的保护?(请同学自由发言)大家说得都很好,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它对其下部消化器官的保健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口腔这一消化环节,吃东西时细嚼慢咽减轻胃肠道的压力;另一方面,要注意口腔本身的卫生保健,勤刷牙,避免不卫生用牙,预防龋齿等各种牙齿疾病。2、胃胃呈_________,具有较大的__________性.胃壁内有很多___________,可以分泌大量_____________,呈________性,其中的胃蛋白酶对______________具有初步消化作用.胃壁有发达的_________层,收缩时能引起胃肠蠕动,可以__________和________食物.200多年前,人们普遍认为,胃只有磨碎食物,而不能分解食物中有机物。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L.Spallanzani,1729—1799)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内,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去(如图),这样,肉块就可以不受胃的物理注消化的影响,而胃液却可以流入笼内。过一段时间后,他把小笼子取出来,发现笼内的肉块消失了。1.根据斯帕兰札尼的实验,你能做出怎样的推测?2.如果把瘦肉换成馒头和肥肉,会消失吗 3.为防止对胃的刺激,有的药物外包胶囊,你认为制作胶囊的原料是什么物质?可以是蛋白质吗?4.为什么患了胃病的人怕吃硬、冷的食物?点拨:保护我们的胃:不吃汤泡饭,少吃麻辣烫,每日三餐定时定量。3、小肠盘绕在人体的腹腔内,长_____米左右.肝脏分泌的_________和胰腺分泌的___________都经导管流入____________,分布在肠壁内的肠腺分泌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作用,将食物进一步消化。点拨:小肠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A、最长的消化道,面积大。B、含多种消化液。[小结]:淀粉----→麦芽糖----→葡萄糖蛋白质----→初步消化------→氨基酸脂肪-----→脂肪微粒----→甘油十脂肪酸 学习阅读课本找出相应的答案:1.口腔,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初步消化成麦芽糖。小肠 葡萄糖2.胃 小肠 氨基酸3.小肠 小肠 甘油和脂肪酸 唾液腺 麦芽糖囊状 伸展 胃腺胃液 强酸 蛋白质肌肉 研磨 搅拌1.胃不仅能磨碎食物,而且能分解瘦肉。2.不会消失,胃液中只含消化蛋白质的酶,不能消化淀粉和脂肪。3.制作胶囊的原料不可以是蛋白质,可以是淀粉,防止胶囊在胃中被消化。4.这些食物会影响胃的功能,加重胃的负担。胆汁 胰液 小肠肠液 胆汁 肠液 胰液 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完成知识点,锻炼自学的能力。通过自学学习的形式完成书本上的知识,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个初步的把握。
合作探究延伸探究(15分钟) 【过渡语】:患肝病的人为什么不宜多吃油腻的食物?知识点三:观察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目的要求:描述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材料器具:猪(鸡或鱼)的胆汁,试管,量筒,滴管;植物油,清水。方法步骤:1、取2支试管,分别编为1号和2号,然后各注入2毫升植物油。2、在1号试管里加入6滴________,在2号试管里加入6滴 __________。3、将2支试管充分振荡,静置后观察试管内植物油的变化。讨论:胆汁对植物油起了什么作用?这种作用有何意义?点拨:肝病患者胆汁分泌量少,影响脂肪的消化,因此不宜吃过于油腻的食物。强调:胆汁中不含消化酶,对脂肪的消化属于物理性消化。 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完成实验胆汁 清水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增大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得脂肪的消化。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验证自己做出的结论,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主动的进行学习。
知识整合迁移应用(8分钟) 假如我是:我是淀粉我在( )里开始被消化,因为这里有我喜欢的( ),然后我就变得有点甜;当我来到胃里,我又被折腾了一番,最后在( )里我彻底被消化成( ),最终被( )吸收了.我是蛋白质我被牙齿舌头翻来覆去一番,我依然是我,但当我来到( )里却遇到了酸酸的( ),它把我进行了初步消化,我以为没事了,可是当我来到( )时,又被折腾了半天,我最终变成了( ),然后被( )吸收了.我是脂肪我很油腻,所以我在口腔、胃里都完好无损,但是当我来到( )就吃了大大的苦头,有些苦涩的( )和大量消化液使我变成了( )和( ),直接由( )吸收了。知识整合: 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脂肪 脂肪微粒 甘油和脂肪酸 蛋白质 初步消化 氨基酸小肠适于消化的结构特点①面积大。在消化道内最长。长约6米;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②肠腺分泌肠液。③小肠内含有胰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为保护我们的肠胃我们应该这样做:1、定时定量:即每日三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还是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使胃保持有规律的活动。