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上数学每周一练第一周(第1章三角形初步知识)
一.选择题
( )
三条直线俩两相交构成的图形 B. 三条线相交所构成的图形
C. 三条射线俩两相交所构成的图形 D. 三条线段首尾相接所构成的图形
下列各组数可能是一个三角形的边长的是( )
A. 1,2,4 B. 4, 5, 9 C. 4, 6, 8 D. 5, 5, 11
3.若从长度分别为3、5、6、9的四条线段中任取三条,则能组成三角形的有( )种
A. 1 B. 2 C. 3 D. 4
4.有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条边长为3和5,那么可以成为第三条边长的是( )
A. 1 B. 9 C. 7 D. 11
5. ( )
6.如图,已知D、E在△ABC的边上,DE∥BC,∠B=60°,∠AED=40°,则∠A的度数为( )A.100° B.90° C.80° D.70°
7.如图,一副分别含有30°和45°角的两个直角三角板,拼成如下图形,其中∠C=90°,∠B=45°,∠E=30°,则∠BFD的度数是( )
8.一个圆周长等于等边三角形边长的圆和等边三角形如图放置,圆绕三角形外围转动一周回到原来地方,那么圆转动了( )圈
A. 3 B. 4 C. 5 D. 6
9.一副三角板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如图叠放在一起,
则∠α的度数是( )
下列命题:(1)0是最小的自然数; (2)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是非负数;
(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一个数的绝对值表示在数轴上这个数离开原点的距离
(5)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6)
其中正确的有( )个
A. 3 B. 4 C. 5 D. 6
二.填空题
11.如图,AB=AC,要使△ABE≌△ACD,应添加的条件是 ______________ (添加一个条件即可).
已知BD、CE是△ABC的高,直线BD、CE相交所成的角中有一个角为50°,则∠BAC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如图13-1,M是铁丝AD的中点,将该铁丝首尾相接折成△ABC,且∠B = 30°,∠C = 100°,如图13-2.下列说法:(1)点M在AB上 (2)点M在BC的中点处
(3)点M在BC上,且距点B较近,距点C较远
(4)点M在BC上,且距点C较近,距点B较远
则正确的有___________(填序号)
14.不等边三角形的边长都是整数,且周长是12,这样的三角形共有_____________个。
15.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若a∥b,∠1=40°,∠2=70°,则∠3= 度.
16.现有四种地面砖,它们的形状分别是: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且它们的边长都相等.同时选择其中两种地面砖密铺地面,选择的方式有_________种
三.解答题
17.如图1是一个五角星ABCDE,请算出∠A+∠B+∠C+∠D+∠E的大小. (2)如图2,3,4,5的变式图形中,上面的结论成立吗?为什么
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请你至少用二种不同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
内角和等于
19.在△ABC中,∠B=20°+∠A,∠C=∠B-10°,求∠A的度数.
20.如下图,若等腰三角形中,一腰上的中线把它的周长分为15cm和6cm的两部分,求该三角形各边的长。
21.如图,点P是△ABC内一点,比较BP+CP与AB+AC的大小.
22.已知:如图,P为ΔABC内任一点。求证:PA+PB+PC>(AB+BC+AC)
23. 如图所示,已知D是AB上一点,E是AC上的一点,BE、CD相交于点F,∠A=62°,∠ACD=15°,∠ABE=20°. (1)求∠BDC的度数; (2)求∠BFD的度数; (3)试说明∠BFC>∠A.
浙教版八上数学每周一练第一周(第1章三角形初步知识)答案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C
B
C
A
B
A
D
填空题
∠B=∠C或AE=AD 12.50°或130° 13.(3) 14. 1 15. 110 16. 3
解答题
解:(1)∠A+∠B+∠C+∠D+∠E=180°.理由:∵∠C+∠E=∠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内角之和),
同理可得:∠B+∠D=∠2,
∴∠A+∠B+∠C+∠D+∠E=∠1+∠2+∠A=180°.(2)在图2,3,4,5中,仍有∠A+∠B+∠C+∠D+∠E=180°. 理由同(1).在图2中,∠B为∠EBD. 在图4中,延长CE与AD交于一点,则∠A+∠C=∠1,∠B+∠E=∠2, ∴∠A+∠B+∠C+∠D+∠E=∠1+∠2+∠D=180°.
