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1
2012年2月26日上午10时35分,台湾屏东县发生6.1级地震,震中位于屏东县政府东偏北30.4公里的雾台乡,地震深度为20.4公里。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发生时( )
A.能量以波的形式传播到屏东县城
B.先传播到屏东县城的是横波
C.屏东县城的居民先感觉到左右摇晃,后感到上下颠簸
D.屏东县城的居民只感到上下颠簸
答案:A
2.下面关于此次地震产生的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P波到达莫霍界面后速度迅速降低
B.S波到达古登堡界面后速度迅速降低
C.P波和S波到达莫霍界面后速度均迅速增加
D.P波和S波在地幔内部的传播速度是均一的
答案:C
读图及所学有关地理原理,完成3~5题。
3.b圈层的主体是( )
A.河流 B.湖泊
C.冰川 D.海洋
4.a、b、c、d四圈层中不断转化和循环运动最明显的是( )
A.d B.b
C.a D.c
5.岩石圈的下界在( )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软流层上界 D.下地幔上界
解析:由图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a是岩石圈、b是水圈、c是生物圈、d是大气圈。第3题,由图知b圈层为水圈,其主体是海洋水,约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96.5%。第4题,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各种水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第5题,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因此岩石圈的下界为软流层上界。
答案:3.D 4.B 5.C
6.读下图,回答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为________;________是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和B厚度不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A、B均位于地表,但厚度不同,分别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A+B+C均位于80千米深度(软流层上界)以上,共同构成岩石圈,D位于80~400千米深度,应为软流层,C+D+E属于上地幔的三个组成部分,当然属于地幔。F为莫霍界面,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纵波均明显加速。古登堡界面(G)向下横波完全消失。
答案:(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地幔
(2)莫霍界面 G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B是大洋地壳,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
一、选择题
在不同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测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震波波速变化处,说明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可能存在很大差异
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
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之下只有纵波
D.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速度大于纵波
2.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特征的正确叙述是( )
A.划分地壳和地幔的界面是古登堡界面
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C.莫霍界面位于地幔与外核之间,在地下平均33千米处
D.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
解析:第1题,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有很大差别,根据地震波的速度变化就可以推断所经过的不同物质,波速发生明显变化,就说明上下层次物质组成有很大差异。第2题,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核部分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答案:1.A 2.D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3~4题。
3.该地的莫霍界面大约位于(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900千米处
4.该地可能位于( )
A.40°N,116°E B.30°N,90°E
C.南极点 D.经度180°,纬度0°
解析:第3题,从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来看,在5千米处发生明显变化,可以推知,此处为莫霍界面。第4题,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此处的地壳厚度仅为5千米,可以推知该点应该在海洋上。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3.A 4.D
5.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
解析:选A。海拔越高的地区地壳越厚,地震波从莫霍界面传到地面需要的时间越长。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A.①圈层是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氢
B.②圈层即岩石圈
C.③圈层由塑性物质组成,为岩浆发源地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7.下列有关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纵波、横波通过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时,波速都增加
B.在⑤圈层无法观测到横波
C.①和②之间的圈层即水圈
D.地球内部、外部各圈层都是连续且规则的
解析:第6题,①圈层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②为地壳,它是岩石圈的一部分;③为软流层,由塑性物质组成,为岩浆的发源地;④为外核,为液态物质。第7题,⑤圈层是内核,受外核为液态物质的影响,横波无法到达⑤圈层。
答案:6.C 7.B
观察图片,回答8~10题。
8.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9.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10.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解析:第8题,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第9题,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第10题,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答案:8.C 9.C 10.B
11.
