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 1.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学案课件(共7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 1.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学案课件(共7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8-01 12:2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6张PPT)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说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课标要求
1.生命观念:认知稳态与平衡观的观念。
2.科学探究:借助实验手段,分析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3.社会责任: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素养要求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及意义
三、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梳理网络
要语必背
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课时
对点练
内容索引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人体体温的日变化规律
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 、 等的不同而存在着微小的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 ℃;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 。
年龄
性别
1
37 ℃
基础梳理
预习新知 夯实基础
2.内环境的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 、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状态叫做稳态。
(2)实质:内环境的各种 和 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3)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
①外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
②内因:体内细胞不断进行的代谢活动。
器官
系统
相对稳定
化学成分
理化性质
(1)内环境的变化不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
(2)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一定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
(3)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
(4)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内环境达到稳态(  )
判断正误
辨析易混易错
×
×
×
×
材料1 XX医科大学XX医院化验单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7 IU/L 0~45
肌酐CRE 0.7 mg/dL 0.5~1.5
尿素氮BUN 14.6 mg/dL 6~23
血清葡萄糖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TCH 179 mg/dL 150~220
深度思考
探究重点 突破难点
讨论:
(1)血液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原因是什么?
提示 机体的成分都处于一定的范围内,若某种成分的含量高于或低于参考值,则预示机体可能处于不健康状态。
(2)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提示 说明人的血浆中各种成分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且该参考值会随着个体不同而有差异。
(3)为什么血浆的各种化学成分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提示 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和外界环境的变化。
(4)结论: 。
健康人体内环境中的成分处于动态平衡中
材料2 调查:体温的日变化规律(单位:℃)
  时间 成员 6点 9点 12点 14点 18点 21点
母亲 37.0 37.2 37.3 37.4 37.2 37.1
父亲 36.8 37.0 37.1 37.3 37.1 36.9
自己 37.1 37.3 37.4 37.5 37.3 37.1
讨论:
(5)同一个人在24小时内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提示 同一个体的体温在一天当中是波动的。
(6)将体温变化的测量情况与当天气温日变化的测量大致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如何?
提示 与气温相比,人体体温的变化幅度不会超过1 ℃。
(7)人体体温始终在37 ℃左右吗?
提示 不会。
(8)结论: 。
健康人体的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及意义
1.对稳态调节机制的探究历程
人物 内容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 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 的调节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 内环境稳态是在 和 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现代观点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调节网络
神经系统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免疫
基础梳理
预习新知 夯实基础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器官
系统
泌尿系统
神经—体液—免疫
3.稳态的意义
(1)图解
渗透压
(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 的必要条件。例如温度过高、过低或pH过小、过大都会直接影响 ,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正常生命活动
酶的活性
(1)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离不开体内细胞的参与(  )
(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
(3)血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稳定时,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  )
(4)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一定不得病(  )
(5)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紊乱,此时代谢速率一定下降(  )
判断正误
辨析易混易错