解:∵∠C=∠B-10°=∠A+10°(已知),
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
∠A+∠B+∠C=∠A+∠A+20°+∠A+10°=180°,∴∠A=50°.
20.解:设腰长为xcm,底边长为ycm,分两种情况 (1) ∴ (2) ∴ ∵4+4<13,不能形成三角形,应舍去。 ∴等腰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10cm,10cm,1cm。
21.解:延长BP交AC于点D,则AB+AD>BD,即AB+AD>BP+PD. ①而PD+DC>CP. ②①+②得AB+AD+PD+DC>BP+PD+CP,∴AB+AC>BP+CP.
22.证明:在ΔABP、ΔPBC、ΔAPC中有AP+BP>AB ①BP+CP>BC ②AP+CP>AC ③(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①+②+③得,2(AP+BP+CP)>AB+BC+AC∴AP+BP+CP>(AB+BC+AC)
23.解:(1)∵∠BDC=∠A+∠ACD,∴∠BDC=62°+15°=77°;(2)∵∠ABE+∠BDC+∠BFD=180°,∴∠BFD=180°-20°-77°=83°;(3)∵∠BFC是△DBF的一个外角,∴∠BFC>∠BDC. ∵∠BDC是△ADC的一个外角,∴∠BDC>∠A. ∴∠BFC>∠A.
浙教版八上数学每周一练第三周(第1章三角形初步知识综合)
选择题
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cm和9cm,第三边的长是一个奇数,则第三边长为( )
A、5cm B、7cm C、9cm D、11cm
2..有下列关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说法: (1)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两角与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3.三角形的高( ).
A. 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 B. 至少有两条在三角形的内部
C. 或者都在三角形的内部,或者有两条在三角形的外部 D. 以上都不对
4.如图,在△ABC中,∠B=67°,∠C=33°,AD是△ABC的角平分线,则∠CAD的度数为( )A. B. C. D.
如图,在中,,,是的角平分线,则的度数为
( )
如图,在△ABC和△DEB中,已知AB=DE,还需添加两个条件才能使△ABC≌△DEC,不能添加的一组条件是( )
A. B.
C. D.
7. 如图,∠1=∠2,∠C=∠B,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DAB≌△DAC B. △DEA≌△DFA
C. CD=DE D. ∠AED=∠AFD
如图,PD⊥AB, PE⊥AC, 垂足分别为D , E,且AP平分∠BAC,则△APD与△APE全
等的理由是( )
A、SAS B、ASA C、SSS D、AAS
9.如图,在△ABC中,AB=AC,AB的中垂线DE交AC于点D,交AB于E点,如
果BC=10,△BDC的周长为22,那么△ABC的周长是( )
A、24 B、30 C、32 D、34
如图,在△ABC中,∠ABC与∠ACB的角平分线交于点O,且∠A=α,则∠BOC
的度数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1.如图,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C=90°,AB=CD,请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 ,使得△EAB≌△BCD.
12.设△ABC的三边为a、b、c,化简
13.命题:对顶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为_______________
14.已知BD、CE是△ABC的高,直线BD、CE相交所成的角中有一个角为70°,则∠BAC=________°
15..如图,D是△ABC内任意一点,连接DA、DB、DC.试说明:DA+DB+DC> (AB+BC+CA)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如图,把矩形ABCD沿AM折叠,使D点落在BC上的N点处,如果AD=cm,
DM=5cm,∠DAM=30°,则AN=_____cm,NM=______cm,∠BNA=_________度;
三.解答题
17.已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如图9),把△ABD沿对角线BD翻折180°得到△AˊBD.
利用尺规作出△AˊBD.(要求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2)设D Aˊ 与BC交于点E,求证:△BAˊE≌△DCE.
18.如图,在中, ,点是边上的一点,,且, 过点作交于点。
求证:
19.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过AC中点0作直线,分别交AD、BC于点E、F.
求证:△AOE≌△COF.
20.如图所示,∠BAC=∠ABD=90°,AC=BD,点O是AD,BC的交点,点E是AB的中点.]
