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3.7 自然界中得氧循环和碳循环
一、单选题
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
A.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
B.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
D.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
2.下列有关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
B.动、植物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
C.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过量的CO2,以解决温室效应
D.提倡“低碳生活”,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3.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建立世界环境日的目的是: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做法不符合该目的是( )
A.购物时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B.外出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
C.充分利用太阳能 D.直接燃烧煤炭
4.大自然中氧气的消耗有多种途径,下列不是氧气在大自然中消耗途径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物质的燃烧
C.微生物氧化分解 D.生物的呼吸作用
5.如图表示一天之内(早7:00~第二天早7:00)温室大棚中CO2含量的变化,在a点打开通风口的目的是( )
A.补充大棚内的CO2 B.补充大棚内的O2
C.降低大棚温度 D.降低大棚湿度
6.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的是( )
A.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C.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D.在自然界中,生物遗体和排出物中的碳是不能循环利用的
7.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氧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呼吸作用→氧气→光合作用→氧气
B.植物→光合作用→氧气→呼吸作用→二氧化碳
C.植物→呼吸作用→氧气→光合作用→二氧化碳
D.植物→光合作用→氧气→呼吸作用→水
8.自然界中氧循环如图所示,在A处不参与该循环的是( )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含碳燃料的燃烧
C.发展利用氢燃料 D.微生物氧化分解
9.为解决温室效应加剧问题,科学家正在研究如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的循环体系(部分生成物已略去).从图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化合物甲可能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B.Ⅰ、Ⅱ、Ⅲ中都消耗了二氧化碳
C.循环过程中不需要吸收能量
D.涉及的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二、填空题
1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缓全球气体变暖是当今世界要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极为重要。
(1)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2)下列变化中,对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总量平衡至关重要的是 (填序号)。
A.CO2+H2O===H2CO3 B.光合作用
C.CO2+C 2CO D.CO2+2NaOH=Na2CO3+H2O
(3)科学家采用新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如下反应:2CO2+6H2=4H2O+X,则X的化学式为 。
(4)为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 (填序号)。
①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能源
②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③大力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11.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甲
乙
(1)在图甲中①~④线上补加“箭头”(其他箭头已画出),以正确表示碳循环的各种变化关系。
(2)图甲说明大气中CO2产生的途径有多种,其中比重最大的是 的燃烧。
(3)大气中CO2的消耗途径有 和被海洋吸收。
(4)如图乙是大气中的CO2含量按目前速度上升的直线图。根据该图估计:到2050年,大气中CO2的体积分数是 ,这比2000年CO2的体积分数0.035%增加了 。
(5)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根据图甲CO2产生和消耗的途径,请你提出两条建议:① ;② 。
12.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等低碳行为,低碳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如图表示目前某市碳循环的实际情况,请分析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 是碳循环的重要纽带,因为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 ,进而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碳循环。
(2)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中含有的碳可通过④所示途径继续参与碳循环,主要是由于 的分解作用。
(3)如果过度利用煤、石油等燃料,就会大大增加自然界中 的排放量,进而加剧温室效应。
13. 自然界中无时不在进行着CO2、H2O、O2的循环,使地球充满勃勃生机.
(1)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氧 (填“元素”“原子”或“分子”).
(2)大气中的CO2含量应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排放人空气中的CO2过多,可能会加剧 .
(3)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是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从微观角度分析,发生变化的是 .
(4)写出一个消耗O2产生CO2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表示为:二氧化碳+水淀粉+氧气.其中淀粉属于 (填一种营养素的名称).
(6)爱护水资源,人人有责.如图属于“国家节水标志”的是 (填宇母).
