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第13课《唐诗五首》之《野望》导学案(学生卷)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诗歌。
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3.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积累名句。
2.体会诗歌意蕴,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3.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人生态度。
【学习难点】
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人生态度。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歌
1.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2.写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在秋日傍晚十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时写下的。
3.关于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4.诵读断句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5.诗歌《野望》赏析
原文 翻译 鉴赏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首联:“望”字点题。“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着落日的余晖。 颔联: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秋色”“落晖”这些词充满了浓浓秋意,淡淡伤感。诗人举目四望,山、树都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骑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返”“归”这些充满温情的词在诗人这里,却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都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举目四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 “采薇”运用了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诗人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6.诗歌主旨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是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所作。这首五言律诗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山野秋景图,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和意图归隐的情怀。
7、思维导图
二、预习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皋( ) 徙倚( )( ) 落晖( ) 驱犊( ) 采薇( )
2.文学常识填空
⑴《野望》的作者是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字无功,号_______。作品多以_________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被后世公认为是_________的奠基人。
⑵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______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_________和_________,通常以八句计四联,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野望》属于_________。
3.请正标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树 树 皆 秋 色,山 山 唯 落 晖
4.结合注释,说说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东皋薄暮望( ) 徙倚欲何依( )
树树皆秋色( ) 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 ) 猎马带禽归( )
相顾无相识( ) 长歌怀采薇( )
5.比一比,看谁能快速背通这首诗。
三、赏析诗歌
1、从首联“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倚。”中你读出了哪些内容?
2、作者“望”到了哪些景色 用原文回答。
3、比较“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这几句景物描写的不同。
4、这些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是,在诗人的眼中,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自己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另一种色彩?你能说出来,并解释原因吗?
5、尾联“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板书设计
五、课堂检测
1.根据理解默写
⑴王绩在《野望》中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王绩在《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王绩在《野望》中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⑵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⑶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⑷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阅读诗歌《野望》,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⑴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分)
⑵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分)(2分)
⑶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4)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B.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饰,且对仗工整。
C.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
D.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与他们为伍。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诗歌。
2.预习《黄鹤楼》一诗。
【部编版】第13课《唐诗五首》之《野望》导学案(教师卷)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诗歌。
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3.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积累名句。
2.体会诗歌意蕴,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3.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人生态度。
【学习难点】
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人生态度。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歌
1.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2.写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在秋日傍晚十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时写下的。
3.关于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4.诵读断句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5.诗歌翻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6.诗歌《野望》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7.诗歌主旨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是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所作。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8、思维导图
二、预习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皋( ) 徙倚( )( ) 落晖( ) 驱犊( ) 采薇( )
【答案】ɡāo xǐ yǐ huī dú wēi
2.文学常识填空
⑴《野望》的作者是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字无功,号_______。作品多以_________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被后世公认为是_________的奠基人。
⑵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______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_________和_________,通常以八句计四联,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野望》属于_________。
【答案】⑴唐 王绩 东皋子 山水田园 五言律诗
⑵近体诗 五律 七律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五言律诗。
3.请正标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树 树 皆 秋 色,山 山 唯 落 晖
【答案】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4.结合注释,说说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东皋薄暮望( ) 徙倚欲何依( )
树树皆秋色( ) 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 ) 猎马带禽归( )
相顾无相识( ) 长歌怀采薇( )
【答案】薄:迫近,接近。 徙倚:徘徊。 皆:都 唯:只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顾:看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5.比一比,看谁能快速背通这首诗。
三、赏析诗歌
1、从首联“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倚。”中你读出了哪些内容?
读出了地点“东皋”,时间“薄暮”,事件“望”,以及作者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作者“望”到了哪些景色 用原文回答。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3、比较“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这几句景物描写的不同。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是远景,写静态,侧重于宏观描绘。通过光与色描写了山野秋景,为下两句设置了背景。“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是近景,写动态,在上两句的静谧背景下,特写牧人、猎马,带着田园牧歌式的气氛,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4、这些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是,在诗人的眼中,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自己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另一种色彩?你能说出来,并解释原因吗?
