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第一阶段 课前自学质疑
学习目标 重难点
《记承天寺夜游》1.积累“念”“相与”“空明”“但”等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1.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景物描写,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
要点填空 知识要点
1. 苏轼,字 ,号 ,北宋著名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 、弟弟 合称“三苏”,均在“ ”之列。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 ,往往通过 、 、 、 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 。 (答案详见“知识要点”)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2.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答谢中书书》背景
陶弘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 ( )
(2)念无与为采者:( )
(3)遂至承天寺: ( )
(4)怀民亦未寝: ( )
(5)积水空明: ( )
2.一词多义
①至:遂至承天寺。 ( )
寡助之至。 ( )
②寻:寻张怀民。 ( )
未果,寻病终。( )
3.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 今义:但是)
②闲人(古义: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③中庭(古义: 今义:庭子中间。)
4.词类活用
①相与步于中庭( )
②怀民亦未寝 ( )
5.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 )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省略句
解衣欲睡( )
(3)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 )
6.《记承天寺夜游》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并用简练的话予以概括。
第二阶段 课堂探究拓展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
1.诵读断句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入堂屋的门户,(于是我就)欣喜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我)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淡泊闲静的人罢了。
3.自主质疑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有何感受?
(3)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为什么?
(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4)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4.《记承天寺夜游》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极其复杂的感情。我们先体会“闲人”一词。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5.你是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提问明确,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句。)
6.苏轼笔下的江山风月
当他初贬黄州寓居临皋亭时,他遍赏江山风月——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东坡志林 临皋闲题》
当他乘月至溪桥时,他“醉眠芳草”一夜至春晓——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苏轼《东坡志林 西江月》
当他夜饮醉归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时——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苏轼《临江仙》
第三阶段 课后达标测试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基础知识(1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怀民亦未寝(qǐng) 夕日欲颓(tuí)
B.遂至承天寺(suí) 沉鳞竞跃(lín)
C.藻、荇交横(xìng) 能与其奇者(yù)
D.盖竹柏影也(bái) 相与步于中庭(yǔ)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四时俱备(全,都)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指鱼)
C.念无与为乐者(怀念)相与步于中庭(互相扶持)
D.五色交辉(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3.下列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4.下列对两篇短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句总领全文,内含了作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对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的不屑一顾。
B.“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反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2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
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4分)
(1)“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______)
(2)“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______)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______)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______)
二、课内精读(15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______)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
(3)怀民亦未寝(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0.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和 “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的语句中。
三、课外阅读(15分)
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②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③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④,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⑤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①盖有之矣:假如有这样的地方;②若夫……则……:“如果不是……那么……”或“要么……要么……”;③蕲:通“祈”;④纤云:一丝云彩;⑤却:退去
11.给文中划线句子点上标点符号
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观中秋之月,临水胜(____) (2)去人远者又胜也(____)
(3)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____) (4)尽却童隶而登焉(____)
13.解释下面语句的大意
(1)安得皆临水?
(2)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14.下列加点的“之”字与“中秋之月”中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盖有之矣B.今余之游金沙滩……C.盖余八月之望过洞庭D.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5.作者认为在什么条件下观月景最美?(摘录原文词语作答
16.展开联想与想像,将“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一句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要写出事物的神韵。
提示:不要写成原文的翻译,要加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参考答案】
第一阶段
《记承天寺夜游》
1.(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4)怀民亦未寝:睡
(5)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2.①到 极点
②寻找 不久
3.
①只是,只不过
②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③院子里
4.①名词作动词,散步。
②名词作动词,睡;卧。
5.特殊句式
(1)①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②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2)(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3)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 起判断作用
6.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7.第一层(开头至“寻张怀民”):记叙,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怀民亦未寝”至“盖竹柏影也”):写景,月光如水、竹影摇曳。
第三层(“何夜无月”至“……两人者耳”):议论,感叹人生、百感交集。
第二阶段
3.自主质疑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作者把月色比作“积水空明”,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交错”,以高度凝炼之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文中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4)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之情);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1)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5.表面意思是月光虽非夜夜都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被贬的悲凉。
补充说明: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此之前,有人找借口将他再次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与他同病相连的张怀名住在承天寺!
第三阶段
一、1.C
【解析】A.qǐnB.suìD.bǎi
2.C
【解析】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注意C项“念”指的是想到,考虑的意思。“相与”意思是和....一起的意思。
3.B
【解析】A.的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和 欣赏、领悟D.找 不久B.都是判断动词
4.A
【解析】期望与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并没有不屑。
5.(1)对偶 (2)借代(3)比喻 (4)反问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1)句中“晓雾”与“猿鸟”相对,“歇”与“鸣”相对,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2)句中“鳞”指代鱼,这句话运用了借代的修辞。(3)句的意思是: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由此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4)句的意思是: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
6.(1)√ (2)× (3)√ (4)√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1)(3)(4)正确,(2)错误。“念无与为乐者”:想到夜晚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根据后文“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明作者当时有一位知己张怀民。张怀民在这一年也被贬到黄州。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是没有知己迫不得已去找张怀民,而是想趁着大好月色出去走走,想到去找张怀民。故“错误”。
【答案】
二、7.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8.(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9.(1) 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10.(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析】
7.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根据句意来句读,句意是:(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据此,正确的句读是: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8.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歇”是“消散”;“但”是古今异义词,“只”的意思。
9.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鳞、竞、跃”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相与、于”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1)甲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其中,“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写猿鸟和游鱼,是动态描写。乙文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手法精当且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据此理解可填写作答。(2)根据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可知,描绘的山川之美。依据“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可知,乙文所描绘的是月色之美。虽然两文都描绘了自然之美,但两篇文章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答谢中书书》一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赞美自然的思想情感。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都浓缩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据此理解填写作答。
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三、11.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12.(1)(景色)美好 (2)距离; (3)阴历每月十五; (4)全,都
13.(1)哪里能全都靠近水?(2)中秋的月亮,临水的景观,独自一人前往且远离人迹,在这里完备、齐全了
14.C
15.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
16.略,提示:不要写成原文的翻译,要加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解析】
11.选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首先理解句子的意思,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这是添加标点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文意推断出所填标点符号。此题要注意两个疑问语气词“也哉”“与”。
1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胜”:美好。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安得”“远”“于是”等字的翻译。
14.题干与C项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A项中“之”指代有中秋月而又近水的城郭宫室;B.项中“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D项中的“之”是代词,故选C。
15.考查提取文言文重要信息的能力。题干“作者认为在什么条件下观月景最美”,要求摘录原文词语作答。从“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的语句中提取即可。
16.先把文言文的语言转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