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3.5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该颗粒物从外界到达肺部的“旅程”顺序正确的是( )
A.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B.口腔→喉→咽→气管→支气管→肺
C.鼻→气管→咽→喉→支气管→肺
D.口腔→咽→喉→支气管→气管→肺
2.关于人体呼吸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煤气中毒是因为吸入的一氧化碳与血小板大量结合,使血液运输氧气的功能减弱
B.肺活量就是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
C.吸气时胸廓扩大,呼气时胸廓缩小
D.成年人在平静时的呼吸频率为20-25次/分
3.(2018八上·鄞州期末)如图为胸腔和肺的示意图,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图中三部位压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c>a>b B.a>b>c C.a>c>b D.b>c>a
4.(2017八下·杭州月考)如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程a、b是通过人体的呼吸运动实现的
B.过程c、d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C.与血管甲相比,血管丙内的血液含有更丰富的氧气
D.血管乙处是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大的地方
5.如图示人的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甲到乙时,膈肌收缩,呼气
B.从乙到甲时,膈肌舒张,吸气
C.呼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乙状态
D.吸气开始的瞬间,膈肌处于甲状态
6.如图所示,经过一段时间后,U型管中的红墨水A端的变化是( )
A.升高 B.降低 C.无变化 D.无法判断
7.温室中绿色植物在阳光下生长,连续测定温室内的氧气含量,得到的图象应是( )
A. B.
C. D.
8.如图所示是研究植物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可用于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B.装置甲的作用是吸收鼓入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装置乙则可以省略
C.装置丙中的植物换成萌发的种子,装置丁中不会出现浑浊现象
D.若装置丙不遮光,从装置丁出来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9.将如图实验装置(玻璃瓶左边底部有一台抽气泵),其中浓NaOH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则关于该实验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进一步吸收二氧化碳
B.该实验没有设置对照组
C.该实验的目的是检验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否产生二氧化碳
D.该装置需要放在有光照的环境中
二、填空题
10.(2017八下·杭州月考)下左图是人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变化的示意图,下右图是平静吸气和呼气的胸廓变化示意图。
(1)在上左图的e点处,肺内气压比大气压 (选填“高”、“低”或“相等”)。
(2)当胸廓由A状态结束到B状态结束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可用上左图中的 段(用左图中的字母表示)表示。
11.如图甲为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图乙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进行呼吸的主要器官是图甲中的[1] ,[2] 不仅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而且还能使到达肺部的气体变得温暖、湿润和清洁。
(2)图乙所示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 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进行 。
(3)图乙中a代表的物质是 ,血液从毛细血管的[4]端流到[5]端后,其成分变化是 含量增加。
(4)图乙所示的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时,图甲中[3] 应处于 状态。
三、综合题
12.看图,回答问题
(1)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序号 模拟人体的膈,序号 模拟人体的胸廓,序号 模拟人体的肺.图一模拟的是人体在 气时膈肌所处的运动状态.
(2)图2模拟的是人体在 气时膈肌所处的运动状态,此时由于膈肌的收缩,胸廓的 径增大,胸腔内压力减小,进而使肺泡扩张.
(3)若用此实验装置探究人体吸气和呼气的原理,则此实验装置还存在不足,因为它无法模拟胸廓 和 的变化.
13.如图是呼吸系统模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呼吸系统由 和 组成.其中 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2)图中的标号[ ]不仅是气体的通道,而且还能使到达肺部的气体变得温暖、湿润和 .
(3)痰是由 和 内表面的粘膜所分泌的粘液以及被粘液粘着的灰尘和细菌等组成.
(4)空气和食物的共同通道是 .
(5)有的人吃饭时随意谈笑,吞咽时⑧来不及盖住喉口,食物就会误入 ,引起剧烈的咳嗽.
14.甲图是某人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乙图表示人体呼吸时,膈肌的不同活动状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乙图B的状态与甲图中曲线 段表示肺内气压变化相对应的过程.
(2)甲图曲线BC段表示某呼吸过程使肺内气压变化,这时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变化都是 ,肋间肌处于 状态.