×

×
×
稳态失调的病例及其原因
病例1:尿毒症
由于肾脏的衰竭,导致代谢失常引起的毒害:人体不能通过肾脏产生尿液,无法将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从而引起机体内部生化过程紊乱而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综合征。
(1)此事例说明: 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自身器官发生病变
深度思考
探究重点 突破难点
病例2:高原病
(2)一个健康的人到高原后可能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为什么?
说明: 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3)结论: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 。
外界环境剧烈变化
是有限的
三、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实验原理
细胞代谢 酸性或碱性物质 会使内环境pH发生 →内环境由于存在 物质,pH相对稳定。
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 、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pH的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 与_______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偏移
酸碱
缓冲液
液体环境
缓冲液
基础梳理
预习新知 夯实基础
2.实验过程
(1)设计实验记录表:根据实验的流程,设计表格记录 。
(2)进行实验
①被测实验材料:自来水、 、 。
②酸碱变化所用试剂:0.1 mol/L的 模拟酸性条件;0.1 mol/L的______模拟碱性条件。
③实验过程
a.取25 mL被测实验材料倒入50 mL烧杯中,记录 。
b.一次加一滴0.1 mol/L HCl(或0.1 mol/L NaOH),然后轻轻摇动,每加 滴测量一次pH,直至滴加 滴,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
缓冲液
生物材料
HCl
NaOH
起始pH
5
30
3.分析实验数据
根据所得数据,以 为横轴,以 为纵轴,画每次实验中pH的变化曲线。
4.实验结果及结论
酸或碱的滴数
pH
材料 图示 结果
自来水 滴加HCl后,自来水pH逐渐减小;滴加NaOH溶液后,自来水pH逐渐增大
缓冲液 在一定范围内,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溶液,缓冲液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生物材料 在一定范围内,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结论 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 5.注意事项
(1)加入酸或碱时,要一滴一滴地加入,并严格控制滴数。
(2)HCl和NaOH均有腐蚀性,要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3)冲洗烧杯一定要干净,否则将影响实验结果。
(4)至少选两种生物材料进行实验。
(5)加入酸、碱后要待其稳定后再测pH。
人体血浆中存在着H2CO3/NaHCO3缓冲体系,能保持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试分析其机理。
(1)运动员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浆pH有下降的趋势,此时如何进行调节?
提示 乳酸可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水和CO2,CO2经呼吸系统排出,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
(2)人体从汽水中摄入的碳酸钠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浆pH有上升的趋势,此时如何进行调节?
提示 碳酸钠与碳酸反应,生成NaHCO3,过多的NaHCO3经泌尿系统排出体外,因此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
深度思考
探究重点 突破难点
(3)若分别向20 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请在右面坐标系中绘出血浆pH变化与滴加滴数之间关系变化曲线图像,并解释原因。
提示 
由于人体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故滴加少量酸或碱时,pH基本保持相对稳定。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滴加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过多,pH会明显下降或上升。
归纳总结
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NaH2PO4/Na2HPO4等)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以H2CO3/NaHCO3缓冲对为例)
梳理网络 要语必背
理清网络
1.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
2.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3.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要为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
背熟要语
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1.通过测定体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机体内环境的变化情况,下列关于人体体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体温的调节也是人体稳态调节的一部分
B.体温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存在微小的差异
C.体温过高时可采用物理或药物的方法进行降温
D.在寒冷环境中,人体能通过调节升高体温
解析 在寒冷环境中,人体通过调节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而非升高体温,D错误。

1
2
3
4
5
2.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实例的是
A.夏天户外工作人员中暑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某人登上雪山后出现胸闷头晕
D.体内失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1
2
3
4
5
解析 夏天户外工作人员中暑,其理化性质异常,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A不符合题意;
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含量异常,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B不符合题意;
某人登上雪山后出现胸闷头晕是由于缺氧,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C不符合题意;
体内失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是正常机体调节的一个过程,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符合题意。
1
2
3
4
5
1
2
3
4
5
3.人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浆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解析 人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机体细胞无氧呼吸增强,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会使血浆pH降低,但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H2CO3/NaHCO3,乳酸可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分解成CO2和H2O,CO2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H2O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pH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1
2
3
4
5
4.关于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A.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B.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
 其他实验材料
C.从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后的pH变化来说,生物材料更像是缓冲液
D.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绘制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
 的量为纵轴

解析 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不能接触皮肤和眼睛,否则,会对皮肤和眼睛造成伤害,A项正确;
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其他实验材料,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B项正确;
生物材料中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后,pH的变化情况与缓冲液的很接近,因此,生物材料更像是缓冲液,C项正确;
绘制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的量为横轴,以pH为纵轴,D项错误。
1
2
3
4
5
1
2
3
4
5
5.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_____系统,b表示_____系统,c表示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系统。
解析 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同时借助多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呼吸系统吸入O2、排出CO2,消化系统消化吸收食物,从而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泌尿系统排出细胞代谢废物,参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还有循环系统。
呼吸
消化
泌尿
循环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CO2浓度,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
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
织液中的CO2浓度
1
2
3
4
5
(3)病人呼吸受阻,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解析 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或磷酸氢二钠)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或乳酸钠和磷酸二氢钠),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降低
碳酸氢钠(或磷酸氢二钠)
1
2
3
4
5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解析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
2
3
4
5
课时对点练
A组 基础对点练
题组一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C.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的含量存在差异
D.该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A项正确;
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B项正确;
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的含量存在差异,C项正确;
血液成分的含量在正常范围内的变化属于正常的波动,与化验结果的误差无关,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2.下列对内环境稳态实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在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下实现的
B.内环境的成分及温度、pH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
C.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D.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
解析 A项是稳态的调节,
C项是稳态维持的基础,
D项是稳态的生理功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3.内环境稳态是一种
A.凝固的状态    B.绝对不变的状态
C.相对稳定的状态  D.随外界环境改变而改变的状态
解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即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4.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①酸碱平衡 ②渗透压平衡 ③血糖平衡 ④体温平衡 ⑤氨基酸平衡 ⑥CO2、O2平衡
A.③⑤⑥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⑥

