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九年级下 第四章 第 4 节 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 九年级下 第四章 第 4 节 实现可持续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1-19 14:07:53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 九年级下 第四章 第 4 节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单选题
1.(2020·上城模拟)北京园林部门要做好杨树病虫害防治,你认为应采用以下哪种方法较好?(  )
A.用人工喷雾器喷洒药物
B.焚烧形成含药烟雾,像除蚊那样驱除害虫
C.用车载式高射喷药器
D.将所有受害杨树砍光
【答案】C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在病虫害的防治上面要做到高效,有效,对环境污染少。
【解答】A、用人工喷雾器喷洒药物,效率较低,A错误;
B、 焚烧形成含药烟雾,像除蚊那样驱除害虫,焚烧操作对环境污染较严重方法错误,B错误;
C、 用车载式高射喷药器,这种方法效率高,且能对植物虫害进行全面消杀,方法较好,C正确;
D、 将所有受害杨树砍光,这种做法有些过分了,D错误。
故选C
2.(2020·金东模拟)“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观念的是(  )
A.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减少负面作用
B.工业废水达标后排放,防治水体污染
C.露天焚烧废旧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D.垃圾分类回收,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答案】C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解答】A、化肥和农药都会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要合理的使用;故A正确;
B、工业废水会给水资源带来巨大的污染,因此排放前要净化处理,这样才能减少污染;故B正确;
C、露天焚烧废旧塑料,会给大气带来巨大的污染,因此不合理;故C错误;
D、垃圾分类回收,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对不同的垃圾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更有助于保护环境;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3.下列能源中,一旦消耗就很难再生的是(  )
A.太阳能 B.石油 C.水能 D.风能
【答案】B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
【解答】风能、水能和太阳能可以源源不断的得到,是可再生能源,煤是动植物体经过亿万年的时间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能源。
故答案为:B
4.某种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厚度只有几微米,可弯曲,1克薄膜太阳能电池1小时可提供6×10-3千瓦时的电能,它可以贴在玻璃上,制成太阳能发电窗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能不是清洁能源
B.太阳能从太阳传递到薄膜电池上没有能量损失
C.薄膜太阳能电池将电能直接转化为光能
D.1克薄膜太阳能电池1小时可提供2.16×104焦的电能
【答案】D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太阳能清洁能源是将太阳的光能转换成为其他形式的热能、 电能、化学能,能源转换过程中不产生其他有害的气体或固体废料,是一种环保、安全、无污染的新型能源。
【解答】A、太阳能清洁能源是将太阳的光能转换成为其他形式的热能、 电能、化学能,能源转换过程中不产生其他有害的气体或固体废料,是一种环保、安全、无污染的新型能源,属于清洁能源,A不符合题意。
B、太阳能从太阳传递到薄膜电池并没有全部转化为电能,是有能量损耗的,B不符合题意。
C、薄膜太阳能电池将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C不符合题意。
D、1g薄膜太阳能电池1h可提供的电能W=6×10-3kW·h=6×10-3×103W×3600s=2.16×104J,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响应江泽民总书记“再造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号召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我们要努力保护天然林”,大力推行“退耕还林还草”,采取这两种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A.发展旅游事业 B.发展畜牧业生产
C.改善生态环境 D.增加木材产量
【答案】C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可持续发展定义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解答】采取上述的两种措施都是为了保护大自然,改善生态环境;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以下措施不属于水资源浪费或污染的是(  )
A.向河中排放未经净化处理的污水
B.把生产生活垃圾倒入河流或水塘
C.在河中放养鱼类
D.通过水泵把污水注入一百多米深的地下
【答案】C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我国是水资源缺乏的国家,水资源日益紧缺,水来之不易.我们要节约每一滴水,从生活细节中做起.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紧缺的国家,但却存在着水资源严重浪费和水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节约用水、保护水不被污染要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
【解答】解:A、向河中排放未经净化处理的污水,严重污染河水,不符合题意;
B、把生产生活垃圾倒入河流或水塘,污染河流和池塘,不符合题意;
C、在河水中养鱼,属于水资源的利用,合理养殖不会造成水污染,符合题意;
D、通过水泵把污水注入一百多米深的地下,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学习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内容后,同学们就利用和开发能源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如下几条建议和设想,其中永远做不到的是(  )
A.尽快研究开发利用太阳能
B.研究如何使煤充分燃烧以减少热量损失的措施
C.研究一种既可以不消耗能源,又能不断对外做功的机器
D.用超导体送电,减少输电过程中能量损失,提高输电效率
【答案】C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解决能源问题有两条出路:一是要把现有的能源利用好,提高利用率;二是要积极开发新能源,寻找替代能源.
