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第1节 认识有机化合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 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化合物
B.大多数有机化合物难溶于有机溶剂
C.熔点低的化合物都是有机化合物
D.有机化合物中除含碳元素外,还常含有氢、氧等元素
2. 相对分子质量很大(几万到几十万)的化合物叫高分子化合物。用于制造隐形飞机的某种物质具有吸收微波的功能,其主要成分的结构如下所示,它属于( )
A.无机物 B.烃
C.高分子化合物 D.有机物
3.如果空气中含甲烷4.9%~16%,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发生最强烈爆炸时空气中甲烷所占的体积分数是( )
A.5% B.9.5%
C.10.5% D.15%
将1 mol CH4和一定物质的量的Cl2混合均匀,以漫散光照射使CH4与Cl2发生取代反应。反应后CH4与Cl2均无剩余,且生成了等物质的量的4种取代物,参加反应的Cl2的物质的量为( )
A.1.5 mol B.2 mol
C.2.5 mol D.4 mol
如右图所示,集气瓶内充满某混合气体,置于光亮处,将滴管内的水挤入集气瓶后,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集气瓶内气体是( )
①CO、O2 ②Cl2、CH4
③NO2、O2 ④N2、H2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6. 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CH4C+2H2
B.2HI+Cl2===2HCl+I2
C.CH4+2O2CO2+2H2O
D.C2H6+Cl2C2H5Cl+HCl
7. 下列事实中能证明甲烷分子是以碳原子为中心的正四面体结构的是( )
A.CH3Cl只代表一种物质
B.CH2Cl2只代表一种物质
C.CHCl3只代表一种物质
D.CCl4只代表一种物质
8. 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仅有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B.仅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有机化合物中的碳原子只能以共价键形成碳链,不能形成碳环
D.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可存在碳碳单键,也可以存在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
9. 以结构式表示的下列各物质中,属于烷烃的是( )
① ②
③ ④
⑤
A.②③④⑤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④⑤
10. 下列各组物质中,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①CH2Cl2 和CHCl3 ②CuSO4·3H2O和CuSO4·5H2O ③CH3CH2CH2CH3和 ④和CH3CH2CH2Cl ⑤H2O和D2O ⑥NH4CNO和CO(NH2)2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⑥ D.④⑥
关于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中一定都有单质生成
B.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一定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取代反应大多是可逆的,反应速率慢,而置换反应一般是单向进行的,反应速率快
D.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的产物都是唯一的,不会有多种产物并存的现象
12. 下列有关烷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烷烃分子中,所有的化学键都为单键
B.所有的烷烃在光照条件下都能与Cl2发生取代反应
C.烷烃的分子通式为CnH2n+2,符合该通式的烃一定是烷烃
D.烷烃的分子为链状结构,不可以带支链
13. 25 ℃时某气态烃与O2混合充入密闭容器中,点燃爆炸后又恢复至25 ℃,此时容器内压强为原来的,再经NaOH溶液处理,容器内几乎成为真空。该烃的化学式为( )
A.CH4 B.C2H6
C.C3H8 D.C4H10
14.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B.分子式相同而分子结构不相同的有机化合物是同分异构体
C.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已“饱和”,碳原子之间只以单键相结合的链烃,一定是烷烃
D.分子式相同,结构又相同的有机化合物,一定是同一物质
进行一氯取代反应后,只有能生成三种沸点不同的产物的烷烃是( )
A.(CH3)2CHCH2CH2CH3
B.(CH3CH2)2CHCH3
C.(CH3)2CHCH(CH3)2
D.(CH3)3CCH2CH3
下列各组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A.
B.CH3-CH2-CH2-CH3与CH3-CH2-CH3
C.
D.CH3-CH2-CH2-CH2-CH3与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6分)
(8分)如下图表示4个碳原子相互结合的方式。小球表示碳原子,小棍表示化学键,假如碳原子上其余的化学键都与氢结合。
(1)图中属于烷烃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
(2)在如图的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不仅可以形成共价单键,还可以形成________和_______;不仅可以形成__________,还可以形成碳环。
(3)如图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A与_________;B与__________;D与________。(填字母)
(8分)烷烃分子可看成由-CH3、-CH2-、、等结合而成的。如果某烷烃分子同时存在这4种基团,所含碳原子数最少,这种烷烃分子应含______个碳原子,其结构简式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0分)CO、CH4均为常见可燃性气体。
(1)等体积的CO、CH4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完全燃烧,转移的电子数之比是________。
(2)120 ℃、101 kPa下a mL 由CO和CH4组成的混合气体在b mL O2中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和压强。
①若混合气体与O2恰好完全反应,产生b mL CO2,则混合气体中CH4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保留到0.01%)。
②若燃烧后气体体积缩小了 mL,则a与b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分)常温下在密闭容器中通入2 mL某烷烃和13 mL O2,点火爆炸后去掉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再通入6 mL O2,再点火爆炸,此时O2有剩余。求烷烃分子式和可能的结构简式。
第1节 认识有机化合物
参考答案
1. D 解析:CO、CO2等含碳化合物结构、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它们都属于无机物;大多数有机化合物易溶于有机溶剂;有机化合物和无机物都有熔点低的物质。
