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章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面三根小木棒能摆成三角形的是( )
A.5cm,5cm,11cm B.3cm,4cm,5cm
C.8cm,7cm,15cm D.13cm,2cm,20cm
2.已知,图中的虚线部分是小明作的辅助线,则( )
A.是边的高 B.是边的高
C.是边的高 D.是边的高
3.对于命题“如果,那么”,能说明它是假命题的反例是( )
A., B.,
C. D.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B.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C.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D.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已知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α的度数是( )
A.72° B.60° C.58° D.50°
6.如图,在△ABC和△DEC中,已知AB=DE,还需添加两个条件才能使△ABC≌△DEC,添加的一组条件不正确的是( )
A.BC=DC,∠A=∠D B.BC=EC,AC=DC
C.∠B=∠E,∠BCE=∠ACD D.BC=EC,∠B=∠E
7.下列命题:①真命题都是定理;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③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交于一点;④有两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⑤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相等;⑥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小于60°.是真命题的有( )个
A.2 B.3 C.4 D.5
8.如图,中,,利用尺规在,上分别截取,,使;分别以,为圆心、以大于为长的半径作弧,两弧在内交于点;作射线交于点,若,为上一动点,则的最小值为( )
A.无法确定 B. C.1 D.2
9.根据下列已知条件,能作出唯一△ABC的是( )
A.AB=3,BC=4,CA=8 B.AB=4,BC=3,∠A=60°
C.∠A=60°,∠B=45°,AB=4 D.∠C=90°,∠B=30°,∠A=60°
10.如图,在中,,,点在边上,,点、在线段上,,若的面积为21,则与的面积之和是( )
A.6 B.7 C.8 D.9
11.如图,将一根笔直的竹竿斜放在竖直墙角AOB中,初始位量为CD,当一端C下滑至时,另一端D向右滑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下滑过程中,始终有
B.下滑过程中,始终有
C.若,则下滑过程中,一定存在某个位置使得
D.若,则下滑过程中,一定存在某个位置使得
12.如图所示,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ABC,△ACD,△EFG,△EGH.已知∠ACB=∠CAD=∠EFG=∠EGH=70°,∠BAC=∠ACD=∠EGF=∠EHG=50°,则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全等,丙、丁全等 B.甲、乙全等,丙、丁不全等
C.甲、乙不全等,丙、丁全等 D.甲、乙不全等,丙、丁不全等
二、填空题
13.如图,图中由实线围成的图形与①是全等形的有______.(填番号)
14.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4,第三边长为整数,则该三角形的周长最大值为_________
1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O为坐标原点,A(4,3),B(4,0),在坐标轴上有一点 C,使得△AOB 与△COB 全等,则 C 点坐标为_______.
16.如图,已知,若,,则________度.
17.如下图,A,B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端,小亮想用绳子测量A,B间的距离,但绳子不够长,聪明的小亮想出一个办法:先在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B点的点C,连接,取的中点P(点P可以直接到达A点),利用工具过点C作交的延长线于点D,此时测得米,那么A,B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米.
18.如图,在和中,,给出下列四组条件:
①,; ②,;
③,; ④,.
其中,能使的条件有______(请填写所有满足条件的序号).
19.如图,中,是边上的一点(不与,重合),点,是线段的三等分点,记的面积为,的面积为,若,则的面积为 __.
20.如图,在△ABC中,∠C=45°,AD⊥BC于D,F为AC上一点,连接BF交AD于E,过F作MN⊥FB交BA延长线于M,交BC于N,若点M恰在BN的垂直平分线上,且DE:BN=1:7,S△ABD=15,则S△ABE=_____.
三、解答题
21.如图,在中,,垂足为点,,,求的度数.
22.如图,已知,.求证:.
23.如图,点P是△ABC内任意一点,求证:.
24.如图,已知,请按下列要求作图:
(1)作边上的中线.
(2)用直尺和圆规作的角平分线.
(3)用直尺和圆规作,使(使点D与A对应,点E与B对应,点F与C对应).
25.如图,,求的长,
26.如图,求的长度.
27.如图,在中,,AD为BC边上的中线.
(1)____________(填“>”“<”或“=”);
(2)若的周长比的周长多4,且,求AB,AC的长;
(3)的周长为27,,BC边上的中线,的周长为19,求AC的长.
28.(1)模型的发现:
如图1,在中,,,直线经过点,且、两点在直线的同侧,直线,直线,垂足分别为点,.请直接写出、和的数量关系.
(2)模型的迁移1:位置的改变
如图2,在(1)的条件下,若,两点在直线的异侧,请说明、和的关系,并证明.
