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藤野先生》课件(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藤野先生》课件(共5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5 20:4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6 藤野先生
R·八年级上册
回忆性散文特点
以记人为主,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艺术表现:
运用细节描写,运用恰当修辞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时代背景,积累重要字词。
2.理清文章思路、结构、线索。(重点)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
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难点)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做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名著了解
《朝花夕拾》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写作的十篇回忆性散文。这些散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这是鲁迅回忆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的一组文章。《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背景资料
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专,遇到了藤野先生。他之所以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并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仙台的一系列经历,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鲁迅弃医从文,要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字词积累
生字注音
瞥见( ) 畸形( ) 解剖( )
挟着( ) 标致( ) 杳无消息( )
不逊( ) 诘责( ) 油光可鉴( )
扒手( ) 模糊( ) 发髻( )
深恶痛疾( ) 抑扬顿挫( )
piē

jiě pōu
xié
zhì
yǎo
xùn
jié
jiàn

dùn cuò



词语注释
【深恶痛疾】
【物以稀为贵】
【标致】
【杳无消息】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形容对某人某事极为厌恶、痛恨。
物品稀少就显得其珍贵。
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形容一点消息也没有。
课文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
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形容声音、语调等跌宕起伏,节奏分明,富有变化。
选成语造句子
整体把握
1.文章记录了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离开东京之缘由,仙台求学受优待,初识藤野先生,
添改讲义,先生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女人裹脚,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离别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
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
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
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以上外貌描写有何异同?
运用白描,在动态中写人
跟着鲁迅学写老师
挑战一:为老师画像
我的老师是一个黑瘦的先生;我的老师是一位高而瘦的老人。
挑战二:给老师拍电影
为了拍一部名叫寿镜吾老师的微电影,鲁迅先生选了这几个镜头:
恭敬拜先生、好奇问怪哉、挑战对对子,翘课师发怒、师生共读书
给《藤野先生》拍电影,鲁迅选了哪几个镜头?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裹脚
选镜头
我来说________这个镜头。从_________细节(词句)中,我看到________的藤野先生。
以上镜头能互换吗?
时间先后、欲扬先抑、详略有致、写师亦写我
用小标题的形式写出你与老师交往的三件事
恭敬拜先生、好奇问怪哉、挑战对对子,翘课师发怒、师生共读书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裹脚
展开镜头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
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
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
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
阅读《藤野先生》11-19段和以下文段,说说鲁迅先生如何展开镜头刻画人物的
以上段落和《藤野先生》11-19段结构有何相似之处?
第一步,先叙述,交代原因、背景等
第二步,对老师言行神态进行细致描写
第三步,写我的感受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22干事托辞
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
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中国是
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
们疑惑。
为藤野先生补写外貌、 语言、动作或者神态描写
典型事例巧展开
言行神态细描绘
(男)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女)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齐)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女)既离民众,渐入颓唐,后来的参与投壶,接收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白圭(ɡuī,玉石)之玷(diàn,小斑点),并非晚节不终。
(师)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
(齐)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挑战三:朗读·发现
都饱含深情;都有叙有议;
都从当时“我”的视角描叙老师;都从现在“我”的视角评价老师;
都客观真实地展现老师的性格和品质;都通过叙写老师彰显“我”的经历和情志;
……
工作认真负责
严格要求、循循善诱
热情诚恳
求实精神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裹脚
正直热诚
治学严谨
没有民族偏见
2.聚焦文中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批注相关句子说说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
走进先生
2.本文描写藤野先生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分别举
例谈谈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外貌、神态、语言、动作
外貌描写:
示例: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描写,刻画出一个特点鲜明的医学教授形象。
走进先生
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
示例:“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语言描写,体现了他的认真负责,关爱学生。
神态、语言描写
神态、语言描写: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神态、语言描写,体现了藤野先生的热情诚恳,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3.概括人物形象: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学者。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
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
许多人所知道。
1.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写法探究
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我”的感受
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
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
记得“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是作者爱国感情的表现;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吃惊、不安、感激—敬仰、怀念
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
两个我
2.文章从头贯穿到尾的有两条线索,你找到了吗?
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
情感线索: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
你发现回忆性散文还有什么特点?
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按照地点的转移(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一层(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激发“我”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32—35段):写“我”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2.把握线索:本文构思巧妙,采用了叙事线索与情
感线索双线并行的结构,其中叙事线索和情感线
索分别是什么?
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
情感线索: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
(1)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叙事应该有详略;
(3)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
(4)可以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
法刻画人物。
2.你从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刻画中,学到了哪些好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关心实习——正直热诚了解裹脚——求实精神治学严谨热情诚恳,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正直热诚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治学严谨
藤野先生
热情诚恳,教学认真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感受
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品析含义深刻的语言,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3.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远大的抱负。
新课导入
是什么直接使鲁迅最终却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
电影事件
自主预习
1.东京有许多“清国留学生”,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独自一人去仙台学医呢?
因为鲁迅先生去日本是为了探索救国道路,而东京那些“清国留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所以他要独自去仙台学医,想通过医学改变中国。
2.在仙台期间的哪两件事让作者决定离开仙台,弃医从文?
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或: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
合作探究
(一)思想感情
鲁迅上过课的阶梯教室
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的学校
1.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解释呢?
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自谦、 自喜、感激之情。但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包含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因为”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我”看到藤野先生改过的讲义,为什么会吃惊、不安、感激?
“我”吃惊是因为藤野先生亲自为“我”这个中国学生改讲义,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则是因为藤野先生对自己的热情关心。
藤野先生修改过的讲义
藤野先生修改过的讲义
3.“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在什么时候“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在仙台“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决定弃医从文。因为鲁迅认为医学只能解除病人躯体上的苦痛,要救中华民族,首先要救治国人的精神,唤醒国人愚昧、麻木的灵魂,而文学可以做到这一点。
电影事件
4.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如何表现的?
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
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
记得“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是作者爱国感情的表现;
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
(二)语言品析
1.品析下面句中描红词语的表达效果。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
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
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运用反语,对清国留学生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表现了他们思想空虚、庸俗麻木的本质,表达了自己的极端厌恶之情。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高度赞美了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对弱国学生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舞和真诚帮助的高尚品格。
2.揣摩下面句中描红词语的含义。
(1)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
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这些日本青年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称他们为“爱国青年”,是反语,有讽刺的意味。
(2)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
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
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
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作为学者的藤野,“为学术”是他的全部思想行为的准则。他是从“为学术”的总目标出发来“为中国”的——“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这正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的伟大“性格”的最集中的表现。这样写,高度赞美了藤野先生矢志于医学事业、没有民族偏见、正直伟大的崇高品德。
3.品析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疑惑。
帝国主义者把弱国的人看作低能儿。而日本“爱国青年”用这个反动观点看待中国留学生,便认为考试及格的鲁迅一定不是靠自己的能力。中国当时确实是弱国,但这并不能说明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中国人都是低能儿。“弱国”与“低能”并无必然联系,其逻辑是十分荒谬的。作者这样写,体现了极端愤慨的情感。
(2)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
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
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
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
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表现了作者对藤野恩师的深深怀念,表明了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着作者,作者把怀念化为斗争的力量,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三)感悟启示
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
要根据国家、民族的需要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板书设计
鲁迅:弃医从文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堂检测
爱国之情,人所共有。请举出一个“爱国”的名人典例,或以“爱国”为主题,写一段话。
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词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慨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