2. D 解析:化合物虽然含硫元素,但不是无机物,A项错误;烃是指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的化合物,此结构式中不但含碳、氢元素,而且还含有硫元素显然不属于烃类,B项错误;本结构分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04,而高分子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一般从几万到几十万,显然本化合物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C项错误。
3. B 解析:爆炸极限是指可燃性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点燃能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事实上在这个浓度范围内爆炸强弱程度不同,其中有一个爆炸最强点,它所要满足的条件是:在混合气体中,可燃性气体与助燃性气体的体积比恰好是完全反应时的比值。根据反应CH4+2O2CO2+2H2O,恰好反应时
V(CH4)∶V(O2) =1∶2,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比约为21%,设CH4与空气体积比为1∶x,则有
1∶(x×21%)=1∶2,x= 9.5,故甲烷的体积分数为×100% ≈9.5%。
4. C 解析:因1 mol CH4生成相等物质的量的4种取代物,即CH3Cl、CH2Cl2、CH3Cl、CCl4各0.25 mol,所以所需Cl2的物质的量为0.25×(1+2+3+4) mol=2.5 mol。
5. D 解析: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集气瓶内气体压强在滴加水后必须减小。CH4+Cl2 CH3Cl+HCl,HCl极易溶于水,压强减小;4NO2+O2+2H2O4HNO3,气体压强减小。①④光照不反应。
6. D 解析:A项错误,不符合取代反应定义,应为分解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B项错误,因为取代反应必须是有机物参加的反应;C项错误,不符合取代反应的定义,应为氧化还原反应;C2H6中的一个氢原子被氯原子代替,符合取代反应的定义。
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取代反应的实质,即有机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这一关键点,即可作出正确判断。
7. B 解析:对于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因为其4个顶点的位置完全相同,所以它的一氯代物(CH3Cl)、二氯代物(CH2Cl2)、三氯代物(CHCl3)、四氯代物(CCl4)都只有一种。而如果甲烷是平面正方形结构,虽然4个C—H键都完全相同,但4个顶点的氢原子的位置关系却不同,可能相邻,也可能是对角关系,所以虽然CH3Cl、CHCl3、CCl4都只有一种,但CH2Cl2却有两种,一种是两个氯原子相邻,另一种是两个氯原子处于对角关系。由CH2Cl2只有一种这一点可以判断出CH4为正四面体结构,而不是平面正方形结构。
易误警示:CH4为正四面体结构,四个氢原子是完全等同的,在发生取代反应时,生成物都只有一种结构,因为在正四面体中的四个顶点,每个氢原子和其他原子都是相邻的。该题很容易做错,关键是没有建立起空间结构的概念。
8. D 解析:构成有机化合物的元素有C、H、O、N、P、S、F、Cl、Br、I等,只含C、H两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称为烃,故A、B两项均不正确。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能以共价键结合成碳链,也可以形成碳环;可形成碳碳单键,也可形成碳碳双键或叁键,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点拨:有机物结构的多样性是有机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主要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9. D 解析:烷烃是烃类中的一类,是饱和链烃。而①所含元素除C、H外还有O,不是烃类;②中含有;③中含环状结构。①②③均不是烷烃,故选D项。
点拨:掌握烷烃的结构特点:碳原子以单键相连,剩余价键全部被氢原子所结合的饱和链烃。
10. D 解析:①②分子式不同,不可能是同分异构体;⑤中水和重水有相同的结构,不同的是H的同位素不同,它们不属于同分异构体;③中两者书写形式不同,实际属于同一种物质;④⑥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属于同分异构体。
点拨:判断同分异构体,关键是抓住同分异构体之间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且应注意同分异构体不只适用于有机物。
11. C 解析:取代反应的生成物中不一定有单质,如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取代反应中替换的原子或原子团的电性相同时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电性相反时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取代反应是逐步进行的,因而生成物中可能会存在多种取代产物共存的现象,故选C项。
12. D 解析:烷烃中的碳碳键、碳氢键均为单键,且烷烃在光照条件下都能与Cl2发生取代反应,这是烷烃的结构特征和反应特征,故A、B项均正确;由于烷烃分子的通式CnH2n+2中的H原子已达饱和,所以符合CnH2n+2的有机物只可能为烷烃,故C项正确;烷烃分子为链状结构,有的带有支链,有的则无支链,D项错误。
13. A 解析:容器内几乎成为真空,表明气态烃与O2恰好完全反应,利用化学方程式:CxHy+(x+)O2xCO2+H2O,由在相同条件下反应前后压强之比等于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之比,得:=,解得y=4(2x-1)。讨论:当x=1时,y=4;当x=2时,y=12,舍去;当x=3时,y=20,舍去,故A项正确。
14. A 解析:同分异构体的分子式相同,其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分子式不一定相同,如CO2和C3H8、H2SO4和H3PO4等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不是同分异构体,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叙述符合烷烃结构特点,故C项正确;分子式和结构相同的有机化合物一定是同一种物质,故D项正确。
15. D 解析:由于氯取代的是烃分子中的氢原子,且结构环境相同的氢原子被一个氯原子取代后得到同一种产物。因此一氯代物的种数就是烃分子中的氢原子类别数。A项,,一氯代物有5种;B项,,一氯代物有4种;C项,,一氯代物有2种;D项,,一氯代物有3种。故D项正确。
16. D 解析:A、C两项分子式、结构都分别相同,属同种物质;B项分子式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D项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
17.(1)A、C (2)碳碳双键 碳碳叁键 碳链 (3)C E、F、H G
解析:A的分子式为C4H10;B的分子式为C4H8,分子中存在碳碳双键;C的分子式为C4H10;D的分子式为C4H6,分子中存在碳碳叁键;E的分子式为C4H8;F的分子式为C4H8;G的分子式为C4H6;H的分子式为C4H8,分子中碳原子之间形成碳环。
18. 8
解析:分析四种基团的成键特点,如果使所含碳原子数最少,后三种基团均可以有一种,而-CH3可有多个。因此可以排列为:、、、分子式为C8H18。
19.(1)1∶4 (2)①33.33% ②b≥a
