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6节 光合作用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6节 光合作用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4-20 17:44:37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6节 光合作用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采取以下措施对塑料大棚蔬菜产量影响最小的是(  )
A.适当提高氧气浓度 B.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C.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D.适当增加光照强度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我们知道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而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氧气.当增加氧会抑制光合作用,而促进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使有机物较少,A错误.
B、光照时间越长,植物光合作用的时间越长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能增产,属于光合作用原理的利用,B正确.
C、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适当增加二氧化碳会促进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C正确.
D、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可以最大限度的合成最多的有机物,D正确.
故选:A
【分析】根据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二氧化碳的浓度等,其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越高光合作用就越强,制造的有机物就越多,蔬菜的产量也越高.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2.科学家萨克斯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未遮光部分的叶片变为深蓝色,而遮光部分的叶片不变蓝.对这一实验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可以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B.该实验可以证明光是绿色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
C.将绿色叶片先放在暗处几小时的目的是消耗掉其中原有的淀粉
D.在萨克斯的实验中变量不是单一的,所以没有形成对照
【答案】D
【解析】【解答】解:A、将叶片部分遮光,阳光下照射2﹣3小时,取叶片脱色,特定化学试剂检测发现遮光部分不变蓝,原因是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没有产生淀粉;不遮光部分被染成蓝色,说明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够制造淀粉,A正确;
B、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这样做就确定绿叶中的淀粉只有在光下制造的,黑暗中不能光合作用,该实验可以证明光是绿色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B正确;
C、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使叶片内的淀粉会运走耗尽,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C正确;
D、生物探究实验一般是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叶片的遮光部分与暴露部分只有一个变量光照,其它条件相同,因此可以形成对照,D错误.
故选:D.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方法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后光照→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酒精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检验→冲掉碘液观察叶色.据此解答.
3.下面描述光合作用过程的反应式,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B.B.二氧化碳+氧气有机物+水
C.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D.有机物+二氧化碳→氧气+水+能量
【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即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故选:A
【分析】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物质转化是指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能量转化是指将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里的化学能的过程.据此解答.
4.关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把盆栽的天竺葵放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为了耗尽叶片中的淀粉
B.将同一叶片一部分遮盖起来目的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
C.用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为了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
D.实验结果:叶片见光部分加碘液不变蓝,遮光部分加碘液变蓝
【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解答】A、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把盆栽的天竺葵放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为了耗尽叶片中的淀粉.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A正确;
B、将同一叶片一部分遮盖起来目的是为了设置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实验,目的是看看叶片遮光部分和没有遮光部分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B正确;
C、用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为了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这样可以避免受到叶绿素的颜色干扰,使实验现象更明显,C正确;
D、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所以实验结果:叶片见光部分加碘液变蓝不是不变蓝,遮光部分加碘液不变蓝,不是变蓝,D不正确.
故选:D.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5.“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叶片经酒精脱色并滴加碘液后,遮光和不遮光部分显示的颜色分别是(  )
A.蓝色 蓝色 B.蓝色 黄白色
C.黄白色 黄白色 D.黄白色 蓝色
【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解答】:遮光的部分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色,只是黄白色;见光的部分能接受光照,能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变蓝色.所以遮光和不遮光部分显示的颜色分别是黄白色、蓝色.
故选:D.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6.下列有关“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的实验描述,错误的是(  )
A.进行实验时,先将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B.将摘下的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直接加热
C.滴加碘液并漂洗后,叶片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
D.该实验说明了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的探究实验通常包括暗处理、对照实验、脱色、漂洗、滴碘、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几个步骤.
A、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运走和消耗.A正确;
B、酒精能溶解叶绿素.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加热的目的是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避免叶绿素影响显色效果.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脱色时要隔水加热,B错误;
C、滴加碘液并漂洗后,叶片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C正确;
D、实验说明了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D正确;
故选:B
【分析】该实验的方法步骤:暗处理→遮盖后,光照射→几小时后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液→冲洗观察叶色现象.
7.“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结果是:叶片遮光部分遇碘液不变色,见光部分遇碘液变蓝色.该实验可以证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光
②光合作用需要水
③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④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⑤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A.①④ B.①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解: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耗尽叶片中原有淀粉;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碘遇到淀粉变蓝色,因此从实验可以看出,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说明叶片产生的有机物是淀粉,因此选项A正确.
故选:A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8.下列哪项措施是为了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
A.松土排涝 B.合理密植 C.带土移栽 D.地膜覆盖
【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但超过一定范围之后,光合速率的增加变慢,直到不再增加;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光合作用的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当温度高于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时,光合速率明显地表现出随温度上升而下降;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能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一定值之后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合理密植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光照,是提高单位面积内农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措施,而高度密植,会使叶片相互遮挡,降低光合作用效率.