【解答】解:A、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的能源,开发和利用好太阳能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环节,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煤炭资源有限,所以使煤充分燃烧以减少热量损失的措施是可行且必须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守恒的,没有永动机,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输电过程要损耗部分电能,如果利用超导体送电,可以减少输电过程中能量损失,提高输电效率,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保护水环境、珍爱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  )
A.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C.使用含磷洗衣粉 D.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答案】B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可以根据合理利用水资源和防止环境污染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解答】解:A、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会污染环境,使水受到污染,不利于保护水资源,故A错误.
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有利于保护水资源,故B正确.
C、使用含磷洗衣粉会污染水资源,不利于保护水资源,故C错误.
D、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不利于保护水资源,故D错误.
故选B.
9.2014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十面霾伏”的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下列关于雾和霾的认识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雾霾天气会加重呼吸道疾病
B.雾霾天气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C.戴口罩出行是治理雾霾天气的一项重要举措
D.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是引起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
【答案】C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雾霾天气的成因解答.由于工业生产中使用矿物作为燃料,大量向空气中排放污染物,加上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以及冬季取暖也向空气中排放粉尘,致使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等颗粒悬浮在大气中,形成雾霾.本题主要考查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防治等知识,难度不大注意积累.
【解答】解:
A、雾霾中的颗粒物吸入肺中,会加重呼吸道疾病,故A正确;
B、雾霾天气中的空气污染严重,要减少户外活动,故B正确;
C、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绿色出行,减少空气污染,可以减少雾霾天气,而戴口罩出行只能降低雾霾天气对身体的影响,不能治理雾霾,故C错误;
D、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是引起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故D正确.
故选C.
10.关于能源的利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核电站会发生核泄漏造成环境污染,应尽快取缔
B.我国消耗的能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
C.能量是守恒的,不存在能源危机
D.化石能源在短期内不能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应节约使用,并大力发展新能源
【答案】D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核电站的建设与运行若有疏漏会造成环境污染,其主要危害在于核燃料和核废料都具有放射性;目前人类利用最多的能源,依然是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而化石能源在地球上的总量是有限的,我们在利用时必须倡导节约,而且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如何合理开发和合理利用能源,并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地球的环境,是整个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解答】解:A、核电站虽然会发生核泄漏造成环境污染,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取缔它,要合理利用,故A错误;
B、我国消耗的能源以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为主,故B错误;
C、能量转移具有方向性,不可逆性,所以会出现能源危机,故C错误;
D、化石能源在短期内不能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应节约使用,并大力发展新能源,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1.煤的综合利用方法有:
(1)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进行   。
(2)将煤在高温、氧气不足的条件下气化得到   ,用作   。
(3)将煤进行液化可制成   ,用作   。
【答案】(1)干馏
(2)煤气;燃料或化工原料
(3)合成石油;汽车燃料(合理即可)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1)干馏,就是将固体燃料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使分解为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如煤干馏后分解成焦炭、焦油和煤气。
(2)根据煤气的制作工业和用途解答;
(3)根据合成汽油的知识和用途解答。
【解答】(1)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进行干馏。
(2)将煤在高温、氧气不足的条件下气化得到煤气,用作燃料或化工原料。
(3)将煤进行液化可制成合成石油,用作汽车燃料(。
12.能源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在大量耗用各种能源时,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有    ;会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有   。(填序号)
① 柴薪 ②煤炭 ③石油 ④天然气 ⑤水能 ⑥风能 ⑦太阳能 ⑧地热能
