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背影
朱自清
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实秋 ,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
了解作者
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1932年归国,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运动中,他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有《朱自清全集》出版。
创作背景
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20岁。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中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朱自清
写人记事散文
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它从一个角度选材,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塑造人物形象或以中心事件为主来反映生活的本质特点。
检查字音
差
使
chāi
交
卸
xiè
奔丧
bēn sāng
狼
藉
jí
簌
簌
sù
赋
闲
fù
yū
迂
踌躇
chóu chú
蹒跚
pán shān
琐
屑
suǒ
惦
记
diàn
zhù
箸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按照线索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3.找一找文中描写背影的句子并进行赏析何理解。
4.在文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又怎样的变化?
第一层(1):思念父亲的背影
第二层(2-6):回忆父亲的背影
第三层(7):和父亲分别后对父亲的怀念
思 背影
望 背影
别 背影
念 背影
线索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点题,倒叙,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提示全文的内容核心,引起悬念。
思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动作描写,表现父亲去买橘子过程的艰难吃力,表现他对儿子的关心、体贴和爱护之情。
望背影
衣着外貌描写,表现父亲因祖母去世和丢掉差事,整个人显得十分落寞忧郁。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车站来来往往人之多。
别背影
离别的伤感和惜别之情。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念背影
与开头相照应,反应父亲生活的艰辛,透出当时社会的阴冷,加深父亲“背影”的形象。
思考: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背影”是父爱的象征,是父子情感的交汇点,也是情感触发的媒介。
在结构上:是全文叙述的线索,也是作者情感发生变化、转折的契机。
思考: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什么变化?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短促的语句,交代事件、气氛、原因,渲染忙碌、沉重的分为,环境惨淡,气氛悲凉,与下文父亲送别儿子的满腔挚爱形成对照。
父亲忍住内心的难过劝慰“我”,表现对“我”的关爱和体贴。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爱子之情的表露是间接,含蓄的,充满踌躇和犹豫的矛盾心理,表现父亲对儿子深厚的感情和关爱。
儿子在心目中重于一切。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反语
反语(自己那时未能体会和理解父亲的深爱,有自悔之意)
细节,体现父爱,关照无微不至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表现“我”内心的不平静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动作描写,侧面表现“我”内心的感动与震撼。
惦记,依依不舍,为儿子着想。
思考:为什么要这么详细地写父亲买橘子的过程?
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令作者印象深刻;
父子之情聚焦于此,详细刻画这一过程,更强烈地表现父爱;
详细写背影,能够引发读者去想象正面形象,激起情感激荡和共鸣。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写出父亲的心境
为父亲辩护,对父亲的理解。
讨论:文中几次写到作者流泪,分别找出来并体会着眼泪中蕴含的深意。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家境惨淡,悲哀的眼泪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看见父亲的背影,被父爱感动,流下感动的眼泪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和父亲离别,流下不舍的眼泪。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收到父亲来信,流下思念的眼泪。
“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象猛然放射出光彩。
“父亲在看到《背影》的几年后,便去世了。”
——摘自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