(3)本次呼吸中,吸气和呼气过程结束的那一瞬间甲图坐标中的B点,此时肺内气压 大气压的值.
(4)经呼吸运动吸入的氧最终被人体组织细胞的 利用.
15.今年,娄底市城区时有雾霾(mái)天气。雾霾天气是早上或夜间相对湿度较大的时候形成雾,在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时候,逐渐转化成霾(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化合物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称为PM2.5,是可直接入肺的细小颗粒物。PM2.5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PM2.5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排放的残留物。根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雾霾天气首先主要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该系统由呼吸道和 组成,呼吸道能保证气流通畅主要是因为呼吸道有 做支架。
(2)PM2.5颗粒经过鼻、咽、喉以后,进入血液之前,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
(3)如图两幅曲线图表示一个人在两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其中表示剧烈运动呼吸状态下的曲线图是 ,呼吸的主要动力来自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的模式图来分析,一目了然.本题比较基础,需要熟练地掌握知识点。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具有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的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解答】解: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其中,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PM2.5颗粒进入肺的正确顺序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故选:A
2.【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人体的呼吸,可以从呼吸原理进行解答。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解答】解: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基本意义是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平静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A.一氧化碳进入人体后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碳氧血红蛋白又比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慢约3 600倍,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缺氧窒息,故不符合题意;
B、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这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机能活动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是指肺的最大通气量,不是肺的最大容量。所以肺活量就是肺所能容纳气体的最大量,故不符合题意;
C.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平静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可见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故符合题意;
D.每分钟内呼吸的次数叫呼吸频率.据测定,呼吸频率随着年龄、性别和活动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大约是16---18次/分,人体活动加强时,呼吸的频率和深度都会增加,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泡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大气压升高→肺内气体排出肺泡.
【解答】图中a表示气管、b表示肺泡、c表示血液。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处于吸气的过程,气体从外部进入肺,由肺进入血液,所以图中三部位压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B选项正确。
故选B
4.【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结合血液循环的图解,理解整个血液循环的过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与外界空气间的气体交换也叫肺的通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解答】A、a、b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A正确;
B、乙是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的特点是毛细血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c、d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B正确;
C、当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由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了鲜红的动脉血.所以甲内的血液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而与丙相比,丙内的血液含有更丰富的营养物质,C正确;
D、根据气体扩散原理,二氧化碳最高的地方是组织细胞,而血管乙处是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低的地方,D错误。
故选:D
5.【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的呼气过程:呼吸肌舒张,气体从肺内排出;吸气过程:呼吸肌收缩,气体从外界进入肺内。
【解答】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膈肌顶部下降,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膈肌顶部上升,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所以分析可知:膈肌从甲到乙时,膈肌收缩,吸气,A说法错误;从乙到甲时,膈肌舒张,呼气,B说法错误;呼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甲状态,C说法错误;吸气开始的瞬间,膈肌处于甲状态,D说法正确。
故选:D
6.【答案】A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装置图的特点,分析反应对整套装置产生的影响,选出正确的判断.根据装置内压强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本题利用特殊装置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考查,同时考查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解:新鲜泥土中含有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使瓶内气压变小,外界大气压大于瓶内气压,红墨水A端上升.
答案:A
7.【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受阳光照射会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所以,从正午到午夜氧气量会有所变化.此题考查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受光的影响,并且考察了我们的识图和分析能力.
【解答】解:正午光照较强植物光合作用较强,产生的氧气最多,随着时间慢慢向午夜接近,光照越来越差光合作用不断变弱,故产生氧气量慢慢下降,故曲线下降;由午夜到第二天正午此过程正好和刚才叙述的过程相反,故曲线上升.
故选C.