故选:B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
9.玉兰、海棠等植物在早春时节,当叶片还没有完全长出时,却可以开出满树娇艳的花朵.推测这些花瓣中有机物的主要来源,正确的是(  )
A.它们是根从土壤中吸收并运输到花瓣的
B.它们是花瓣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
C.它们是树皮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再运输到花瓣的
D.它们是叶在上一年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并储存于树干,在开花时通过筛管转运到花瓣的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A、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是水和无机盐,并输送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A错误;
B、花瓣属于植物体的生殖器官,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树皮中的筛管将从根部吸收到的水和无机盐运输到花等各个器官,水和无机盐不能转化成有机物,C错误;
D、有机物是植物的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玉兰、海棠等植物植物在早春时节,当叶片还没有完全长出时,有机物来自上一年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并储存于树干,在开花时通过筛管输送到花瓣,D正确;
故选:D.
【分析】植物体内的能量转换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其中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筛管的功能是把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自上而下运输到其它器官.
10.“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叶片的见光部分滴加碘液变成了蓝色,这说明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  )
A.蛋白质 B.脂肪 C.纤维素 D.淀粉
【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二者唯一的变量是光,所以叶片的见光部分变成了蓝色,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淀粉有遇到碘液变蓝色的特性,因此叶片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说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淀粉.
故选:D.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1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
A.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 B.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C.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
【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化学能)+氧气,
由光合作用的公式可知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①它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同时也为其它生物以及人类制造了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
②在这一过程中,它把光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故选:B.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主要在叶片中进行,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
12.萝卜的根地上部分绿色,地下部分白色.由此可推测,与叶绿素的形成有关的是(  )
A.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萝卜的根地上部分绿色,地下部分白色,是因为在培育的过程中,地下部分没有接受到阳光的照射,没有叶绿素形成.地上部分见光能形成叶绿素,因此是绿色,这一实验验证出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合成.
故选A.
【分析】本题考查叶绿素的形成条件,可以从植物所处的环境来考虑.
13.下列哪一项措施不是为了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  )
A.低温贮藏水果、蔬菜
B.贮藏粮食时,在密闭粮仓内充加二氧化碳
C.小麦种子入仓前晒干
D.农田土壤板结后及时松土
【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A、“低温贮藏水果、蔬菜”是利用低温环境抑制水果、蔬菜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从而延长储存时间,A正确;
B、“贮藏粮食时,在密闭粮仓内充加二氧化碳”,可以抑制粮食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延长储存时间,B正确;
C、“小麦种子入仓前晒干”,是利用减少水分,抑制了种子的呼吸作用,延长了种子的储存时间,C正确;
D、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和生长,因此“农田土壤板结后及时松土”不是为了抑制呼吸作用,D不正确.
故选:D.
【分析】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受水分、温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 范围内,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对呼吸作用有明显的抑制效应;种子含水多,呼吸作用旺盛;含水少,种子的呼吸作用较弱.
14.绿色植物能够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这与细胞的哪一结构有直接关系(  )
A.细胞膜 B.液泡 C.线粒体 D.叶绿体
【答案】D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植物细胞的细胞质里含有线粒体、液泡和叶绿体,线粒体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植物的绿色部分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叶绿体可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因此植物细胞中合成有机物的结构是叶绿体.
故选:D.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叶绿体的功能.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糖类等有机物中.
15.“低碳生活”已成为时髦的话题,保护植被和大面积绿化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有效方法,对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有重大意义,其原因之一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  )
A.吸收二氧化碳 B.吸收水和无机盐 C.生产有机物
【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因此保护植被和大面积绿化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有效方法.
故选:A
【分析】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低碳生活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这就要求人们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二、填空题
16.一位科学家把一株绿色植物放在不同颜色的光下照射,然后他再测量该植物对每种光的吸收值,实验结果如下表。请根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一株绿色植物对不同颜色光的吸收百分率
光的颜色 红 橙 黄 绿 蓝 紫
光吸收的百分率 55 10 2 1 85 40
(1)这位科学家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    。
(2)若分别用红光和绿光照射该植物,则哪种光的光合作用效果好?    。
【答案】探究哪种光对绿色植物生长有利;红光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植物对不同光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据此解答。
【解答】(1)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光合作用没有光就不能进行,植物对不同光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分析实验结果绿色植物对蓝光的吸收百分率最高是85%,绿光的吸收率最低只有1%。所以,这位科学家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哪种光对绿色植物生长有利。
(2)光是光作用的必要条件,分析实验结果绿色植物对红光的吸收百分率是55%,对绿光的吸收百分率是1%.若分别用红光和绿光照射该植物,则红光对植物生长最有利。
故答案为:(1)探究哪种光对绿色植物生长有利。
(2)红光。
17.图为植物体某些生理过程的概念图,请写出标号所代表的文字:
①   ②   ③   ④   ⑤    .