【答案】①②③④;①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1)化石能源中含有氮、硫等成分,燃烧后会生成引起污染的气体,对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污染;(2)水土流失与沙漠化与植物造到破坏有关。
【解答】柴薪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煤炭、石 油、天然气中含有氮、硫等物质燃烧后易生成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环境的气体,⑤水能 ⑥风能 ⑦太阳能 ⑧地热能是一些无污染的能源。所以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有①②③④;水土流失与沙漠化与植物造到破坏有关,柴薪作为能源将大量砍伐树木易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所以填①。
故答案为:①②③④;①
13.电池是一种将   能直接转化成   的装置,在电池放电时,电池中的物质发生   变化,将   能转化成   。
【答案】化学;电能;化学;化学;电能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解答】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分析】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装置,能量转化效率高,废弃电池如果乱扔乱放,会造成环境污染。
14.近期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单缸六冲程内燃机,它每一个工作循环的前四个冲程与单缸四冲程内燃机相同,在第四冲程结束后,立刻向汽缸内喷水,水在高温汽缸内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高温、高压水蒸气,推动活塞再次做功,在水蒸气推动活塞做功的过程中主要的能量转化情况是   ,从而提高了热机的效率。
【答案】汽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解答】喷入气缸的水利用做功冲程的余热,由液体变为气态,迅速汽化,推动活塞再次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增加了一个做功冲程,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故,答案为汽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分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了解汽化的定义,知道能量转化的判断方法。本题考查的是有利于节约能源的措施。
15.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燃料,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使   效应不断加剧,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热带风暴频发等一系列灾害性天气。试说出一个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实例   。
【答案】温室;使用太阳能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解答】各种化石燃料的燃烧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称为温室效应,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含碳元素的物质的燃烧能产生二氧化碳,为减少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开发新能源,例如使用太阳能;减少矿石燃料的使用或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故答案为:温室;使用太阳能
【分析】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是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而温室效应又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破坏。根据温室气体的种类判断,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此外,还有甲烷、臭氧、氟利昂等;
根据含碳元素的物质的燃烧能产生二氧化碳来考虑防止措施。
三、实验探究题
16.红萍是太空舱中提供O2和吸收CO2的一种水生植物。当初我国科研人员为了研究与人共存情况下红萍的供氧能力,建立了受控密闭试验舱并放置18.9米2的红萍立体培养装置,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多次的地面模拟试验。密闭舱全天保持稳定充足的光照强度,其他条件适宜。2名志愿者进入密闭舱中生活,每隔l小时测定一次舱内O2和CO2浓度,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红萍利用   吸收CO2产生O2。
(2)实验组的密闭舱内生活着2名志愿者和18.9米2的红萍,则对照组的密闭舱内应该怎样设置   。
(3)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密闭舱内18.9米2红萍产生的O2能否满足2名志愿者的呼吸消耗,并说明理由   。
(4)在载人航天应用中,太空舱可以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密闭生态系统。若要进行长期的载人飞行,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考虑,太空舱应实现   循环利用。
【答案】(1)光合作用
(2)只生活着2名志愿者,不放置红萍
(3)能满足,因为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相对稳定
(4)物质(或“碳-氧”)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为实验探究及图表题,分析图表可以得出答案。实验目的在于研究与人共存情况下红萍的供氧能力;实验结果测定方法为每隔l小时测定一次舱内O2和CO2浓度。
【解答】(1)红萍利用光合作用吸收CO2产生O2。(2)实验组的密闭舱内生活着2名志愿者和18.9米2的红萍,为了达到实验目的,应该排除无关因素,对照组的密闭舱内应该设置为只生活着2名志愿者,不放置红萍。(3)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密闭舱内18.9米2红萍产生的O2能满足2名志愿者的呼吸消耗,因为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相对稳定。(4)在载人航天应用中,太空舱可以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密闭生态系统。若要进行长期的载人飞行,太空舱应实现物质(或“碳-氧”)循环利用。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2)只生活着2名志愿者,不放置红萍。(3)能满足,因为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相对稳定。(4)物质(或“碳-氧”)
17.浙江省提出到2017年底要全面剿灭劣V类水。某河流水质原为劣Ⅴ类,氨氮含量高,藻类等浮游植物占主导;经“食藻虫控藻引导水体生态修复”方法治理后得到改善,主要水质指标达Ⅲ~Ⅳ类,其治理过程如图甲,治理后存在的部分食物关系如图乙。
(1)河道修复包含“曝气充氧”和“活化底泥’’等措施,底泥中的需氧微生物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可将有机物(CxHyOz)分解为   等无机物;资料显示,溶解于水的氧气还能除去水体中的某些有害气体,如将H2S转化为S和H2O,写出氧气除去H2S的化学方程式   。