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A.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壳
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
解析:选D。解答该题关键是明确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软流层位于地幔的上部,而地幔属于地球内部的一个圈层。
12.下列关于水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液态水和固态水组成的一个圈层
B.是一个不连续存在于地球表面的圈层
C.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D.由地表水和地下水及海洋水组成
解析:选C。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按分布包括陆地水、大气水和海洋水,按水体形态包括液态水、固态水和汽态水。
13.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说明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D。根据“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这一定义,再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如鱼生长在水中、蚯蚓生长在土壤中、生物都需要呼吸大气等,可推导出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地球的生态系统包括地壳(或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生物圈的存在才进一步紧密联系了其他三个圈层之间的物质、能量循环,所以说生物圈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二、综合题
14.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__,乙________。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测得的地震震级为8.3级,E测得的地震震级为________级。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地下两个不连续面,即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莫霍界面和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界面。第(2)题,主要考查地震波的传播特点,从A至B只经过地壳,从A至E,经过地壳和地幔,纵波在地壳和地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第(3)题,地核的外核为液体,横波不能通过。
答案:(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8.3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
(3)如图(过A点作地核外缘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部分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15.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我国在渤海湾黄河口凹陷发现一个新的油气田,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区域的勘探再获新的进展。该新油气田的成功发现,进一步展示了黄河口凹陷的勘探潜力,对渤海湾产储量规模的稳步提升发挥了重大作用。
材料2: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不连续面(界面)。
(2)在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
(3)分析地壳厚度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是什么?
(4)黄河口凹陷油气勘察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________波。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有储油构造的是( )
解析:第(1)题,地球内部圈层主要是依据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不同层次的传播速度不同而划分的。两个不连续界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把地球内部分成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第(2)题.两个不连续界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第(3)题,地壳圈层在陆地上比较厚,海洋上比较薄。第(4)题,地震波中的横波只能在固态介质中传播,而纵波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中均可传播,所以,遇到含油层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为横波。
答案:(1)地震波
(2)(如下图)
(3)全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较厚,平均达33千米,高原和高山地区的地壳更厚,可达60~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只有7千米,各大洋的平均厚度也不相同。
(4)横 A
课件68张PPT。课前自主预习 方法警示探究 新知阅读思考 重难疑点探究课堂巩固训练课后强化作业 典型例题剖析 知 识 梳 理 自 我 感 悟 [迁移应用]
1.2010年4月14日,冰岛埃雅法拉火山开始喷发,岩浆融化冰盖引发洪水,附近居民紧急疏散。这些岩浆可能来源于( )
A.地壳 B.下地幔
C.岩石圈 D.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答案 D
解析 上地幔中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答案 B
解析 水圈是由多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解析 本题考查地震波的特点及研究地震波的意义。地震波通过不同的介质,传播速度不同,可以帮助人们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及组成。P波(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S波(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在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处,P波和S波传播速度都突然增加。
答案 (1)A (2)C解析 本题的前两个选项是考查对地壳厚度的记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后两个选项须清楚岩石圈的范围,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如果明确了这两点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 C解析 既然属于蔓延的火山灰物质,所以应首先位于大气圈中,在经过沉降到达水圈、生物圈中,最后经过一系列的地质过程,最终又会回到岩石圈中。
答案 A解析 组成水圈的水有地表水、地下水,也有生物水和大气水等,它们分布于陆地、海洋、大气中,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组成水圈的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
答案 C答案 D 2.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是( )
A.岩石圈 B.地壳
C.地幔 D.地核
答案 B
解析 莫霍界面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是地壳。3.在地球内部圈层中,莫霍界面划分开的两个圈层是( )
A.岩石圈和地幔 B.地壳和地幔
C.地幔和地核 D.地壳和地核
答案 B
解析 地幔和地壳是以莫霍界面为界。4.岩石圈的范围是指( )
A.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B.地壳和上地幔
C.软流层及其以上部分
D.地壳
答案 A
解析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6.太阳活动产生的现象中,与图中大气圈无关的是( )
A.两极地区的夜空看到极光
B.太阳活动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C.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D.产生“磁暴”现象
答案 5.C 6.DD.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形成的特殊的圈层,是生物的总和
答案 D
解析 生物圈包括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8.水圈是________的圈层。( )
A.连续而规则 B.连续但不规则
C.不连续但规则 D.不连续不规则
答案 B
解析 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9.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
A.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B.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D.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答案 B
解析 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地球的外部圈层。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学习目标导引
节
课标要求
教材主要内容
学习要点
自我评价
地
球
的
圈
层
结
构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
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1、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2、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特点
3、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4、初步理解地球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知识结构线索
大气圈
水圈
外部圈层 生物圈 四大圈层(自然环境)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壳 岩石圈
内部圈层 莫霍界面 (软流层之上)
地幔
古登堡界面
地核
划分的依据:地震波
三、课前预习提示
1、地球内部不能直接看见是通过什么手段来研究地球内部状况的?