8.【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氧气的性质和利用;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A、将丙中的气体鼓入丁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B、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C、种子萌发要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D、即使丙装置不遮光,也不会产生纯净的氧气,可以据此解答.本题从植物的呼吸作用出发,考查了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石灰水可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答】解:A、在遮光的情况下,植物主要发生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所以将丙中的气体鼓入丁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故A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为了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干扰实验现象,而将空气通过装置甲将二氧化碳吸收,然后再鼓入装置C中,装置乙是验证二氧化碳是否被吸收完全,不可以省略,故B说法错误;
C、种子萌发要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所以装置丁中也会出现浑浊现象,故C说法错误;
D、即使丙装置不遮光,也不会产生纯净的氧气,因为只有纯度较高的氧气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D说法错误.
故选A.
9.【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光合作用的原料分析实验的过程.澄清石灰水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常用来吸收二氧化碳.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解:A、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故A错误;
B、绿色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不变蓝色,不用置对照组,故B错误;
C、该实验的目的是检验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故C错误;
D、该装置需要放在有光照的环境中,故D正确.
故选D.
10.【答案】(1)低
(2)bc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吸气呼吸时膈肌、胸廓、肺的状态及肺内气压的变化。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回升,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1)图1中: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在图1的e点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
(2)图2的B状态表示膈顶回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故是呼气过程,左图中曲线bcd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
故答案为:(1)低;(2)bcd。
11.【答案】(1)肺;呼吸道
(2)一;气体交换
(3)二氧化碳;氧气
(4)膈肌;收缩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人体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统称为呼吸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是呼吸系统最重要的部分。
(2)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向适应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人血液中;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人肺泡内。
(3)结合图中气体的方向判断出气体的名称。
(4)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肠肌和肋间肌等的活动而产生的。在吸气过程中,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同时肋间外肌收编,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胸腔体积增大。
【解答】(1)人体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统称为呼吸道,空气经鼻的过滤、温暖和湿润后,通过气管和支气管,达到肺,最后进人肺泡。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是呼吸系统最重要的部分。
(2)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人血液中;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人肺泡内。
(3)肺泡内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人血液中;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人肺泡内。a气体从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是二氧化碳;b气体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是氧气,所以血液从毛细血管的[4]端流到[5]端后,含量增加的成分是氧气。
(4)由图可知:c方向表示气体从外界进入肺泡的过程,是吸气过程。在吸气过程中,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同时肋间外肌收编,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胸腔体积增大。
故答案为:(1)肺;呼吸道
(2)一;气体交换
(3)二氧化碳;氧气
(4)膈肌;收缩
12.【答案】(1)④;②;③;呼
(2)吸;上下
(3)前后径;左右径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1)图示结构中:①是气管;②是胸廓;③是肺;④是膈肌.图一代表的是呼气过程.在呼气时,由于膈肌舒张,使得胸廓回缩,肺随之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于是气体出肺.(2)图二代表的是吸气过程.在吸气时,由于膈肌收缩,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于是气体入肺.(3)由于用此装置模拟人体的呼气和吸气过程,由于瓶子代表的是胸廓,所以在吸气或是呼气时,无法使得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发生变化,只能使得胸廓的上下径发生变化.答案为:(1)④;②;③;呼; (2)吸;上下;(3)前后径和左右径.
【分析】图中模拟的是膈肌运动的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图示结构中:①是气管;②是胸廓;③是肺;④是膈肌.
13.【答案】(1)呼吸道;肺;肺
(2)⑥;清洁
(3)气管;支气管
(4)咽
(5)气管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1)呼吸系统包括⑥呼吸道和⑦肺两部分.其中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2)⑥是呼吸道,由①鼻腔、会厌软骨②咽、③喉、④气管、⑤气管组成,保证了气体的畅通,又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3)气管和支气管的表面的黏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可见痰的形成场所是气管和支气管.(4)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因此既属于消化器官,又属于呼吸器官的是咽.咽是空气和食物的共同通道.(5)人边吃饭边说笑,吞咽时会厌软骨因来不及盖住喉口使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剧烈咳嗽.故答案为:(1)呼吸道;肺;肺(2)⑥;清洁(3)气管;支气管(4)咽(5)气管
【分析】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
14.【答案】(1)AB
(2)缩小;舒张
(3)等于
(4)线粒体.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1)乙图B的状态,膈肌顶部下降,表示吸气时膈肌收缩,甲图中曲线AB段肺内气压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因此表示吸气时的肺内气压的变化.因此乙图B的状态与甲图中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压变化相对应的过程.(2)甲图曲线BC段肺内气压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因此表示呼气时的肺内气压变化,这时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缩小,与之对应的是乙图中的A状态.(3)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甲图坐标中的B点,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相等,既不吸气也不呼气;(4)在肺泡内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肺泡中的氧气会扩散到血液中,经过血液循环将氧气输送到全身的各个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并释放能量,产生的二氧化碳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肺,然后通过呼吸道排出.答案为:(1)AB;(2)缩小;舒张;(3)等于;(4)线粒体.
