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激情导入
[唐]王 维
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3. 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难点)
2.学习以景传情、情景交融、虛实结合等写法,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重点)
1.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通五首诗。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唐代诗人、画家。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山居秋敏》《相思》《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
作者简介
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②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③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的经典诗句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创作背景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通常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文体知识
(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4)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
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 ,别开生面;
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助读资料
边塞诗
边塞诗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隋代时开始兴盛,唐朝时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边塞诗题材广泛,内容主要包括:①边塞风光;②边疆将士的艰苦生活;③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④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代表作有:李白的《关山月》、杜甫的《兵车行》、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
征蓬( ) 萧关( )
候骑( ) 燕然( )
归雁(yàn ) 都护( dū )
pénɡ
xiāo
jì
yān
读准字音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使至塞上
[唐]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shǔ
yán
chánɡ
dū
sài
yān
诗词诵读
理解词语
单车:
属国:
征蓬:
烟:
候骑:
都护:
燕然:
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骑马的侦察兵。
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慰问边关守军
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诗意:(我)轻车简从,出使边疆去慰问守边官兵,出使途中路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征蓬出汉塞( )
归雁入胡天( )
名词作状语,像征蓬那样
名词作状语,像归雁那样
诗意:
像飘飞的蓬草越过边塞,如归雁飞入胡人居住的地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指黄河。
诗意:
浩瀚的沙漠中,一股青烟孤然直上,黄河尽头,西下的太阳正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诗意:
在萧关遇上骑马的侦察兵,得知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镇守。
诗词详解
译文:(我)轻车简从,出使边疆去慰问守边官兵,出使途中路过居延。像飘飞的蓬草越过边塞,如归雁飞入胡人居住的地方。浩瀚的沙漠中,一股青烟孤然直上,黄河尽头,西下的太阳正圆。 在萧关遇上骑马的侦察兵,得知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镇守。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2.从题材上看,它是一首边塞诗。具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 风光图)
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
整体感知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这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由此可感诗人的孤寂之情。
研读赏析
作者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
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
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
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
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
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
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
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
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颈联四美:
①构图美:从上到下,“落日”—“孤烟”—“长河”;从近到远,“孤烟”—“落日”—“大漠”,层次丰富。
②线条美: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长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
③色彩美:黄色的大漠,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色彩艳丽。
④意境美:缓缓升起的狼烟,波澜不惊的长河,即将西下的落日,意境雄浑。
核心问题
①几何构图美。无垠的沙漠远远望去是一个巨大的平面,升空的孤烟像垂直的线,绵长的黄河水一直延伸到远处,落日看上去很圆。 孤烟冲云意谓其高,夕阳西下意言其低,直线与平面相垂,线与圆相切。既具立体感,又具流动感,虽寥寥几笔,而意象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②自然天成的色彩美。黄色的大漠,灰黑色的直入蓝天的孤烟,滚滚的黄河水,如血的残阳,自然天成。淡远的色彩衬托出大漠的广袤,浓丽的色彩凸显出大漠的生机,既雄浑又秀美。
如何理解《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艺术之美?
苏轼曾评价道,“味座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简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体现的图画美。
①这两句有绘画一样的构图。从空中的烽烟到天边的落日再到地上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尽的沙漠,画
②这两句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漢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了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画家的作品。
2.联系诗人生平,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这两句在色彩上十分鲜明夺目。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橘红色的少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黄河,沙漠中升起一股灰黑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各具色彩,如在眼前。
清人黄培芳认为本诗颈联的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样理解这一说法?
此二字“锤炼”之处在于构成了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准确地刻画出大漠烽烟直上和长河映落日的景象,表现了作者面对此景时的深切感受。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之时能够“直”冲云天;在苍茫无垠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人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另外,其“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刚进入塞外时很容易就能捕捉到的。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运用“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流露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和对都护的赞叹。
【合】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写到达边塞的情景,从侧面反映前线将士紧张的战十生活,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壮美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变得慷慨悲壮。
诗词详解
特色总结
1.笔墨传神,意境雄浑。
诗歌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尤以颈联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2.融情于景,意蕴丰富。
前两联写此次出使的经历,在叙事写景中抒情。颔联借“征蓬”和“归雁”,写飘零之感,包含多重意蕴。颈联刻画奇异风光,景中含情。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表现出诗人的达观。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抒发了 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 孤寂之情!
主题思想
使至塞上
—王维
叙事
出使边塞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内心抑郁
塞外风光
战事繁忙
景由事终
抒情
绘景
叙事
情由事发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1、表明边关局势紧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被誉为“独绝千古”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
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惆怅抑郁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
7.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 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 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B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比较异同。
【甲】使至塞上
[唐]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战城南
[唐]王 维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意谓战士们报国的忠心光明有如白日
8.拓展延伸
[参考答案]
使至塞上 战城南
相同点
不同点 意象
意境
都描写了边塞景色,都涉及边塞将士
大漠、长河、
孤烟、落日
幡旗、甲胄、
冻水、悲风
描绘了雄浑寥廓、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
描绘出萧瑟凄清的边塞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