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生物与环境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温州江心屿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岛上有榕树、樟树、蕨类植物、水生植物及其他多种生物。江心屿上的所有生物构成(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植被
2.2021·龙东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下列有关松花江的描述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松花江 B.松花江里所有的鱼
C.松花江里所有的生物 D.松花江里所有的植物
3.在一个由林木、植食昆虫、食虫鸟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如果食虫鸟被大量捕杀,植食昆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用图中的哪个曲线图来表示( )
4.如图为某树林中部分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植物→虫→鸟→细菌
B.若图中加入阳光、空气等非生物部分,就构成了一个群落
C.虫的体色与栖息环境相近,这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图中的细菌、真菌能把无机物分解为有机物
5.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
选项 生态系统 采收对象 现有生物量 年增长率/% 年采收量
A 马尾松林 马尾松 200000 m3 2 1000 m3
B 淡水湖泊 鲫鱼 10000 kg 35 3600 kg
C 山地 甘草 1000 kg 20 300 kg
D 滩涂 沙蚕 10000 kg 30 500 kg
6.杭州西溪湿地是我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园内物种丰富,有高等植物200多种,鱼类约45种,鸟类约126种,其中还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红隼、雀鹰等。在该湿地生态系统中( )
A.物质和能量是循环利用的 B.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C.生物种类多,自动调节能力弱 D.鱼类、鸟类和高等植物构成群落
7.为了除去危害农作物的某种害虫,引入了一种蜘蛛。引入蜘蛛后,对蜘蛛和该害虫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蜘蛛与害虫是竞争和捕食关系
B.在AD段,蜘蛛和害虫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C.在BC段,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食物不足
D.D点农作物的产量最高与AD段两个种群发生的相互作用有关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化作春泥是因为( )
A.被生产者吸收了 B.被消费者吃掉了
C.被分解者分解了 D.不确定
9.下列对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
③动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植物的分层现象
④群落中生物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⑤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将玉米与大豆套种,充分利用分层现象
⑥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③⑥
1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关系比例。假设这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有可能是( )
A. B. C. D.
11.下列对图所示某校园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校园里所有的绿色植物是一个种群
B.食物链:光→植物→虫→鸟→微生物
C.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是可以循环的
D.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
12.2021·内江 当池塘受到轻微污染时,它能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消除污染,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此现象说明池塘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B.池塘被污染之后能恢复原状,因此人类可以随意将污染物排入池塘
C.池塘自身净化作用的大小与其生物种类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D.当池塘受到严重污染,超出其自身的调节能力时,池塘生态系统就会失调
13.图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分别代表三类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甲是分解者
B.图中的丙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C.图中的甲、乙、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D.图中的生物可以构成这样一条食物链:丙→甲→乙
14.2021·随州 下列有关生物和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生产者只能是绿色植物,它们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
C.“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一俗语所代表的食物链是“虾米→小鱼→大鱼”,食物链的起点可以不是生产者
D.保护生物圈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人有责
15.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A是生产者,D是分解者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C.①②③④过程中能量逐级递减
D.图中ABCD代表的生物共同构成群落
16.2021·成都 下列人类行为中,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利的是( )
A.对森林中的树木大量砍伐,以满足家具生产的需要
B.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江河中
C.在草原周围营造防护林
D.增加城市私家车数量,利于人们的出行
17.有些海葵附着在蟹壳上生活,海葵借助蟹的运动得以快速转移,可以得到氧气和食物,而蟹则借身上的“小花”掩护自己,同时海葵触手上的刺细胞也是它们共同的防御武器。据此推测,海葵和蟹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
A.共生 B.竞争 C.捕食 D.寄生
18.2021·太原 如图是自然界中的某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依次是( )
A.真菌和细菌、植物、动物 B.动物、植物、真菌和细菌
C.真菌和细菌、动物、植物 D.植物、动物、真菌和细菌
19.浙江省是一个海洋大省,为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渔业专家积极探索近海养殖。如图XZ- 2-9所示是对某鲑鱼养殖场进行种群密度实验时初始密度和最终密度(注:在鲑鱼产生子代前完成)之间的关系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鲑鱼放养密度相对量小于1.0时,鲑鱼的成活率较高
B.最终鲑鱼密度相对量趋向平衡是由于鲑鱼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为接近
C.鲑鱼养殖时,过高的放养密度会引起高死亡率
D.最终鲑鱼密度相对量在1.0左右的原因是一定环境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
20.下列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曲线图,其中正确的是( )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2分)
