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2.2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一)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中,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特征,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空气,获取新知。也知道空气和石头、水两种物质比较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但是对于相同点的认知还是比较缺乏的,特别是空气无处不在这样一个特点的理解需要通过活动来感受。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科学思维:空气无处不在,能占据空间。
探究实践:能通过教师指导,亲自经历纸团不湿的实验,感受空气占据空间;通过倾斜烧杯、或者使用扎孔的塑料杯再次感受空气让出空间,纸巾打湿,深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
态度责任:1.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2.能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实验;3.初步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无处不在,能占据空间。
难点:如何将抽象的空气形象化,让学生能理解空气存在并占据空间。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演示及句式表达训练。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猜一猜:
1.出示一张纸巾,一杯水,提问:如果纸巾遇到水,情况会怎样?(预设:会湿)
2.出示图片:将纸团放在杯子底部,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水要淹没杯底(PPT出示图片),里面的纸团会湿吗?(预设:会或不会)
3.追问理由:你这样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4.引出疑问: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呢?我们怎么来证明?(预设:通过实验)
二、探索问题,做一做:
(一)压杯入水
实验操作指导: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PPT图文出示实验提示)。
1.对折纸巾,放入杯底;
2.倒立烧杯,笔直压入;
3.仔细观察(观察水的进入情况、纸巾的打湿情况);
4.取出烧杯,擦干水珠;
5.再次观察(纸巾的打湿情况);
6.组长安排,人人操作。
实验过程中,比一比:
1.安全、安静、有序;
2.干净、整洁;
3.快速、细致。
想一想:水进入烧杯没?进入多少?为什么没有进入整个烧杯?
哪位同学可以来画一画,水进入烧杯水位的高低?如果用小圆圈表示空气,空气在哪些范围呢?
空气在烧杯中也是无处不在,彰显空气无论在哪个空间,均体现充满各处。
说一说:纸巾为什么没有湿呢?用上因为 所以 。
挑战升级:
烧杯仍然倒过来,如果要让纸巾打湿,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小组讨论,1分钟。(预设:烧杯倾斜,放出空气;杯底扎孔)
空气占据空间,水不能进入,纸巾不湿。空气让出空间,水才能进入,纸巾湿。
(二)倾斜和扎孔观察
1.引出扎孔: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所以水进不去,你有办法让水进到杯子里吗?(预设:杯子底部扎一个小孔)
(1)按住小孔,压杯入水
(3)松开手指,观察变化(观察水位的变化)
小结:纸巾湿了吗?为什么?
预设:倾斜烧杯,看到冒气泡,也就是空气让出空间,看到水进入烧杯,占据原本空气占据的空间;杯底扎孔,水位慢慢上升,空气从小孔出来,让出空间,水占据原本空气占据的位置,纸巾会湿。
表达训练:再次使用
因为 所以
三、拓展延伸:魔术表演,神奇的乒乓球
老师想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给大家带来一个会听话的乒乓球,想不想看?出示器材,这个乒乓球,我们喊它上来,它就会上来,大家信不信?演示:大家能猜测魔术背后的奥秘吗 谁来说一说。
四、联系生活:空气占据空间在生活中的应用,哪位同学说一说。出示图片,预设:生活中的事例。
同课异构(二)
【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课的感性观察,学生已经感受到空气的存在,特别是大塑料袋的活动,使学生明白通过一定的方法,我们也能感受到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
本节课的实验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压杯入水;第二个环节,扎孔观察;第三个环节,打气观察。学生完成了三个环节的实验后,需要对实验过程进行说明,即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教科书上的实验步骤写得比较详细,但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在文字中圈出关键细节,否则实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空气是否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占据空间呢?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会存在一些争议,虽然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曾经用占据空间这个解释去理解形状,他们体验过在一个固定的盒子放入不同的螺母、木块、乒乓球等,理解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会占据空间是容易的,但对于空气也会占据空间,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科学思维: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形成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
探究实践:1.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2.参与归纳概括空气占据空间实验过程,初步培养归纳概括实验现象的能力。
态度责任:亲身体验积极动脑、合作研究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能够占据空间。
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形成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点击课件,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最后,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生答)
师:为什么把石子放在瓶子里,水就上升了呢 (生答)
师:石子落下去占据了瓶子下面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师: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水能占据空间,石子也能占据空间,那空气占据空间吗?(板书课题)(生答)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大家的猜想吧!(点击课件)
二、探究
1.实验一:自制喷泉
师:我们来自己做一个喷泉。
师:这儿有大半瓶水,两根吸管,一个橡皮泥。我们把两根吸管插入瓶内,一根插入水里,另一根不接触到水,然后用橡皮泥把瓶口密封起来,同时也把吸管固定了。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候了,老师想邀请一个同学上来,对着这根没接触到水的吸管吹气,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上台吹气)(利用同屏技术把学生吹气的过程投屏到白板上)
师:同学们刚刚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生答)
师:为什么往瓶里吹气,水会被挤出来呢?(生答)
师:(点赞)真会思考!瓶子的空间是固定的,往瓶里吹入空气后,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把瓶子里的水就挤了出来。
师指着板书问,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生回答后把“吗”拿下来)
2.实验二:压杯入水
师:科学家们为了验证一个实验结论,经常做好多次实验,我们也要多做几个实验来验证“空气能占据空间”。
出示空杯子杯子,师问:杯子里有什么?(生答:有空气)我们都知道纸巾遇水会湿,现在我们进行第二个实验,(点击课件)压杯入水,观察纸巾会湿吗?