解析:(1)完全燃烧后OO2,转移电子2e- ,而H4O2,转移电子8e- 。因此,等体积的CO和CH4完全燃烧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2∶8,即1∶4。
(2)①设混合气体中CO的体积为x,CH4为y,则:
2CO+O2 2CO2
x x
CH4+2O2 CO2+2H2O
y 2y y
根据题意,解得y= mL
所以CH4的体积分数为/a =
由于a mL混合气体产生b mL CO2,根据碳原子守恒,则a=b,上式=,即33.33%
②由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看出,在题设条件下CH4燃烧前后体积不变,体积减少由CO燃烧引起,设CO体积为x,CH4体积为y,则:
2CO+O2 2CO2 ΔV
x x
CH4+2O2 CO2+2H2O
y 2y y
根据题意,则有x=y=
若要保证气体完全燃烧,O2必须足量,即b≥+2y,即b≥+2×= a
20. 答案见解析
解析:设烷烃分子式为CnH2n+2,反应消耗的O2为a L,则有:
CnH2n+2+O2n CO2+(n+1)H2O
1
2 a
即1∶2=∶a,解得a=3n+1,根据题意,由13<a<19,得13<3n+1<19,解得4<n<6,又因为n为正整数,所以n=5,分子式为C5H12。可能的结构简式有3种:CH3CH2CH2CH2CH3、、。
[课时跟踪训练]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化学发展史上重大事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19世纪初,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原子学说
B.1774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证明空气是由O2和N2组成的
C.17世纪末,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又提出了酸、碱的定义21世纪教育网
D.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解析:原子学说于19世纪,由道尔频首先提出。
答案:A
2.人类使用材料的增多和变化,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下列材料与化学制备无关的是( )
A.石器 B.青铜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铁器 D.高分子材料
解析:只有石器不需经过化学过程而能直接用原始材料雕琢加工。石器也是最原始的工具。
答案:A
3.[双选题]根据酸碱质子理论,下列物质既属于酸又属于碱的是( )
A.硫酸氢钠 B.氨气
C.NaHCO3 D.水
解析:选项中能给出质子的有HSO(SO)、HCO(CO)、H2O(OH-),能接受质子的有NH3(NH)、HCO(H2CO3)、H2O(H3O+)。
答案:CD
4.下列金属的冶炼方法不正确的是( )
A.2NaCl(熔融)2Na+Cl2↑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B.MgO+H2Mg+H2O
C.Fe2O3+3CO2Fe+3CO2
D.2HgO2Hg+O2↑
解析:金属Mg的活动性较强,应采用电解法制得。
答案:B
5.[双选题]如图为阳离子交换膜法(只允许阳离子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原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E口逸出的气体是Cl2
B.从D口加入含少量NaOH的水溶液以增强导电性
C.标准状况下每生成22.4 L Cl2,便产生2 mol NaOH
D.粗盐水中含Ca2+、Mg2+、Fe3+、SO等离子,精制时先加Na2CO3溶液
解析:Na+向阴极区迁移,H+在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产生H2,A项错误;在阴极电解水,水导电能力弱,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增强其导电性,B项正确;根据电解方程式2NaCl+2H2O2NaOH+Cl2↑+H2↑知,n(Cl2)==1 mol,生成1 mol Cl2必生成2 mol NaOH,C项正确;精制食盐时,要先加入过量BaCl2溶液除去SO,过量的BaCl2用Na2CO3溶液除去,若先加Na2CO3溶液,后加入BaCl2溶液,则过量的Ba2+不能除去,D项错误。
答案:AD[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
6.(9分)填空:3CO+Fe2O32Fe+3CO2该反应中:
(1)还原剂:________,氧化剂:________;
(2)氧化产物:________,还原产物:________;
(3)每112 g铁单质生成,消耗CO________mol,转移电子为________mol。
解析:该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为:21世纪教育网
,故反应中CO作还原剂,其中C被氧化,氧化产物为CO2,
Fe2O3作氧化剂,其中Fe元素被还原,还原产物为Fe。反应中每112 g Fe生成,即2 mol,则消耗3 mol CO,转移电子2 mol×3=6 mol。
答案:(1)CO Fe2O3 (2)CO2 Fe
(3)3 6
7.(8分)聚丙烯腈的合成方法很多,如以乙炔为原料,其合成过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制备丙烯腈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聚丙烯腈中氮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加成反应的定义知,由HC≡CH(碳碳叁键)转化为CH2=CH—CN(碳碳双键)为加成反应。(2)由聚丙烯腈的结构简式:?CH2— ?可以看出其结构单元为
,故w(N)=×100%=×100%=26.4%。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1)加成反应 (2)26.4%
8.(13分)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改革国外的纯碱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可简要表示如下:
(1)上述生产纯碱的方法称________,副产品的一种用途为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2)沉淀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上述流程中X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
(4)使原料氯化钠的利用率从70%提高到90%以上,主要是设计了________(填上述流程中的编号)的循环,从沉淀池中取出沉淀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检验产品碳酸钠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可取少量试样溶于水后,再滴加________。
(6)向母液中通氨气,加入细小食盐颗粒,冷却析出副产品。通氨气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增大NH的浓度,使NH4Cl更多地析出
b.使NaHCO3更多地析出21世纪教育网
c.使NaHCO3转化为Na2CO3,提高析出的NH4Cl纯度
解析:(1)、(2)两问题为识记性题目。(3)需要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作出回答。(4)原料利用率和基本实验操作的考查。“循环操作”是提高原料利用率、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关键思想。过滤是初中就要求掌握的基本操作。(5)本问题是Cl-的检验,这是中学常见离子的检验。 (6)实际是平衡理论的具体应用。
