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唐诗五首 同步考点梳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唐诗五首 同步考点梳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2 10:12:5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唐诗五首
【课内知识点总结】
一、字音
【易错读音】
驱犊(dú) 崔颢(hào) 萋萋(qī) 燕然(yān) 逢候骑(jì)
二、字形
【易错字词】
采薇 汉塞 早莺 啄春泥 马蹄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王绩(589—644),字无功,号东陶子,唐代诗人。
崔颢(704—754),唐代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人称“诗佛”,与孟浩然齐名,合称“王孟”。又擅长绘画,他的诗和画被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代表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月下独酌》等。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合称“元白”,与刘禹锡合称“刘白”。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名句积累
1.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
2. 表诗人孤独无依,苦闷、彷徨的诗句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3.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黄鹤楼》)
4. 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5. 表现诗人登楼心情的诗句(主旨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6.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7. 写大漠奇异的壮观景象,侧面烘托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8. 写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赞美之情的句子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9. 表达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不舍得句子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10. 用拟人手法写早春景象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1.用植物写春景,暗示诗人是骑马观赏景物的句子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主题识记】
《野望》描写了萧瑟恬静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抒发了作者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情景,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将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象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
《渡荆门送别》描绘了乘船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四、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酸。
【赏析】
用典:诗人在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没有真正的知己,只得“长歌怀采微”,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课文重点句子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赏析】
思乡之情:写诗人所感,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抒发人生
失意和思乡之情。
课文重点句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赏析】
对仗工整:描绘出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直”字表现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亲切温暖和苍茫的感觉。
课文重点句子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赏析】
衬托:以水中明月如镜衬托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盛楼衬托江岸的辽阔。“下”是动词,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想象奇特。
课文重点句子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赏析】
拟人:“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五、夯实基础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 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3.(1)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两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远近相映”、“光色相融”)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了解)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5.“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6.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7.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8.“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9.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难行程,描绘了边塞奇美壮丽的景象。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了一幅塞外风光图)意象来叙事写景。
2.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五言律诗,从内容上看是边塞诗: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可知。
3.译文:(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4.首联交待此行的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比喻和对偶,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暗写了作者内心的抑郁和激愤。
5.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通过“直”“圆”二字,以简洁的线条配合,描绘出了雄奇苍茫的塞外风光,也流露出了作者孤寂惆怅的心绪。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7.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诗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长河”,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的线条美,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画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在色彩上也很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第四,图画的意境美。“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对于本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的意思。从诗的内容来看,“送别”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所以删去“送别”二字更为合适。
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移情于物,表面写江水送自己,实则是自己思念故乡。
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6.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2.试描绘“水面初平云脚低”所展现的西湖早春的美景。
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特点的?
①这句话选取了“早莺、暖树、新燕、春泥”等富有代表性的景物。②抓住了“争”“啄”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4.此诗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展现钱塘湖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写两个以上)
“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浅草”“几处”“新燕”“早莺”
5.这首诗通过描写西湖初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西湖早春美好风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6.赏析诗的颔联“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7.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示例:“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 “渐”“才”写出了花渐开渐多、草渐渐长成的情态,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8.(1)这首诗以(行)为线索,紧扣(早春)的特点,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2)诗人选取了最能代表春天的哪两种鸟?(莺、燕);抓住了初春的景物特点,选取了极富典型性的景物是什么?(乱花、浅草)
(3)诗人写了三处地方,分别是(孤山寺、贾亭西、白沙堤);最吸引作者是(白沙堤)。
(4)诗人采用(移步换景)的表现手法,随着作者的脚步,景物也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