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说课稿)5.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1) 1、教材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位置:浙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作用:1)、方程是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点,本节课起到了强化学生对前面所学方程知识的作用。
2)、一元一次方程和后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等都有着很大的关联,所以学好它对今后的继续学习很重要。
3)、一元一次方程渗透着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想。一、教材分析2.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理解移项的含义及注意事项。
(2)掌握方程变形中的移项法则和去括号。
(3)学会使用移项、去括号等解一元一次方程。
(4)培养学生由算术解法过渡到代数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渗透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
重点:正确掌握移项的方法求方程的解
难点:采用移项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一、教材分析二、教法分析(一)学情分析
(二)教学方法
(三)具体措施
二.教法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什么是一元一
次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并能对方程的解做出检验。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继续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学习用移项
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学情分析
1.观察法
2.由未知到已知的探索方法
3.归纳法
4.使用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课堂,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
二.教法分析(二)教学方法
二.教法分析根据以上的分析,我采用“实验+全班合作交流”的活动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创设和谐,愉悦的环境,辅以适当的引导。同时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提高教学的交互性与直观性,打破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效益。
(三)具体措施1.初步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去探索数学规律,从而认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有规律地变化着的。
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从实验中归纳出移项法则。
3.培养学生解方程能力。学会根据移项、去括号等方法对方程进行化简,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运算能力。三.学法四、教学程序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2.新课讲解,实施目标
3.概括总结, 作业布置
1、复习旧知 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或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两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在座位上做)。 (1)3X=2X+7 (2)5X-2=8
通过二个方程的练习,让学生在巩固等式性
质的同时也为下面的实验能更好的开展做准备。xxx50xxx4x=3x+504x-3x=3x+50-3x 天平两边承载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保持平衡.x即 4x-3x=50实验引入方程 4x= 3x +50两边都减去3x得 4x -3x =50 一般地,把方程中的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注意移项时,通常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号的左边,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3x2、新课讲解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应如何改正?
(1)从x+5=7,得到x=7+5
(2)从5x=2x-4,得到5x-2x=4
(3)从8+x=-2x-1,得到x+2x=-1-8慧眼找错注意:移项时,移动的项要变号,不移动的项不要变号 将含未知数的项放在方程的一边,常数项放在方程的另一边,对方程进行移项变形。(2) 5x=3x-1(1) 2x-3= 6(3) 2.4y+2=-2y ⑷ 8-5x=x+2 2x = 6 + 35x -3x = -1 2.4y+2y = -2 -5x-x=2-8 抢答例1. 解下列方程:移项时应注意改变移动项的符号小菜一碟本例完成后,学生做课内练习1,做后交对答案。有括号时要 先去括号,再移项,合并同类项.勇攀高峰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特征:
(1)方程带有括号,应先设法去掉括号。(适时复习一下去括号法则)
(2)方程出现了无理数,先去括号,再移项,再合并同类项,最后再根据预定精确度取近似值。课内练习请同学们做课本P.108页课内练习2、33.下列变形对吗?若不对,请说明理由,并改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1、去括号
2、移项
3、合并同类项
4、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解法指导解下列方程,看谁的解法更简捷,更有创意。
(1)8x=9x-3 (2) -2(x-1)=4
优解 (1)移项得3=9x-8x 合并同类项得3=x 即 x=3
(2)两边都除以 -2,得x-1=-2 移项,
得x=-2+1,合并同类项,得x=-1 比比看1、x与2的差的3倍比x的2倍大5,求x的值
2、已知x=1是关于x的方程3m+8x=1+x的解,求关于x的方程m+2x=2m-3x的解。知识纵横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有哪些基本步骤?
2、能根据题目特征,优化解题过程。小 结作业:
1、书本P108作业题1、2
2、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