答案:(1)联合制碱法或侯氏制碱法 制化肥或作电解液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NH3+CO2+H2O+NaCl===NH4Cl+NaHCO3↓ (3)CO2 (4)Ⅰ 过滤 (5)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 (6)ac
第3章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第3节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乙醇(C2H6O)的结构可能有两种:
关于确定是(II)而不是(I),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mol乙醇完全燃烧生成3 mol水
B.乙醇可以用来制饮料
C.1 mol乙醇与足量的钠反应生成1 g H2
D.物质的量相同的乙醇和乙烯气体完全燃烧,耗氧量相同
2. 比较乙烷和乙醇的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个碳原子均以单键相连
B.分子里都含有6个相同的氢原子
C.乙基与一个氢原子相连就是乙烷分子
D.乙基与一个羟基相连就是乙醇分子
3. 向装有乙醇的烧杯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下列对该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钠块开始反应时,浮在乙醇的液面上
B.钠块熔化成小球
C.钠块在乙醇的液面上游动
D.钠块表面有气体放出
4. 将CH3COOH和H18O-C2H5混合发生酯化反应,已知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8O存在于所有物质里
B.18O仅存在于乙醇和乙酸乙酯里
C.18O仅存在于乙醇和水里
D.有的乙醇分子可能不含18O
5. 从植物的果实和花里提取低级酯应采用的方法是( )
A.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后分液
B.加水溶解后分液
C.加酸加热后蒸馏
D.加有机溶剂溶解后蒸馏
下列有关乙醇的物理性质及应用中不正确的是( )
A.由于乙醇容易挥发,所以才有俗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
B.由于乙醇能够溶解很多有机物和无机物,所以可用乙醇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C.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水小,所以乙醇中的水可以通过分液的方法除去
D.由于乙醇能够以任意比溶解于水,所以酒厂可以勾兑各种浓度的酒
下列物质加入金属钠,不反应的是( )
A.煤油 B.水
C.酒精 D.氯化钠溶液
A、B、C三种醇同足量的金属钠完全反应,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相同体积的氢气,消耗这三种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6∶3,则A、B、C三种醇分子里羟基数之比是( )
A.3∶2∶1 B.3∶1∶2
C.2∶1∶3 D.2∶6∶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乙醇与金属钠反应时,是乙醇分子中羟基中的 O—H 键断裂
B.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可加入少量无水硫酸铜,若变蓝则含水
C.禁止用工业酒精配制饮用酒和调味用的料酒
D.甲烷、乙烯、苯、乙醇都是无色不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
如图是某有机分子的填充模型,黑色的是碳原子,白色的是氢原子,灰色的是氧原子。该物质不具有的性质是( )
A.与氢氧化钠反应
B.与稀硫酸反应
C.发生酯化反应
D.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下列关于乙酸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乙酸是一种弱酸,不能和碳酸钙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B.乙酸和乙醇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时,乙酸断裂了羟基上的氢
C.乙酸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D.乙酸分子中虽然有4个氢原子,但乙酸是一元酸
含有一个羟基的化合物A 10 g,与乙酸反应生成乙酸某酯11.85 g,并回收了未反应的A
1.3 g,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98 B.116
C.158 D.278
13. 已知在水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在一定条件下与CH3CH2OH发生酯化反应,当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定反应混合物中的分子种数最多为( )
A.4 B.5
C.6 D.7
巴豆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CH-COOH。现有:①氯化氢;②溴水;③纯碱溶液;④乙醇;⑤酸化的KMnO4溶液,试根据巴豆酸的结构特点,判断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巴豆酸反应的物质是( )
A.②④⑤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下列物质中,属于酯类的是( )
A.甘油 B.汽油
C.润滑油 D.猪油
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油脂属于酯类
B.油脂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C.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D.油脂都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
某有机物A的结构简式为,关于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属于芳香烃
B.易溶于水
C.1 mol A可以与2 mol NaOH反应
D.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
已知有机化合物A只由C、H两种元素组成且能使溴水退色,其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B、D是家庭中的常见物质,A、B、C、D、E有如下关系:
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鉴别A和甲烷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D中含有羧基,利用D物质可以清除水壶中的水垢
C.物质C的结构简式为CH3CHO,E的名称为乙酸乙酯
D.B+DE的化学方程式为
下列有关葡萄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
B.葡萄糖能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
C.葡萄糖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
D.葡萄糖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关于淀粉和纤纤素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者的实验式相同,且互为同分异构体
B.两者都属于糖类,而淀粉有甜味,纤维素无甜味