【答案】呼吸;二氧化碳;叶绿体;氧气;产物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其场所是叶绿体,而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其场所为线粒体.它与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为: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1 所有的生活细胞都能进行 只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中进行
2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在光照下才能进行
3 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4 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 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储藏能量
因此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作原料的是①表示呼吸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的产物之一二氧化碳,同时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光合作用的场所是③叶绿体,⑤产物是有机物和④氧气.
故答案为:①呼吸;②二氧化碳; ③叶绿体;④氧气;⑤产物
【分析】(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的过程.
(2)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
18.俄罗斯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曾这样说:“…它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笔挥舞.”请你猜猜它是   。
【答案】绿色植物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光合作用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能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它把光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自然界的能量源泉.由上可知,1、这段文字中的“它”是指(绿色植物),“它”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生产者).2、“它”是通过(光合作用)“窃取天火”,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 “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挥舞.”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光).答案为:绿色植物
【分析】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所有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据此答题。
19.人们所食用的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等,这些营养物质主要是由生物圈中的   和   提供的,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答案】动物;植物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答案为:动物;植物
【分析】此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组成中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20.渔民们经常往鱼塘中施肥,目的是促进鱼塘中   的生长和繁殖,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为鱼类提供生活所需的   .
【答案】(水生)植物;有机物和氧气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的需要,还能促进植物体的生长、发育、繁殖等.同时还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还能提供生活所需的氧气,因此,其它生物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答案为:(水生)植物;有机物和氧气.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三、探究题
21. 某班学生为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设计如下实验装置甲、乙、丙,请据图作答:
(1)第一组探究氧气是在光照条件下由绿色植物产生的,应选择的实验组合是    .
(2)第二组同学利用甲装置进一步探究,利用不同功率的灯泡作为光源(不考虑温度因素),实验结果如下表:
灯泡功率(W) 5 10 15 20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7 15 34 48
此实验中的变量是:    .该组小梅同学提出:为了保证实验科学性,该实验中除了多次重复实验,还要注意灯泡于装置的距离保持不变.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3)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很多,请再提出一个合理的探究性问题:   
【答案】(1)甲和丙
(2)光照强度 ;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3)二氧化碳的浓度对光合作用有影响吗?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1)为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氧气,该同学设计了两组对照实验:甲与乙、甲与丙,变量分别是光和绿色植物.因此,第一组探究氧气是在光照条件下由绿色植物产生的,应选择的实验组合是甲和丙.
在甲、乙形成的对照实验中,甲组实验中的绿色植物由于有光的照射,故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产生气体,为了验证该气体是否为氧气,可用将要熄灭的木条检验.
(2)从第二组同学实验现象得出的数据可知,利用不同功率的灯泡作为光源,功率的大小与其产生的气泡数目成正比,灯泡的功率越大,植物产生的氧气(气泡)就越多.为了保证实验科学性,该实验中除了多次重复实验,还要注意灯泡于装置的距离保持不变.所以这一现象说明,光照越强,产生的氧气(气泡)就会越多,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会越强.
(3)根据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可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①二氧化碳的浓度,二氧化碳的浓度越大,光照强度越强;二氧化碳的浓度越小,光照强度越弱.②水,水越多,光合作用的强度越强;水越少,光合作用越弱.③光照强度,一般情况下,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光照越弱,光合作用越弱.④温度,温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温度越低,光合作用越弱等等.因此,可以提出一个合理的探究性问题如:二氧化碳的浓度对光合作用有影响吗?
故答案为:(1)甲和丙;
(2)光照强度;距离;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3)二氧化碳的浓度对光合作用有影响吗?(只要答案合理即可)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22. 回答下列有关实验的问题:
(1)用1、2号两支试管(1号试管盛有土壤浸出液,2号试管盛有蒸馏水)各培养一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健壮玉米幼苗.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株幼苗的生长情况,结果如图.分析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甲,用银边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完成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步骤,请你根据以下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步骤④中,隔水加热的目的是脱去叶片中的   .
②该实验中,叶片的b、c两处形成了相互对照,其变量是   .
③步骤⑦中叶片c处变蓝.请解释叶片c处变蓝的原因:   .
(3)利用图丙装置探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红色液滴将   移动.
【答案】(1)植物(玉米)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 
(2)叶绿素;光;叶片的见光部分(c处)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淀粉遇碘变蓝 
(3)向左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1)在图示甲中由实验可知,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没有无机盐就会影响植物的生活,土壤浸出液中培养的幼苗生长良好,而蒸馏水中的幼苗生长不好,此实验说明植物(玉米)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
(2)①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步骤④水浴加热的目的是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使叶片变成黄白色.这样可以避免受到叶绿素的颜色干扰,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②该实验中,叶片的b、c两处形成了相互对照,唯一不同的量是光照,因此其变量是光.