(3)模型的迁移2:角度的改变
如图3,在(1)的条件下,若三个直角都变为了相等的钝角,即,其中,(1)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和的关系,并证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章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面三根小木棒能摆成三角形的是( )
A.5cm,5cm,11cm B.3cm,4cm,5cm
C.8cm,7cm,15cm D.13cm,2cm,20cm
【答案】B
【提示】
三角形的三条边必须满足:任意两边之和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第三边.
【解答】
解:A、,不能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
B、,能组成三角形,符合题意;
C、,不能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
D、,不能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只要判断两个较小的数的和最大的数就可以.
2.已知,图中的虚线部分是小明作的辅助线,则( )
A.是边的高 B.是边的高
C.是边的高 D.是边的高
【答案】A
【提示】
根据三角形高线的定义(三角形的高是指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连接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解答即可.
【解答】
解:由图可知,线段CD是AB边上的高.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高线的定义,熟记概念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
3.对于命题“如果,那么”,能说明它是假命题的反例是( )
A., B.,
C. D.
【答案】D
【提示】
能说明是假命题的反例就是能满足已知条件,但不满足结论的例子.
【解答】
解:A、不满足条件,故A选项错误;
B、满足条件∠1+∠2=90°,也满足结论∠1≠∠2,故B选项错误;
C、不满足条件,也不满足结论,故C选项错误;
D、满足条件,不满足结论,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命题与定理的知识,理解能说明它是假命题的反例的含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B.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C.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D.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答案】C
【提示】
根据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即可判断.
【解答】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是: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根据此定义即知选项C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理解定义是判断的关键.
5.已知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α的度数是( )
A.72° B.60° C.58° D.50°
【答案】A
【提示】
根据∠α是b、c边的夹角,然后写出即可.
【解答】
解:∵两个三角形全等,
∴∠α的度数是72°.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对应边的对角是对应角,对应角的对边是对应边.
6.如图,在△ABC和△DEC中,已知AB=DE,还需添加两个条件才能使△ABC≌△DEC,添加的一组条件不正确的是( )
A.BC=DC,∠A=∠D B.BC=EC,AC=DC
C.∠B=∠E,∠BCE=∠ACD D.BC=EC,∠B=∠E
【答案】A
【提示】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逐个判断即可.
【解答】
解:A.AB=DE,BC=DC,∠A=∠D,不符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不能推出△ABC≌△DEC,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B.AC=DC,AB=DE,BC=EC,符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SS,能推出△ABC≌△DEC,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BCE=∠ACD,
∴∠BCE+∠ACE=∠ACD+∠ACE,
即∠ACB=∠DCE,
∵∠B=∠E,AB=DE,
∴△ABC≌△DEC(AAS),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AB=DE,∠B=∠E,BC=EC,符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能推出△ABC≌△DEC,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 , , .
7.下列命题:①真命题都是定理;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③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交于一点;④有两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⑤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相等;⑥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小于60°.是真命题的有( )个
A.2 B.3 C.4 D.5
【答案】C
【提示】
根据定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判断即可.
【解答】
解:①真命题都是定理,本说法是真命题;
②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本说法是假命题;
③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交于一点,本说法是真命题;
④有两边和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本说法是假命题;
⑤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相等,本说法是真命题;
⑥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小于60°,本说法是真命题;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真假命题的判断.涉及定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相关知识点.
8.如图,中,,利用尺规在,上分别截取,,使;分别以,为圆心、以大于为长的半径作弧,两弧在内交于点;作射线交于点,若,为上一动点,则的最小值为( )
A.无法确定 B. C.1 D.2
【答案】C
【提示】
当GP⊥AB时,GP的值最小,根据尺规作图的方法可知,GB是∠ABC的角平分线,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当GP⊥AB时,GP=CG=1.
【解答】
解:由题意可知,当GP⊥AB时,GP的值最小,
根据尺规作图的方法可知,GB是∠ABC的角平分线,
∵∠C=90°,
∴当GP⊥AB时,GP=CG=1,
故答案为:C.
【点睛】
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以及角平分线的性质,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得到GB是∠ABC的角平分线,并熟悉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9.根据下列已知条件,能作出唯一△ABC的是( )
A.AB=3,BC=4,CA=8 B.AB=4,BC=3,∠A=60°
C.∠A=60°,∠B=45°,AB=4 D.∠C=90°,∠B=30°,∠A=60°
【答案】C
【提示】
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逐项判断即可.