忧郁、孤独、清冷。因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所以迷茫、失意、苦闷,这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5、尾联“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用典故,述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伯夷、叔齐那样的隐士。抒发了作者孤寂惆怅的情怀。
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意对即可)
四、板书设计
五、课堂检测
1.根据理解默写
⑴王绩在《野望》中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王绩在《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王绩在《野望》中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⑵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⑶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⑷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阅读诗歌《野望》,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⑴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分)
⑵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分)(2分)
⑶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4)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B.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饰,且对仗工整。
C.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
D.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与他们为伍。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答案】⑴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⑵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⑶抒发了作者孤寂落寞、彷徨无助而又闲适、喜悦之情
(4)D
(5)C
(6)B(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诗歌。
2.预习《黄鹤楼》一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阶段 课前自学质疑
学习目标 重难点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要点填空 知识要点
1.王绩,字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躬耕东皋,自号“ ”。 王维,字 ,唐 (流派)诗人。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 、 、 、 等,与孟浩然合称“ ”,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 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 ;观摩诘之画, 。” 李白,字 ,号 ,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 诗人,被后人誉为“ ”。与杜甫并称为“ ”。白居易,字 ,号 ,又号 ,是唐代伟大的 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 ,并称“ ”,与刘禹锡并称“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 》、《 》、《 》等。2.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 ”或“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 句,每两句成一联,计 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 ,第二联为 ,第三联为 ,第四联为 。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 ”或“ ”。(答案详见“知识要点”) 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2.关于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使至塞上》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25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1.为加点字注音东皋( ) 徙倚( ) 驱犊( ) 萋萋( ) 燕然( ) 候骑( )仍怜( ) 没马蹄( )
2.诵读断句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诗歌翻译
《野望》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面,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使至塞上》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来汉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中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一轮浑圆的落日高挂其上。终于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他们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江水,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钱塘湖春行》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在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齐平,白云垂得很低。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第二阶段 课堂探究拓展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是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所作。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 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的七言律诗。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
《野 望》1.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黄 鹤 楼》4.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哪两句 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是哪两句 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 6.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 愁什么呢 7.五、六两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 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 请说说你的看法。 9.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 为什么 《使至塞上》10.提问: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11.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12.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13.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14.试比较《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的异同。 《钱塘湖春行》15.通读全诗,从中归纳出诗人的游踪。 16.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17.如果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好不好 为什么 18.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野望》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黄鹤楼》赏析】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使至塞上》赏析】《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渡荆门送别》赏析】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钱塘湖春行》赏析】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
19.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野望》的中间两联。
20.《黄鹤楼》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21.《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的认识。
2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课五首诗中的写景句子有没有传递出诗人的情感?请举例说明。
23.王绩的《野望》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有何异同
24.自古歌咏娇艳美景,皆有诗画两途,谓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请你写出描绘自然风光的诗词名句。
第三阶段 课后达标测试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基础知识(15分)
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1分)
A.东皋薄暮望,徙(xǐ)倚欲何依。
B.牧人驱犊(dú)返,猎马带禽归。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qī)萋鹦鹉洲。
D.萧关逢候骑(qí),都护在燕然。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1分)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下列句子中,使用典故的一项是( )(1分)
A.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下列对《野望》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5.对《使至塞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3.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6.下列关于《钱塘湖春行》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1分)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 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7.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1分)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8.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句子。(2分)
我们循着古人的脚步,游历祖国山河,黄鹤楼上,看悠悠白云,结烟波乡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汉川一模)综合性学习。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徽标(下)(6分)
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重温经典诗词。节目中所有诗词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
材料三:《中国诗词大会》一方面运用舞蹈、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嘉宾解读环节,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
(1)结合材料,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2分)
“活”: (_______________)
“热”: (_______________)
(2)马腾同学想编辑一个诗集《金戈铁马——唐代经典边塞诗赏析》作为初中生活的特别纪念,请你从下列作品中推荐合适的篇目(_______________)(至少四首,填写序号即可)(2分)