2、自然环境包括了哪几大圈层?地球内部又分为几个圈层?各圈层的位置,特点怎样?
四、重难点突破
参照课本绘画示意图:1、画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图
? ?2、画出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图
五、典例剖析
单项选择题:
1、地震发生时,坐在湖中小船里的人( )
A、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左右、前后摇晃
B、只感到上下颠簸
C、先感到左右、前后摇晃,后感到上下颠簸
D、只感到左右、前后摇晃
【答案】:B
【解析】:因地震波中的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不能通过湖水传播,所以可排除A、C、D项。
2、有关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B、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C、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全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
D、生物圈与岩石圈没有联系
【答案】:B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A项没有包括生存环境,是错的;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故C项错;生物圈包括岩石圈的上部,那么D项错;而生态系统也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所以正确答案是B项。
六、学习效果测评:
单项选择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
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而获得的信息
2、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3、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4、下列现象与主要发生圈层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地震——岩石圈 B、赤潮——水圈和生物圈
C、台风——大气圈 D、厄尔尼诺——大气圈和岩石圈
5、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D、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地幔部分
综合题
6、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上标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2)四大圈层中,物质的密度自内而外逐渐 ,范围渗透于其他三大圈层的是 ,属于从外部圈层向内部圈层过渡的圈层是 。从图看出,四大圈层是 圈层。
7、读“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
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
(1)是地震波D是 、E是
(2)右图中两个不连续面,a是 界面,b是 界面。内部圈层A是 ,B是 ,C是 。
(3)地震波在经过a界面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
七、测评题目答案:
单项选择
1、C 2、C 3、B 4、D 5、C
综合题
6、(1)横波(S) 纵波(P) (2)莫霍 古登堡 地壳 地幔 地核
(3)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突然加快 7、(1)(画图略) (2)变小 生物 岩石圈 同心
.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的]:
了解地球自身的结构特征。
要求学生能正确说出地球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重点难点]:
大气圈层的垂直分层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前面几节,我们由远及近地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这一节我们将视角拉近到地球本身,学习一下地球自身的结构。
[问题]前面提到过四大循环,哪四个循环?
几个循环都是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具体的圈层划分:
内部:地壳、地幔、地核
外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一、内部圈层:
[自学]
问题:
1、各层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2、各层的范围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范围
基本特征
划分依据
地壳
地表至莫霍面(17、7、35KM)
坚硬、由岩石组成
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的速度变化
地幔
莫霍面至古登堡面(2900KM)
分上下地幔、软流层
地核
古登堡面至地心
分内外地核,铁镍组成
内:固态
外:熔融态
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1、大气圈
(1)组成:
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
氮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
维持生命活动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保温作用(吸收红外线)
臭氧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物质条件(原料)
固体杂质
凝结核
(2)垂直分层:
厚度
直接热源
温度随高度的变化
大气的运动形式
与人类的关系
高层大气
2000~3000KM
无线电短波通讯
平流层
50—55KM
O3层吸收柴紫外线
升高
平流
O3吸收紫外线
有利于飞机飞行
对流层
17~18KM(赤道)
8~9KM(极地)
地面
降低(0.6度/100米)
对流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生活于其中)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水圈:
[问题]水圈有哪些组成?
海洋水、陆地水(湖泊水、河流水、冰川水、地下水、矿物水)
[问题]水在地理环境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1)水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
(2)水分与热量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
(3)水为满足生物需求创造了前提。(水自身、水溶解营养物质)
(4)水循环调节气候、净化大气。
(5)水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
3、生物圈:
[问题]生物圈在地球上的范围?(最高到达哪里?又可以深入至哪里?)
[描述“宇宙环境——地球——地球圈层”]
分析:什么是自然环境?它应该包括多么大的范围?
自然环境的定义: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范围和能够影响到人类的范围
自然环境的五大因子: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因此自然环境应该包括这些内容。
自然环境的范围:大气层下层、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上层——地球表层学。
这个范围也正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交汇的位置,也正是生物圈的位置。
板书设计:
教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