1
2
3
4
5
6
7
8
9
10
题组二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及意义
5.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最初贝尔纳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主要依赖神经调节
B.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C.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
 节机制
D.健康人通过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可以适应任何环境变化

解析 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环境变化超过此限度时会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6.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下列对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会遭到破坏
C.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D.人到高原地区后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人体稳态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小时,人体通过调节,内环境仍然保持稳定,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大时,超出了调节能力,稳态遭到破坏,代谢会发生紊乱。
1
2
3
4
5
6
7
8
9
10
7.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
①内环境稳态可以为细胞代谢提供充足的物质 ②内环境稳态可以为细胞代谢所需的酶提供适宜的温度 ③内环境稳态可以为细胞代谢所需的酶提供适宜的pH ④内环境稳态可以使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题组三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8.取甲、乙两个试管,向甲试管内加入血浆,乙试管内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试管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
 能可靠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充分混合,确保pH
 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血浆中有缓冲物质,加入酸或碱后,pH恒定不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等量”排除了数量多或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A项正确;
“摇匀”有利于新加入的物质与试管中原有的物质充分反应,使pH试纸检测的结果更准确,B项正确;
甲试管的血浆中具有缓冲物质,加入酸或碱时,pH会有一定的波动,但变化不明显,乙试管加入的是蒸馏水,无缓冲物质,在本实验中为空白对照,加入酸或碱时,pH会发生明显的变化,C项正确、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9.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血浆的pH通常维持在7.35~7.45
B.血浆中乳酸过多时,乳酸会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血浆中Na2CO3过多时,Na2CO3会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
D.人体大量喝水时血浆pH会明显上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A项正确;
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可以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当血浆中乳酸过多时,乳酸会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而当血浆中Na2CO3过多时,Na2CO3又会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过多的NaHCO3可由肾脏排出,B、C项正确;
人体大量喝水时血浆的pH不会明显上升,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0.填写概念图并回答相关问题:
(1)填写概念图中各字母所代表的内容: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液调节
免疫调节
渗透压
酸碱度
温度(前两空
解析 内环境的稳态主要包括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及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方面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位置可换,后三空位置可换)
1
2
3
4
5
6
7
8
9
10
(2)在进行常规体检时,如果内环境某种成分的指标超出正常范围,会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请填写下列相应内容:
①发生严重腹泻后,只喝水、不补充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发高烧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血糖浓度过低时,________________。
④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环境渗透压降低,细胞吸水膨胀
酶促反应受阻,细胞代谢紊乱
出现低血糖症状
会出现抽搐现象,严重时影响骨骼发育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的保障。当严重腹泻时,会在失水的同时带走一部分盐,若只补充水分不补充盐,会使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发高烧时,体温超过酶的最适温度,会使酶促反应受阻,细胞代谢紊乱;血糖浓度过低时,会出现低血糖症状;血钙过低会出现抽搐现象,严重时影响骨骼发育。
1
2
3
4
5
6
7
8
9
10
(3)_______是组织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组织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通过_____、_____等系统才能到达各种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终产物要通过_____、_____、_____等系统才能排出体外。
解析 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借助于内环境,参与的系统有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等。
内环境
消化
循环
循环
泌尿
呼吸
1
2
3
4
5
6
7
8
9
10
B组 综合强化练
1.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活活动的必要条件
B.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
 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成分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
 宜的范围内

1
2
3
4
5
6
7
8
解析 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在机体的不断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如人体血浆pH维持在7.35~7.45,体温维持在37 ℃左右,血糖维持在0.8~1.2 g/L等。
1
2
3
4
5
6
7
8
2.下列对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含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线粒体基质中pH相对稳定
B.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相对稳定
C.组织液的温度相对稳定
D.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

解析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指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和温度、渗透压、酸碱度等理化性质相对稳定,而线粒体基质在细胞内部,不属于内环境。
1
2
3
4
5
6
7
8
3.如图表示三种海蟹在实验条件(其他环境条件一定)下,不断改变海水盐度,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只能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维持内环境的
相对稳定 ②无法判断甲、乙、丙调节内环
境相对稳定能力的强弱 ③调节内环境相对
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 ④调节内环境相对稳
定能力最强的是丙
A.①③④  B.①③  C.④  D.②