每餐还应保持食量适度。2.温度适宜: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否则,过烫过冷的食物进入胃部之后,都会刺激胃黏膜,久而久之.易引发胃病。3.细嚼慢咽:对食物充分咀嚼,使食物尽可能变“细”,以减轻胃的工作负担。咀嚼的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4.饮水择时: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早晨起床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一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5、适当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量.可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癌力。6.多甘多暖: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比如山药、小米、南瓜等食物,都具有很好的补益脾胃的作用.且可以提高免疫力。 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并提出意见口腔 唾液 小肠 葡萄糖 小肠胃 胃液 小肠氨基酸 小肠小肠 胆汁 甘油 脂肪酸小肠让学生了解平时饮食习惯,注意保护我们的肠胃。 学生在求知中体验,从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这一环节的设计促进了主动知识的学习知识并应用到生活当中,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当堂训练巩固达标(5分钟) A类:1、 人体消化系统中,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是( )A、胃 B、小肠 C、口腔 D、大肠2、老鼠偷吃大米后,大米中的淀粉在老鼠体内最终分解成哪种物质被吸收( )A、葡萄糖 B、麦芽糖C、氨基酸 D、 甘油3、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 )A、唾液 B、胃液 C、肠液 D、胆汁B类:4、消化液中有多种消化酶的是( )A、唾液和胃液B、胰液和肠液C、胆汁和胰液D、唾液和肠液5、蛋白质进行化学消化的场所有( )A、口腔、食道、胃、小肠 B、口腔、咽、胃C、口腔、小肠D、胃、小肠6、 有A、B、C、D四种消化液,它们都不是肠液。A、B两种消化液都能消化淀粉,C、D均不能;但C能使蛋白质得到初步消化。在A、B两种消化液中,加入适量D,可促使B消化脂肪,但A不能消化脂肪,则这四种消化液分别是: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C类:7、右图表示食物通过消化道时,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被消化过程中数量的变化,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甲表示__________的消化曲线,因为其到了[ ]___________才开始被消化。(2)丙表示__________的消化曲线,因为其在[ ]____________就开始被消化。(3)这三种营养物质在___________中都可以被消化,而在____________中则都不能被消化。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要及时互纠。BADBD6、A.唾液B.胰液C.胃液D.胆汁7、(1)脂肪 D 小肠(2)蛋白质 C 胃(3)小肠 大肠 保持课堂安静,让学生静下心来,进行自主学习,锻炼自学能力,独立解决学习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完成目标
板书设计:
第一章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2课时)
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脂肪 脂肪微粒 甘油和脂肪酸
蛋白质 初步消化 氨基酸
小肠适于消化的结构特点
①面积大。在消化道内最长。长约6米;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②肠腺分泌肠液。③小肠内含有胰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
教学反思: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消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食物在消化系统内怎样消化和吸收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上完这堂课后,我也发现了本堂课的许多不足之处,对于本节课活动的组织还欠到位,虽然进行活动的同学在积极参与,但是坐在下面的部分学生在看热闹,没有起到面向全体学生的作用;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再细致到位一点,不要像蜻蜓点水般,否则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设计思考题时,应留给学生充分的余地思考,而不是急于提醒和引导。
唾液和肠液
胰液和肠液
口腔、小肠
小肠
胆汁
胰液和肠液
小肠
小肠
胰液和肠液
胃液
胃
小肠
唾液和肠液
胰液和肠液
口腔、小肠
小肠
胆汁
胰液和肠液
小肠
小肠
胰液和肠液
胃液
胃
小肠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