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语上14《背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八语上14《背影》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6 21:2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背影》
朱自清
教学目标
学习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朴实的语言,在品与读中理解人物的情感,受到精神的熏陶。
感受父子之间的深情,懂得感恩父母,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互动:猜谜语:出门带镜子
送你们两句话,见课件
无论我们长多大,在父母心中我们永远都是孩子。这不,一个21岁的大小伙子北上念书时,年老的父亲非得送他到车站,还亲自送上车,还主动去买吃的。今天有幸能和可爱的你们一起学习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我非常高兴。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聚焦重点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1)这是谁的背影?
(2)这个背影是在怎样的场景中留下的?
(3)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个背影的?
(二)重点品读,感受父爱
1、请同学们根据阅读建议和问题认真品读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多读几遍。
(2)圈点勾画描写背影的内容。
(3)反复揣摩父亲攀爬月台的动作描写。
(4)问题:父亲这一系列动作有何特点?请用文中的两个词语加以概括。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把“攀”换成“抓”,把“缩”换成 “蹬”行不行?为什么?
两个词来概括父亲攀爬动作的特点,那就是“不容易”和“努力”。
小结和过渡:原本我可以去完成的事情父亲却亲自做,原本年轻人轻而易举能完成的事情,父亲却如此艰难还装出一副轻松的样子不让我担心,“不容易”,“努力地爱我”,这便是我的父亲(板书这两个关键词)。话说回来,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买橘子毕竟是件小事,于肥胖年老的父亲而言大不了费些体力而已,要知道,生活中父亲的“不容易”何止这些呢?有些“不容易”可以算是沉重的打击吧。
2、请在文章中找到生活中的父亲还有哪些“不容易”
人到中年,承前启后,在这个关键时刻,“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这是季节轮回的冬天,也是父亲生命中的冬天,这是他更大的“不容易”。“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面对这些沉重打击,父亲却依旧努力地爱着我。而这些无微不至的关爱便体现在他送我去车站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中。
3、文中哪些事件体现父亲“努力地爱着我”
车站送行
(1)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问:找找这一段中特别的用词并思考有何用意。
“再三”、“终于”、“踌躇”这三个实虚词,都用了两遍。段落中重复使用一个词语,可以从语气、语意上表达并强调这样的意思:父亲为了我平安抵达北京,不怕麻烦在一些细节上再三交代安排,足见他的“努力的爱”——爱在不厌其烦(板书)。
(2)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问:
①父亲“努力的爱”体现在哪些具体的事情中?请罗列。
看行李、行小费、讲价格、送上车、拣位子、铺座位、嘱小心、托茶房。
②这些事情有什么特点?请用一个词概括。(琐屑)
分析:写了父亲送我去车站的情景,这些都是些细碎的小事,原本可以不做的,父亲却做了;原本可以少做的,父亲却都做了。在一个已成年的儿子面前,年迈的他在遭受沉重打击之后依然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这是父亲表达爱意的方式,虽然有点“迂”,虽然有点“不大漂亮”。这也是父亲“努力的爱”——爱在亲力亲为(板书)。
给我写信
问:结合建议和问题品读
①自由读并重点关注信的内容。
②这封信有哪些看似不合理的表达?
【备课资料:“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故事发生在这一年。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的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后来父子之间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分析:父亲“努力的爱”还体现在这封信里。第一段中的“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这段的“最近两年不见”、“忘记我的不好”,“惟膀子疼痛厉害”却说“大去之期不远”,如此欲说还休含蓄得近乎不合常理不合逻辑的表达肯定事出有因,结合背景资料解读到:父亲和我有矛盾冲突,最后到了父子不相认的地步。现在写信给我,本来坚强如山的他却如此悲情,原来是父亲想从我这里得到关注、关心和关爱,继而借此主动求化解、求消融,因为他知道,家是谈情的地方,不是说理的地方,是非对错轻如鸿毛,亲情爱意重如泰山。这也是父亲“努力的爱”——爱在主动妥协(板书)。
(三)寻读课文,体悟吾情
问:同学们,父亲这么无微不至地关爱我,我一开始理解父亲的言行吗?
师补充:买橘子的背影是1917年,本文写于1925年,八年后当朱自清也成为父亲,也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孩子做着一切的时候,他才慢慢地理解了父亲。)
找出来-----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句,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
追问:你读出了作者多年后的什么心情?自责、后悔、愧疚)
师:幸运地是朱自清的父亲在多年后收到了儿子的这份迟到的自责和愧疚。
教师配音乐深情诵读
“1928年,我(朱国华,朱自清的三弟)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倚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父亲在看到《背影》的几年后,便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了。”
师:从父亲看到《背影》后的满足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那份幸福。朱自清的父亲是幸运的,他最后终于收到了儿子爱的回报。
过渡:其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也在用一言一行传达着对我们的关爱。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也可能是一个拥抱,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这些爱的瞬间吧!-----学生随意交流
(四)分享故事,感悟亲情
不容易地活,却又努力地爱,这是作者的父亲,这也是我们的父辈。有时他们爱得有点迂,甚至不大漂亮,但这都无关紧要,有他爱着,真好!
四、板书设计
背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