③c叶片见光部分遇碘变成蓝色,原因是叶片的见光部分(c处)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淀粉遇碘变蓝.
(3)丙图中的种子呼吸作用消耗装置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因此,装置内的气体减少,压力下降,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向左运动.
故答案为:(1)植物(玉米)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
(2)①叶绿素;②光;③叶片的见光部分(c处)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淀粉遇碘变蓝(得分点“产生淀粉”,其它合理答案给分);
(3)向左;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2)图示甲所示的实验中,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各种无机盐以及营养物质,蒸馏水中不含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
(3)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氧气有助燃的特性能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
(4)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是:有机物+氧气→水+二氧化碳+能量.
23.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我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请据图分析回答(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1)首先将甲、乙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然后将甲、乙装置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从甲装置和乙装置中各取一片叶,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变蓝色的是   装置中的叶片.此实验现象可以证明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如果乙装置中的清水换成澄清的石灰水,要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乙装置必须放在    环境中,其目的是防止植物进行    .
(3)在实验过程中,玻璃罩内壁出现的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    作用.
【答案】(1)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乙 ;二氧化碳 
(2)黑暗 ;光合作用 
(3)蒸腾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解:(1)实验前应将甲、乙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光照几小时后,从甲装置和乙装置中各取一片叶, 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变蓝色的是乙装置的叶片,因为乙装置中含有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因此乙装置中的绿色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而甲装置中的二氧化 碳被小烧杯里的氢氧化钠吸收了,由于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甲装置中的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比较甲、乙装置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是 光合作用的原料.
(2)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在黑暗环境中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若要使乙装置中的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应将乙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中,目的就是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而影响实验现象的产生.
(3)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实验过程中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会凝结在玻璃罩内壁上.
故答案为:(1)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乙;二氧化碳
(2)黑暗;光合作用
(3)蒸腾
【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
(2)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3)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通过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
(4)甲图中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装置中不含二氧化碳,乙装置中清水不吸收二氧化碳,装置中有二氧化碳,形成一组对照.
24. 如图是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部分实验,请根据实验活动相关问题:
(1)光合作用需要的原料是水和    ;
(2)将该装置用黑布遮罩,小白鼠很快死亡了(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这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    ;
(3)为了进一步开展探究活动,某同学将该装置中植物的叶全部剪掉,更换一只活小白鼠,并给予光照,你认为该同学探究的问题是    .
【答案】(1)二氧化碳
(2)光
(3)叶片是不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1)光合作用的公式如图: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
(2)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装置在黑暗的环境中,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但呼吸作用非常旺盛,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与小白鼠的呼吸争夺氧气,所以小白鼠不久就会死亡.
(3)将该装置中植物的叶全部剪掉,更换一只活小白鼠,并给予光照,探究的问题是:叶片是不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2)光(3)叶片是不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
【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据此答题
四、材料分析题
25.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4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全部来自土壤;
材料二:17世纪,比利时海尔蒙特把一棵2.5千克的柳树种在装有90千克泥土的木桶里,只浇水。经过五年,再次称重,柳树质量已达80多千克,而泥土减少却不到100克,
材料三:18世纪,英国普利斯特利通过如图乙实验发现,A钟罩内的小鼠很快死亡,B钟罩内的小鼠却可活较长时间。
材料四:1864年,德国萨克斯发现绿色植物在光下还能合成淀粉等物质。1897年,人们首次把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现象称为光合作用。
(1)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成立,则海尔蒙特的实验结果为   。
(2)普利斯特利实验说明了   。
(3)如今,依据碘能使淀粉变   色的特点,常通过检测淀粉来判断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为便于观察,需进行如图丙的实验,当实验结束取出小烧杯后,可观察到酒精和叶片的颜色分别是   。
【答案】(1)土壤质量明显减少(从具体质量的数值予以比较等类似答案也可)
(2)绿色植物能释放供动物维持生命的气体(植物能产生氧气等类似答案均给分)
(3)蓝;酒精呈绿色,叶片呈黄白色(写对一项得1分)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1)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全部来自土壤;如果他的观点成立,则海尔蒙特的实验结果应该为木桶里土壤的质量明显减少。(2)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是:A钟罩内没有绿色植物,小鼠很快死亡,B钟罩内有绿色植物,小鼠却可活较长时间;这说明绿色植物能够为小鼠的呼吸提供氧气。(3)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人们常用淀粉的这个特性来鉴定淀粉的存在,在检测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时也用到碘液;图丙所示的实验是脱去叶片内的叶绿素,方法是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实验结束后,因叶绿素溶解到酒精里,所以酒精变成了绿色,叶片脱去叶绿素后变成了黄白色。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产物中有淀粉,淀粉遇碘液变蓝。