【分析】图甲AB之间表示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吸气;BC之间表示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呼气.图乙中A、B表示膈的位置,据此解答.
15.【答案】(1)肺;骨或软骨
(2)气管、支气管、肺泡
(3)图B;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粉尘主要是固体小颗粒,如地面粉尘、燃煤排放的粉尘、沙尘暴等。大雾天气可导致呼吸病人增多,因为雾霾可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能够对吸入气体进行温暖、湿润和清洁,但是这种清洁能力是有限的。
【解答】(1)根据题干中的“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称为PM2.5,是可直入肺的细小颗粒物.PM2.5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可知,PM2.5主要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能保证气流通畅主要是因为呼吸道有骨或软骨做支架。
(2)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外界的空气进入肺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
(3)一个人在平静状态时,生命活动变缓,消耗的能量减少,需要的氧气减少,因此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剧烈的运动时,由于运动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需要的氧气多,所以呼吸的频率会增加,呼吸深度也增加。从图中可以看出A图曲线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因此表示平静状态时的呼吸状况;B图曲线呼吸频率 较高,呼吸深度较大,因此表示剧烈的运动时的呼吸状况。呼吸的主要动力来自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
故答案为:(1)肺;骨或软骨
(2)气管、支气管、肺泡
(3)图B;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
1 / 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3.5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该颗粒物从外界到达肺部的“旅程”顺序正确的是( )
A.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B.口腔→喉→咽→气管→支气管→肺
C.鼻→气管→咽→喉→支气管→肺
D.口腔→咽→喉→支气管→气管→肺
【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的模式图来分析,一目了然.本题比较基础,需要熟练地掌握知识点。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具有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的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解答】解: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其中,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PM2.5颗粒进入肺的正确顺序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故选:A
2.关于人体呼吸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煤气中毒是因为吸入的一氧化碳与血小板大量结合,使血液运输氧气的功能减弱
B.肺活量就是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
C.吸气时胸廓扩大,呼气时胸廓缩小
D.成年人在平静时的呼吸频率为20-25次/分
【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人体的呼吸,可以从呼吸原理进行解答。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解答】解: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基本意义是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平静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A.一氧化碳进入人体后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碳氧血红蛋白又比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慢约3 600倍,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缺氧窒息,故不符合题意;
B、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这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机能活动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是指肺的最大通气量,不是肺的最大容量。所以肺活量就是肺所能容纳气体的最大量,故不符合题意;
C.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平静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可见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故符合题意;
D.每分钟内呼吸的次数叫呼吸频率.据测定,呼吸频率随着年龄、性别和活动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大约是16---18次/分,人体活动加强时,呼吸的频率和深度都会增加,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2018八上·鄞州期末)如图为胸腔和肺的示意图,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图中三部位压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c>a>b B.a>b>c C.a>c>b D.b>c>a
【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泡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大气压升高→肺内气体排出肺泡.