(1)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请写出来;
(2)试判断OE和AB的位置关系,并给予证明.
21.如图,OA=OC,OB=OD,点E、F在线段AC上,且AF=CE.
求证:FD=BE.
22.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E、F分别为DC、BC中点.
(1)求证:△ADE≌△ABF.(2)求△AEF的面积.
23.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是AB上一点,F是AD延长线上一点,且DF=BE.
(1)求证:CE=CF;
(2)若点G在AD上,且∠GCE=45°,则GE=BE+GD成立吗?为什么?
浙教版八上数学每周一练第三周(第1章三角形初步知识综合)答案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A
A
C
C
D
D
B
填空题
AE=CB 12. a+b+c 13.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14. .
16. 5 60
解答题
17.解:(1)如图:①作∠A′BD=∠ABD,
②以B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交BA′于点A′,
③连接BA′,DA′,
则△A′BD即为所求;
(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BAD=∠C,
由折叠的性质可得:∠BA′D=∠BAD,A′B=AB,
∴∠BA′D=∠C,A′B=CD,
在△BA′E和△DCE中,
,
∴△BA′E≌△DCE(AAS).
18.证明:如图,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
在中
19.证明:∵AD∥BC,
∴∠EAO=∠FCO.
又∵∠AOE=∠COF,OA=OC,
在△AOE和△COF中,
,
∴△AOE≌△COF.
解:(1)△ABC≌△BAD,△AOE≌△BOE,△AOC≌△BOD;
(2)OE⊥AB.理由如下:
∵在Rt△ABC和Rt△BAD中,AC=BD,∠BAC=∠ABD,AB=BA,
∴△ABC≌△BAD,
∴∠DAB=∠CBA,
∴OA=OB,
∵点E是AB的中点,
∴OE⊥AB.
21.证明:∵OB=OD,OA=OC,
∵AF=CE,
∴OF=OE,
∵在△DOF和△BOE中
∴△DOF≌△BOE(SAS),
∴FD=BE(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2.(1)证明:∵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AB=AD,∠=90°,DC=CB,
∵E、F为DC、BC中点,
∴DE=DC,BF=BC,
∴DE=BF,
∵在△ADE和△ABF中,
,
∴△ADE≌△ABF(SAS);
(2)解:由题知△ABF、△ADE、△CEF均为直角三角形,
且AB=AD=4,DE=BF=×4=2,CE=CF=×4=2,
∴S△AEF=S正方形ABCD﹣S△ADE﹣S△ABF﹣S△CEF
=4×4﹣×4×2﹣×4×2﹣×2×2=6.
23.(1)证明:在正方形ABCD中,
∵BC=CD,∠B=∠CDF,BE=DF,
∴△CBE≌△CDF(SAS).
∴CE=CF.
(2)解:GE=BE+GD成立.
理由是:∵由(1)得:△CBE≌△CDF,
∴∠BCE=∠DCF,
∴∠BCE+∠ECD=∠DCF+∠ECD,即∠ECF=∠BCD=90°,
又∠GCE=45°,∴∠GCF=∠GCE=45°.
∵CE=CF,∠GCE=∠GCF,GC=GC,
∴△ECG≌△FCG(SAS).
∴GE=GF.
∴GE=DF+GD=BE+GD.
浙教版八上数学每周一练第二周(第1章三角形初步知识)
选择题
1.如图,在四边形中,AB=AD,CB=CD,若连接AC、BD相交于点O,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2.如图,已知AE=CF,∠AFD=∠CEB,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DF≌△CBE的是( )A.∠A=∠C B.AD=CB C.BE=DF D.AD∥BC
3.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顶角的度数为( ). A.60° B.120° C.60°或150° D.60°或120°4.在下列条件中①∠A =∠C-∠B,②∠A∶∠B∶∠C=1∶1∶2,③∠A=90°-∠B,
④∠A=∠B=∠C,中,能确定△ABC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有 (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如图:D,E分别是△ABC的边BC,AC上的点,若∠B=∠C,∠ADE=∠AED,∠a=30(,则∠EDC=( ) A.30( B.25( C.15( D.10(
6.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示意图如下,则要说明∠D′O′C′=∠DOC,需要 证明△D′O′C′≌△DOC,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是( )
A. SAS B. AAS C. ASA D. SSS
7.对于三角形的内角,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至少有两个锐角 B.最多有一个直角 C.必有一个角大于600 D.至少有一个角不小于600
8.下列四组中一定是全等三角形的是( );
A.两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锐角三角形 B.面积相等的两个钝角三角形
C.斜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D.周长相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
9. 如图,在ΔABC中,BC边上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D,
已知AB=3,AC=7,BC=8,则ΔABD的周长为( )
A.10 B.11 C.15 D.12
10.在△ABC中,∠A=2∠B=4∠C,则△ABC为(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都有可能
二.填空题
11.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3、x、9,则化简=
12.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已知AB=7 cm ,AC=5cm,则?ABD和?ACD
的周长差为 cm.
