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8 17:2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消息二则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字词,记准字音字形,了解词义。
2.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重点)
3.领会本文在简略语言中所表达的浓烈爱国情感。(难点)
FM定点导入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他们对长江防线苦心经营3个月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并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4月22日毛泽东写下了这两则消息,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
背景知识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诗词方面的代表作有《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
作者相关
文体知识
消息指的是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它一般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用事实说话;第二,短小精悍,概括性强;第三,时效性强;第四,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第五,大多数消息有电头或“本报讯”作为外在标志。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
知识链接
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广义的新闻
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狭义的新闻
文体知识
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新闻的三特点:
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自主学习8min
FM460
1.给加点字注音
芜湖( ) 荻港( ) 督战( ) 歼灭( ) 泄气( )
要塞( ) 锐不可当(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摧枯拉朽:                
②溃退:                
③锐不可当:                
④歼灭:               
⑤要塞:                



jiān
xiè
sài
dānɡ
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消灭(敌人)。
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
FM自主学习8min
3.填空:
(1)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
   、主体、   、结语。  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2)新闻的特点:    性、    性、    性。
(3)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   、    、
  、    、   。有的还加上   ,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4)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    。
FM自主学习8min
(1)导语;背景;导语;主体;背景;
(2)时效性、真实性、简明性。
(3)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4)叙述。
答案
红笔校对
4.指出《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所包含的“六要素”,并区分出导语、主体和结语。
5.据了解,渡江战役要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改为“百万大军”行不行?
6.那么,等所有大军渡江胜利之后再写消息发表,不可以吗?
7.“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消息的什么?在消息中起什么作用?
FM模拟教学20min
4.指出《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所包含的“六要素”,并区分出导语、主体和结语。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消息,堪称新闻写作的经典之作。
新闻“五个W”(“五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在本文中体现为:
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日;
地:芜湖、安庆之间;
人:人民解放军;
事:渡过长江;
故: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How(如何)那就是: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4.指出《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所包含的六要素并区分出导语、主体和结语。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
主体:
结语: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导语后面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5.据了解,渡江战役要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改为“百万大军”行不行?
  不行。因为消息必须具有真实性
6.那么,等所有大军渡江胜利之后再写消息发表,不可以吗?
  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消息必须具有及时性。
7.“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消息的什么?在消息中起什么作用?
  是消息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思路导图
要求:回顾本节课内容,自己完成思维导图
FM问题归零10min
8.选出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荻dí港 获huò得
歼jiān灭 阡qiān陌
溃kuì退 纤xiān维
 芜wú湖 要塞sè
C.堵塞sè 泄xiè气
塞sāi子 负隅yú顽抗
D.切qiē磋 迫切qiè
当dàng真 锐不可当dāng
9.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 )
A.羁绊 高梁 彬彬有礼
沧海桑田
B.取谛 迸溅 沁人心脾
辗转反侧
C.竣工 板栗 斩钉截铁
眼花瞭乱
D.霹雳 抱歉 心潮澎湃
诲人不倦
B
D
10.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锐不可当:指冲在最前面)
B.郭德纲弟子打人事件后,郭德纲的言行令传媒界哗然。结果德云社停演整顿,两元老高飞,节目下台,书籍下架,“四面楚歌”。(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C.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溃退:被打败而后退
D.谣言的产生是有一定原因的,只要对症下药,谣言不堪一击!(不堪一击:形容力量薄弱,经不起一击)
A
1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调查,“8·12”天津港爆炸事故原因是瑞海公司违规经营、违规储存危险货物以及安全管理极其混乱造成的。
B.面对叙利亚小难民艾兰伏尸海滩的照片,使欧洲一些国家终于松口,允许更多难民入境。
C.磁州瓷器工艺精湛,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是一种观赏价值极高的艺术品。
D.屠呦呦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研究,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医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D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学习新闻相关知识,深入了解新 闻以及消息的特点。
2.了解文章结构层次,整体感知消息内容。  3.感悟作者的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FM定点导入
FM自主学习8min
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狼藉/慰藉 炫耀/头晕目眩 凫水/袅袅烟云
B.谰语/斑斓 憔悴/鞠躬尽瘁 躯壳/金蝉脱壳
C.绽开/沉淀 赫然/万恶不赦 横渡/涕泗横流
D.帷幕/蓦然 劫难/在劫难逃 亘古/断壁残垣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摧枯拉朽:比喻枯草朽木受到摧折)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D.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业已:已经)


FM自主学习8min
3.快速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找出这则消息的导语和主体部分。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无锡段铁路线。
FM模拟教学20min
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三路大军为什么按照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叙述?
5.《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的议论句“此种情况……都很泄气”有何作用?
6.体会句中标红词语的表达效果。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
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7.文中“此种情况”是指什么内容?作者在分析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时,前一个略写,后一个详写,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
8.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独立思考下列问题。
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三路大军为什么按照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并能合在一起,加以分析评论。最后详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
5.《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的议论句“此种情况……都很泄气”有何作用?
  这处议论透彻、精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6.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 “渡至”表达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的意思;“二十四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用词准确恰当。
7.文中“此种情况”是指什么内容?作者在分析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时,前一个略写,后一个详写,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
  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作用:详略得当,略写部分点明我军渡江英勇善战是不言而喻的,详写部分则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完全正确。
8.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藐视敌军,赞扬我军
思路导图
要求:回顾本节课内容,自己完成思维导图
FM问题归零10min
9.下面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有的学生过于强调自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不讲责任,教育他们志存高远,懂得感恩,自觉奉献,成为全社会的当务之急。
B.近日,一些网友疯传美国校车PK悍马完胜的新闻图片,甚至有不少人说“北美校车比装甲车还坚固”“撞毁悍马轻而易举”,其实,这多少有点夸大其辞。
C.他讲课很少带讲稿,即使带了也决不打开,两个学时一百分钟,滔滔不绝如江河直泻,夸夸其谈如行云流水。
D.开始,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蹿跳。
C
10.下列各句表达方式判断有误的一项( )
A.南阳为古宛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因其地理形势和所处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记叙)
B.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描写)
C.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记叙)
D.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议论)
A
11.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临近考试,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B.在对传统村落的修缮中,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存在的真实性,禁止随意修建仿古建筑、仿古街区。
C.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表示,魏秋月目前的伤势达不到上场,甚至在8月的女排世界杯中能否上场也存在着疑问。
D.近3000名左右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盛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权。
B
12.文章中的短语“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说明了什么?
13.“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写出了人民解放军战绩辉煌,战无不胜。暗含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
议论,一是赞颂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二是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
感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