(2)引入食藻虫,可减少藻类的数量,从而提高水体透明度;在河床上种植沉水植物,可利用其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底泥中的N、P,以改善水质。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判断,引入的食藻虫属于   。
【答案】(1)CO2和H2O;2H2S+O2=2S↓+2H2O
(2)消费者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有机物(CxHyOz)可以被分解为CO2和H2O等无机物。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环境。
【解答】(1)底泥中的需氧微生物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可将有机物(CxHyOz)分解为CO2和H2O等无机物;溶解于水的氧气还能除去水体中的某些有害气体,如将H2S转化为S和H2O,化学方程式为:2H2S+O2=2S↓+2H2O。(2)引入食藻虫,可取食藻类,减少藻类的数量,从而提高水体透明度,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判断,引入的食藻虫属于消费者。
故答案为:(1)CO2和H2O;2H2S+O2=2S↓+2H2O;(2)消费者
四、解答题
18.下面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其中能量单向流动的原因是   。
(3)2016年4月22日将是人类历史上意义非凡的一个“世界地球日”,一百多个国家在联合国签署了全球性的气候新协议《巴黎协定》,要求于本世纪下半叶实现碳的净零排放。要降低碳的排放,其重要措施之一是要大量减少途径   (用图中的序号表示)的碳排放量。
(4)作为签约国,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发展与生活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应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以下做法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是   。(选填序号)
①购物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②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
③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交换、捐赠旧物
【答案】(1)光合作用
(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的,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3)④
(4)②③④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是分析题,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可以得出答案。
【解答】(1)图中①由无机环境指向绿色植物,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原因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的,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3)降低碳的排放,其重要措施之一是要大量减少途径煤和石油燃烧的碳排放量,即图中的序号 ④。(4)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交换、捐赠旧物符合绿色、低碳的要求。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的,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3) ④;(4)②③④
19.如图所示,人类获得热能主要是通过化石能源的燃烧,但在消耗化石能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废气对大气污染,废渣对土壤污染,渗漏的石油造成水污染等。那我们是不是立即停止使用化石能源呢?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答:不需要立即停止使用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热岛效应,但能源的大量使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应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节约能源的同时,开发新的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要从化石能源的优缺点两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20.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材料二:漫画“断指”(如图所示)。
(1)可持续发展包括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和   可持续发展。
(2)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你在日常生活中打算采用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
(3)对于材料二漫画“断指”,有人这样认为:“虽然断其三指,但是四棵新苗茁壮成长!”你同意这种发展方式吗?为什么?   。
(4)为修复“断指”,必须采取多重措施,我国为此也作出了重大决策。试说明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补偿力度的主要原因是(  )
A.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水源保护区
B.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需要大力扶持
C.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需要资金开发
D.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
【答案】(1)经济;生态系统;社会
(2)从家庭用电开始,节约每一度电;节约生活中的每一滴水,努力减少水污染等
(3)不同意,因为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
(4)D
【知识点】环保与节能措施;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解答】(1)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每个人应当从自我做起,节约用电,节约用水,不要污染水资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3)不同意,物质满足的同时,也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不利于人类家园的发展。
(4)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补偿力度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
故答案为:(1)经济;生态系统;社会(2) 从家庭用电开始,节约每一度电;节约生活中的每一滴水,努力减少水污染等 (3) 不同意,因为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 (4)D