C.两者都能水解,且水解的最终产物相同
D.两者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且遇碘单质都显蓝色
下列关于糖类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纤维素被人体消化吸收后提供营养物质
B.能发生水解反应的不一定是糖类,但糖类一定能发生水解反应
C.没有成熟的苹果汁遇碘变蓝色,成熟的苹果汁能还原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D.1 mol二糖完全水解一定能够生成2 mol葡萄糖
22. 下列关于酯水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因为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较彻底,所以凡是酯的水解都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B.与H218O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的产物中18O含在乙醇中
C.油脂水解的模式类似于乙酸乙酯的水解
D.油脂不管在哪种条件下水解都生成丙三醇
23. 区别植物油和矿物油的正确方法是( )
A.看色、态,是否澄清、透明
B.加NaOH溶液,煮沸
C.加新制Cu(OH)2悬浊液
D.加稀H2SO4
24. 下列有关葡萄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能与金属钠反应
B.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
C.能与新制Cu(OH)2反应
D.能被氧化为CO2和H2O
下列过程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有沉淀析出
B.皮肤上不慎沾上浓硝酸而呈现黄色
C.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有沉淀析出
D.用稀释的甲醛溶液浸泡植物种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糖类、油脂、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B.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C.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D.油脂有油和脂肪之分,但都属于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8分)
(8分)如右图,某同学做乙醇氧化实验时,将螺旋状铜丝先放到a点处加热,然后再移到b点,发现铜丝在火焰a、b两点时现象明显不同。请你写出a、b两点的实验现象,并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实验现象
解释
a
b
(8分)等物质的量的下列物质:①甲醇(CH3OH) ②乙醇(C2H5OH) ③乙二醇() ④丙三醇(),用物质的编号填空:
(1)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__________,反应中生成CO2的体积(相同状况)由小到大的顺序__________。
(2)分别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放出H2的体积(相同状况)由少到多的顺序是__________。
(10分)牛奶放置时间长了会变酸,这是因为牛奶中含有乳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乳糖分解而变成乳酸()。乳酸最初就是从酸牛奶中得到并由此得名。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乳酸与足量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乳酸与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乳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乳酸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燃料乙醇的生产过程可由下图表示:
(1)粉碎玉米的目的是: 。
(2)生产过程中为了检验淀粉水解是否完全,可使用试剂是 。
(3)步骤a的操作是( )。
A.蒸发 B.萃取
C.蒸馏 D.分液
(4)发酵产生的CO2纯度可达到99%,能回收利用,请举出它的两项用途: 。
(5)以玉米等淀粉原料生产乙醇的化学反应可用下式表示:
(C6H10O5)n+n H2On C6H12O6;C6H12O62C2H5OH+2CO2↑
根据上述反应式,可以算出100 kg淀粉理论上可生产无水乙醇 kg。(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10分)可用右图所示装置制取少量乙酸乙酯(酒精灯等在图中均已略去)请填空:
(1)试管a中需要加入浓硫酸、冰醋酸和乙醇各2 mL,正确的加入顺序操作是
。
(2)为防止a中的液体在实验时发生暴沸,在加热前应采取的措施是 。
(3)实验中加热试管的目的是:
① ;② 。
(4)试管b中加有饱和Na2CO3溶液 ,其作用是 。
(5)反应结束后,振荡试管b静置,观察到的现象是 。
第3节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
参考答案
1. C 解析:容易判断A、B、D三项均与结构无关。C项,由于1 mol乙醇与足量的钠反应只生成1 g(即0.5 mol)H2,这表明乙醇分子中只有1个氢原子可被钠置换,这个氢原子肯定与另外的5个氢原子不同,从而可证明乙醇的结构为(II)而不是(I)。
2. B 解析:对比乙烷、乙醇的结构式:、,可知A、C、D三项均正确。由乙醇与钠反应时,只有羟基中的氢原子被取代,可知这一氢原子与其他5个氢原子是不同的。
点拨:由乙醇与钠反应生成H2的量的关系,说明乙醇分子中有一个氢原子特别活泼,与其他5个氢原子性质不同,可推断其结构简式为CH3CH2OH而非CH3OCH3。
3. D 解析:由于钠的密度比乙醇的密度大,所以钠将沉在乙醇的底部,故A、C两项均错误;钠与乙醇的反应虽然是放热反应,但由于放出的热量被周围的乙醇吸收,导致钠块不会熔化,故B项错误;由于钠与乙醇反应生成H2,所以在钠块表面产生气泡,故D项正确。
点拨:乙醇与钠反应类似于水与钠的反应,由于乙醇分子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故乙醇与钠的反应比水与钠的反应要缓和得多。
4. B 解析:酯化反应的机理是“酸去羟基醇去氢”,即:
此反应又是可逆反应,乙酸乙酯在水解时的断键方式如下:,因此18O只能存在于乙醇和乙酸乙酯中。
提醒:对有机物的学习必须掌握其结构,对有机化学反应必须掌握反应机理,即有机物的断键位置。
5. D 解析:由于酯可以在碱或酸中水解,故A、C两项不正确;又由于酯难溶于水,故B项不正确;可利用酯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性质,用有机溶剂溶解后再蒸馏的方法加以提纯。故D正确。
点拨:物质的提纯,必须根据被提纯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方法,同时应注意被提纯物质的量不能减少。
6. C 解析:尽管乙醇的密度比水小,但与水互溶,无法通过分液的方法分离乙醇和水。
7. A 解析: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不可能与煤油反应,A项正确;金属钠与乙醇反应缓慢,与水反应剧烈,B、D两项可排除;Na虽然不能与NaCl反应,但是在水溶液中,会与溶剂水反应,同样可排除D项。
8. B 解析: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实质是醇中的羟基(-OH)与钠发生的置换反应。三种醇与足量Na反应,产生相同体积的H2,说明这三种醇各自所提供的-OH数目相同,为方便计算,设所提供-OH的数目为a,由于三种醇物质的量之比为3∶6∶2,所以三种醇分子中-OH数之比为∶∶=2∶1∶3。