【解答】
解:A.∵AB=3,BC=4,CA=8,AB+BC<CA,∴不能画出三角形,故本选项不合题意;
B.AB=4,BC=3,∠A=60°,不能画出唯一三角形,故本选项不合题意;
C.当∠A=60°,∠B=45°,AB=4时,根据“ASA”可判断△ABC的唯一性;
D.已知三个角,不能画出唯一三角形,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答本题关键.
10.如图,在中,,,点在边上,,点、在线段上,,若的面积为21,则与的面积之和是( )
A.6 B.7 C.8 D.9
【答案】B
【提示】
结合题意,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通过证明,得与的面积之和,通过计算即可完成求解.
【解答】
∵,,
∴
∵
∴
∵
∴
在和中
∴
∴
∴与的面积之和
∵,若的面积为21
∴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
11.如图,将一根笔直的竹竿斜放在竖直墙角AOB中,初始位量为CD,当一端C下滑至时,另一端D向右滑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下滑过程中,始终有
B.下滑过程中,始终有
C.若,则下滑过程中,一定存在某个位置使得
D.若,则下滑过程中,一定存在某个位置使得
【答案】D
【提示】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答即可.
【解答】
将一根笔直的竹竿斜放在竖直墙角AOB中,初始位置为CD,当一端C下滑至时,另端D向右滑到,当△OCD与全等时,,
A、下过程中,与不一定相等,说法错误;
B、下滑过程中,当△OCD与△ODC全等时,,说法错误;
C、若OC<OD,则下过程中,不存在某个位置使得,说法错误;
D、若OC>OD,则下过程中,当△OCD与△ODC全等时,一定存在某个位置使得,说法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应用,关键是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解答.
12.如图所示,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ABC,△ACD,△EFG,△EGH.已知∠ACB=∠CAD=∠EFG=∠EGH=70°,∠BAC=∠ACD=∠EGF=∠EHG=50°,则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全等,丙、丁全等 B.甲、乙全等,丙、丁不全等
C.甲、乙不全等,丙、丁全等 D.甲、乙不全等,丙、丁不全等
【答案】B
【提示】
根据题意即是判断甲、乙是否全等,丙丁是否全等.运用判定定理解答.
【解答】
解:∵∠ACB=CAD=70°,∠BAC=∠ACD=50°,AC为公共边,
∴△ABC≌△ACD,即甲、乙全等;
△EHG中,∠EGH=70°≠∠EHG=50°,即EH≠EG,
虽∠EFG=∠EGH=70°,∠EGF=∠EHG=50°,
∴△EFG不全等于△EGH,即丙、丁不全等.
综上所述甲、乙全等,丙、丁不全等,B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但考生需要有空间想象能力.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AS、HL.找着∠EGH=70°≠∠EHG=50°,即EH≠EG是正确解决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
13.如图,图中由实线围成的图形与①是全等形的有______.(填番号)
【答案】②③
【提示】
根据全等图形的定义,两个图形必须能够完全重合才行.
【解答】
观察图形,发现②③图形可以和①图形完全重合
故答案为:②③.
【点睛】
本题考查全等的概念,任何一组图形,要想全等,则这组图形必须能够完全重合.
14.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4,第三边长为整数,则该三角形的周长最大值为_________
【答案】11
【提示】
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三边大于两边之差,而小于两边之和”,求得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再根据第三边是整数,从而求得周长的最大值.
【解答】
解:设第三边为a,
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4 2<a<2+4,
即2<a<6,
∵a为整数,
∴a的最大整数值为5,
则三角形的最大周长为2+4+5=11.
故答案为:11.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O为坐标原点,A(4,3),B(4,0),在坐标轴上有一点 C,使得△AOB 与△COB 全等,则 C 点坐标为_______.
【答案】(0,3)或(0,-3).
【解答】
分析:根据A,B两点坐标表示出求出OB、AB的长度,然后根据各选项中的△OAB的特征即可求出点C的坐标.
详解: ∵A(4,3),B(4,0),
∴AB=3,OB=4, ∠ABO=90°
∵△AOB 与△COB 全等,
∴OC=AB
∵AB=3
∴CO=3
∴C 点坐标为(0,3)或(0,-3).
故答案为: (0,3)或(0,-3).
点睛: 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
16.如图,已知,若,,则________度.
【答案】30
【提示】
先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AC=∠F=105°,然后根据三角形内角和计算∠B的度数.
【解答】
解:∵△ABC≌△FDE,
∴∠BAC=∠F=105°,
∵∠BAC+∠B+∠C=180°,
∴∠B=180°-105°-45°=30°.