1 / 1浙教版科学 九年级下 第四章 第 4 节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单选题
1.(2020·上城模拟)北京园林部门要做好杨树病虫害防治,你认为应采用以下哪种方法较好?(  )
A.用人工喷雾器喷洒药物
B.焚烧形成含药烟雾,像除蚊那样驱除害虫
C.用车载式高射喷药器
D.将所有受害杨树砍光
2.(2020·金东模拟)“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观念的是(  )
A.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减少负面作用
B.工业废水达标后排放,防治水体污染
C.露天焚烧废旧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D.垃圾分类回收,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3.下列能源中,一旦消耗就很难再生的是(  )
A.太阳能 B.石油 C.水能 D.风能
4.某种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厚度只有几微米,可弯曲,1克薄膜太阳能电池1小时可提供6×10-3千瓦时的电能,它可以贴在玻璃上,制成太阳能发电窗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能不是清洁能源
B.太阳能从太阳传递到薄膜电池上没有能量损失
C.薄膜太阳能电池将电能直接转化为光能
D.1克薄膜太阳能电池1小时可提供2.16×104焦的电能
5.响应江泽民总书记“再造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号召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我们要努力保护天然林”,大力推行“退耕还林还草”,采取这两种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A.发展旅游事业 B.发展畜牧业生产
C.改善生态环境 D.增加木材产量
6.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以下措施不属于水资源浪费或污染的是(  )
A.向河中排放未经净化处理的污水
B.把生产生活垃圾倒入河流或水塘
C.在河中放养鱼类
D.通过水泵把污水注入一百多米深的地下
7.学习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内容后,同学们就利用和开发能源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如下几条建议和设想,其中永远做不到的是(  )
A.尽快研究开发利用太阳能
B.研究如何使煤充分燃烧以减少热量损失的措施
C.研究一种既可以不消耗能源,又能不断对外做功的机器
D.用超导体送电,减少输电过程中能量损失,提高输电效率
8.保护水环境、珍爱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  )
A.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C.使用含磷洗衣粉 D.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9.2014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十面霾伏”的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下列关于雾和霾的认识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雾霾天气会加重呼吸道疾病
B.雾霾天气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C.戴口罩出行是治理雾霾天气的一项重要举措
D.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是引起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
10.关于能源的利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核电站会发生核泄漏造成环境污染,应尽快取缔
B.我国消耗的能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
C.能量是守恒的,不存在能源危机
D.化石能源在短期内不能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应节约使用,并大力发展新能源
二、填空题
11.煤的综合利用方法有:
(1)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进行   。
(2)将煤在高温、氧气不足的条件下气化得到   ,用作   。
(3)将煤进行液化可制成   ,用作   。
12.能源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在大量耗用各种能源时,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有    ;会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有   。(填序号)
① 柴薪 ②煤炭 ③石油 ④天然气 ⑤水能 ⑥风能 ⑦太阳能 ⑧地热能
13.电池是一种将   能直接转化成   的装置,在电池放电时,电池中的物质发生   变化,将   能转化成   。
14.近期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单缸六冲程内燃机,它每一个工作循环的前四个冲程与单缸四冲程内燃机相同,在第四冲程结束后,立刻向汽缸内喷水,水在高温汽缸内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高温、高压水蒸气,推动活塞再次做功,在水蒸气推动活塞做功的过程中主要的能量转化情况是   ,从而提高了热机的效率。
15.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燃料,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使   效应不断加剧,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热带风暴频发等一系列灾害性天气。试说出一个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实例   。
三、实验探究题
16.红萍是太空舱中提供O2和吸收CO2的一种水生植物。当初我国科研人员为了研究与人共存情况下红萍的供氧能力,建立了受控密闭试验舱并放置18.9米2的红萍立体培养装置,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多次的地面模拟试验。密闭舱全天保持稳定充足的光照强度,其他条件适宜。2名志愿者进入密闭舱中生活,每隔l小时测定一次舱内O2和CO2浓度,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红萍利用   吸收CO2产生O2。
(2)实验组的密闭舱内生活着2名志愿者和18.9米2的红萍,则对照组的密闭舱内应该怎样设置   。
(3)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密闭舱内18.9米2红萍产生的O2能否满足2名志愿者的呼吸消耗,并说明理由   。
(4)在载人航天应用中,太空舱可以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密闭生态系统。若要进行长期的载人飞行,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考虑,太空舱应实现   循环利用。
17.浙江省提出到2017年底要全面剿灭劣V类水。某河流水质原为劣Ⅴ类,氨氮含量高,藻类等浮游植物占主导;经“食藻虫控藻引导水体生态修复”方法治理后得到改善,主要水质指标达Ⅲ~Ⅳ类,其治理过程如图甲,治理后存在的部分食物关系如图乙。