【解答】图中a表示气管、b表示肺泡、c表示血液。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处于吸气的过程,气体从外部进入肺,由肺进入血液,所以图中三部位压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B选项正确。
故选B
4.(2017八下·杭州月考)如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程a、b是通过人体的呼吸运动实现的
B.过程c、d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C.与血管甲相比,血管丙内的血液含有更丰富的氧气
D.血管乙处是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大的地方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结合血液循环的图解,理解整个血液循环的过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与外界空气间的气体交换也叫肺的通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解答】A、a、b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A正确;
B、乙是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的特点是毛细血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c、d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B正确;
C、当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由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了鲜红的动脉血.所以甲内的血液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而与丙相比,丙内的血液含有更丰富的营养物质,C正确;
D、根据气体扩散原理,二氧化碳最高的地方是组织细胞,而血管乙处是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低的地方,D错误。
故选:D
5.如图示人的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甲到乙时,膈肌收缩,呼气
B.从乙到甲时,膈肌舒张,吸气
C.呼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乙状态
D.吸气开始的瞬间,膈肌处于甲状态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的呼气过程:呼吸肌舒张,气体从肺内排出;吸气过程:呼吸肌收缩,气体从外界进入肺内。
【解答】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膈肌顶部下降,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膈肌顶部上升,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所以分析可知:膈肌从甲到乙时,膈肌收缩,吸气,A说法错误;从乙到甲时,膈肌舒张,呼气,B说法错误;呼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甲状态,C说法错误;吸气开始的瞬间,膈肌处于甲状态,D说法正确。
故选:D
6.如图所示,经过一段时间后,U型管中的红墨水A端的变化是( )
A.升高 B.降低 C.无变化 D.无法判断
【答案】A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装置图的特点,分析反应对整套装置产生的影响,选出正确的判断.根据装置内压强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本题利用特殊装置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考查,同时考查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解:新鲜泥土中含有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使瓶内气压变小,外界大气压大于瓶内气压,红墨水A端上升.
答案:A
7.温室中绿色植物在阳光下生长,连续测定温室内的氧气含量,得到的图象应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受阳光照射会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所以,从正午到午夜氧气量会有所变化.此题考查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受光的影响,并且考察了我们的识图和分析能力.
【解答】解:正午光照较强植物光合作用较强,产生的氧气最多,随着时间慢慢向午夜接近,光照越来越差光合作用不断变弱,故产生氧气量慢慢下降,故曲线下降;由午夜到第二天正午此过程正好和刚才叙述的过程相反,故曲线上升.
故选C.
8.如图所示是研究植物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可用于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B.装置甲的作用是吸收鼓入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装置乙则可以省略
C.装置丙中的植物换成萌发的种子,装置丁中不会出现浑浊现象
D.若装置丙不遮光,从装置丁出来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氧气的性质和利用;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A、将丙中的气体鼓入丁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B、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C、种子萌发要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D、即使丙装置不遮光,也不会产生纯净的氧气,可以据此解答.本题从植物的呼吸作用出发,考查了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石灰水可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答】解:A、在遮光的情况下,植物主要发生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所以将丙中的气体鼓入丁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故A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为了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干扰实验现象,而将空气通过装置甲将二氧化碳吸收,然后再鼓入装置C中,装置乙是验证二氧化碳是否被吸收完全,不可以省略,故B说法错误;
C、种子萌发要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所以装置丁中也会出现浑浊现象,故C说法错误;
D、即使丙装置不遮光,也不会产生纯净的氧气,因为只有纯度较高的氧气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D说法错误.
故选A.
