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5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步课时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5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步课时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31 15:1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殇(shāng) 同胞(bāo) 篡改(chuàn)
B.呓语(yì) 遁形(tùn) 大阪(bǎn)
C.磅礴(páng) 辱没(mò) 杀戮(lù)
D.悼念(diào) 捍卫(hàn) 缅怀(miǎn)
2.下列加粗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纵然沧海桑田,但仍一脉相承。
B.南京沦陷后,30万中国人惨绝人寰的屠杀中遇难。
C.施工现场机器声振聋发聩,短短十天,一所高规格的传染病医院就横空出世。
D.习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也要一以贯之。
3.下列对《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篇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篇新闻评论主要述说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历史背景。
B.文章针对国家公祭日有感而发,论述的过程中饱含着爱国情感。
C.文章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强调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D.文章写南京的变化,突出和平的珍贵,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热爱和追求。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春佳节,万家团圆,你们却依然坚守在祖国最北端的边防线上,你们的钢铁之躯为万家和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B.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
C.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
D.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基本要求。
5.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 学校要举行防火演练,同学们都认真准备,只有王欣雨同学满不在乎,嘴里还不停地嘟囔:“又不是真的,干吗小题大做啊!”班长听后想要劝说他认真对待防火演练。班长对王欣雨说:
A.“防火演练很重要,怎么就你唱反调儿呢?你就不能认真点儿吗?”
B.“防火演练很重要,请你认真对待,这样才能在着火时保护好自己。”
C.“防火演练一会儿就结束了,你要不愿意去,就在教室里写作业吧。”
D.“学校一搞活动,你就胡言乱语,快点儿把嘴闭上!”
6.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国家公祭日的设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__________,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①使人类的历史记忆长久保持被唤醒的状态
②是为了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
③一起维护正义良知及世界和平
④是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⑤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
⑥是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
A.②③①⑥⑤④ B.④⑥①⑤③② C.②⑥④①⑤③ D.①③②⑤④⑥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我想,历史应该是一首歌曲,而20世纪是歌曲中一段最为 甲 (A.振聋发聩 B.震撼人心)的旋律。20世纪的历史歌曲见证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的历程,融 ① (A.róng B.lóng)入了民族的情感,民族的血液,它 乙 (A.激荡 B.激发)着人民的内心,激励着民族的斗志。历史在pǔ ② (A.普 B.谱)写着歌曲,歌声在凝聚着历史,历史就在歌声中不断前进。让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感受那久难忘怀的时代。
(1)为文中①处选择正确的注音,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2)为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只填序号)
甲_________ 乙_________
(3)依次填入上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去触摸那渐去渐远的历史
②去重温那激情四溢的岁月
③载着对历史的回忆
④听着不同年代传唱的歌声
A.①④②③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②③④
8.品析下列句子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1)“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2)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的能力。A项,篡cuàn。B项,遁dùn。D项,悼dào。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运用辨析能力。C项,“振聋发聩”指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此处形容机器声不恰当。此处应该用“震耳欲聋”。
3.答案:A
解析:这篇新闻评论主要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句式杂糅,可删去“你们的钢铁之躯”。B项,搭配不当,应将“出现”改为“呈现”。D项,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应删去“能否”。
5.答案:B
解析:A.运用两个反问句,语气强烈,王欣雨不易接受。C.这样劝说与班长的目标背道而驰。D.运用祈使句,语气强烈,王欣雨不易接受。故选B。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组句成段的能力。通读语句,可知讲述的是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和意义。按照逻辑,应先介绍目的,再阐述意义,故首先应是②,表明是为了与世界更好地沟通。然后是⑥,将与世界沟通的内容具体化为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接着是④,阐释中华民族对世界和平的态度。接下来是①,总结与世界沟通的结果是使人类的历史记忆长久。然后是⑤,阐述最终目的是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最后是③,承接前面的“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综合排序为:②⑥④①⑤③。故选C。
7.答案:(1)A;B
(2)B;A
(3)C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要结合语境确定答案。
(2)本题考查词语辨析运用能力。甲处:“振聋发聩”意思是发出很大的声音,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震撼人心”是指某件事对人内心震动很大。根据语境可确定选“震撼人心”。乙处:根据“人民的内心”,从搭配的角度可确定选“激荡”。
(3)本题考查句子衔接能力。通读横线前后的句子及待排序的句子,根据①②句与横线后的句子构成排比,可确定选C。
8.答案:(1)恰当引用公祭鼎铭文,为评论增添文采,奠定了隆重哀悼的感情基调。
(2)把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现象用形象化的语言具体描述,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可从修辞方法及语言的形象表达角度品析其表现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