(1)河道修复包含“曝气充氧”和“活化底泥’’等措施,底泥中的需氧微生物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可将有机物(CxHyOz)分解为   等无机物;资料显示,溶解于水的氧气还能除去水体中的某些有害气体,如将H2S转化为S和H2O,写出氧气除去H2S的化学方程式   。
(2)引入食藻虫,可减少藻类的数量,从而提高水体透明度;在河床上种植沉水植物,可利用其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底泥中的N、P,以改善水质。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判断,引入的食藻虫属于   。
四、解答题
18.下面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其中能量单向流动的原因是   。
(3)2016年4月22日将是人类历史上意义非凡的一个“世界地球日”,一百多个国家在联合国签署了全球性的气候新协议《巴黎协定》,要求于本世纪下半叶实现碳的净零排放。要降低碳的排放,其重要措施之一是要大量减少途径   (用图中的序号表示)的碳排放量。
(4)作为签约国,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发展与生活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应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以下做法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是   。(选填序号)
①购物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②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
③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交换、捐赠旧物
19.如图所示,人类获得热能主要是通过化石能源的燃烧,但在消耗化石能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废气对大气污染,废渣对土壤污染,渗漏的石油造成水污染等。那我们是不是立即停止使用化石能源呢?说说你的看法。
20.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材料二:漫画“断指”(如图所示)。
(1)可持续发展包括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和   可持续发展。
(2)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你在日常生活中打算采用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
(3)对于材料二漫画“断指”,有人这样认为:“虽然断其三指,但是四棵新苗茁壮成长!”你同意这种发展方式吗?为什么?   。
(4)为修复“断指”,必须采取多重措施,我国为此也作出了重大决策。试说明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补偿力度的主要原因是(  )
A.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水源保护区
B.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需要大力扶持
C.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需要资金开发
D.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在病虫害的防治上面要做到高效,有效,对环境污染少。
【解答】A、用人工喷雾器喷洒药物,效率较低,A错误;
B、 焚烧形成含药烟雾,像除蚊那样驱除害虫,焚烧操作对环境污染较严重方法错误,B错误;
C、 用车载式高射喷药器,这种方法效率高,且能对植物虫害进行全面消杀,方法较好,C正确;
D、 将所有受害杨树砍光,这种做法有些过分了,D错误。
故选C
2.【答案】C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解答】A、化肥和农药都会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要合理的使用;故A正确;
B、工业废水会给水资源带来巨大的污染,因此排放前要净化处理,这样才能减少污染;故B正确;
C、露天焚烧废旧塑料,会给大气带来巨大的污染,因此不合理;故C错误;
D、垃圾分类回收,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对不同的垃圾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更有助于保护环境;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3.【答案】B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
【解答】风能、水能和太阳能可以源源不断的得到,是可再生能源,煤是动植物体经过亿万年的时间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能源。
故答案为:B
4.【答案】D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太阳能清洁能源是将太阳的光能转换成为其他形式的热能、 电能、化学能,能源转换过程中不产生其他有害的气体或固体废料,是一种环保、安全、无污染的新型能源。
【解答】A、太阳能清洁能源是将太阳的光能转换成为其他形式的热能、 电能、化学能,能源转换过程中不产生其他有害的气体或固体废料,是一种环保、安全、无污染的新型能源,属于清洁能源,A不符合题意。
B、太阳能从太阳传递到薄膜电池并没有全部转化为电能,是有能量损耗的,B不符合题意。
C、薄膜太阳能电池将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C不符合题意。
D、1g薄膜太阳能电池1h可提供的电能W=6×10-3kW·h=6×10-3×103W×3600s=2.16×104J,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答案】C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可持续发展定义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解答】采取上述的两种措施都是为了保护大自然,改善生态环境;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答案】C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我国是水资源缺乏的国家,水资源日益紧缺,水来之不易.我们要节约每一滴水,从生活细节中做起.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紧缺的国家,但却存在着水资源严重浪费和水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节约用水、保护水不被污染要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
【解答】解:A、向河中排放未经净化处理的污水,严重污染河水,不符合题意;
B、把生产生活垃圾倒入河流或水塘,污染河流和池塘,不符合题意;
C、在河水中养鱼,属于水资源的利用,合理养殖不会造成水污染,符合题意;
D、通过水泵把污水注入一百多米深的地下,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C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解决能源问题有两条出路:一是要把现有的能源利用好,提高利用率;二是要积极开发新能源,寻找替代能源.
