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第11课 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第11课 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8 18:1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第11课 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原卷)
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xīng) 遂至承天寺(suì) B.藻、荇交横(zǎo)(xìng)
C.亦未寝(qǐn) 竹柏影也(bó) D.念无与为乐者(yù)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解衣欲睡(想要) 欣然起行(高兴、快乐的样子)
B.念无与为乐者(想念) 寻张怀民(寻找)
C.怀民亦未寝(睡) 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D.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 但少闲人(只是)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B.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下列句子翻译有错的一项是 (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但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月光照在院中,)庭院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D.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解开衣服,正想睡觉,这时,月色探入窗口,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了出去。
5.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6.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B.“记承天寺夜游”中,“记”即游记,“承天寺”点明游览的地点,“夜”点明游览的时间。
C.《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D.《记承天寺夜游》通过记叙自己夜游承天寺的经过,描绘了月色的清澈透明,再现了大自然的美丽,表现了自己内心无比欣喜、陶醉之情。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B.“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表明作者与张怀民情趣相投,都有着欣赏美景的情趣。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错,盖竹柏影也”这句话描写了承天寺的月景,极具特色。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是反问句,既表明承天寺夜景的美丽,同时又与下句中“闲”字相暗合。
8.下面对文章表达方式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句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句话交代下文赏月的缘起。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错,盖竹柏影也”运用了描写,展现了一个清幽宁静、清澈空明的月夜之景,令人留恋。
C.尾句是抒情作结,虽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抑郁、苦闷,对人生的无限感慨,但也有其赏月的轻松愉快。
D.本文叙事简洁,含义丰富,写景简短有特色,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9.下面各项中对文章思想感情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深夜未眠,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去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从中流露了作者被贬之后的抑郁、悲苦的心境。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中的“闲人”意指清闲之人,表明自己被贬之后没有公务缠身的轻松快活,再现了作者内心的坦然。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错,盖竹柏影也”这句写景之句无一“月”字,却似处处写月,这种写法,其实也暗含着作者内心那幽言难说的情感——或被贬的悲凉,或赏月的欣喜,或人生的感慨,或漫步的悠闲。
D.作者被贬黄州,内心苦闷、孤寂,但通过本文还能体会到其轻松愉快,可见其内心的达观与积极的情怀。
10.解释词语。
月色入户 户: 欣然起行 欣然: 行:
念无与为乐者 念: 遂至承天寺寻 遂: 至:
寻张怀民 寻: 怀民亦未寝 寝:
如积水空明 空明: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中庭:
但少闲人 但: 盖竹柏影也 盖:
如吾两人者耳 耳:
11.填空。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 ,字子瞻,号 ,是 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为“ ”,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2)《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共分三层:第一层, ,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
(3)《记承天寺夜游》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
(4)《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议论句是 ,蕴含了 的感情。
12.默写
(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
(2)《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而想到了与自己共同境遇的老朋友的句子是“ 。”
(3)《记承天寺夜游》中,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
(4)《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
(5)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
(6)《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月光如水、疏影横斜的两句是 , 。
(7)《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张怀民的句子是“ , 。”
(8)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 ? 。
(9)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 。 。
(10)《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⑤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⑦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再:同“在”。 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 遂:于是,就
B.怀民亦未寝 寝 :睡觉
C.有老书生数人来过 过:经过
D.归舍已三鼓矣 鼓:动词,击鼓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欣然起行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
B.放杖而笑 强饮三大白而别
C.予欣然从之 山间之朝暮也
D.相与步于中庭 皆以美于徐公
15.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B.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C.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祥和淳朴的民风。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16.请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17.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记夜游之作。它们在情感表达上有什相相同点?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①者如彼,而卒莫消②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③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注释】①盈虚:盈,指月圆;虚,指月缺。②消:消失。③造物者:自然界,原意指“天”。
18.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B.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但是。
D.而卒莫消长也 长:增长。
1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惟江上之清风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C.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公与之乘(《曹列论战》)
