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藤野先生
鲁迅
了解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鲁迅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热风》《坟》《且介亭杂文》等。
关于《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这文章中既有作者童年、青年时期的经历,也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创作背景
1902年4月,鲁迅22岁,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9月,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毕业于爱知县立医学校(现名古屋大学)的藤野先生,在鲁迅入学的两个月前,升格为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解剖学教授。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毫不歧视,倍加爱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
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作者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者作此文予以怀念藤野先生,此文最初发表于同年十二月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3期,后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
藤野严九郎(1874.7.1.—1945.8.11.),男,大和族,出生于日本福井县,毕业于爱知医学校(现名古屋大学),日本医生、教授。藤野严九郎因和其学生鲁迅的交往而闻名。其家族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的第六代医生。
1896年10月从爱知医学校(现名古屋大学)毕业,并留校作解剖学教师奈良坂的助手。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科专门校(现东北大学)任解剖学讲师。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7月1日降为临时讲师,8月9日被解除讲师职务。1919年回故乡自立诊所。
检查字音
绯
fēi
红
驿
站
yì
解
剖
pōu
畸
形
jī
不
逊
xùn
匿
名
nì
杳
无消息
yǎo
诘
责
jié
凄
然
qī
教
诲
huì
瞥
见
piē
抑扬顿
挫
cuò
恶
深
痛疾
wù
芋
梗
gěng
回忆性散文
回忆性散文是基于散文基本形态,回忆主体以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追溯往事,叙事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第一人称体验视角的介入,在二者的对话中展现今昔独特情感错位认知的一种文学样式。
阅读这篇回忆性散文,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1.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
2.为文章分层,概括层意。
3.在作者笔下,藤野先生是个怎样人?
4.藤野先生为什么“最使我感激”?
第一层(1-3):“我”在东京的见闻感受,交代“我”转仙台学医的原因。
第二层(4-35):“我”在仙台和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以及“我”弃医从文的原因。
第三层(36-38):“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以及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
时间先后顺序、空间转换顺序
第一层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我”在东京有哪些见闻?“我”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
比喻、反语
打扮奇特,讽刺
反讽,憎恶
清留学生恶浊庸俗
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理,也传达忧国忧民的悲愤。
第一层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我”在东京有哪些见闻?“我”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
反感和失望
第二层
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我”在仙台的经历?哪些和藤野先生有关的事?他品质如何?
包含一个弱国弱民的心酸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
第二层
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
“我”在仙台的经历?哪些和藤野先生有关的事?他品质如何?
幽默的语言,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不以为意。
第二层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我”在仙台的经历?哪些和藤野先生有关的事?他品质如何?
初识藤野先生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第二层
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在仙台的经历?哪些和藤野先生有关的事?他品质如何?
和藤野先生相处
藤野先生对医学研究专注、执着
第二层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拿来我看!”
……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我”在仙台的经历?哪些和藤野先生有关的事?他品质如何?
和藤野先生相处
事件一:添改讲义
正直热忱,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第二层
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我”在仙台的经历?哪些和藤野先生有关的事?他品质如何?
和藤野先生相处
事件二: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尊重科学。
第二层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我”在仙台的经历?哪些和藤野先生有关的事?他品质如何?
和藤野先生相处
事件三:关心解剖实习
真诚关怀,正直无私,热情
第二层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在仙台的经历?哪些和藤野先生有关的事?他品质如何?
和藤野先生相处
事件四:了解女人裹脚布
认真求实,严谨治学
第二层
……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
匿名信事件
是什么让“我”决定“弃医从文”?
第二层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是什么让“我”决定“弃医从文”?
出于偏见的荒谬逻辑,侮辱人格,民族受到歧视的悲哀。
第二层
……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看电影事件
是什么让“我”决定“弃医从文”?
国人的麻木,不觉醒的精神状态,感到悲哀
第二层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是什么让“我”决定“弃医从文”?
反诘,无一例外地幸灾乐祸
麻木不仁,沉痛
第二层
这两件事改变了作者的救国道路,“匿名信事件”激发了作者树立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的志向,“看电影事件”让作者意识到中国人的不觉醒是造成中华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什么让“我”决定“弃医从文”?
“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鲁迅《<呐喊>自序》
第二层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可惜、悲伤,但尊重“我”的决定。
和藤野先生离别
第二层
第三层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怀念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公平公正对待学生,给予学生关心、鼓励和帮助,所以在“我”眼里和心里,他“是伟大的”,“是最使我感激”的。
第三层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装订收藏讲义
悬挂先生照片
受到激励多写文章
“我”做了哪些事怀念藤野先生?
鲁迅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深化主题,更具现实意义。
总结线索
东京见闻
仙台学医
弃医从文
怀念先生
失望厌恶
学医救人
弃医从文
奋斗不止
叙事线索
心路历程
爱国精神
情感线索
散文选材
写“我”在东京的见闻感受
与藤野先生相识的原因
《藤野先生》写了很多看似和藤野先生无关的事情?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写看见两个地名的感受:学医的原因
散文选材
写“我”在仙台受到优待: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与藤野先生形成正衬
《藤野先生》写了很多看似和藤野先生无关的事情?
写匿名信事件
与藤野先生形成反衬
散文选材
写回国后的生活
怀念藤野先生,他对“我”的影响
《藤野先生》写了很多看似和藤野先生无关的事情?
写看电影事件
离开藤野先生的原因
品味语言
“花下”更添轻浮;
“成群结队的”说明这不是偶然、个别的行为;
加强讽刺。
原稿: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也缺不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定稿: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品味语言
“有一间”更准确;
“咚咚咚”更形象烘托喧闹、浮华的气氛;
“精通”比“熟识”程度更深;
加强讽刺,凸显这些清留学生不务正业,腐朽堕落。
原稿:但到傍晚,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熟识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定稿: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品味语言
“而且增加勇气了”表现坚定的斗争的勇气和战斗的决心;
“于是点上一枝烟”表现对“正人君子”们的蔑视。
原稿:……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定稿:……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品味语言
鲁迅文笔犀利、幽默、讽刺,自成一派,表达准确,意蕴深刻。
鲁迅文章的语言富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时而尖刻讽刺,时而真挚赞美,时而悲愤责难,时而深沉叙述,恰当地表现了作者情绪的变化。
鲁迅善用白描,在刻画藤野先生时,都只是简练的几笔,没有粉饰,没有渲染,但写得栩栩如生,显示出人物鲜明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