播放课件,出示实验要求。师:这是实验要求。
出示实验步骤,师:这个实验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师边示范边讲解步骤。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计时1分钟)
小组交流汇报。
师:为什么杯子完全扣入水中,杯子里的纸团却没有湿?
生答: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
师表扬。
师:因为杯子中的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阻隔了水和纸的接触,所以纸团没有湿。
3.实验三:杯中的水和空气的变化
师:那如果我们在杯底扎一个小孔,再把杯子压入水中,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
师:请开始小组实验。电脑计时1分钟。
师:刚才的实验有什么变化?
生答:纸团湿了
师:纸团为什么湿了?
生答:因为空气通过小孔跑出来了,水进入了杯子,所以纸团湿了。
师表扬。
师板书:不会湿,杯内有空气。会 湿 ,水进入杯里。
4.研讨交流,小结实验现象。
通过这些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后,我们知道了空气能占据空间。
三、当堂测试
闯关游戏:
(希沃白板游戏:小熊运动会,看谁能第一个到达终点。)
男、女生 进行比赛。总共三关。
【板书设计】
空气能占据空间
不会湿 杯内有空气
会 湿 水进入杯里
同课异构(三)
【教材分析】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新教材“空气”单元第二课。
通过本单元第一课《感受空气》的感性观察,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特别是大塑料袋的活动,使学生明白通过一定的方法,我们也能感受到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和研讨等活动来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聚焦版块通过让学生预测“把纸条粘在杯子内,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到水里,里面的纸条会湿吗?”,引出研究空气能否占据空间的问题。
探索版块,包括压杯入水、打孔观察和打气观察三个主要环节,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压杯入水实验中纸条不会湿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内的空间;打孔观察实验中纸条浸湿了是因为水进入了杯子,水填补了原本被空气占据的空间;打气观察实验中让学生认识到打气筒把空气重新灌入杯子,刚才被水占据的空间,又重新被空气占据。
研讨版块,通过在研讨活动中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充分的论证交流,让学生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
拓展版块,通过小挑战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利用空气把瓶中的气球吹大,这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也会占据空间。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曾经用占据空间这个解释去理解形状,他们体验过在一个固定的盒子放入不同的螺母、木块、乒乓球等,理解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会占据空间是容易的。
但是受年龄的限制,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要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也能占据空间,对他们来说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因此,在进行教学,尤其是选择实验器材时,应当充分地关注学生,关注所选材料是否能够呈现出明显的实验现象,化无形为有形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科学思维: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能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
探究实践: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用纸条、塑料杯等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进行观察,研究空气占据空间。2.能运用相关知识,使用材料设计小实验。
态度责任:1.能对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2.能在教师指导下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如实记录和描述。3.初步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
难点:能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引出课题
1.出示一张纸条(一面红色,一面白色),提问:如果把它放到水里,会怎样?(预设:会湿)
2.教师演示,让学生看清楚白色那一面纸条干时的颜色。将纸条浸入水中,拿出,再次让学生观察(主要观察白色的那一面),发现纸条湿了。
3.出示塑料杯,如果把纸条粘在杯子内,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里面的纸条会湿吗?(预设:会或不会)
4.追问理由:你这样预测的理由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观点。
5.引出疑问:杯内的纸条到底会不会湿呢?我们怎么来证明?(预设:通过实验)
二、探索问题,解决矛盾
(一)压杯入水
1.实验操作指导: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两个乒乓球、装有水的塑料桶、粘有纸条的塑料杯、记号笔。接下来我们要用通过实验来研究杯内的纸条会不会湿,并能说出湿或者不湿的理由。(PPT图文出示实验提示,教师边讲边演示)。
(1)将两个乒乓球放在塑料桶的水面上。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推测一下乒乓球的作用是什么?(预设:乒乓球是飘在水面上的,可以帮助我们观察水位。)
(2)将杯子慢慢地竖直倒扣入水中,压入桶底。压杯入水时将一个乒乓球罩入杯内。
(3)认真观察,填写实验记录单。
(4)拿起杯子,观察杯内的纸条有没有湿。
(5)边观察边思考,你观察到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6)完成后将实验记录单粘贴在黑板上。
(提醒学生将杯底擦干,将杯子口向下立于桌面上,整理好桌面)
2.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实验,教师指导。
3.小组汇报交流。
(1)当把塑料杯压入水中时,杯子内和杯子外的水面分别有什么变化?
