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藤野先生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B.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C.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D.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依次填入下列文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散文犹如中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留下了许多______________的经典名著,______________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每一篇佳作都是历史的折射,记录着历史的______________。我们从中不仅能______________文学的精髓,还能了解时代的变迁。
A.不言而喻 滋润 苦痛 获取 B.脍炙人口 滋养 沧桑 汲取
C.不可名状 养育 磨难 吸取 D.家喻户晓 培养 苦难 吸取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英雄的力量是什么呢□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英雄,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情感,是国家自立自强的精神内核。因此,维护英雄尊严、捍卫英雄荣誉,应成为我们不变的信念。
A., ; ”。 B.? ; 。” C.? , ”。 D., , 。”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导语是新闻的核心,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B.传记是记述人物平生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记述。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
C.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每首一般是八句,两句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D.在文学界,“三曹”一般是指曹操、曹丕、曹植;“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大李杜”指李白、杜甫。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开展经典诵读等活动,让我们深切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B.磁浮快线连接长沙火车南站和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两大交通枢纽,全长大约18千米左右。
C.四川广元沉船事故导致多人罹难,为了避免沉船事故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强化了安全管理措施。
D.为实施“天蓝”“地绿”“水净”三年行动计划,娄底市积极推进涟水河、孙水河综合治理工作。
6.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为了收集创作素材来作画纪念鲁迅,我寻找类似鲁迅小说中的风光和土壤,便须走更偏(pì)_________的乡村,那些尚未通汽车而必须搭小汽轮去的乡村,那里还保留着较古(pǔ)_________的风貌吧!一进轮船,立即_________(A.jí B.jì)像是回到了进城念中学的少年时代,jǐ jǐ_________(A.挤挤 B.济济)一舱的乡亲们,那些声音笑貌多熟悉啊!
(选自吴冠中《归乡记》,有删改)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给文中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给文中横线处选择正确的汉字。
7.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总有一些场景、一些情节、一些人物的言行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阅读《藤野先生》,仿照示例,写一句话。
【示例】一本读物,尽显善良热心。(《阿长与〈山海经〉》)
8.专题性学习。
班级要举行“走近鲁迅”专题学习活动,要求至少结合两篇课文确定一个研究专题。请参考示例,简要介绍你的研究活动。
示例:
【专题名称】鲁迅散文的特点
【研究依据】《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我的发现】鲁迅的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他的散文写作题材广泛,如《藤野先生》中既写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又写了自己留学的感慨,还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但都被怀念线和爱国线紧紧聚在一起;《阿长与〈山海经〉》零零碎碎写了阿长的诸多讨厌之处,又写了她买《山海经》,一条怀念与敬仰线将诸多素材一线串珠,体现了鲁迅先生散文形散神聚、有的放矢的特点。
我的研究:
【专题名称】_______________
【研究依据】_______________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B项中的“烂熳”指颜色鲜明而美丽,现代汉语中也有这个意思。A项中“正人君子”和D项中的“标致”是褒词贬用,C项中“精通时事”是指一些无聊的事,词语的感彩也发生了变化。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符合语境;“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不可名状”指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家喻户晓”指每家每户都知道。“滋养”在这里是养育的意思,体现了经典文化的魅力。“沧桑”形容世事变化很大,范围较广。“汲取”,吸取,词性较文雅,侧重表示吸取有用的东西。故选B。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英雄的力量是什么呢”是疑问句,句末用问号;“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和“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是并列的分句,分句之间用分号;“没有伟大的人物……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是完整引用,句末用句号、引号。故选B。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鲁迅的《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是一篇散文。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B项,成分赘余,“大约”与“左右”删去其一即可。C项,否定失当,应删去“不”。
6.答案:(1)僻;朴
(2)A
(3)B
7.答案:【示例】一张照片,寄托怀念感激。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时,需仔细阅读例句,关注例句的字数、句式、手法等。
8.答案:【专题名称】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
【研究依据】《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故乡》中的闰土
【我的发现】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既老实善良,又愚昧落后。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对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深入思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