故答案为30.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17.如下图,A,B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端,小亮想用绳子测量A,B间的距离,但绳子不够长,聪明的小亮想出一个办法:先在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B点的点C,连接,取的中点P(点P可以直接到达A点),利用工具过点C作交的延长线于点D,此时测得米,那么A,B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米.
【答案】200
【提示】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C=∠B,证明△CPD≌△BPA,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答.
【解答】
解:∵CD∥AB,
∴∠C=∠B,
在△CPD和△BPA中,
,
∴△CPD≌△BPA(ASA),
∴AB=CD=200(米),
故答案为:200.
【点睛】
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对于难以实地测量的线段,常常通过两个全等三角形,转化需要测量的线段到易测量的边上或者已知边上来,从而求解.
18.如图,在和中,,给出下列四组条件:
①,; ②,;
③,; ④,.
其中,能使的条件有______(请填写所有满足条件的序号).
【答案】①②④
【提示】
根据“HL”,“SAS”,“ASA”定理,分类求出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情形.
【解答】
条件①符合“HL”,,
条件②符合“ASA”定理,
条件③属于“AAA”,不能判定全等,
条件④符合“SAS”定理,
故答案为①②④.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关键是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图形条件,合理地选择判定方法.
19.如图,中,是边上的一点(不与,重合),点,是线段的三等分点,记的面积为,的面积为,若,则的面积为 __.
【答案】9
【提示】
点,是线段三等分点,根据同高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对应底边之比得:,,最后可求出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
点,是线段三等分点,
,,
,,
由题可知:,
.
故答案为:9.
【点睛】
本题考查三角形的面积,解题关键是掌握同高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对应底边之比.
20.如图,在△ABC中,∠C=45°,AD⊥BC于D,F为AC上一点,连接BF交AD于E,过F作MN⊥FB交BA延长线于M,交BC于N,若点M恰在BN的垂直平分线上,且DE:BN=1:7,S△ABD=15,则S△ABE=_____.
【答案】
【提示】
过点F作FG⊥BN于点G,根据已知条件证明△ABD≌△BFG,可得BD=FG,AD=BG,再证明△BDE≌△FGN可得DE=GN,根据DE:BN=1:7,可得GN:BN=1:7,设ED=x,DE:BG=1:6,可得AD=BG=6x, AE=5x,然后根据S△ABD=15,进而可得S△ABE.
【解答】
解:如图,过点F作FG⊥BN于点G,
∵AD⊥BC,
∴∠ADC=90°,
∵∠C=45°,
∴∠DAC=45°,
∵MN⊥FB,
∴∠FBN+∠FNB=90°,
∵点M恰在BN的垂直平分线上,
∴MB=MN,
∴∠ABN=∠FNB,
∴∠ABN+∠BAD=90°,
∴∠BAD=∠FBN,
∵∠AFB=∠FBC+∠C=∠BAD+∠DAC=∠BAF,
∴BA=BF,
在△ABD和△BFG中,
,
∴△ABD≌△BFG(AAS),
∴BD=FG,AD=BG,
∵∠BED+∠EBD=90°,∠BAD+∠ABD=90°,
∴∠BED=∠ABD=∠BFG=∠FNG,
在△BDE和△FGN中,
,
∴△BDE≌△FGN(AAS),
∴DE=GN,
∵DE:BN=1:7,
∴GN:BN=1:7,
设ED=x,
∴DE:BG=1:6,
∴AD=BG=6x,
∴AE=AD﹣ED=6x﹣x=5x,
∵S△ABD=15,
∴S△ABE==.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是三角形的综合题,属于中考题中填空题压轴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等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综合运用以上知识.
三、解答题
21.如图,在中,,垂足为点,,,求的度数.
【答案】
【提示】
根据垂直的定义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即可.
【解答】
∵,
∴,
∴,
∵,
∴,,
∵,
∴,
∵,
∴.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解题的关键.
22.如图,已知,.求证:.
【答案】见解析
【提示】
证明△ABC≌△ADC即可.
【解答】
在和中,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要证明两个角相等或两条线段相等,最常见的思路是证明三角形全等.
23.如图,点P是△ABC内任意一点,求证:.
【答案】见解析
【提示】
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证明即可.
【解答】
证明:∵PA+PB>AB,PB+PC>BC,PC+PA>AC.
∴把它们相加,得:PA+PB+ PB+PC+ PC+PA>AB+BC+AC
∴2(PC+ PC+PA)>AB+BC+AC
再除以2,得PA+PB+PC.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熟知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4.如图,已知,请按下列要求作图:
(1)作边上的中线.
