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8课 《列夫·托尔斯泰》同步课时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8课 《列夫·托尔斯泰》同步课时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31 15:2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列夫·托尔斯泰
1.下列加粗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支付宝的“圈子”里藏污纳垢,就可能吸引不法分子将病毒植入其中,对用户权益造成损害。
B.所有同类题材的绘画和它比较起来,都黯然失色。
C.我受此殊誉,诚惶诚恐,感激不尽。
D.他见到多年箭时朋友,开心不已,一直是颔首低眉。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孤身_________异乡的青年鲁迅,在藤野先生的关怀教诲下,完成了生命的蜕变;功勋_________的朱德元帅,一生艰苦朴素,这得益于母亲的谆谆教诲与深深影响;当我们跟随茨威格,去_________托尔斯泰的眼睛,就能发现那里面盛满了对世人的悲悯和关切。
A.漂泊 卓越 注视 B.漂泊 卓著 凝视
C.飘零 卓越 凝视 D.飘零 卓著 注视
3.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新闻,也叫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实的报道。
B.《藤野先生》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回忆在日本留学生活的一篇作品,本文选自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C.《列夫·托尔斯泰》是英国作家茨威格的作品。作者用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的“肖像画”。
D.《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深切悼念自己母亲的回忆性散文,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是美的典型。
4.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他著有传记《三作家》、小说《马来狂人》《恐惧》等。
B.本文以中心人物列夫·托尔斯泰为题目,点明了写作对象,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C.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作家,代表作品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罪与罚》《复活》等。
D.《列夫·托尔斯泰》这篇文章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文中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将领教到列夫·托尔斯泰、居里夫人等人的精神魅力。
B.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永远芬芳我们的生活。
C.面对旖旎的风光,我们唯有用心感悟,用眼观察,才能领会到其中的美。
D.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古今,它都是一个人该有的精神品质。
6.文学常识填空。
茨威格是__________(国别)的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安娜·卡列尼娜》等。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yǒu黑脸膛,一根根迎风漂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 )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1)给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长髯( ) yǒu( )黑 一绺绺()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_”。
(3)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词语是( )
A.藕断丝连 B.难舍难分 C.纠缠不清
(4)文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8.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试举例说明。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D项,不合语境,“颔首低眉”形容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A项,使用正确,“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B项,使用正确,“黯然失色”指事物失去了原有的色泽和光彩,也指心情沮丧,显出无精打采的样子。C项,使用正确,“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漂泊”,随波浮动或停泊。比喻流落在外、四处流浪。“飘零”,比喻流落在外,失去依靠。“卓著”,突出地好。“卓越”,非常优秀,超出一般。根据“功勋”的提示,第二空选“卓著”恰当。“注视”,注意地看。“凝视”,指聚精会神地看。根据“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提示,选“凝视”恰当。故选B。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重要文学常识和理解写作手法的能力。C项,《罪与罚》不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而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搭配不当,应把“领教”改为“感受”。B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在“读名著”后加上“的习惯”。C项,语序不当,应该是“我们唯有用眼观察,用心感悟”。故选D。
6.答案:奥地利 战争与和平 复活
7.答案:(l)rán;黝;liǔ
(2)漂动;飘动
(3)C
(4)比喻;夸张
解析:(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A项,不合语境,“藕断丝连”比喻表面上好像已断了关系,实际上仍然挂牵着。B项,不合语境,“难舍难分”形容彼此感情很好,难以抛舍分离。C项,符合语境,“纠缠不清”指纠缠,缠绕在一起,形容很多事情搅在一起,分不清楚。
(4)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画线句把须发比作热带森林,将“大胡子”比喻成“卷起的滔滔白浪”,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夸大了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浓密程度,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8.答案:【示例】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从而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如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樯那样粗糙”。描写鼻子,“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这些外貌描写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阅读文章可知,作者在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但主要是两种——比喻和夸张。而且两者经常是融合在一个句子里的。运用比喻与夸张的作用是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传神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