1
2
3
4
5
6
7
8
解析 随着海水浓度的改变,血液的浓度变化越小,其调节内环境的能力越强,反之就越弱。随着海水浓度的升高,乙的血液浓度直线上升,说明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弱;甲在海水浓度较低时能维持血液浓度相对稳定,但当海水浓度稍微高一点时就不能再维持稳定;丙在海水浓度较高或较低时,血液浓度基本能够维持稳定,说明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强。
1
2
3
4
5
6
7
8
4.稳态失衡是机体病理生理变化之一。下列恢复机体稳态的方法错误的是
A.脑组织水肿患者可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
B.急性腹泻患者可输注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
C.长期进食障碍患者可输注葡萄糖生理盐水
D.炎症患者可输注蒸馏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

1
2
3
4
5
6
7
8
解析 提高血浆渗透压可以使组织液中水分更多地渗入血浆,从而缓解组织水肿,A正确;
人注射的药物应使用生理盐水配制,以利于维持机体稳态,B、C正确,D错误。
1
2
3
4
5
6
7
8
5.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使
 乳酸含量增加
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
 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
 胞数量增多
C.在ab上升段,人体细胞仍以有氧呼吸为主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解析 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HCO3反应,D错误。

1
2
3
4
5
6
7
8
6.据报道,美国某法庭判决“酸碱体质理论”的提出者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①人的体质有酸性与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②人若要想健康,应多摄入碱性食物。有些癌症患者受此理论影响,不去医院进行正规治疗,而寄希望于注射碱性物质以达到治愈目的。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可以通过皮肤、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等途径
 排到体外
B.参与维持pH的缓冲物质有       等离子
C.生物体的体液pH总是稳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因此人体的稳态不会遭到破坏
D.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这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
2
3
4
5
6
7
8
解析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稳态也会遭到破坏,C错误。
1
2
3
4
5
6
7
8
7.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成分在正常情况下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人体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能与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
解析 毛细血管壁内侧有血浆,外侧有组织液,因此血浆和组织液可以与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血浆和组织液
1
2
3
4
5
6
7
8
(2)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温度、pH(酸碱度)等,由于细胞代谢不断地产生代谢废物,同时机体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会导致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温度、渗透压、pH(酸碱度)
细胞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
1
2
3
4
5
6
7
8
(3)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其中含有_________。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其血液的pH将______(填“增高”“降低”或“保持不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解析 血浆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其中含有缓冲物质。肺气肿患者呼吸不畅,O2供应不足,易导致无氧呼吸加强,产生乳酸的同时CO2排出不畅,会导致其血液的pH略有下降。
缓冲物质
降低
1
2
3
4
5
6
7
8
O2不足时,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
CO2排出不畅
(4)如图所示,尝试在图中构建人体肝脏内血浆、组织液、成熟红细胞内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用实线箭头表示O2的扩散,用虚线箭头表示CO2的扩散;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的情况)。
答案 如图所示
解析 人体内O2和CO2的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由于红细胞具有携氧能力,所以成熟红细胞内液的氧气浓度比血浆中的高,故O2的扩散方向为成熟红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呼吸产生的CO2经血液循环进入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1
2
3
4
5
6
7
8
8.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分别加入25 mL实验材料→测pH→滴加5 mL 0.1 mol/L的盐酸,摇匀→测pH→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重复实验并记录。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开始时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实验开始时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以便与加入盐酸后的pH作比较,得出pH稳定与否的结论。
获得实验前的数据,以
便与实验后溶液的pH作比较
1
2
3
4
5
6
7
8
(2)该同学用如图所示曲线来预期探究结果,请回答:
①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科学的是_____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_____作用。实验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清水组加入盐酸,酸性增强,pH应降低。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设置清水、缓冲液两组是为了作对照。清水组不能维持pH稳定,血浆与缓冲液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由坐标曲线图可知,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更强。
清水
清水中加盐酸后,溶液pH下降
对照
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
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比较强
1
2
3
4
5
6
7
8
(3)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实验从加酸的角度探究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为了实验结论的准确性,还应从加碱的角度进行探究。
加入NaOH溶液后,血浆pH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