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四单元 16 散文二篇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四单元 16 散文二篇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3 15:2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 散文二篇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观点,领悟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品味意蕴深刻的语言,初步把握哲理性散文的特点。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层次,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2.教学难点:理解议论性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品味两篇文章各具特色的语言。
【课前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两篇散文的作者相关资料 。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观点。
2.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文章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出示课件1)
古往今来,人们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我们应该怎么面对生活?有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的玄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聆听两位作家是怎么说的。
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
16* 散文二篇 (出示课件2)
二、预习检查,扫清障碍
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4)
教师提示:注意“涤”“臼”“濒”的读音。
2.分一分多音字。(出示课件5)
3.辨一辨形近字。(出示课件6)
4.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7)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凋谢:(草木花叶)脱落。
卑微:地位低下。
炫耀:照耀;夸耀。
濒临:紧接,临近。
俯瞰:俯视。
永久的生命
三、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走近作者
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篇散文的作者,了解本文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9)
严文井(1915—2005),作家。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山寺暮》,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2.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10)
《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这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是作者对生命的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观情绪。
四、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读课文,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出示课件11)
(学生默读课文,课本勾画回答。)
学生1:第1段: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学生2:第2段: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学生3:第3段: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学生4:第4段: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
学生5:第5段: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五、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课文标题为《永久的生命》。生命本是有限的,作者为什么说生命是永久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阐述自己观点的。(出示课件12)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分析回答。)
教师: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出示课件13)
学生:时光一去不返,个人生命是有限的。
教师:这和题目矛盾吗?(出示课件13)
教学:不矛盾。
教师:为什么?(出示课件13)
学生:这是伏笔,为后面写永久的生命蓄势。
教师:第2、3、4段是如何从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的?(出示课件14)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分析回答。)
学生1:第2段以小草和小牛犊为例从外在现象论说“永久的生命”的。
学生2:第3段以生命本体的流转从生命的内部特征论说“永久的生命”的。
学生3:第4段议论现实从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
教师:第5段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出示课件15)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以一个精警的句子收住全文,令人印象深刻。
六、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教师: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请同学们画一画,圈一圈,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出示课件16)
(学生朗读句子,讨论分析回答。)
语句展示:(出示课件17)
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学生: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个人生命与衬衣作比较,突出了个人生命短暂、不可重复的特点。语言生动通俗,耐人寻味。
语句展示:(出示课件18)
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教师点拨:同学们可以从修辞角度去分析回答。
学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生命的顽强,以此证明作者的观点:我们应该看到生命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语句展示:(出示课件19)
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
学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牛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牛犊为拥有“遍身金黄的茸毛”而欣喜的情态,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师:“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怎样理解“分开来”“合起来”的意思?(出示课件20)
教师提示:我们从对重点词语意思的分析着手。
学生1:“分开来”指的是一个个体。
学生2:“合起来”指的是永不休止的繁殖、蔓延的精神。
教师:“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凋谢”和“永存”矛盾吗?(出示课件21)
(学生默读课文,同桌相互讨论。)
学生:看似矛盾,实则充满哲理:花儿凋谢,只不过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它孕育出了果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儿用自己的生命滋养下一代,同时也让生命得以延续、生生不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命的消逝与不朽比作花朵的凋谢与永存,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生命的价值。
课堂小结
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的主题。(出示课件22)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通过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和赞叹。
2.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23)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面对人生,我们应该像一粒种子那样,生根发芽,努力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实现自我价值,也给他人带来阴凉;我们也应该像一簇花朵那样,积蓄力量,绽放美丽,芳香他人,也愉悦自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严格要求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3.我们一起明晰本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哲理的语言,清晰的条理。(出示课件24)
本文哲思深邃,鲜明生动,条理清晰,章法井然。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25)
第二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观点。
2.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文章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走近作者