(2)杯子内的纸条湿了吗?(预设:没湿)(板书:没湿)
(3)纸条没有湿,以及水面的变化,说明水槽里的水有没有进到杯子里面?(没有)
(4)水为什么进不去呢?(预设: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板书:杯内有空气,水进不去)
(5)小结:这种现象说明空气可以占据一定的空间。
(6)分析纸条湿了的原因:有没有小组杯内的纸条是湿的?为什么你们的纸条会湿呢?(预设:杯子压下去倾斜了,空气泄露了,水进到杯子里,纸团就湿了)
(二)扎孔观察
引出扎孔: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所以水进不去,你有办法让水进到杯子里吗?(预设:杯子上扎一个小孔。)
教师追问:请你推测这样做可能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2.为了大家的安全,杯子上的小孔已经扎好了,你们只要撕开杯子上的胶带纸就可以根据要求进行实验。
(1)压杯入水。
(2)撕开胶带,观察变化,填写实验记录单。
(3)拿起杯子,观察杯内的纸条有没有湿。
(4)边观察边思考,你观察到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5)完成后将实验记录单粘贴在黑板上。
3.学生继续小组探究,教师指导。
4.简单交流:(1)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预设:杯子外的水面下降了,杯子内的水面上升了,小孔出冒出气泡,还听到了“嘶嘶”的声音。)
(2)杯子内的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又为什么会冒气泡呢?(预设:水跑到杯子里面,把空气从小孔挤出去了)(板书:空气跑出去,水进来了)
(3)空气被水挤出了杯子,就是说刚才被空气占据的空间现在被谁占据了?(水)
(4)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那么杯内的纸条怎么样了?(预设:湿了)(板书:湿了)
(三)打气观察
1.提问:水的本领还真大,把空气挤出了杯子,你能想办法让空气再回到杯子中去吗?(预设:向杯子里吹气)
2.出示气筒:怎么吹?(预设:嘴巴)老师这里有更先进的工具,我们就用它把杯子里的水赶出去。
3.PPT出示打气观察提醒:
(1)按住杯子,球针入孔
(2)慢慢打气,观察变化
(3)完成实验记录单
(4)完成后将实验记录单粘贴在黑板上。
4.学生继续小组探究,教师指导。
5.小组反馈:
(1)当慢慢向杯子打气时,杯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杯子里的水慢慢变少,水位下降。)
(3)这说明了什么?(预设:说明杯子里的水被空气挤出去了,空气又重新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三、研讨交流,小结课堂
1.提问思考(投影展示学习单):在刚才的三次实验中,你们分别看到了哪些现象?(预设:第一次水没有进杯子,纸条没有湿;第二次水进入了杯子把空气挤出去了,纸条湿了,第三次往杯子里打气时空气把水挤出杯子,空气又重新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2.课堂小结: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什么?(预设:空气能占据空间)
3.提问引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探究的内容(出示课题,板书:空气占据空间吗),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预设:能)划去“吗”字
四、拓展延伸,应用挑战
1.谈话激趣:上次科学课我们玩了气球,同学们能把气球吹得大大的。你们还想不想玩?
2.出示瓶子和气球:今天这个吹气球有点不一样,老师要你们挑战吹瓶子里面的气球,谁来吹?
(1)吹不大。这是怎么回事?谁能利用今天学过的科学知识来给大家说说原因。(预设:子里面充满了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所以气球就吹不大。)
(2)能吹大。在不取出气球的情况下,怎样能把气球吹大?(预设:在瓶子上开个孔把瓶子里的空气挤出去)
(3)教师在瓶底打孔,再请同学吹一吹。
(4)谁来说一说为什么打了孔后气球能吹大了?
(5)生活中的空气占据空间现象: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原理(PPT出示气垫等图片),课后小朋友们可以去生活中研究一下这些物品。
【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
没湿 杯内有空气,水进不去
湿了 空气跑出去,水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