(2)用直尺和圆规作的角平分线.
(3)用直尺和圆规作,使(使点D与A对应,点E与B对应,点F与C对应).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3)见解析
【提示】
(1)作BC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D,连接AD即可;
(2)利用基本作图(作已知角的平分线)作∠ACB的平分线CG;
(3)先作线段EF=BC,然后分别以E、F为圆心,BA和CA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D,则△DEF与△ABC全等.
【解答】
解:(1)如图,AD即为所作;
(2)如图,CG即为所作;
(3)如图,△DEF为所作.
【点睛】
本题考查了作图-复杂作图:复杂作图是在五种基本作图的基础上进行作图,一般是结合了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基本作图方法.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悉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结合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把复杂作图拆解成基本作图,逐步操作.
25.如图,,求的长,
【答案】7.
【提示】
先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F=AE=4,继而根据DF=AD-AF进行求解即可.
【解答】
∵△ACF≌△ADE,
∴AF=AE,
∵AE=5,
∴AF=5,
∵DF=AD-AF,AD=12,
∴DF=12-5=7.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是解题的关键.
26.如图,求的长度.
【答案】5
【提示】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得到∠D=∠B,再根据等量代换得到∠DAE=∠BAC,利用ASA证明△ADE≌△ABC,得到AE=AC即可.
【解答】
解:如图,∵∠1=∠3,∠AFD=∠BFE,
∴∠D=∠B,
∵∠1=∠2,
∴∠1+∠BAE=∠2+∠BAE,即∠DAE=∠BAC,
又∵AD=AB,
∴△ADE≌△ABC(ASA),
∴AE=AC=5.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已知条件找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7.如图,在中,,AD为BC边上的中线.
(1)____________(填“>”“<”或“=”);
(2)若的周长比的周长多4,且,求AB,AC的长;
(3)的周长为27,,BC边上的中线,的周长为19,求AC的长.
【答案】(1);(2);(3)8.
【提示】
(1)根据三角形中线的定义、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得;
(2)先根据三角形的周长公式可得出,再结合求解即可得;
(3)先根据的周长为27可得,从而可得,再根据的周长为19建立等式求解即可得.
【解答】
(1)为BC边上的中线,
,
与等底同高,
,
故答案为:;
(2)∵AD是BC边上的中线,
,
的周长比的周长多4,即,
,
又,
;
(3)的周长为27,,
,即,
解得,
,
又的周长为19,,
,即,
解得.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中线、三角形的面积与周长公式等知识点,掌握理解三角形中线的定义是解题关键.
28.(1)模型的发现:
如图1,在中,,,直线经过点,且、两点在直线的同侧,直线,直线,垂足分别为点,.请直接写出、和的数量关系.
(2)模型的迁移1:位置的改变
如图2,在(1)的条件下,若,两点在直线的异侧,请说明、和的关系,并证明.
(3)模型的迁移2:角度的改变
如图3,在(1)的条件下,若三个直角都变为了相等的钝角,即,其中,(1)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和的关系,并证明.
【答案】(1)DE=BD+CE,理由见解析;(2)(1)的结论不成立,BD=DE+CE,理由见解析;(3)(1)的结论成立,证明见解析.
【提示】
(1)先证明△DAB≌△ECA,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E=BD,AD=CE,再结合图形即可得出结论;
(2)模仿(1)中的方法证明即可;
(3)模仿(1)中的方法证明即可;.
【解答】
解:(1)DE=BD+CE,
理由如下:∵∠DAC=∠AEC+∠ECA=∠BAC+∠DAB,∠BAC=∠AEC=90°,
∴∠DAB=∠ECA,
在△DAB和△ECA中,
∴△DAB≌△ECA(AAS),
∴AE=BD,AD=CE,
∴DE=AD+AE=BD+CE;
(2)BD=DE+CE,
证明如下:∵∠BAC=90°,
∴∠BAD+∠CAE=90°,
∵CE⊥直线l,
∴∠ACE+∠CAE=90°,
∴∠BAD=∠ACE,
在△BAD和△ACE中,
∴△BAD≌△ACE(AAS),
∴AE=BD,AD=CE,
∴BD=AE=AD+DE=DE+CE;
(3)(1)的结论成立,
理由如下:∵∠DAC=∠2+∠ACE=∠BAC+∠BAD,∠BAC=∠2,
∴∠BAD=∠ACE,
在△DAB和△ECA中,
∴△DAB≌△ECA(AAS),
∴AE=BD,AD=CE,
∴DE=AD+AE=BD+CE.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