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使至塞上》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使至塞上》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4 13:1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趣味引入
广阔无边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辉映着波澜不惊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古诗吧!
使 至 塞 上
王维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背诵、默写此诗。
结合背景,把握并理解诗的思想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作者介绍
王维 (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前期诗歌风格浑厚,气象壮阔,有较清新的生活气息。后期诗歌多反映他的隐逸生活,其间多山水田园情趣。其边塞诗多慷慨激昂,显示出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擅长绘画艺术,苏轼曾评价其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创作背景
关于律诗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
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文体知识
律诗各句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仄仄平平仄,下句就是:平平仄仄平。同理,如果上句是:平平平仄仄,下句就是: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七言的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
其形式也不外两种:(一)平起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二)仄起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收尾,就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
sài
hòu

yān
使至塞上
王维
感情基调:孤寂、悲凉
1.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2.从题材上看,它是一首边塞诗。具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 风光图)  
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  
整体感知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译文: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这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由此可感诗人的孤寂之情。描写行程的遥远,也表达出作者此时此刻孤独落寞的心情。
研读赏析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译文: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诗人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这两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译文: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
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
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
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
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
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
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
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
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苏轼曾评价道,“味座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简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体现的图画美。
①这两句有绘画一样的构图。从空中的烽烟到天边的落日再到地上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尽的沙漠,画
②这两句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漢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了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画家的作品。
2.联系诗人生平,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这两句在色彩上十分鲜明夺目。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橘红色的少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黄河,沙漠中升起一股灰黑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各具色彩,如在眼前。
清人黄培芳认为本诗颈联的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样理解这一说法?
此二字“锤炼”之处在于构成了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准确地刻画出大漠烽烟直上和长河映落日的景象,表现了作者面对此景时的深切感受。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之时能够“直”冲云天;在苍茫无垠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人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另外,其“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刚进入塞外时很容易就能捕捉到的。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
,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运用典故写出战事之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将士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写法借鉴,学以致用
1. 融情于景,虚实相映。
本诗前两联写出使的经历,在叙事写景中抒情。颔联写景虚实相映,表达了悲壮的情怀。后两联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景中寓事,景中含情。颈联写景,以实写虛,融情于景。
2. 比喻贴切生动,遣词精妙传神。
“蓬”“雁”多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诗人身为肩负朝廷使命的大臣,却也以“蓬”“雁”自比,曲折地表达出内心的抑郁和激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孤”“直”长”圆”等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主旨归纳
《使至塞上》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以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抑郁、孤寂之情。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启示: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像诗人一样,怀有乐观、豁达的情怀。
课堂小结
使至塞上
孤独苦闷
慷慨悲壮
首联(起)
颔联(承)
颈联(转)
尾联(合)
叙事
抒情
绘景
叙事
出示边塞
内心感受
塞外风光
战事紧张
结构梳理
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
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
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
使途之远 。
答案: B “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
课堂练习
2.下列各项中,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D
同学们,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