A.崔颢《黄鹤楼》 B.岑参《逢入京使》
C.杜牧《泊秦淮》 D.王翰《凉州词》
E.杜甫《石壕吏》 F.王维《使至塞上》
G.王昌龄《出塞》 H.李贺《雁门太守行》
I.杨炯《从军行》 J.夏完淳《别云间》
(3)《中国诗词大会》播出以后,网友对其徽标赞声一片。请你说说徽标设计的妙处。(2分)
二、课内精读(15分)
(一)阅读王绩的《野望》,回答下面的问题。(3分)
10.请赏析诗的颔联和颈联。(2分)
11.“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二)阅读崔颢的《黄鹤楼》,回答下面的问题。(3分)
12.诗的首联和颔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分)
1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2分)
(三)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回答下面的问题。(3分)
14.本诗首联交代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1分)
15.赏析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分)
16.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1分)
(四)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回答下面的问题。(3分)
17(孝感中考改编)本诗首联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____);颔联、颈联写诗人出蜀漫游途中的风景,景象雄浑壮阔;尾联则用(_______________)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_____)的依恋之情。(1分)
18.欣赏诗歌需要“置身诗境”,进行丰富而合理的想象,请描绘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诗的景象。(100字以内)(2分)
(五)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回答下面的问题。(3分)
19.《钱塘湖春行》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的?(2分)
20.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机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两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三、课外阅读(15分)
山房春事(其二)
【唐】岑参
梁园①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释】 ①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
2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2.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23.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白居易写的是 时的景物,欧阳修写的是 时的景物。
24.欧阳修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修辞手法:拟人、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___________。
26.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
第一阶段
1.东皋(ɡāo) 徙(xǐ)倚 驱犊(dú) 萋萋(qī) 燕(yān)然
候骑(jì) 仍怜(lián) 没(mò)马蹄
第二阶段
《野 望》
1.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他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3.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黄 鹤 楼》
4.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天里,隔着江水,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6.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7.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8.该诗不仅写景,而且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9.示例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它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示例2: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示例3:我喜欢“白云千载空悠悠”。它给人一种悠闲适意的感觉。
示例4:我喜欢“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江上烟雾迷蒙,仿佛人间仙境。
《使至塞上》
10.“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直”“圆”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深切感受,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渡荆门送别》
1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
13.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映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14.相同:两首诗都写了自己出游的经历,都展示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写景技法高明,均有名句彪炳千秋,让世人时时吟诵。两诗景物描写皆融注诗情。
不同:《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流露出了诗人孤寂的心绪。《渡荆门送别》写出了长江中游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写景灵动,情韵悠长,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流露出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以及初次远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钱塘湖春行》
15.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寺的北面到白沙堤。
16.早莺、新燕、春泥、乱花、浅草。
17.不好,因为“几处”“谁家”极言初春,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照应。
18.“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19.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0.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的漂泊在外,带来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21.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第一,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第二,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22.示例:“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这两句诗描绘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感。
23.王绩的《野望》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同样是田园诗。但其风格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而《归园田居(其三)》则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回归自然的自由与欣喜。
这两首诗在艺术上总体都是一种质朴自然的风格,但在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上却是不同的。王绩是“出走者”,落寞于曲高和寡,高蹈孤立;陶渊明是“归来者”,欣喜于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附诗: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第三阶段
一、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D项注音有误,“骑”应读jì。
2.C【解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3.A【解析】化用了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采薇的典故。
4.B【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做好本题需要对平时所学的诗歌内容了如指掌,能够对诗歌的重点词进行赏析,对诗歌的思想情感能够把握清楚。B项理解不恰当,颔联和颈联运用白描的表现手法。
5.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诗人置身大漠,展现在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再加上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柱孤烟(狼烟)在升腾。所以这里描绘的是边疆大漠中壮阔雄奇的特有景象,而不是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此项理解是错误的。故选:B。
6.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意为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蹄。结合全诗,以及“早莺”、“新燕”、“浅草”可知诗歌描绘的是初春景色,所以C项中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不当。
7.C【解析】
C项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第一幅画应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画应是“天边云霞图”。
8.示例:荆门山外, 听滔滔江声, 送万里行舟; 东皋村头, 望树树秋色, 怀惆怅情怀。
【解析】
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黄鹤楼上,看悠悠白云,结烟波乡愁”的句式结构。内容要有地名,有景,有情;且与前例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9.(1)生动,指传统诗词在声光电的背景中变得生动起来。 (2)指多元的呈现方式。 (3)B.D.F、G、H、I (4)示例:图标的上半部分为极具中国元素的弯月和彩云,下半部分为极具书法特点的“中国诗词大会”六个字。其中,“中”字作了变形处理,让我们似乎看见飘逸的诗仙李白在对月饮酒或伟大的词人苏轼在望月思亲,给人一种浓郁的诗意感。
【解析】(1)要求结合材料解读汉字,结合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一方面运用舞蹈、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这里的“活”是指借助声光电的背景中变得生动起来。(2)“热”是热度,古诗词是古老文化的积淀,《中国诗词大会》使古诗词又焕发了生机。(3)徽标不是一般的图标,往往高度凝炼,蕴涵着丰富的寓意。做此题时,需要细致观察,读懂标志的整体构思,然后用说明性的语言和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对构成要素、含义和造型特点进行介绍即可。
二、(一)10.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11.这两句表面说自己在现实中无认识之人,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实则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
10.这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11.这两句就可以这样理解了:“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了。”故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二)12.抒发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13.“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日暮怀归之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之悠长难尽)
【解析】
12.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抒发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1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三)14.(1)原因 (2)目的地