【解答】解:A、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的能源,开发和利用好太阳能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环节,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煤炭资源有限,所以使煤充分燃烧以减少热量损失的措施是可行且必须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守恒的,没有永动机,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输电过程要损耗部分电能,如果利用超导体送电,可以减少输电过程中能量损失,提高输电效率,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答案】B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可以根据合理利用水资源和防止环境污染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解答】解:A、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会污染环境,使水受到污染,不利于保护水资源,故A错误.
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有利于保护水资源,故B正确.
C、使用含磷洗衣粉会污染水资源,不利于保护水资源,故C错误.
D、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不利于保护水资源,故D错误.
故选B.
9.【答案】C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雾霾天气的成因解答.由于工业生产中使用矿物作为燃料,大量向空气中排放污染物,加上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以及冬季取暖也向空气中排放粉尘,致使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等颗粒悬浮在大气中,形成雾霾.本题主要考查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防治等知识,难度不大注意积累.
【解答】解:
A、雾霾中的颗粒物吸入肺中,会加重呼吸道疾病,故A正确;
B、雾霾天气中的空气污染严重,要减少户外活动,故B正确;
C、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绿色出行,减少空气污染,可以减少雾霾天气,而戴口罩出行只能降低雾霾天气对身体的影响,不能治理雾霾,故C错误;
D、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是引起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故D正确.
故选C.
10.【答案】D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核电站的建设与运行若有疏漏会造成环境污染,其主要危害在于核燃料和核废料都具有放射性;目前人类利用最多的能源,依然是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而化石能源在地球上的总量是有限的,我们在利用时必须倡导节约,而且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如何合理开发和合理利用能源,并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地球的环境,是整个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解答】解:A、核电站虽然会发生核泄漏造成环境污染,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取缔它,要合理利用,故A错误;
B、我国消耗的能源以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为主,故B错误;
C、能量转移具有方向性,不可逆性,所以会出现能源危机,故C错误;
D、化石能源在短期内不能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应节约使用,并大力发展新能源,故D正确.
故选:D.
