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第13课《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导学案(学生卷+教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第13课《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导学案(学生卷+教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30 18:0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第13课《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导学案(学生卷)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歌;掌握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背诵默写诗歌;掌握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
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歌
1.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写作背景
《渡荆门送别》选自《李太白集》。这首诗是李白出蜀东下在旅游途中所作。荆门,即荆门山,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不由得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五言律诗。
3.关于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4.诵读断句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诗歌赏析
原文 翻译 鉴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船)远行到荆门山之外,去楚地漫游。 首联:交代出蜀的目的,叙事。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峦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中 颔联:从远景、俯视、动景角度来写的。 “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过程真切地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形象生动,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原野,气势磅礴,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充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生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 颈联:从近景、仰视的角度写的。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月夜江的平静、美丽。 上句写夜景,描绘了一幅水中映月画。江水平静,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下句写白天,描绘了一幅天边云霞图。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的奇景。 雄伟壮观,想象瑰丽,境界高远,景色美妙。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乘船远游。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送”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写故乡水不远万里来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
6.诗歌主旨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7、思维导图
二、预习设计
1.预习这首诗,给带点的字注音。
渡远( ) 荆门( ) 仍怜( )
2.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字______,号__________,____代伟大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被称为“______”,与______并称为“李杜”。代表诗作《________》《________》等。
3.请正确标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月 下 飞 天 镜,云 生 结 海 楼。仍 怜 故 乡 水,万 里 送 行 舟。
4.结合注释,说说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来从楚国游( ) 江入大荒流( ) 仍怜故乡水( )( )
山随平野尽( ) 云生结海楼( )
5.比一比,看谁能快速背通这首诗
三、赏析诗歌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
3.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 “入”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妙在何处。“
4.赏析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思考: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联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
5.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这两句的描写角度有何不同?
6.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四、板书设计
五、课堂检测
1.根据理解默写
⑴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诗歌《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⑵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⑶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4)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5)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勢。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6)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颈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诗歌。
2.预习《钱塘湖春行》一诗。
【部编版】第13课《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导学案(教师卷)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歌;掌握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背诵默写诗歌;掌握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
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歌
1.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写作背景
《渡荆门送别》选自《李太白集》。这首诗是李白出蜀东下在旅游途中所作。荆门,即荆门山,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不由得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五言律诗。
3.关于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4.诵读断句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诗歌赏析
原文 翻译 鉴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船)远行到荆门山之外,去楚地漫游。 首联:交代出蜀的目的,叙事。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峦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中 颔联:从远景、俯视、动景角度来写的。 “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过程真切地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形象生动,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原野,气势磅礴,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充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生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 颈联:从近景、仰视的角度写的。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月夜江的平静、美丽。 上句写夜景,描绘了一幅水中映月画。江水平静,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下句写白天,描绘了一幅天边云霞图。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的奇景。 雄伟壮观,想象瑰丽,境界高远,景色美妙。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乘船远游。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送”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写故乡水不远万里来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
6.诗歌主旨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7、思维导图
二、预习设计
1.预习这首诗,给带点的字注音。
渡远( ) 荆门( ) 仍怜( )
【答案】 dù jīnɡ lián
2.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字______,号__________,____代伟大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被称为“______”,与______并称为“李杜”。代表诗作《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太白 青莲居士 唐 浪漫主义 诗仙 杜甫 静夜思 行路难
3.请正确标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月 下 飞 天 镜,云 生 结 海 楼。仍 怜 故 乡 水,万 里 送 行 舟。
【答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结合注释,说说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来从楚国游( ) 江入大荒流( ) 仍怜故乡水( )( )
山随平野尽( ) 云生结海楼( )
【答案】从:往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仍:依然 怜:怜爱,喜爱。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5.比一比,看谁能快速背通这首诗
三、赏析诗歌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
3.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 “入”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妙在何处。“
4.赏析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思考: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联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
5.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这两句的描写角度有何不同?
6.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答案】1.首联叙事点题,交代远渡的地点与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
2.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3.“随”字化静为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将静景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表现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喜悦、昂扬的激情。
4. 这两句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副是水中映月图。明月倒映在水中,如同天上飞来一面明镜,这是夜间风景;第二幅是江上云霞图,江上云霞多变,如同海市蜃楼一般梦幻,这是黄昏的风景。
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5. 本句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以静态的角度,前一句是月夜俯视所见,后一句是白昼眺望所见。
6.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
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四、板书设计
五、课堂检测
1.根据理解默写
⑴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⑵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⑶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⑷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阅读诗歌《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⑵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⑶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4)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5)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勢。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6)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颈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答案】⑴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⑵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②颔联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
⑶D(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4)D(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5)C
(6)A(直扣诗题,交待了此行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诗歌。
2.预习《钱塘湖春行》一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