9. D 解析: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生成乙醇钠,是乙醇分子中羟基中的O-H键发生断裂;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可用无水硫酸铜作检验试剂,若变蓝表明其含水;工业酒精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甲醇,因此禁止用工业酒精配制饮用酒和调味用的料酒;甲烷、乙烯、苯都不溶于水,但乙醇却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
10. B 解析:由填充模型知,该物质为CH3COOH,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能与NaOH反应,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故选B项。
11. D 解析:乙酸虽然是弱酸,但其酸性比碳酸酸性强,能与CaCO3反应放出CO2,A项错误;乙酸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时,乙酸断下的是羟基,乙醇断下的是羟基上的氢,B项错误;乙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C项错误;乙酸分子中只有-COOH上的氢可以电离为H+ ,其他氢不能电离为H+ ,故CH3COOH为一元酸,D项正确。
B 解析:乙酸与分子中含有一个-OH的醇发生酯化反应时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根据酯化反应的实质:酸去羟基醇去氢,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根据质量守恒求解。
设化合物A为R-OH,相对分子质量为Mr,则发生酯化反应的方程式为:
CH3COOH+R-OHCH3COOR+H2O
Mr Mr+60-18
(10-1.3) g 11.85 g
故=
解得Mr=116
13. D 解析:解答本题需明确酯化反应的实质是“酸去羟基醇去氢”,同时要掌握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则有:+C2H5OH+H2O、+C2H5OH +H218O。故反应混合物中有:两种酸分子、两种酯分子、两种水的分子及一种醇的分子,共7种。
14. D 解析:因该有机物中含有碳碳双键和羧基两种决定物质性质的基团,则该有机物就能发生烯烃和羧酸两类物质的反应,烯类可与HCl、Br2发生加成反应,能被酸性KMnO4氧化;酸可以与Na2CO3反应,可以与醇发生酯化反应,故D项正确。
15. D 解析:甘油属于醇类;汽油、润滑油是石油的分馏产品,属于烃类;猪油属于油脂,而油脂属于酯类,故选D项。
16. D 解析:油脂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通过酯化反应生成的酯类物质,故A、C两项正确;油脂是混合物,无固定的熔、沸点,故B项正确;油酸甘油酯的烃基中含有双键,能与Br2发生加成反应,因此D项符合题意。
17. D 解析:从分子结构可知A中所含元素除碳、氢外还存在氧,不属于烃,A属于酯类,应难溶于水,A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苯甲酸钠和乙醇,1 mol A可以与1 mol NaOH反应,故A、B、C三项均不正确,A中含有苯环,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加成反应,有机物的燃烧属于氧化反应,故D项正确。
18. D 解析:由题意不难推出,A为乙烯、B为乙醇、C为乙醛、D为乙酸,E为乙酸乙酯。由于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退色,而甲烷不能,故A项正确;由于乙酸的酸性强于碳酸,乙酸可与CaCO3反应,故B项正确;乙醛的结构简式为CH3CHO,故C项正确;D项中化学方程式漏掉了水,故D项错误。
19. D 解析: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能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在人体内的转化过程中提供能量。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不是高分子化合物。
20. C 解析:淀粉和纤维素尽管能用同一通式(C6H10O5)n表示,但由于n值不同,两者不是同分异构体关系;两者都属于多糖,既无甜味也无还原性,但都能水解,其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两者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但只有淀粉能与碘单质作用显蓝色。
21. C 解析:纤维素虽属于糖类,但不能被消化吸收直接成为人体的营养物质,A项错误;单糖不水解,B项错误;蔗糖是二糖,水解产物是等物质的量的葡萄糖和果糖,故D项错误;没有成熟的苹果汁中有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故遇碘显蓝色;而成熟的苹果中有葡萄糖,故熟苹果汁能还原新制Cu(OH)2悬浊液。
22. CD 解析:酯的水解条件的选择取决于水解的目的产物,不能一概而论;根据酯水解时的断键位置(+C2H5OH)可推测18O存在于乙酸中;油脂属于酯,酯类水解的模式都是一样的;油酯的醇部分都是丙三醇,故其水解都生成丙三醇。
点拨:酯的水解反应是酯化反应的逆反应,酯化反应的成键处即酯的水解反应的断键处。
23. B 解析: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矿物油的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纯净的植物油和矿物油都是无色液体,故A项错误;植物油和矿物油都不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C项错误;植物油与稀硫酸在常温下水解程度很小,没有明显现象,矿物油与稀硫酸不反应,D项错误;向两者中分别加入NaOH溶液,煮沸,分层现象消失的为植物油,仍分层的为矿物油,故B项正确。
点拨:植物油是多种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具有酯的性质,能水解(兼有烯烃的性质);而矿物油是多种烃的混合物,具有烃的性质,不能水解。
24. B 解析:葡萄糖的分子结构为:CH2OH(CHOH)4CHO,分子中含有5个-OH和1个-CHO:
有-CHO,可与新制的Cu(OH)2反应生成Cu2O砖红色沉淀;有-OH可与金属钠反应生成H2,也可与羧酸反应生成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能被氧化为CO2和H2O。
点拨:结构决定性质,应根据有机物所含官能团分析其可能的性质。
25. A 解析:A项,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是盐析过程,析出的蛋白质性质并无变化,即没有新物质生成,加水后析出的蛋白质仍能溶解,不是化学变化;B项,皮肤上不慎沾上浓硝酸显黄色属于蛋白质的显色反应,是化学变化;C项,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析出沉淀是因为蛋白质发生变性,属化学变化;D项,用稀释的甲醛溶液杀死种子上的细菌和微生物,即使这些生物体的蛋白质发生变性,是化学变化。
26. D 解析:糖类包括单糖、低聚糖、多糖,低聚糖、多糖能水解,单糖不能水解,A项错误;糖类、油脂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蛋白质则主要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B项错误;糖类中的单糖和低聚糖,以及油脂都不是高分子化合物,多糖和蛋白质属于高分子化合物,C项错误;油脂包括油和脂肪,都属于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D项正确。
27.