1 / 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6节 光合作用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采取以下措施对塑料大棚蔬菜产量影响最小的是(  )
A.适当提高氧气浓度 B.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C.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D.适当增加光照强度
2.科学家萨克斯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未遮光部分的叶片变为深蓝色,而遮光部分的叶片不变蓝.对这一实验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可以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B.该实验可以证明光是绿色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
C.将绿色叶片先放在暗处几小时的目的是消耗掉其中原有的淀粉
D.在萨克斯的实验中变量不是单一的,所以没有形成对照
3.下面描述光合作用过程的反应式,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B.B.二氧化碳+氧气有机物+水
C.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D.有机物+二氧化碳→氧气+水+能量
4.关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把盆栽的天竺葵放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为了耗尽叶片中的淀粉
B.将同一叶片一部分遮盖起来目的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
C.用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为了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
D.实验结果:叶片见光部分加碘液不变蓝,遮光部分加碘液变蓝
5.“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叶片经酒精脱色并滴加碘液后,遮光和不遮光部分显示的颜色分别是(  )
A.蓝色 蓝色 B.蓝色 黄白色
C.黄白色 黄白色 D.黄白色 蓝色
6.下列有关“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的实验描述,错误的是(  )
A.进行实验时,先将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B.将摘下的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直接加热
C.滴加碘液并漂洗后,叶片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
D.该实验说明了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7.“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结果是:叶片遮光部分遇碘液不变色,见光部分遇碘液变蓝色.该实验可以证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光
②光合作用需要水
③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④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⑤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A.①④ B.①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8.下列哪项措施是为了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
A.松土排涝 B.合理密植 C.带土移栽 D.地膜覆盖
9.玉兰、海棠等植物在早春时节,当叶片还没有完全长出时,却可以开出满树娇艳的花朵.推测这些花瓣中有机物的主要来源,正确的是(  )
A.它们是根从土壤中吸收并运输到花瓣的
B.它们是花瓣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
C.它们是树皮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再运输到花瓣的
D.它们是叶在上一年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并储存于树干,在开花时通过筛管转运到花瓣的
10.“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叶片的见光部分滴加碘液变成了蓝色,这说明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  )
A.蛋白质 B.脂肪 C.纤维素 D.淀粉
1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
A.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 B.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C.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
12.萝卜的根地上部分绿色,地下部分白色.由此可推测,与叶绿素的形成有关的是(  )
A.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13.下列哪一项措施不是为了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  )
A.低温贮藏水果、蔬菜
B.贮藏粮食时,在密闭粮仓内充加二氧化碳
C.小麦种子入仓前晒干
D.农田土壤板结后及时松土
14.绿色植物能够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这与细胞的哪一结构有直接关系(  )
A.细胞膜 B.液泡 C.线粒体 D.叶绿体
15.“低碳生活”已成为时髦的话题,保护植被和大面积绿化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有效方法,对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有重大意义,其原因之一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  )
A.吸收二氧化碳 B.吸收水和无机盐 C.生产有机物
二、填空题
16.一位科学家把一株绿色植物放在不同颜色的光下照射,然后他再测量该植物对每种光的吸收值,实验结果如下表。请根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一株绿色植物对不同颜色光的吸收百分率
光的颜色 红 橙 黄 绿 蓝 紫
光吸收的百分率 55 10 2 1 85 40
(1)这位科学家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    。
(2)若分别用红光和绿光照射该植物,则哪种光的光合作用效果好?    。
17.图为植物体某些生理过程的概念图,请写出标号所代表的文字:
①   ②   ③   ④   ⑤    .
18.俄罗斯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曾这样说:“…它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笔挥舞.”请你猜猜它是   。
19.人们所食用的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等,这些营养物质主要是由生物圈中的   和   提供的,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20.渔民们经常往鱼塘中施肥,目的是促进鱼塘中   的生长和繁殖,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为鱼类提供生活所需的   .
三、探究题
21. 某班学生为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设计如下实验装置甲、乙、丙,请据图作答:
(1)第一组探究氧气是在光照条件下由绿色植物产生的,应选择的实验组合是    .
(2)第二组同学利用甲装置进一步探究,利用不同功率的灯泡作为光源(不考虑温度因素),实验结果如下表:
灯泡功率(W) 5 10 15 20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7 15 34 48
此实验中的变量是:    .该组小梅同学提出:为了保证实验科学性,该实验中除了多次重复实验,还要注意灯泡于装置的距离保持不变.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3)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很多,请再提出一个合理的探究性问题:   
22. 回答下列有关实验的问题:
(1)用1、2号两支试管(1号试管盛有土壤浸出液,2号试管盛有蒸馏水)各培养一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健壮玉米幼苗.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株幼苗的生长情况,结果如图.分析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甲,用银边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完成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步骤,请你根据以下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步骤④中,隔水加热的目的是脱去叶片中的   .