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篇散文的作者,了解本文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27)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在哲学上,早期为新实在论者,20世纪初其提出逻辑原子主义和中立一元论学说。在数学上,从事过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的研究。在教育上,主张自由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培养“活力、勇气、敏感、智慧”四种品质,更多地发展个人主义。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著作有《哲学原理》《哲学问题》《论教育》《物的分析》等。
2.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28)
《我为什么而活着》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胡作玄、赵慧琪译。有改动。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从中可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也可以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
二、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教师: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而活着。(出示课件29)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分析回答。)
预设1:爱情。
预设2:知识 。
预设3:同情心。
三、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同学们读第2段,想一想作者追求爱情的原因有哪些。(出示课件30)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归纳回答。)
学生1:带来狂喜。
学生2:解除寂寞。
学生3:看到仙境。
教师:读第3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追求知识的。(出示课件31)
(学生朗读课文,讨论分析抢答。)
学生:作者从了解人的心灵(人类)、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自然)、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三个方面追求知识。
教师补充:这三个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教师:同学们读第4段,为什么说同情心也支配着作者的一生?(出示课件32)
(一齐朗读课文,思考分析回答。)
学生:这种感情之所以支配了他的一生,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思想家拥有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拥有崇高的思想境界。他的经历就是对这种情感的最好诠释。
教师补充:他一生坎坷曲折,但始终以悲悯的目光关注着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为了拯救人类的苦难者,即使身受迫害也在所不惜。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大思想家缘于人类良知的悲悯情怀和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
教师:如何理解作者在最后一段说的话?(出示课件33)
语句展示: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他胸怀正义和良知,为拯救人类的苦难者,即使自己身受迫害也不顾惜,他把自己的一生的智慧和力量献给了全人类。他的人格崇高而伟大。
四、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教师:本文作者的语言独具魅力,请同学们画一画,圈一圈,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品析。(出示课件34)
语句展示:(出示课件35)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教师:上面句子中的红色字体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朗读句子,思考分析回答。)
学生:用“飓风”设喻,表明这三种感情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比强大、不可遏抑,是作者永恒而无悔的追求,“在深深的苦海上”是说这些追求面临种种挑战,但无论如何,“我”都将任由这三种感情支配,去面临人生。
教师追问: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学生:这句话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语句展示:(出示课件36)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学生朗读句子,思考分析回答。)
学生: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他之所以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一方面是知识能引领他进入美好的境界,另一方面是他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贡献给人类,可以帮助人类摆脱苦难,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教师:作者的这三种感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出示课件37)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分析回答。)
学生:这三种感情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
教师:为什么作者的这三种感情按照这样的内在的逻辑顺序排列?
学生:对爱情的追求是最人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是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
教师:作者的三种感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出示课件38)
(与身边的同学讨论一下,然后分析回答。)
预设1:爱情——人与人之间最深刻最美的联系。
预设2:知识——开阔眼界,使精神富足。
预设3: 同情心——博爱。
五、课堂小结
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的主题。(出示课件39)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作者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也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2.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40)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有人为了生存而活着,有人为了情感——亲情、爱情和友情而活着,它们如一盏盏明灯,驱走了黑暗,照亮了前程,让我们体验到喜悦和温暖。有人把目光投注到更广阔的范围,这样的人生目标升华为一种崇高的信仰。不管为了什么而活着,我们都要尽可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我们一起明晰本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语言凝练生动,优美流畅,充满感情。(出示课件41)
本文在个性化的表述中流露出作者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例如,提及爱情之于摆脱孤寂的意义时,作者用“世界的边缘”“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描述孤寂的恐怖、可怕,用“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来表述自己所追寻的美好的爱情境界。全文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有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字里行间透露出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
六、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43-46)
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
七、知识迁移,拓展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蒋勋的《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一文,回答后面问题。(出示课件47-55)
八、课后巩固,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56)
青春是一场未知的旅行,趁着年轻,去追求,去放肆。
请你以“青春”为题,写一篇哲理散文。
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42)
【教学反思】
这两篇文章是典型的议论性散文,语言生动、富有深邃的哲思。虽然选择材料、写作角度不同,但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用生动的形象为喻或自己的追求为例,展现了对生命的探索和延续,诠释了豁达奉献的人生追求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因为是自读课文,所以组织教学时,一方面提炼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更侧重于引导学生关注“自读提示”,学会在“自读提示”的引领下去自学,再将自学过程中的难点拿到课堂上重点解决。整体思路是整体感知,理解文章主旨和思路——质疑解惑,难句理解——拓展延伸,以训练语言的说与写为目的,通过读、说、写完成训练目标,提升对文章以及作者情怀的认知。
【课后预习】
1.利用工具书,疏通《昆明的雨》的重点字词句,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2.阅读本课,说说昆明的雨季有什么特点?
3.阅读本文,谈谈本文除了雨还写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