三、简单题
14.某学校科学兴趣小组想设计一个实验来模拟研究CO2浓度增加是否增大地球“温室效 应”。他们查阅的有关数据如表一:
CO2 空气
25 ℃,1个标准大气压下气体的比热 0.684千焦/(千克·℃) 0.72千焦/(千克·℃)
0 ℃,1个标准大气压下气体的密度 1.96克/升 1.29克/升
并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和操作步骤:
Ⅰ.在两只同样的玻璃瓶里分别充满CO2和空气,并编号为甲、乙,塞紧带有相同温度计的橡皮塞(如图所示)。再把两只玻璃瓶放在阳光下照射,观察甲、乙瓶中的温度变化。
Ⅱ.阳光持续照射,间隔一定时间测量两支玻璃瓶中的温度,并记录如表二:
时 刻 9:23 9:28 9:33 9:38 9:43 9:48
甲瓶温度(℃) 13.0 19.8 23.5 26.0 26.4 27.0
乙瓶温度(℃) 13.0 19.0 22.8 25.0 26.0 26.5
时 刻 9:53 9:58 10:03 10:08 10:13
甲瓶温度(℃) 27.0 27.8 28.0 28.0 28.1
乙瓶温度(℃) 26.5 27.4 27.9 28.0 28.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 。
(2)往瓶中充CO2时,验证瓶中已充满了CO2的方法是 。
(3)该实验中,照射相同时间,根据表二中的数据,比较甲、乙瓶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
(4)该实验中,在阳光照射下,影响甲、乙瓶温度不同的原因,除了CO2的温室效应以外, 其他的可能原因是 (写出一点即可)。
(5)有同学认为根据该模拟实验的目的,实验设计存在问题,你认为是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在正常情况下,碳的循环是平衡的,但由于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已经脱离碳循环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了出来。这就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迅速增加,进而导致气温上升,引起“温室效应”。
【解答】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已经脱离碳循环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了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迅速增加,引起“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B.
2.【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同时也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它们共同存在于统一的有机体中。
【解答】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A不符合题意。
B.动、植物呼吸作用把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B不符合题意。
C.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一部分的CO2,但量极微远远不足以解决温室效应。C符合题意。
D.提倡“低碳生活”,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答案】D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可以围绕“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分析;低碳即减少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根据具体的叙述进行分析、考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低碳生活、低碳经济是当前十分热门的话题,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从自己做起,用低碳生活的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解答】解:A、购物时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白色污染,符合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B、外出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世界环境日主题;
C、充分利用太阳能,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D、直接燃烧煤炭,会使二氧化碳增高,不符合世界环境日主题.
故选:D
4.【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生物的呼吸作用、各种燃烧现象及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都要消耗氧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释放到大气中。
【解答】物质的燃烧、微生物氧化分解和生物的呼吸作用都会消耗氧气,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释放到大气中。
故答案为A.
5.【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分析题图可以得出答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同时也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它们共同存在于统一的有机体中。
【解答】题图表示一天之内(早7:00~第二天早7:00)温室大棚中CO2含量的变化,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会影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根据题图可知a点时,空气中的CO2含量较低,故此时打开通风口的目的是补充大棚内的CO2。
故答案为A.
6.【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本题为碳循环相关分析题。通过分析题图,可以得出答案。碳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大气中碳的气态化合物主要是二氧化碳,碳在自然界也是可以循环的。
【解答】观察题图,可知图中①②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甲代表腐生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乙代表绿色植物;丙代表动物;丁代表动物。在自然界中,生物遗体和排出物中的碳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故答案为D.
7.【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同时也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
【解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同时也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故自然界中氧循环途径是:植物→光合作用→氧气→呼吸作用→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B.
8.【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生物的呼吸作用、各种燃烧现象及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都要消耗氧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释放到大气中。
【解答】通过分析题图可知,A处发生了氧气转变为二氧化碳这一化学变化,说明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而生物的呼吸作用、含碳燃料的燃烧和微生物氧化分解都需要消耗氧气,也都会产生二氧化碳。而氢燃料的燃烧需要消耗氧气,但产物是水而非二氧化碳,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答案】A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的转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所以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同时在这些变化中化学能和动能、势能之间相互转化,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也能相互转化.理清图示中的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分析其中的变化过程.上图中的关键步骤是以水分解得到的氢气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在复合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为化合物甲等能源.本查以信息给予的形式考查了二氧化碳的相关问题.二氧化碳虽然能引起温室效应,但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因为二氧化碳在工业、农业等多方面应用广泛.
【解答】解:A、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化合物甲,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合物甲可能含碳、氢、氧三种元素,故A正确;
B、Ⅰ中消耗了二氧化碳,而Ⅱ、Ⅲ中都没有消耗二氧化碳,故B错误;
C、水和氢气反应生成化合物甲的条件是光和催化剂,所以需要吸收能量,故C错误;
D、水和氢气反应生成化合物甲的过程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一定改变,故D错误.
故选:A.