②该实验中,叶片的b、c两处形成了相互对照,其变量是   .
③步骤⑦中叶片c处变蓝.请解释叶片c处变蓝的原因:   .
(3)利用图丙装置探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红色液滴将   移动.
23.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我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请据图分析回答(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1)首先将甲、乙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然后将甲、乙装置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从甲装置和乙装置中各取一片叶,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变蓝色的是   装置中的叶片.此实验现象可以证明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如果乙装置中的清水换成澄清的石灰水,要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乙装置必须放在    环境中,其目的是防止植物进行    .
(3)在实验过程中,玻璃罩内壁出现的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    作用.
24. 如图是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部分实验,请根据实验活动相关问题:
(1)光合作用需要的原料是水和    ;
(2)将该装置用黑布遮罩,小白鼠很快死亡了(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这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    ;
(3)为了进一步开展探究活动,某同学将该装置中植物的叶全部剪掉,更换一只活小白鼠,并给予光照,你认为该同学探究的问题是    .
四、材料分析题
25.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4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全部来自土壤;
材料二:17世纪,比利时海尔蒙特把一棵2.5千克的柳树种在装有90千克泥土的木桶里,只浇水。经过五年,再次称重,柳树质量已达80多千克,而泥土减少却不到100克,
材料三:18世纪,英国普利斯特利通过如图乙实验发现,A钟罩内的小鼠很快死亡,B钟罩内的小鼠却可活较长时间。
材料四:1864年,德国萨克斯发现绿色植物在光下还能合成淀粉等物质。1897年,人们首次把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现象称为光合作用。
(1)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成立,则海尔蒙特的实验结果为   。
(2)普利斯特利实验说明了   。
(3)如今,依据碘能使淀粉变   色的特点,常通过检测淀粉来判断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为便于观察,需进行如图丙的实验,当实验结束取出小烧杯后,可观察到酒精和叶片的颜色分别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解答】解:A、我们知道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而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氧气.当增加氧会抑制光合作用,而促进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使有机物较少,A错误.
B、光照时间越长,植物光合作用的时间越长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能增产,属于光合作用原理的利用,B正确.
C、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适当增加二氧化碳会促进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C正确.
D、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可以最大限度的合成最多的有机物,D正确.
故选:A
【分析】根据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二氧化碳的浓度等,其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越高光合作用就越强,制造的有机物就越多,蔬菜的产量也越高.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2.【答案】D
【解析】【解答】解:A、将叶片部分遮光,阳光下照射2﹣3小时,取叶片脱色,特定化学试剂检测发现遮光部分不变蓝,原因是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没有产生淀粉;不遮光部分被染成蓝色,说明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够制造淀粉,A正确;
B、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这样做就确定绿叶中的淀粉只有在光下制造的,黑暗中不能光合作用,该实验可以证明光是绿色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B正确;
C、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使叶片内的淀粉会运走耗尽,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C正确;
D、生物探究实验一般是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叶片的遮光部分与暴露部分只有一个变量光照,其它条件相同,因此可以形成对照,D错误.
故选:D.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方法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后光照→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酒精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检验→冲掉碘液观察叶色.据此解答.
3.【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即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故选:A
【分析】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物质转化是指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能量转化是指将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里的化学能的过程.据此解答.
4.【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解答】A、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把盆栽的天竺葵放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为了耗尽叶片中的淀粉.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A正确;
B、将同一叶片一部分遮盖起来目的是为了设置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实验,目的是看看叶片遮光部分和没有遮光部分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B正确;
C、用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为了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这样可以避免受到叶绿素的颜色干扰,使实验现象更明显,C正确;
D、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所以实验结果:叶片见光部分加碘液变蓝不是不变蓝,遮光部分加碘液不变蓝,不是变蓝,D不正确.
故选:D.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5.【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解答】:遮光的部分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色,只是黄白色;见光的部分能接受光照,能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变蓝色.所以遮光和不遮光部分显示的颜色分别是黄白色、蓝色.
故选:D.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6.【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的探究实验通常包括暗处理、对照实验、脱色、漂洗、滴碘、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几个步骤.
A、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运走和消耗.A正确;
B、酒精能溶解叶绿素.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加热的目的是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避免叶绿素影响显色效果.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脱色时要隔水加热,B错误;
C、滴加碘液并漂洗后,叶片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C正确;
D、实验说明了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D正确;
故选:B
【分析】该实验的方法步骤:暗处理→遮盖后,光照射→几小时后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液→冲洗观察叶色现象.
7.【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解: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耗尽叶片中原有淀粉;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碘遇到淀粉变蓝色,因此从实验可以看出,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说明叶片产生的有机物是淀粉,因此选项A正确.