11.【答案】(1)干馏
(2)煤气;燃料或化工原料
(3)合成石油;汽车燃料(合理即可)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1)干馏,就是将固体燃料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使分解为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如煤干馏后分解成焦炭、焦油和煤气。
(2)根据煤气的制作工业和用途解答;
(3)根据合成汽油的知识和用途解答。
【解答】(1)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进行干馏。
(2)将煤在高温、氧气不足的条件下气化得到煤气,用作燃料或化工原料。
(3)将煤进行液化可制成合成石油,用作汽车燃料(。
12.【答案】①②③④;①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1)化石能源中含有氮、硫等成分,燃烧后会生成引起污染的气体,对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污染;(2)水土流失与沙漠化与植物造到破坏有关。
【解答】柴薪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煤炭、石 油、天然气中含有氮、硫等物质燃烧后易生成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环境的气体,⑤水能 ⑥风能 ⑦太阳能 ⑧地热能是一些无污染的能源。所以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有①②③④;水土流失与沙漠化与植物造到破坏有关,柴薪作为能源将大量砍伐树木易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所以填①。
故答案为:①②③④;①
13.【答案】化学;电能;化学;化学;电能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解答】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分析】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装置,能量转化效率高,废弃电池如果乱扔乱放,会造成环境污染。
14.【答案】汽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解答】喷入气缸的水利用做功冲程的余热,由液体变为气态,迅速汽化,推动活塞再次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增加了一个做功冲程,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故,答案为汽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分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了解汽化的定义,知道能量转化的判断方法。本题考查的是有利于节约能源的措施。
15.【答案】温室;使用太阳能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解答】各种化石燃料的燃烧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称为温室效应,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含碳元素的物质的燃烧能产生二氧化碳,为减少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开发新能源,例如使用太阳能;减少矿石燃料的使用或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故答案为:温室;使用太阳能
【分析】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是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而温室效应又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破坏。根据温室气体的种类判断,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此外,还有甲烷、臭氧、氟利昂等;
根据含碳元素的物质的燃烧能产生二氧化碳来考虑防止措施。
16.【答案】(1)光合作用
(2)只生活着2名志愿者,不放置红萍
(3)能满足,因为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相对稳定
(4)物质(或“碳-氧”)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为实验探究及图表题,分析图表可以得出答案。实验目的在于研究与人共存情况下红萍的供氧能力;实验结果测定方法为每隔l小时测定一次舱内O2和CO2浓度。
【解答】(1)红萍利用光合作用吸收CO2产生O2。(2)实验组的密闭舱内生活着2名志愿者和18.9米2的红萍,为了达到实验目的,应该排除无关因素,对照组的密闭舱内应该设置为只生活着2名志愿者,不放置红萍。(3)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密闭舱内18.9米2红萍产生的O2能满足2名志愿者的呼吸消耗,因为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相对稳定。(4)在载人航天应用中,太空舱可以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密闭生态系统。若要进行长期的载人飞行,太空舱应实现物质(或“碳-氧”)循环利用。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2)只生活着2名志愿者,不放置红萍。(3)能满足,因为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相对稳定。(4)物质(或“碳-氧”)
17.【答案】(1)CO2和H2O;2H2S+O2=2S↓+2H2O
(2)消费者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有机物(CxHyOz)可以被分解为CO2和H2O等无机物。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环境。
【解答】(1)底泥中的需氧微生物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可将有机物(CxHyOz)分解为CO2和H2O等无机物;溶解于水的氧气还能除去水体中的某些有害气体,如将H2S转化为S和H2O,化学方程式为:2H2S+O2=2S↓+2H2O。(2)引入食藻虫,可取食藻类,减少藻类的数量,从而提高水体透明度,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判断,引入的食藻虫属于消费者。
故答案为:(1)CO2和H2O;2H2S+O2=2S↓+2H2O;(2)消费者
18.【答案】(1)光合作用
(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的,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3)④
(4)②③④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是分析题,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可以得出答案。
【解答】(1)图中①由无机环境指向绿色植物,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原因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的,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3)降低碳的排放,其重要措施之一是要大量减少途径煤和石油燃烧的碳排放量,即图中的序号 ④。(4)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交换、捐赠旧物符合绿色、低碳的要求。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的,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3) ④;(4)②③④
19.【答案】答:不需要立即停止使用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热岛效应,但能源的大量使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应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节约能源的同时,开发新的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要从化石能源的优缺点两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20.【答案】(1)经济;生态系统;社会
(2)从家庭用电开始,节约每一度电;节约生活中的每一滴水,努力减少水污染等
(3)不同意,因为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
(4)D
【知识点】环保与节能措施;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解答】(1)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每个人应当从自我做起,节约用电,节约用水,不要污染水资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3)不同意,物质满足的同时,也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不利于人类家园的发展。
(4)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补偿力度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
故答案为:(1)经济;生态系统;社会(2) 从家庭用电开始,节约每一度电;节约生活中的每一滴水,努力减少水污染等 (3) 不同意,因为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 (4)D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