15.这两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给人以漂泊不定之感,又使人想到历史的遥远与塞外的浩阔苍凉。
16.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练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示例二: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示例三: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的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解析】
14.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15.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一语两指,贴切自然,给人以漂泊不定之感,又使人想到历史的遥远与塞外的浩阔苍凉。
1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四)17.地点 目的 拟人 故乡
18.示例: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的前行而逐渐展开,最后在广阔的原野尽头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望着广阔无际的原野,诗人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解析】
17.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尾联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8.描绘诗句的画面,要在翻译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五)19.“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或“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20.C
【解析】
19.此题解答不难,通过诗句所写的景物,水面初平:春水初涨,说明是早春。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
20.“乱花”表现了花的繁多,而不是繁花盛开。故C项错误。
三、(一)21.日暮时分,群鸦乱飞,叫声嘈杂;极目远望只有三两户人家。描绘了梁园萧条破败的景象。
22.运用拟人和反衬,写庭树不知人去尽,春天到来时依然繁花盛开,用乐景反衬哀情,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
【解析】
21.根据提示阅读诗句,抓住其中所描写的景物“日暮乱飞鸦” “萧条三两家”,从“暮”“乱飞”“萧条”这些形容性的词语来理解所写景象的特点。
22.“庭树不知”显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再者,作者写“春来还发”的自然之乐景,其实是反衬“人去尽”之“哀情”。
(二)23.早春(或“初春”) 暮春(或“晚春”“季春”)
24.(1)修辞手法:夸张 (2)表达效果: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和勃勃生机;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25.(1)喜爱钱塘湖春天的美景 (2)爱(最爱)
26.“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解析】
2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前提下,抓住关键诗句来分析描绘的季节即可。从“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可知,这是描写的早春时节;从“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诗句中,了解到这是描写的暮春时节。
24.本题考查理解修辞手法及作用。头两句写绿树繁茂,野鸟啁啾,春风轻拂,杂花乱飞,一派醉人的春光。后面写到“明日酒醒春已归”,无论如何是不可能一宿醒来“春已归”(春就悄然离去)的,因此此处用的是“夸张”。接着分析拟人和夸张的表达效果,这需要结合上下文分析,然后借助“运用什么修辞,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的答题模式组织语言。第三句用拟人,生动地表现了春色的迷人、生机盎然;第四句用夸张,表达了作者感慨春景迷人、春日短暂的心绪,写出了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问题,一定要认真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结合诗歌中的某些关键词语,即可作答。根据最后两句中的“最爱”一词可知,本诗表达的是对早春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据此可作答。
26.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通读全诗可知,诗中描写的是初春,如果改在了“处处”和“家家”,就是仲春的景色了。“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6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野望
第三单元
第13课 唐诗五首
王 绩
新课导入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走进唐诗,走进唐诗中的写景诗,感触的不仅是美景,更是诗中耐人寻味的意境,和诗人那颗独特的心。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野望》,感触诗人的心语,感受唐诗的魅力。
学习目标
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重点)
品味诗句流畅自然的语言,读出诗人的情怀,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
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人生态度。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贞观初年,因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属山西万荣),故自号“东皋子”。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其诗进而不浅,质而不俗,直率旷达,开创唐诗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
写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万荣)之时,在秋日傍晚十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时写下的。
知识链接
律诗是形成于唐初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律诗。
一般说来,每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应是对偶句,字的平仄有定规。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文体知识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gāo
bó
mù
xǐ
yǐ
qū
dú
huī
wēi
gù
皋
暮
徙
倚
驱
薄
犊
晖
薇
顾
整体感知
点它开始朗读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 望
王绩
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疏通诗意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
徘徊
傍晚。薄,接近。
归依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第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望”,“望”字点题,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下文写景做铺垫。
第二句:“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作者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首联点题
疏通诗意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落日的余晖。
山林秋景
写景叙事
“树树”“山山”运用叠词,强调了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秋色” “落晖”两词充满了浓浓的秋意,蕴含着淡淡的伤感。
疏通诗意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小牛。这里指牛群
泛指猎获的鸟兽
山林秋景
转折变换
颈联着力刻画人们劳作即所见的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疏通诗意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相视;互看
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追怀秋景议论抒情
尾联直抒胸臆,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暗含一种避世归隐的心态。“无相识”表现了诗人的孤苦无依;“采薇”借用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表明诗人希望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为友,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2.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色?请加以赏析。
所见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远望景观的粗线条描绘,着重于色彩刻画,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这显然是静景描写。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增添了动态的元素,展现了欣然的意趣。这是对近处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跃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日晚景图,诗人把山、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光线与色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静态与动态的结合,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令人不得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合作探究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句巧用典故说诗人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实则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写作特色
1.绘景如画,借景抒情。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把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地结合起来,给读者带来直觉的艺术观感和美的愉悦。
2.多种表达,语言质朴。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语言清新,自然流畅,言浅味深,句句有力。
文章主旨
这首五言律诗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光影相称的田园秋景图,全诗在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一种避世归隐的惆怅、孤寂的情怀。
课堂检测
1.王绩在《野望》中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 。
4. 王绩在《野望》中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默写: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课堂检测
6.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B.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饰,且对仗工整。
C.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
D.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D
课堂检测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与他们为伍。
C
课堂检测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B
(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野
望
首联:叙事、抒情——徙依 何依
颔联:远景、静态——树树 山山
颈联:近景、动态——驱犊返 带禽归
尾联:用典、怀贤——长歌 采薇
彷徨无依
孤独抑郁
板书设计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