10.【答案】(1)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的破坏
(2)B
(3)C2H4
(4)①③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保温的作用,从而产生“温室效应”。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但近百年来,人类大量使用燃料,加上森林面积因乱砍滥伐而急剧减少等原因,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较快,致使“温室效应”加剧。
【解答】(1)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的破坏。(2)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正确。(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X的化学式为C2H4。(4)要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应从加快吸收和减少排放两方面考虑,如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能源,大力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等。
故答案为:(1)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的破坏;(2)B;(3)C2H4;(4)①③
11.【答案】(1)
(2)化石燃料
(3)植物的光合作用
(4)0.043%;0.008%
(5)温室效应加剧;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结合碳循环及温室效应相关知识分析,可以得出答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保温的作用,从而产生“温室效应”。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但近百年来,人类大量使用燃料,加上森林面积因乱砍滥伐而急剧减少等原因,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较快,致使“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恶果。
【解答】(1)化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都会产生二氧化碳,而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吸收二氧化碳。所以①②③都是产生二氧化碳,④是吸收二氧化碳。(2)产生CO2比重最大的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3)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大气中CO2的消耗途径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被海洋吸收。(4)从图中可查出2000年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是0.035%,2030年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0.040%,30年增长了0.005%,可算出50年增长0.008%,20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0.043%。(5)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温室效应加剧。要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应从加快吸收和减少排放两方面考虑,如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等。
故答案为:(1)略;(2)化石燃料;(3)植物的光合作用;(4)0.043%;0.008%;(5)温室效应加剧;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12.【答案】(1)绿色植物;有机物和氧气
(2)细菌、真菌
(3)二氧化碳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生物的呼吸作用、各种燃烧现象及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都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绿色植物是碳循环的重要纽带,因为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进而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碳循环。(2)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中含有的碳可通过④所示途径继续参与碳循环,主要是由于的细菌、真菌分解作用。(3)如果过度利用煤、石油等燃料,就会大大增加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而加剧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1)绿色植物;有机物和氧气;(2)细菌、真菌;(3)二氧化碳
13.【答案】元素;温室效应;物理变化;水分子的间隔增大;C+O2CO2;糖类;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解答】解:(1)根据三种物质的化学式可知,其中都含有氧元素;故填:元素;
(2)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故填:温室效应;
(3)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水变为水蒸气是物理变化是因为该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从微粒的角度看是水分子的间隔增大了;故填:物理变化;水分子的间隔增大;
(4)反应物有氧气,生成物有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很多,如木炭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填:C+O2CO2;(答案合理即可)
(5)淀粉属于一种糖类物质;故填:糖类;
(6)A.是塑料制品循环使用标志;B.是节水标志;C.是禁止烟火标志;D.是腐蚀品标志.故填:B.
【分析】(1)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的危害来分析;
(3)水变为水蒸气是物理变化是因为该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从微粒的角度看是水分子的间隔增大了;
(4)根据反应的要求来分析;
(5)根据常见的糖类物质来分析;
(6)根据常见标志的意义来分析.
14.【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
(2)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集满
(3)开始一段时间内,甲瓶比乙瓶升温快,最后两瓶温度趋于一致
(4)两种气体的比热不同(或瓶中气体的质量不同)
(5)实验使用了纯净的CO2(或该实验没有模拟地球的大气的情况)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实验室用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2)用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的方法检查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收集满。
(3)根据表二中的数据分析回答。
(4)结合表一给的信息分析回答。
(5)该实验使用的纯净的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
【解答】(1)实验室用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用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的方法检查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收集满,若火焰熄灭,则说明已集满。
(3)由表二中的数据分析可知:开始一段时间内,甲瓶比乙瓶升温快,最后两瓶温度趋于一致。
(4)由表一可知,二氧化碳与空气这两种气体的比热容和密度都不相同,比热不同,相同质量吸收相同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密度不同,相同体积气体的质量不同。所以该实验中影响甲、乙瓶温度不同的原因,除了CO2的温室效应以外, 其他的可能原因是两种气体的比热不同(或瓶中气体的质量不同)。
(5)该实验使用的纯净的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所以得出温度的变化不科学。
故答案为:(1)CaCO3+2HCl=CaCl2+H2O+CO2↑
(2)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集满
(3)开始一段时间内,甲瓶比乙瓶升温快,最后两瓶温度趋于一致
(4)两种气体的比热不同(或瓶中气体的质量不同)
(5)实验使用了纯净的CO2(或该实验没有模拟地球的大气的情况)
1 / 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3.7 自然界中得氧循环和碳循环
一、单选题
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
A.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
B.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
D.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
【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在正常情况下,碳的循环是平衡的,但由于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已经脱离碳循环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了出来。这就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迅速增加,进而导致气温上升,引起“温室效应”。
【解答】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已经脱离碳循环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了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迅速增加,引起“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B.