9.将如图实验装置(玻璃瓶左边底部有一台抽气泵),其中浓NaOH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则关于该实验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进一步吸收二氧化碳
B.该实验没有设置对照组
C.该实验的目的是检验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否产生二氧化碳
D.该装置需要放在有光照的环境中
【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光合作用的原料分析实验的过程.澄清石灰水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常用来吸收二氧化碳.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解:A、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故A错误;
B、绿色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不变蓝色,不用置对照组,故B错误;
C、该实验的目的是检验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故C错误;
D、该装置需要放在有光照的环境中,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0.(2017八下·杭州月考)下左图是人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变化的示意图,下右图是平静吸气和呼气的胸廓变化示意图。
(1)在上左图的e点处,肺内气压比大气压 (选填“高”、“低”或“相等”)。
(2)当胸廓由A状态结束到B状态结束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可用上左图中的 段(用左图中的字母表示)表示。
【答案】(1)低
(2)bc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吸气呼吸时膈肌、胸廓、肺的状态及肺内气压的变化。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回升,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1)图1中: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在图1的e点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
(2)图2的B状态表示膈顶回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故是呼气过程,左图中曲线bcd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
故答案为:(1)低;(2)bcd。
11.如图甲为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图乙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进行呼吸的主要器官是图甲中的[1] ,[2] 不仅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而且还能使到达肺部的气体变得温暖、湿润和清洁。
(2)图乙所示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 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进行 。
(3)图乙中a代表的物质是 ,血液从毛细血管的[4]端流到[5]端后,其成分变化是 含量增加。
(4)图乙所示的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时,图甲中[3] 应处于 状态。
【答案】(1)肺;呼吸道
(2)一;气体交换
(3)二氧化碳;氧气
(4)膈肌;收缩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人体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统称为呼吸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是呼吸系统最重要的部分。
(2)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向适应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人血液中;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人肺泡内。
(3)结合图中气体的方向判断出气体的名称。
(4)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肠肌和肋间肌等的活动而产生的。在吸气过程中,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同时肋间外肌收编,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胸腔体积增大。
【解答】(1)人体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统称为呼吸道,空气经鼻的过滤、温暖和湿润后,通过气管和支气管,达到肺,最后进人肺泡。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是呼吸系统最重要的部分。
(2)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人血液中;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人肺泡内。
(3)肺泡内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人血液中;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人肺泡内。a气体从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是二氧化碳;b气体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是氧气,所以血液从毛细血管的[4]端流到[5]端后,含量增加的成分是氧气。
(4)由图可知:c方向表示气体从外界进入肺泡的过程,是吸气过程。在吸气过程中,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同时肋间外肌收编,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胸腔体积增大。
故答案为:(1)肺;呼吸道
(2)一;气体交换
(3)二氧化碳;氧气
(4)膈肌;收缩
三、综合题
12.看图,回答问题
(1)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序号 模拟人体的膈,序号 模拟人体的胸廓,序号 模拟人体的肺.图一模拟的是人体在 气时膈肌所处的运动状态.
(2)图2模拟的是人体在 气时膈肌所处的运动状态,此时由于膈肌的收缩,胸廓的 径增大,胸腔内压力减小,进而使肺泡扩张.
(3)若用此实验装置探究人体吸气和呼气的原理,则此实验装置还存在不足,因为它无法模拟胸廓 和 的变化.
【答案】(1)④;②;③;呼
(2)吸;上下
(3)前后径;左右径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1)图示结构中:①是气管;②是胸廓;③是肺;④是膈肌.图一代表的是呼气过程.在呼气时,由于膈肌舒张,使得胸廓回缩,肺随之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于是气体出肺.(2)图二代表的是吸气过程.在吸气时,由于膈肌收缩,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于是气体入肺.(3)由于用此装置模拟人体的呼气和吸气过程,由于瓶子代表的是胸廓,所以在吸气或是呼气时,无法使得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发生变化,只能使得胸廓的上下径发生变化.答案为:(1)④;②;③;呼; (2)吸;上下;(3)前后径和左右径.
【分析】图中模拟的是膈肌运动的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图示结构中:①是气管;②是胸廓;③是肺;④是膈肌.
13.如图是呼吸系统模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呼吸系统由 和 组成.其中 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2)图中的标号[ ]不仅是气体的通道,而且还能使到达肺部的气体变得温暖、湿润和 .
(3)痰是由 和 内表面的粘膜所分泌的粘液以及被粘液粘着的灰尘和细菌等组成.
(4)空气和食物的共同通道是 .
(5)有的人吃饭时随意谈笑,吞咽时⑧来不及盖住喉口,食物就会误入 ,引起剧烈的咳嗽.