20.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
B.【甲】文苏轼夜深不寐,欲寻人赏月为乐,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个“遂”字点出了二人趣味相投。
C.【乙】文的“逝者如斯”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甲】【乙】两文记述的都是作者与友人于月夜沉浸在赤壁美好的景色之中,阐发一些人生体验,体现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21.请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2.【甲】【乙】两文都是苏轼写于贬官黄州时期,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部编版】第11课 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解析卷)
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xīng) 遂至承天寺(suì) B.藻、荇交横(zǎo)(xìng)
C.亦未寝(qǐn) 竹柏影也(bó) D.念无与为乐者(yù)
【答案】B
【解析】A中“欣”读“xīn”,C中“柏”读“bǎi”,D中“与”读“yǔ”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解衣欲睡(想要) 欣然起行(高兴、快乐的样子)
B.念无与为乐者(想念) 寻张怀民(寻找)
C.怀民亦未寝(睡) 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D.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 但少闲人(只是)
【答案】B
【解析】“念”是“考虑、想到”的意思。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B.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案】D
【解析】这句话正确停顿是“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下列句子翻译有错的一项是 (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但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月光照在院中,)庭院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D.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解开衣服,正想睡觉,这时,月色探入窗口,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了出去。
【答案】B
【解析】“但”是“只是”的意思。
5.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答案】B
6.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B.“记承天寺夜游”中,“记”即游记,“承天寺”点明游览的地点,“夜”点明游览的时间。
C.《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D.《记承天寺夜游》通过记叙自己夜游承天寺的经过,描绘了月色的清澈透明,再现了大自然的美丽,表现了自己内心无比欣喜、陶醉之情。
【答案】D
【解析】表现的感情有贬谪的悲哀、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B.“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表明作者与张怀民情趣相投,都有着欣赏美景的情趣。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错,盖竹柏影也”这句话描写了承天寺的月景,极具特色。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是反问句,既表明承天寺夜景的美丽,同时又与下句中“闲”字相暗合。
【答案】B
【解析】这两句话透露出作者与张怀民被贬后的孤寂、郁闷之情。
8.下面对文章表达方式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句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句话交代下文赏月的缘起。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错,盖竹柏影也”运用了描写,展现了一个清幽宁静、清澈空明的月夜之景,令人留恋。
C.尾句是抒情作结,虽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抑郁、苦闷,对人生的无限感慨,但也有其赏月的轻松愉快。
D.本文叙事简洁,含义丰富,写景简短有特色,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答案】A
【解析】“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还用了抒情,表达了作者看到月色后内心的欢喜。
9.下面各项中对文章思想感情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深夜未眠,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去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从中流露了作者被贬之后的抑郁、悲苦的心境。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中的“闲人”意指清闲之人,表明自己被贬之后没有公务缠身的轻松快活,再现了作者内心的坦然。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错,盖竹柏影也”这句写景之句无一“月”字,却似处处写月,这种写法,其实也暗含着作者内心那幽言难说的情感——或被贬的悲凉,或赏月的欣喜,或人生的感慨,或漫步的悠闲。
D.作者被贬黄州,内心苦闷、孤寂,但通过本文还能体会到其轻松愉快,可见其内心的达观与积极的情怀。
【答案】B
【解析】“闲人”并非指没有公务缠身的轻松快活,而是含有一种微妙复杂的情感。
10.解释词语。
月色入户 户: 欣然起行 欣然: 行:
念无与为乐者 念: 遂至承天寺寻 遂: 至:
寻张怀民 寻: 怀民亦未寝 寝:
如积水空明 空明: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中庭:
但少闲人 但: 盖竹柏影也 盖:
如吾两人者耳 耳:
【答案】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行:散步。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至:到。 寻:寻找。 寝:睡,卧。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相与:共同,一同。中庭:庭院里。 但:只是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11.填空。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 ,字子瞻,号 ,是 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为“ ”,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2)《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共分三层:第一层, ,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
(3)《记承天寺夜游》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
(4)《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议论句是 ,蕴含了 的感情。
【答案】(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东坡志林 》,作者是 苏轼 ,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是 宋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2)《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3)《记承天寺夜游》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色(或月光)。
(4)《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议论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蕴含了作者生活的悠闲,也包含被贬谪的悲凉感情。
12.默写
(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
(2)《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而想到了与自己共同境遇的老朋友的句子是“ 。”
(3)《记承天寺夜游》中,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
(4)《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
(5)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
(6)《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月光如水、疏影横斜的两句是 , 。
(7)《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张怀民的句子是“ , 。”
(8)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 ? 。
(9)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 。 。