2.下列有关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
B.动、植物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
C.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过量的CO2,以解决温室效应
D.提倡“低碳生活”,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同时也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它们共同存在于统一的有机体中。
【解答】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A不符合题意。
B.动、植物呼吸作用把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B不符合题意。
C.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一部分的CO2,但量极微远远不足以解决温室效应。C符合题意。
D.提倡“低碳生活”,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建立世界环境日的目的是: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做法不符合该目的是( )
A.购物时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B.外出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
C.充分利用太阳能 D.直接燃烧煤炭
【答案】D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可以围绕“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分析;低碳即减少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根据具体的叙述进行分析、考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低碳生活、低碳经济是当前十分热门的话题,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从自己做起,用低碳生活的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解答】解:A、购物时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白色污染,符合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B、外出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世界环境日主题;
C、充分利用太阳能,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D、直接燃烧煤炭,会使二氧化碳增高,不符合世界环境日主题.
故选:D
4.大自然中氧气的消耗有多种途径,下列不是氧气在大自然中消耗途径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物质的燃烧
C.微生物氧化分解 D.生物的呼吸作用
【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生物的呼吸作用、各种燃烧现象及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都要消耗氧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释放到大气中。
【解答】物质的燃烧、微生物氧化分解和生物的呼吸作用都会消耗氧气,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释放到大气中。
故答案为A.
5.如图表示一天之内(早7:00~第二天早7:00)温室大棚中CO2含量的变化,在a点打开通风口的目的是( )
A.补充大棚内的CO2 B.补充大棚内的O2
C.降低大棚温度 D.降低大棚湿度
【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分析题图可以得出答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同时也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它们共同存在于统一的有机体中。
【解答】题图表示一天之内(早7:00~第二天早7:00)温室大棚中CO2含量的变化,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会影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根据题图可知a点时,空气中的CO2含量较低,故此时打开通风口的目的是补充大棚内的CO2。
故答案为A.
6.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的是( )
A.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C.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D.在自然界中,生物遗体和排出物中的碳是不能循环利用的
【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本题为碳循环相关分析题。通过分析题图,可以得出答案。碳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大气中碳的气态化合物主要是二氧化碳,碳在自然界也是可以循环的。
【解答】观察题图,可知图中①②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甲代表腐生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乙代表绿色植物;丙代表动物;丁代表动物。在自然界中,生物遗体和排出物中的碳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故答案为D.
7.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氧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呼吸作用→氧气→光合作用→氧气
B.植物→光合作用→氧气→呼吸作用→二氧化碳
C.植物→呼吸作用→氧气→光合作用→二氧化碳
D.植物→光合作用→氧气→呼吸作用→水
【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同时也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
【解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同时也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故自然界中氧循环途径是:植物→光合作用→氧气→呼吸作用→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B.
8.自然界中氧循环如图所示,在A处不参与该循环的是( )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含碳燃料的燃烧
C.发展利用氢燃料 D.微生物氧化分解
【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生物的呼吸作用、各种燃烧现象及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都要消耗氧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释放到大气中。
【解答】通过分析题图可知,A处发生了氧气转变为二氧化碳这一化学变化,说明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而生物的呼吸作用、含碳燃料的燃烧和微生物氧化分解都需要消耗氧气,也都会产生二氧化碳。而氢燃料的燃烧需要消耗氧气,但产物是水而非二氧化碳,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为解决温室效应加剧问题,科学家正在研究如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的循环体系(部分生成物已略去).从图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化合物甲可能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B.Ⅰ、Ⅱ、Ⅲ中都消耗了二氧化碳
C.循环过程中不需要吸收能量
D.涉及的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答案】A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的转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所以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同时在这些变化中化学能和动能、势能之间相互转化,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也能相互转化.理清图示中的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分析其中的变化过程.上图中的关键步骤是以水分解得到的氢气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在复合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为化合物甲等能源.本查以信息给予的形式考查了二氧化碳的相关问题.二氧化碳虽然能引起温室效应,但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因为二氧化碳在工业、农业等多方面应用广泛.