实验现象
解释
a
铜丝变黑
外焰处乙醇充分燃烧,铜丝被氧化
b
铜丝又变为红色,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焰芯处乙醇未充分燃烧,CuO被还原,乙醇氧化得到乙醛
解析:a处为外焰,乙醇燃烧充分,火焰温度高,铜丝在该处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当将铜丝移至b处后,b处乙醇燃烧不充分,有较大浓度的乙醇蒸气,乙醇与高温的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乙醛、铜和水。
28. (1)④>②>③>① ①<②=③<④ (2)①=②<③<④
解析:(1)耗氧计算可先将四种物质改写成CxHy·nH2O的形式。 甲醇CH2·H2O,乙醇C2H4·H2O, 乙二醇C2H2·2H2O,丙三醇C3H2·3H2O 可判断1 mol四种物质完全燃烧消耗氧气分别为1.5 mol、3 mol、2.5 mol、3.5 mol,故顺序为④②③①。生成CO2的体积只与碳原子数有关,与H、O原子个数无关,故顺序为①<②=③<④。(2)与足量金属钠反应生成H2体积与原分子中羟基个数有关,羟基数目越多生成H2的体积越大,故由少到多的顺序为①=②<③<④。
29. (1)+2Na+H2↑
(2)2+Na2CO32+H2O+CO2↑
(3)+CH3CH2OH +H2O
(4)+CH3COOH+H2O
解析:分子中,官能团为羟基和羧基,二者都能与钠反应;而只有羧基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当乳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时,是分子中的羧基起作用;当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时,是分子中的羟基起作用。
30. (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或加快反应速率;或使反应充分进行) (2)碘(I2)或碘酒 (3)C (4)饮料、干冰、纯碱、碳酸钙(其他碳酸盐或碳酸氢盐)等中任选2个 (5)56.8
解析: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条件及相关化学知识可以判断:
(1)粉碎玉米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反应速率或使反应进行得更充分。
(2)根据碘遇淀粉变蓝的性质,检验淀粉水解是否完全,可以使用的试剂是单质碘(I2)或碘酒。
(3)由生产过程中的转化关系可以判断:玉米粉碎得到的淀粉经水解生成葡萄糖,再经发酵可以得到乙醇,经过滤后得到的滤液经过蒸馏可以分离出乙醇。
(4)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回收利用,如应用于制饮料、干冰、纯碱、碳酸钙(或其他碳酸盐或碳酸氢盐)等。
(5)根据题目提供的反应关系得到如下关系:
(C6H10O5)n~n C6H12O6 ~2nC2H5OH
162n 92n
100 kg m(C2H5OH)
= m(C2H5OH)=56.8 kg
31. (1)先加入乙醇,再加冰醋酸,最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
(2)在试管a中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
(3)①加快反应速率 ②及时将产物乙酸乙酯蒸出,以利于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
(4)吸收随乙酸乙酯蒸出的少量酸性物质和乙醇
(5)b中的液体分层,上层是透明的油状液体
解析:(1)反应混合物配制过程中试剂滴加顺序为:先加入乙醇,再加冰醋酸,最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如果先加浓硫酸,再加其他两种物质,则会由于浓硫酸吸水放热而引起飞溅(暴沸)。(2)液体混合物加热时容易产生暴沸,需要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以防止暴沸现象发生。(3)实验过程需要加热,但是温度不宜过高,加热的目的是:①加快反应速率 ②及时将产物乙酸乙酯蒸出,以利于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4)接收乙酸乙酯的试管中要盛放饱和碳酸钠溶液,其目的是吸收随乙酸乙酯蒸出的少量乙酸和乙醇,以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5)反应结束后,振荡试管b静置可观察到试管b中的液体分层,上层是透明的油状液体。
[课时跟踪训练]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信息”“材料”和“能源”被称为新科技革命的三大支柱。下列有关选项不正确的是( )
A.信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新材料的合成和应用
B.目前中美日等国掌握的陶瓷发动机技术,大大提高了发动机的能量转化效率
C.在即将到来的新能源时代,核能、太阳能、氢能将成为主要能源
D.软质隐形眼镜和航天飞船表面的高温结构陶瓷都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解析:在20世纪发明的七大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核科学和核武器技术、航空航天和导弹技术、激光技术、纳米技术、化学合成与分离技术中,化学合成与分离技术为其余六种技术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新材料的合成和应用。D项中航天飞船表面的高温结构陶瓷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不是有机高分子材料,故D错。
答案:D
2.[双选题]天然气的主要成分——CH4是一种会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等物质的量的CH4和CO2产生的温室效应,前者大,下面是有关天然气的几种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天然气与煤、柴油相比是较清洁的能源
B.等质量的CH4和CO2产生的温室效应是后者大21世纪教育网
C.燃烧天然气也是形成酸雨的原因之一
D.CH4作为化工原料可用于合成氨、生产甲醇
解析:A项,天然气与煤、柴油比较,氢的质量分数高,氢燃烧无污染,是相对清洁的能源;B项,CH4的摩尔质量为16 g·mol-1较小,则温室效应大于CO2;C项,天然气燃烧不产生硫、氮的氧化物,不会生成酸雨;由CH4的用途知D正确。
答案:AD
3.[双选题]下列做法不利于食品安全的是( )
A.用聚氯乙烯塑料袋包装食品
B.在食用盐中添加适量的碘酸钾
C.在食品加工中大量使用NaNO2
D.研发高效低毒的农药,降低蔬菜的农药残留量
解析:聚氯乙烯有毒,不能用于塑料袋包装食品,要用只能用聚乙烯,A选项错误;碘单质有毒而且易升华,碘化钾有苦味而且不稳定,容易被氧化成有毒的碘单质,碘酸钾是一种稳定易吸收的盐,故选择碘酸钾作为最理想的添加剂,B选项正确。大量添加NaNO2对人体有害,C错误;D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是现代农药发展的一个方向,正确。
答案:AC[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2011·江苏高考)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措施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是( )
①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 ②研发易降解的生物农药 ③应用高效洁净的能源转化技术 ④田间焚烧秸秆 ⑤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材料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与STSE的联系,意在考查考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不利于节能减排,田间焚烧秸杆会污染环境,故选B。
答案:B
5.绿色化学提倡化工生产应提高原子利用率。原子利用率表示目标产物的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比。在下列制备环氧乙烷的反应中,原子利用率最高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A.CH2===CH2+CH3— —O—OH(过氧乙酸)―→
+CH3COOH[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CH2===CH2+Cl2+Ca(OH)2―→ +CaCl2+H2O
C.2CH2CH2+O22
D. +H2O
解析:A、B和D有副产物生成,原子利用率均达不到100%,C项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
6.(10分)印刷电路板是由塑料和铜箔复合而成的,刻制印刷电路时要用FeCl3溶液作为“腐蚀液”生成CuCl2和FeCl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2FeCl3=====CuCl2+2FeCl2
?1?请在方程式中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该反应的氧化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FeCl3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使用过的腐蚀液会失效,但还可以回收利用,其中有一步需要将Fe2+转化为Fe3+,下列试剂能实现上述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氯气 B.铁
C.铜 D.稀硫酸21世纪教育网
解析:使用过的腐蚀液中含有CuCl2、FeCl2和FeCl3,要想回收FeCl3溶液,首先要加入足量的铁粉将Cu2+转化为Cu,过滤后通入足量氯气将Fe2+氧化为Fe3+。
答案:?1?