故选:A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8.【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但超过一定范围之后,光合速率的增加变慢,直到不再增加;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光合作用的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当温度高于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时,光合速率明显地表现出随温度上升而下降;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能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一定值之后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合理密植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光照,是提高单位面积内农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措施,而高度密植,会使叶片相互遮挡,降低光合作用效率.
故选:B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
9.【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A、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是水和无机盐,并输送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A错误;
B、花瓣属于植物体的生殖器官,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树皮中的筛管将从根部吸收到的水和无机盐运输到花等各个器官,水和无机盐不能转化成有机物,C错误;
D、有机物是植物的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玉兰、海棠等植物植物在早春时节,当叶片还没有完全长出时,有机物来自上一年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并储存于树干,在开花时通过筛管输送到花瓣,D正确;
故选:D.
【分析】植物体内的能量转换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其中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筛管的功能是把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自上而下运输到其它器官.
10.【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二者唯一的变量是光,所以叶片的见光部分变成了蓝色,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淀粉有遇到碘液变蓝色的特性,因此叶片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说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淀粉.
故选:D.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11.【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化学能)+氧气,
由光合作用的公式可知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①它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同时也为其它生物以及人类制造了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
②在这一过程中,它把光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故选:B.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主要在叶片中进行,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
12.【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萝卜的根地上部分绿色,地下部分白色,是因为在培育的过程中,地下部分没有接受到阳光的照射,没有叶绿素形成.地上部分见光能形成叶绿素,因此是绿色,这一实验验证出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合成.
故选A.
【分析】本题考查叶绿素的形成条件,可以从植物所处的环境来考虑.
13.【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A、“低温贮藏水果、蔬菜”是利用低温环境抑制水果、蔬菜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从而延长储存时间,A正确;
B、“贮藏粮食时,在密闭粮仓内充加二氧化碳”,可以抑制粮食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延长储存时间,B正确;
C、“小麦种子入仓前晒干”,是利用减少水分,抑制了种子的呼吸作用,延长了种子的储存时间,C正确;
D、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和生长,因此“农田土壤板结后及时松土”不是为了抑制呼吸作用,D不正确.
故选:D.
【分析】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受水分、温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 范围内,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对呼吸作用有明显的抑制效应;种子含水多,呼吸作用旺盛;含水少,种子的呼吸作用较弱.
14.【答案】D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植物细胞的细胞质里含有线粒体、液泡和叶绿体,线粒体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植物的绿色部分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叶绿体可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因此植物细胞中合成有机物的结构是叶绿体.
故选:D.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叶绿体的功能.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糖类等有机物中.
15.【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因此保护植被和大面积绿化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有效方法.
故选:A
【分析】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低碳生活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这就要求人们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16.【答案】探究哪种光对绿色植物生长有利;红光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植物对不同光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据此解答。
【解答】(1)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光合作用没有光就不能进行,植物对不同光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分析实验结果绿色植物对蓝光的吸收百分率最高是85%,绿光的吸收率最低只有1%。所以,这位科学家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哪种光对绿色植物生长有利。
(2)光是光作用的必要条件,分析实验结果绿色植物对红光的吸收百分率是55%,对绿光的吸收百分率是1%.若分别用红光和绿光照射该植物,则红光对植物生长最有利。
故答案为:(1)探究哪种光对绿色植物生长有利。
(2)红光。
17.【答案】呼吸;二氧化碳;叶绿体;氧气;产物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其场所是叶绿体,而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其场所为线粒体.它与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为: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1 所有的生活细胞都能进行 只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中进行
2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在光照下才能进行
3 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4 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 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储藏能量
因此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作原料的是①表示呼吸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的产物之一二氧化碳,同时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光合作用的场所是③叶绿体,⑤产物是有机物和④氧气.
故答案为:①呼吸;②二氧化碳; ③叶绿体;④氧气;⑤产物
【分析】(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的过程.
(2)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
18.【答案】绿色植物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光合作用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能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它把光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自然界的能量源泉.由上可知,1、这段文字中的“它”是指(绿色植物),“它”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生产者).2、“它”是通过(光合作用)“窃取天火”,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 “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挥舞.”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光).答案为:绿色植物
【分析】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所有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据此答题。
19.【答案】动物;植物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答案为:动物;植物
【分析】此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组成中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20.【答案】(水生)植物;有机物和氧气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的需要,还能促进植物体的生长、发育、繁殖等.同时还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还能提供生活所需的氧气,因此,其它生物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答案为:(水生)植物;有机物和氧气.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21.【答案】(1)甲和丙
(2)光照强度 ;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3)二氧化碳的浓度对光合作用有影响吗?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1)为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氧气,该同学设计了两组对照实验:甲与乙、甲与丙,变量分别是光和绿色植物.因此,第一组探究氧气是在光照条件下由绿色植物产生的,应选择的实验组合是甲和丙.