21.2020·衢州 春天,三衢大地呈现“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般的美景。“柳絮”就是柳树的种子,它是由________发育而来的;“随风舞”是指种子被风力带到更遥远的地方播种繁殖,这是柳树________环境的表现。
22.环保部门向遭受严重污染的某湖泊中引入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图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湖泊中所有的黑藻可以看作是一个________(填“种群”或“群落”)。
(2)此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________。
(3)图中所有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如图所示为鹞鹰对不同鸽群进行攻击时成功的概率。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单独的鸽子比在鸽群中的鸽子被抓住的概率小
B.鹞鹰攻击较大的鸽群时更容易成功
C.鹞鹰只攻击单独的鸽子
D.鹞鹰攻击成功的概率与鸽群数量成反比
(2)这种变化体现了种群中各生物间的______________关系。
24.2021·金华 科幻影片《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影片中有观点质疑,用飞船运载人类进行几千年的流浪过程中,无法长期维持生态平衡。其实早在1991年,科学家就利用封闭建筑(如图)进行了一个“生物圈二号”实验,在占地面积1.3平方千米的该建筑中,志愿者们很快就遇到了农作物产量不足、氧气浓度下降、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等问题,导致这一实验失败。请回答:
(1)“生物圈二号”这个密闭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可看成一个________,该系统中氧气浓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生物圈二号”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该系统成分单纯,生物种类少,自动调节能力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共8分)
25.某科学兴趣小组做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探究实验,请你共同参与:
[探究目的] 初步学会观察和研究人工生态系统。
[实验材料] 带瓶塞的透明玻璃瓶、凡士林、金鱼藻、绿萍、虾、螺蛳、细沙、河水、不透光的盒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A、B瓶置于有光条件下,C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请回答问题。
(1)请你针对“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吗”这个问题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1)所作出的假设,应选择__________瓶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
(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__________开始的。
(4)在A、B、C三个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瓶。
四、解答题(共10分)
26.2021·绵阳 生态农业是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指导下,运用生态学原理,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效益的现代农业。如图是绵阳城郊某农村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起始点是________,理由是它们能够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最终来自________。
(2)香菇、金针菇等食用菌在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分解者。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能把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________,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
(3)农作物秸秆中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每年农田中有大量秸秆需要处理,请从生态农业角度提出一种合理的处理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A 3.C 4.C
5.C A马尾松的年增长量是200000 m3×2%=4000 m3,大于年采收量1000 m3,种群密度增加;B淡水湖泊鲫鱼的年增长量是10000 kg×35%=3500 kg,年采收量是3600 kg,基本持平,种群密度略有下降;C山地甘草年增长量是1000 kg×20%=200 kg,年采收量是 300 kg,大于增长量50%,种群密度下降快;D滩涂沙蚕年增长量是10000 kg×30%=3000 kg,年采收量是500 kg,小于年增长量,种群密度增加。
6.B 7.A
8.C 在自然界中,动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保留着,因为大量的腐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会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大多数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的就是分解者把落花这种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了无机物,归还土壤,再被植物吸收利用。
9.C ①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主要与光照等环境因素有关;②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强度的影响;③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④群落中生物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如垂直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对光等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⑤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不同作物对不同环境因素的利用程度不同进行套种,合理搭配种植作物;⑥合理密植与植物的分层现象无关,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
10.A 11.D 12.B 13.B 14.D 15.C
16.C
17.A 海葵可以保护蟹免受天敌的侵害,蟹带着海葵移动,有利于海葵觅食。海葵和蟹生活在一起对彼此都有利,因此海葵和蟹之间的关系属于不同种生物的互惠互利,即共生关系。
18.D 19.B 20.A
21.胚珠 适应
种子是种子植物的胚珠经受精后长成的结构,柳树的种子借助风力到达远方是柳树对环境的适应。
22.(1)种群
(2)5 野鸭
(3)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
(1)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个群体。而在自然界中,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生物群落,简称群落。黑藻是一种生物,因此,该湖泊中所有的黑澡可看作是一个种群。(2)很多有毒物质是不能被分解的,当捕食者吃了体内含有有毒物质的食物时,这些有毒物质就会积累在捕食者体内,这样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3)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能够为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
23.(1)D (2)互助
24.(1)生物群落 植物的光合作用弱 (2)弱
25.(1)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或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无影响)
(2)C (3)太阳能 (4)B
26.(1)农作物 太阳能
(2)属于 无机盐
(3)利用农业秸秆发展沼气池提供能源,沼液、沼渣可以作为有机肥用来肥沃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