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人民英雄永存不朽》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人民英雄永存不朽》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30 13:1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周定舫
人民英雄纪念碑
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在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1949年9月30日奠基,1952年8月1日开工,1958年4月22日建成,1958年5月1日揭幕,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通高37.94米,正面(北面)碑心是一整块花岗岩,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60.23吨,镌刻着毛泽东同志1955年6月9日所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箔大字。背面碑心由7块石材构成,内容为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150字小楷字体碑文。
人民英雄纪念碑
了解作者
周定舫,195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现为北京新闻学会会员。在漫长的记者生涯中,担负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他在五十年代,曾连续报道了“毛泽东号”机车组、全国劳动模范李瑞环和张百发的先进事迹,激励和鼓舞人们去为祖国的伟大事业而献身。
他采写的和与人合写的《建设中的北京》《北京城里里外外》《北京公用事业的服务员们》《当你们熟睡的时候》《祖国的天常蓝水常清》等作品,分别被收入《北京在前进》《人民的好总理》等书中。
创作背景
在我国举行开国大典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30日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随后,以毛主席为首的政协各单位首席代表一一执锨,奠下纪念碑的基石。
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2年8月正式动工兴建,于1958年4月22日建成,前后长达5年零8个月,可见时间之长工程之浩大:纪念碑用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可见用料之多石料之优良;本文发表于纪念碑落成的第二天,可见人们对人民英雄的缅怀和崇仰。作者对纪念碑的介绍内涵丰富,情感深厚,既介绍了纪念碑建筑上的特征,更突出了纪念碑的纪念意义。
检查字音


zhān

wēi



qiàn

diàn

chù

liú
xìn









màn













qiàn


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3.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说明对象:
人民英雄纪念碑
第一部分(1):总写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部分(2-10):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10幅浮雕。
第一层(2-3):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说明兴建经过和重大意义。
第二层(4-6):介绍纪念碑的题词和碑文、结构和造型,以及概述碑座四周的浮雕。
第三层(7-10):具体介绍10幅浮雕。
第三部分(11):写瞻仰纪念碑后的感受。
活动顺序
空间顺序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刚铺成的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来仔细瞻仰纪念碑。
梳理作者的活动顺序
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月台。
由远到近的活动顺序/空间顺序
这座纪念碑是根据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兴建的……从1952年8月1日动工兴建以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援和关怀。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第一座最大的纪念碑。它从地面到碑顶高达三十七点九四公尺,有十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四点二四公尺。纪念碑是用一万七千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第3自然段写什么?
决议兴建的时间
动工兴建的时间
碑身的规模
建碑的特殊材料
建碑的重大意义
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月台。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六十吨重、十四点七公尺长的碑心石上,雕刻着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写的碑文……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以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以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
介绍纪念碑的顺序
由下而上的空间顺序
碑的四周栏杆
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
碑身的装饰
小碑座四周的浮雕
碑顶的建筑形式
介绍了纪念碑的哪些内容?
碑的四周栏杆:……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
介绍了纪念碑的哪些内容?
碑的正面题词:在一块六十吨重、十四点七公尺长的碑心石上,雕刻着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这八个字是碑的主题。
背面碑文:
一行行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写的碑文。碑文的正文是: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介绍了纪念碑的哪些内容?
指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1949最后三年的解放战争时期
指1919五四运动至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指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这这三个时期,是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意义,是为了纪念在历史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碑身的装饰: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以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
介绍了纪念碑的哪些内容?
小碑座四周的浮雕: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以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品质高贵、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英雄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
革命者
不畏严寒
四季常青
革命
花中之王,富丽繁荣
花中君子,虚心正直,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
花中隐逸者,傲霜耐寒
碑顶的建筑形式: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
介绍了纪念碑的哪些内容?
“整个纪念碑的造型使人们感到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
十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二公尺,合在一起共长四十点六八公尺。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久八百年到一千年之久。每幅浮雕里有二十个左右英雄人物,每个人物都和真人一样大小,他们的面貌、性格、思想、感情和姿态形象都不相同。
第6自然段写什么?
交代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浮雕作准备。
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浮雕?简单画出浮雕的主题示意图。
N
销毁鸦片烟
金田起义
武昌起义
五四爱国运动
五卅运动
八一南昌起义
抗日敌后游击战
欢迎解放军
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支援前线
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浮雕?简单画出浮雕的主题示意图。
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
由东到南到西最后到北的空间顺序;浮雕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
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
详写销烟场面,略写炮台船只,人物的神情、动作细致刻画,突出表现主题。
……描述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窑坑里焚烧,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幅浮雕——金田起义
起义队伍人数多,势不可挡。
……是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满清皇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人民的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
事件
历史意义
第三幅浮雕——武昌起义
画面的细致刻画,人物的动作描写,表现人民英雄的勇猛果敢。
……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摧毁了湖广总督门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 /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事件
历史意义
小组合作梳理第四至第十幅浮雕,按照方位、时间、事件、画面描述、历史意义的内容绘制课文内容梳理表格。
方位 时间 事件 画面描述 历史意义
东面 1839.6.3 销毁鸦片烟 “愤怒的群众……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 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
1851. 金田起义 “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人民的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 严重地动摇了满清皇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南面 1911. 武昌起义 “……摧毁了湖广总督门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 结束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1919. 五四运动 “……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旗帜……一个男学生……女学生……愤激的青年演说者……” 是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1925. 五卅运动 “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市民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小旗……人群后面隐约能看到……” 促使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的爆发。
西面 1927. 南昌起义 “一个连队的连长,挥着右手向战士们宣布起义,士兵们举着起义的信号……” 有了自己的武装部队,展开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 敌后游击战 “……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青年男女农民……白发的母亲……年青小伙子……” 打击日本侵略者。
北面 1949. 支援前线 “工人抬着担架、农民运送军粮、妇女送军鞋等热烈支援前线” 解放全中国
胜利渡江 “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背后,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
欢迎慰问解放军 “全国各阶层人民举着红旗和鲜花,双手捧着水果,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
第四幅浮雕——五四爱国运动
第五幅浮雕——五卅运动
第六幅浮雕——八一南昌起义
第七幅浮雕——抗日敌后游击战
第八幅浮雕——支援前线
第十幅浮雕——欢迎慰问解放军
第九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从东面开始介绍浮雕?
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介绍;
最后介绍的碑的正面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一起刻画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在中国近代史上,这是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作者从东面写起,顺次介绍浮雕,把正面的内容放在最突出位置。
看完了所有的浮雕,陪我参观的人都忙着筹备揭幕典礼去了。我又重新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我绕着碑座走了几圈,细细地瞻仰着浮雕。/几年以后,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两旁,将要兴建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这里将成为一个瞻仰革命先烈的地方。人们从这里将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所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榜样,中国人民为了取得自由、解放,曾经付出的巨大代价。/当我走下月台,离开纪念碑的时候,又一次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默致敬。
感情的深化
建碑的意义
行踪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