在甲、乙形成的对照实验中,甲组实验中的绿色植物由于有光的照射,故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产生气体,为了验证该气体是否为氧气,可用将要熄灭的木条检验.
(2)从第二组同学实验现象得出的数据可知,利用不同功率的灯泡作为光源,功率的大小与其产生的气泡数目成正比,灯泡的功率越大,植物产生的氧气(气泡)就越多.为了保证实验科学性,该实验中除了多次重复实验,还要注意灯泡于装置的距离保持不变.所以这一现象说明,光照越强,产生的氧气(气泡)就会越多,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会越强.
(3)根据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可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①二氧化碳的浓度,二氧化碳的浓度越大,光照强度越强;二氧化碳的浓度越小,光照强度越弱.②水,水越多,光合作用的强度越强;水越少,光合作用越弱.③光照强度,一般情况下,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光照越弱,光合作用越弱.④温度,温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温度越低,光合作用越弱等等.因此,可以提出一个合理的探究性问题如:二氧化碳的浓度对光合作用有影响吗?
故答案为:(1)甲和丙;
(2)光照强度;距离;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3)二氧化碳的浓度对光合作用有影响吗?(只要答案合理即可)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22.【答案】(1)植物(玉米)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 
(2)叶绿素;光;叶片的见光部分(c处)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淀粉遇碘变蓝 
(3)向左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1)在图示甲中由实验可知,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没有无机盐就会影响植物的生活,土壤浸出液中培养的幼苗生长良好,而蒸馏水中的幼苗生长不好,此实验说明植物(玉米)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
(2)①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步骤④水浴加热的目的是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使叶片变成黄白色.这样可以避免受到叶绿素的颜色干扰,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②该实验中,叶片的b、c两处形成了相互对照,唯一不同的量是光照,因此其变量是光.
③c叶片见光部分遇碘变成蓝色,原因是叶片的见光部分(c处)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淀粉遇碘变蓝.
(3)丙图中的种子呼吸作用消耗装置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因此,装置内的气体减少,压力下降,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向左运动.
故答案为:(1)植物(玉米)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
(2)①叶绿素;②光;③叶片的见光部分(c处)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淀粉遇碘变蓝(得分点“产生淀粉”,其它合理答案给分);
(3)向左;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2)图示甲所示的实验中,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各种无机盐以及营养物质,蒸馏水中不含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
(3)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氧气有助燃的特性能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
(4)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是:有机物+氧气→水+二氧化碳+能量.
23.【答案】(1)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乙 ;二氧化碳 
(2)黑暗 ;光合作用 
(3)蒸腾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解:(1)实验前应将甲、乙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光照几小时后,从甲装置和乙装置中各取一片叶, 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变蓝色的是乙装置的叶片,因为乙装置中含有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因此乙装置中的绿色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而甲装置中的二氧化 碳被小烧杯里的氢氧化钠吸收了,由于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甲装置中的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比较甲、乙装置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是 光合作用的原料.
(2)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在黑暗环境中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若要使乙装置中的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应将乙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中,目的就是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而影响实验现象的产生.
(3)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实验过程中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会凝结在玻璃罩内壁上.
故答案为:(1)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乙;二氧化碳
(2)黑暗;光合作用
(3)蒸腾
【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
(2)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3)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通过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
(4)甲图中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装置中不含二氧化碳,乙装置中清水不吸收二氧化碳,装置中有二氧化碳,形成一组对照.
24.【答案】(1)二氧化碳
(2)光
(3)叶片是不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1)光合作用的公式如图: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
(2)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装置在黑暗的环境中,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但呼吸作用非常旺盛,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与小白鼠的呼吸争夺氧气,所以小白鼠不久就会死亡.
(3)将该装置中植物的叶全部剪掉,更换一只活小白鼠,并给予光照,探究的问题是:叶片是不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2)光(3)叶片是不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
【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据此答题
25.【答案】(1)土壤质量明显减少(从具体质量的数值予以比较等类似答案也可)
(2)绿色植物能释放供动物维持生命的气体(植物能产生氧气等类似答案均给分)
(3)蓝;酒精呈绿色,叶片呈黄白色(写对一项得1分)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解答】(1)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全部来自土壤;如果他的观点成立,则海尔蒙特的实验结果应该为木桶里土壤的质量明显减少。(2)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是:A钟罩内没有绿色植物,小鼠很快死亡,B钟罩内有绿色植物,小鼠却可活较长时间;这说明绿色植物能够为小鼠的呼吸提供氧气。(3)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人们常用淀粉的这个特性来鉴定淀粉的存在,在检测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时也用到碘液;图丙所示的实验是脱去叶片内的叶绿素,方法是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实验结束后,因叶绿素溶解到酒精里,所以酒精变成了绿色,叶片脱去叶绿素后变成了黄白色。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产物中有淀粉,淀粉遇碘液变蓝。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