(2)FeCl3 (3)FeCl3=====Fe3++3Cl-
?4?A
7.?8分?汽车已经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但其排放的尾气是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已知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CmHn?烃?、SO2、NOx、CO和C等,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若用CmHn表示汽油的主要组成,CmHn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汽油燃烧产生能量为汽车提供了动力,这一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由 能转化为 能,最终转化为机械能。
?2?通过车用燃油的精炼加工处理,可减少汽车尾气中的 ?填化学式?排放。[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目前汽车尾气多采用催化转化的方法加以治理,写出在催化剂作用下NOx与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精炼汽油可以减少其中硫的含量从而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3?汽车尾气处理,应该把有毒的转化为无毒的,根据氧化还原反应,NOx和CO的产物应该是N2、CO2,然后配平即可。
答案:?1?4CmHn+?4m+n?O22nH2O+4mCO2 化学 热 (2)SO2
(3)2NOx+2xCON2+2xCO2
8.(12分)氯碱工业中,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获得重要的化工原料。其中氯气用途十分广泛,除用于自来水消毒、生产漂白粉外,还用于生产盐酸、聚氯乙烯、氯苯等。
(1)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氯气用于生产半导体材料硅的流程如下:
①石英沙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在制备粗硅时,焦炭的作用是________。
②由四氯化硅得到高纯硅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于制造塑料薄膜、人造革、塑料管材和板材的聚氯乙烯 (PVC塑料)就是以氯气和乙烯为主要原料通过三步主要反应生产的。三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CH2===CHCl+HCl,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其中①、③的反应类型分别为________反应,________反应。
(4)上述两种生产过程可得到同一种副产品,该副产品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1)2NaCl+2H2O2NaOH+H2↑+Cl2↑。
(2)用Cl2制备纯硅涉及反应:2Cl2+Si(粗)SiCl4,体现了氯气的强氧化性,再由SiCl4制取高纯硅,用H2使之还原,用SiCl4得到高纯硅的化学方程式为:
SiCl4+2H2Si+4HCl。
(3)用Cl2与乙烯为原料制聚氯乙烯,发生反应:CH2===CH2+Cl2―→ClCH2CH2Cl,[21世纪教育网
CH2===CHCl+HCl,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nCH2===CHCl?CH2— ?Cl,第一、第三个反应分别为加成反应、加聚反
应。
(4)在两种材料制备反应中可得副产品HCl。
答案:(1)2NaCl+2H2O2NaOH+H2↑+Cl2↑
(2)①SiO2 作还原剂
②SiCl4+2H2Si+4HCl
(3)CH2===CH2+Cl2―→
nCH2===CHCl?CH2— ?Cl
加成 加聚
(4)HCl(盐酸)21世纪教育网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自主学习:
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二、水分运输的途径1.茎的结构
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2.茎各部分的作用
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最佳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检测反馈:
1.水是通过什么途径跑到叶片中的?
2.将茎横向切断,在横切面上发现了什么?根据茎的结构知识,判断是茎的哪部分变红了?
3.将茎纵剖开,在纵剖面上发现了什么?根据茎的结构知识,判断是茎的哪部分变红了?
4.通过这个实验,你可得出什么结论?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学会自学获得知识。wwW. x kB 1.c Om
把幼嫩的植物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汁液,这汁液是从那里来的?
5、移栽植物时,如果根损伤大多,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6、扦插后的枝条如何处理,成活率会提高?
7、你能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下“树怕去皮,不怕空心”这句话吗?
8.准备移栽的茄子秧、黄瓜秧,根部总是带着一个土坨。这是为什么?
9.在热带雨林中,有些树木茎干上往往长着许多毛茸茸的根。这些根暴露在空气中,叫做气生根。气生根有什么作用?
10.分析:将两株同样大小健壮的幼苗,分别培养在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中。过几天,可看到土壤浸出液中的幼苗生长 ,在蒸馏水中的幼苗生长 ,这个实验说明 。新| 课|标| 第| 一|网
11.导管存在于 ,能输送 ,输送方向是 。 筛管存在于 ,能输送 ,输送方向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