如图,∠A=50°,∠ABO=28°,∠ACO=32°,则∠BDC= ,∠BOC=
14.如图,已知BC=EC,∠BCE=∠ACD,要使△ABC≌△DEC,则应添加的一个条件为 ____ (答案不唯一,只需填一个)
15.在△ABC中,AB=3,BC=7,则AC边上中线BD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6.已知:如图在△ABC,△ADE中,∠BAC=∠DAE=90°,AB=AC,AD=AE,点C,D,E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连接BD,BE.以下四个结论:
①BD=CE;②BD⊥CE;③∠ACE+∠DBC=45°;其中结论正确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三.解答题
17.如图,C是AB的中点,AD=BE,CD=CE.求证:∠A=∠B.
求作一点P,使点P到∠A两边的距离相等,且点P到点D和点E的距离相等.(保留作图痕迹)
19.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BD=CE.求证:AD=AE.
20.如图,AB=AE,∠1=∠2,∠C=∠D.求证:△ABC≌△AED.
21.如图,点E、F在BC上,BE=CF,AB=DC,∠B=∠C.求证:∠A=∠D.
22.如图,△ABC与△DCB中,AC与BD交于点E,且∠A=∠D,AB=DC.
(1)求证:△ABE≌DCE;
(2)当∠AEB=50°,求∠EBC的度数?
23..课本指出: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除了公理外,其他的真命题(如推论、定理等)的正确性都需要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
(1)叙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中的推论AAS;
(2)证明推论AAS.
要求:叙述推论用文字表达;用图形中的符号表达已知、
求证,并证明,证明对各步骤要注明依据.
浙教版八上数学每周一练第二周(第1章三角形初步知识)答案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D
C
D
C
D
A
B
二.填空题
11. 8 12. 2 13. 14. AC=CD(答案不唯一)
15. 16. ①②③
解答题
17.证明:∵C是AB的中点,∴AC=BC,
∴△ACD≌△BCE(SSS),
∴∠A=∠B(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19.证明:∵AB=AC(已知)
∴∠B=∠C
在△ABD与△ACE中,
∴△ABD≌△ACE(SAS),
∴AD=AE(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0. 证明:∵∠1=∠2(已知)
∴∠1+∠EAC=∠2+∠EAC,
即∠BAC=∠EAD,
∵在△ABC和△AED中,
∴△ABC≌△AED(AAS).
21.证明:∵BE=CF(已知),∴BE+EF=CF+EF,即BF=CE.
在△ABF和△DCE中,
∴△ABF≌△DCE(SAS),
∴∠A=∠D(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22.(1)证明:∵在△ABE和△DCE中
∴△ABE≌△DCE(AAS);
(2)解:∵△ABE≌△DCE,
∴BE=EC,
∴∠EBC=∠ECB,
∵∠EBC+∠ECB=∠AEB=50°,
∴∠EBC=25°.
23.解:(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中的推论AAS指的是: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已知:在△ABC与△DEF中,∠A=∠D,∠C=∠F,BC=EF.
求证:△ABC≌△DEF.
证明:如图,在△ABC与△DEF中,∠A=∠D,∠C=∠F(已知),
∴∠A+∠C=∠D+∠F(等量代换).
又∵∠A+∠B+∠C=180°,∠D+∠E+∠F=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B=∠E.
∴在△ABC与△DEF中,,
∴△ABC≌△DEF(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