(10)《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答案】(1)庭下如积水空明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欣然起行 (5)月色入户 (6)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7)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主旨句)
(9)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1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⑤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⑦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再:同“在”。 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 遂:于是,就
B.怀民亦未寝 寝 :睡觉
C.有老书生数人来过 过:经过
D.归舍已三鼓矣 鼓:动词,击鼓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欣然起行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
B.放杖而笑 强饮三大白而别
C.予欣然从之 山间之朝暮也
D.相与步于中庭 皆以美于徐公
15.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B.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C.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祥和淳朴的民风。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16.请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17.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记夜游之作。它们在情感表达上有什相相同点?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13.【答案】C
【解析】题考查文言实词。C项“过”是一个多义词,可解释为“经过”“访问”“错误”“超出”等,而这一句的意思是“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所以“过”应是“拜访”的意思。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项中的“然”分别是“……的样子”和“然而”;B项中的“而”都“表修饰’’;C项中的“之”分别是“代词,他们”和“结构助词“的”;D项中“于”分别是“在”和“比”。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D项中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不正确,从甲文最后一句、乙文“放杖而笑,孰为得失?”一句可知,作者的心情是达观的。
16.【答案】(1)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2)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酣甜(直译“已经再次在打鼾了”也可以)。
17.【答案】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甲文通过描绘澄澈透明的月色,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乙文描写了上元之夜的繁荣景象、祥和淳朴的民风,表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
【乙】参考译文:
己卯上元节,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看我,说:“在这月光皎洁的美好夜晚,先生能出去走走吗?”我很高兴地听从他们的提议。于是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只见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回到家已经三更天了。家里人掩门熟睡,已经第二次发出了鼾声。我放下拐杖发笑,心想我半夜出游和家人酣睡,究竟哪个有得?哪个有失?苏过问我为什么笑,我是自己笑自己。这也是在笑韩愈,他在一个地方钓鱼未钓到,就想到更远地方去,他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大鱼。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①者如彼,而卒莫消②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③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注释】①盈虚:盈,指月圆;虚,指月缺。②消:消失。③造物者:自然界,原意指“天”。
18.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B.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但是。
D.而卒莫消长也 长:增长。
1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惟江上之清风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C.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公与之乘(《曹列论战》)
20.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
B.【甲】文苏轼夜深不寐,欲寻人赏月为乐,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个“遂”字点出了二人趣味相投。
C.【乙】文的“逝者如斯”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甲】【乙】两文记述的都是作者与友人于月夜沉浸在赤壁美好的景色之中,阐发一些人生体验,体现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21.请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2.【甲】【乙】两文都是苏轼写于贬官黄州时期,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答案】18.C
19.B
20.D
21.(1)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激,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2)译文: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
22.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启示:我们应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乐观生活,积极进取。(点到“旷达乐观”“随缘自适”或“积极进取”“享受自然”,能结合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8.C.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仅仅;故选C。
19.例句句意:只有江上的清风。之:结构助词,的;A.句意: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句意: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之:结构助词,的;C.句意:不久文帝到达了细柳军营。之:动词,到;D.句意: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之:代词,指曹刿;故选B。
20.D.根据【甲】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可知,甲文写的是苏轼与友人在承天寺庭院中欣赏月下美景;乙文写的是苏轼与友人乘舟游览黄州城外赤鼻矶,遥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前赤壁赋》,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而不是到赤壁欣赏月景;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
(2)是:这;造物者:指大自然;藏:宝藏;共适:共同享受。
2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甲文,《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蕴含着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先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用与“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相对的“闲人”来写自己,表现了对“忙人”的鄙夷与讽刺,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乙文,写作者欣赏美丽的月色,引发哲思: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写作者沉醉于眼前的景色,未贬谪的苦闷悲凉,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启发我们:人生难免遇到挫折,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勇于上下求索。
【点睛】
【乙】参考译文:
我(苏轼)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被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