【解答】解:A、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化合物甲,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合物甲可能含碳、氢、氧三种元素,故A正确;
B、Ⅰ中消耗了二氧化碳,而Ⅱ、Ⅲ中都没有消耗二氧化碳,故B错误;
C、水和氢气反应生成化合物甲的条件是光和催化剂,所以需要吸收能量,故C错误;
D、水和氢气反应生成化合物甲的过程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一定改变,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
1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缓全球气体变暖是当今世界要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极为重要。
(1)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2)下列变化中,对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总量平衡至关重要的是 (填序号)。
A.CO2+H2O===H2CO3 B.光合作用
C.CO2+C 2CO D.CO2+2NaOH=Na2CO3+H2O
(3)科学家采用新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如下反应:2CO2+6H2=4H2O+X,则X的化学式为 。
(4)为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 (填序号)。
①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能源
②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③大力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答案】(1)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的破坏
(2)B
(3)C2H4
(4)①③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保温的作用,从而产生“温室效应”。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但近百年来,人类大量使用燃料,加上森林面积因乱砍滥伐而急剧减少等原因,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较快,致使“温室效应”加剧。
【解答】(1)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的破坏。(2)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正确。(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X的化学式为C2H4。(4)要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应从加快吸收和减少排放两方面考虑,如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能源,大力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等。
故答案为:(1)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的破坏;(2)B;(3)C2H4;(4)①③
11.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甲
乙
(1)在图甲中①~④线上补加“箭头”(其他箭头已画出),以正确表示碳循环的各种变化关系。
(2)图甲说明大气中CO2产生的途径有多种,其中比重最大的是 的燃烧。
(3)大气中CO2的消耗途径有 和被海洋吸收。
(4)如图乙是大气中的CO2含量按目前速度上升的直线图。根据该图估计:到2050年,大气中CO2的体积分数是 ,这比2000年CO2的体积分数0.035%增加了 。
(5)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根据图甲CO2产生和消耗的途径,请你提出两条建议:① ;② 。
【答案】(1)
(2)化石燃料
(3)植物的光合作用
(4)0.043%;0.008%
(5)温室效应加剧;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结合碳循环及温室效应相关知识分析,可以得出答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保温的作用,从而产生“温室效应”。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但近百年来,人类大量使用燃料,加上森林面积因乱砍滥伐而急剧减少等原因,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较快,致使“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恶果。
【解答】(1)化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都会产生二氧化碳,而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吸收二氧化碳。所以①②③都是产生二氧化碳,④是吸收二氧化碳。(2)产生CO2比重最大的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3)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大气中CO2的消耗途径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被海洋吸收。(4)从图中可查出2000年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是0.035%,2030年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0.040%,30年增长了0.005%,可算出50年增长0.008%,20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0.043%。(5)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温室效应加剧。要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应从加快吸收和减少排放两方面考虑,如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等。
故答案为:(1)略;(2)化石燃料;(3)植物的光合作用;(4)0.043%;0.008%;(5)温室效应加剧;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12.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等低碳行为,低碳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如图表示目前某市碳循环的实际情况,请分析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 是碳循环的重要纽带,因为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 ,进而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碳循环。
(2)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中含有的碳可通过④所示途径继续参与碳循环,主要是由于 的分解作用。
(3)如果过度利用煤、石油等燃料,就会大大增加自然界中 的排放量,进而加剧温室效应。
【答案】(1)绿色植物;有机物和氧气
(2)细菌、真菌
(3)二氧化碳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生物的呼吸作用、各种燃烧现象及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都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绿色植物是碳循环的重要纽带,因为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进而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碳循环。(2)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中含有的碳可通过④所示途径继续参与碳循环,主要是由于的细菌、真菌分解作用。(3)如果过度利用煤、石油等燃料,就会大大增加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而加剧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1)绿色植物;有机物和氧气;(2)细菌、真菌;(3)二氧化碳
13. 自然界中无时不在进行着CO2、H2O、O2的循环,使地球充满勃勃生机.
(1)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氧 (填“元素”“原子”或“分子”).
(2)大气中的CO2含量应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排放人空气中的CO2过多,可能会加剧 .
(3)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是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从微观角度分析,发生变化的是 .