【答案】(1)呼吸道;肺;肺
(2)⑥;清洁
(3)气管;支气管
(4)咽
(5)气管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1)呼吸系统包括⑥呼吸道和⑦肺两部分.其中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2)⑥是呼吸道,由①鼻腔、会厌软骨②咽、③喉、④气管、⑤气管组成,保证了气体的畅通,又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3)气管和支气管的表面的黏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可见痰的形成场所是气管和支气管.(4)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因此既属于消化器官,又属于呼吸器官的是咽.咽是空气和食物的共同通道.(5)人边吃饭边说笑,吞咽时会厌软骨因来不及盖住喉口使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剧烈咳嗽.故答案为:(1)呼吸道;肺;肺(2)⑥;清洁(3)气管;支气管(4)咽(5)气管
【分析】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
14.甲图是某人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乙图表示人体呼吸时,膈肌的不同活动状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乙图B的状态与甲图中曲线 段表示肺内气压变化相对应的过程.
(2)甲图曲线BC段表示某呼吸过程使肺内气压变化,这时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变化都是 ,肋间肌处于 状态.
(3)本次呼吸中,吸气和呼气过程结束的那一瞬间甲图坐标中的B点,此时肺内气压 大气压的值.
(4)经呼吸运动吸入的氧最终被人体组织细胞的 利用.
【答案】(1)AB
(2)缩小;舒张
(3)等于
(4)线粒体.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1)乙图B的状态,膈肌顶部下降,表示吸气时膈肌收缩,甲图中曲线AB段肺内气压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因此表示吸气时的肺内气压的变化.因此乙图B的状态与甲图中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压变化相对应的过程.(2)甲图曲线BC段肺内气压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因此表示呼气时的肺内气压变化,这时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缩小,与之对应的是乙图中的A状态.(3)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甲图坐标中的B点,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相等,既不吸气也不呼气;(4)在肺泡内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肺泡中的氧气会扩散到血液中,经过血液循环将氧气输送到全身的各个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并释放能量,产生的二氧化碳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肺,然后通过呼吸道排出.答案为:(1)AB;(2)缩小;舒张;(3)等于;(4)线粒体.
【分析】图甲AB之间表示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吸气;BC之间表示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呼气.图乙中A、B表示膈的位置,据此解答.
15.今年,娄底市城区时有雾霾(mái)天气。雾霾天气是早上或夜间相对湿度较大的时候形成雾,在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时候,逐渐转化成霾(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化合物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称为PM2.5,是可直接入肺的细小颗粒物。PM2.5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PM2.5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排放的残留物。根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雾霾天气首先主要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该系统由呼吸道和 组成,呼吸道能保证气流通畅主要是因为呼吸道有 做支架。
(2)PM2.5颗粒经过鼻、咽、喉以后,进入血液之前,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
(3)如图两幅曲线图表示一个人在两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其中表示剧烈运动呼吸状态下的曲线图是 ,呼吸的主要动力来自 。
【答案】(1)肺;骨或软骨
(2)气管、支气管、肺泡
(3)图B;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粉尘主要是固体小颗粒,如地面粉尘、燃煤排放的粉尘、沙尘暴等。大雾天气可导致呼吸病人增多,因为雾霾可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能够对吸入气体进行温暖、湿润和清洁,但是这种清洁能力是有限的。
【解答】(1)根据题干中的“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称为PM2.5,是可直入肺的细小颗粒物.PM2.5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可知,PM2.5主要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能保证气流通畅主要是因为呼吸道有骨或软骨做支架。
(2)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外界的空气进入肺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
(3)一个人在平静状态时,生命活动变缓,消耗的能量减少,需要的氧气减少,因此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剧烈的运动时,由于运动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需要的氧气多,所以呼吸的频率会增加,呼吸深度也增加。从图中可以看出A图曲线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因此表示平静状态时的呼吸状况;B图曲线呼吸频率 较高,呼吸深度较大,因此表示剧烈的运动时的呼吸状况。呼吸的主要动力来自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
故答案为:(1)肺;骨或软骨
(2)气管、支气管、肺泡
(3)图B;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