(4)写出一个消耗O2产生CO2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表示为:二氧化碳+水淀粉+氧气.其中淀粉属于 (填一种营养素的名称).
(6)爱护水资源,人人有责.如图属于“国家节水标志”的是 (填宇母).
【答案】元素;温室效应;物理变化;水分子的间隔增大;C+O2CO2;糖类;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解答】解:(1)根据三种物质的化学式可知,其中都含有氧元素;故填:元素;
(2)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故填:温室效应;
(3)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水变为水蒸气是物理变化是因为该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从微粒的角度看是水分子的间隔增大了;故填:物理变化;水分子的间隔增大;
(4)反应物有氧气,生成物有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很多,如木炭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填:C+O2CO2;(答案合理即可)
(5)淀粉属于一种糖类物质;故填:糖类;
(6)A.是塑料制品循环使用标志;B.是节水标志;C.是禁止烟火标志;D.是腐蚀品标志.故填:B.
【分析】(1)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的危害来分析;
(3)水变为水蒸气是物理变化是因为该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从微粒的角度看是水分子的间隔增大了;
(4)根据反应的要求来分析;
(5)根据常见的糖类物质来分析;
(6)根据常见标志的意义来分析.
三、简单题
14.某学校科学兴趣小组想设计一个实验来模拟研究CO2浓度增加是否增大地球“温室效 应”。他们查阅的有关数据如表一:
CO2 空气
25 ℃,1个标准大气压下气体的比热 0.684千焦/(千克·℃) 0.72千焦/(千克·℃)
0 ℃,1个标准大气压下气体的密度 1.96克/升 1.29克/升
并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和操作步骤:
Ⅰ.在两只同样的玻璃瓶里分别充满CO2和空气,并编号为甲、乙,塞紧带有相同温度计的橡皮塞(如图所示)。再把两只玻璃瓶放在阳光下照射,观察甲、乙瓶中的温度变化。
Ⅱ.阳光持续照射,间隔一定时间测量两支玻璃瓶中的温度,并记录如表二:
时 刻 9:23 9:28 9:33 9:38 9:43 9:48
甲瓶温度(℃) 13.0 19.8 23.5 26.0 26.4 27.0
乙瓶温度(℃) 13.0 19.0 22.8 25.0 26.0 26.5
时 刻 9:53 9:58 10:03 10:08 10:13
甲瓶温度(℃) 27.0 27.8 28.0 28.0 28.1
乙瓶温度(℃) 26.5 27.4 27.9 28.0 28.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 。
(2)往瓶中充CO2时,验证瓶中已充满了CO2的方法是 。
(3)该实验中,照射相同时间,根据表二中的数据,比较甲、乙瓶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
(4)该实验中,在阳光照射下,影响甲、乙瓶温度不同的原因,除了CO2的温室效应以外, 其他的可能原因是 (写出一点即可)。
(5)有同学认为根据该模拟实验的目的,实验设计存在问题,你认为是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
(2)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集满
(3)开始一段时间内,甲瓶比乙瓶升温快,最后两瓶温度趋于一致
(4)两种气体的比热不同(或瓶中气体的质量不同)
(5)实验使用了纯净的CO2(或该实验没有模拟地球的大气的情况)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实验室用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2)用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的方法检查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收集满。
(3)根据表二中的数据分析回答。
(4)结合表一给的信息分析回答。
(5)该实验使用的纯净的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
【解答】(1)实验室用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用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的方法检查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收集满,若火焰熄灭,则说明已集满。
(3)由表二中的数据分析可知:开始一段时间内,甲瓶比乙瓶升温快,最后两瓶温度趋于一致。
(4)由表一可知,二氧化碳与空气这两种气体的比热容和密度都不相同,比热不同,相同质量吸收相同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密度不同,相同体积气体的质量不同。所以该实验中影响甲、乙瓶温度不同的原因,除了CO2的温室效应以外, 其他的可能原因是两种气体的比热不同(或瓶中气体的质量不同)。
(5)该实验使用的纯净的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所以得出温度的变化不科学。
故答案为:(1)CaCO3+2HCl=CaCl2+H2O+CO2↑
(2)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集满
(3)开始一段时间内,甲瓶比乙瓶升温快,最后两瓶温度趋于一致
(4)两种气体的比热不同(或瓶中气体的质量不同)
(5)实验使用了纯净的CO2(或该实验没有模拟地球的大气的情况)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