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永久的生命
导入新课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
永久的生命
1.通读课文,概括作者的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重点)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品味文章的语言。(难点)
3.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素养)
学习目标
洗
涤
dí
臼
齿
jiù
卑
微
bēi
dú
牛
犊
炫
耀
xuàn
疲
倦
juàn
繁
殖
zhí
俯
瞰
kàn
蔓
延
màn
消
逝
shì
飓
风
jù
bīn
濒
临
读一读
预习检查
( )肮脏( )内脏
脏
zāng
zàng
( )蔓菁
( )蔓延
( )藤蔓
蔓
mán
wàn
màn
多音字
预习检查
形近字
预习检查
bīn( )临
濒
pín( )率
频
jiù( )齿
臼
bái( )色
白
蔓延:
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凋谢:
(草木花叶)脱落。
卑微:
地位低下。
炫耀:
照耀;夸耀。
濒临:
紧接,临近。
俯瞰:
俯视。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严文井(1915—2005),作家。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山寺暮》,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这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是作者对生命的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观情绪。
写作背景
知识备查
读课文,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第1段: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第2段: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第3段: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
起来却是永久。
第4段: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
第5段: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哲理性散文,思路清晰,章法井然,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第二自然段):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层:(第三至五自然段):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精读细研
课文标题为《永久的生命》。生命本是有限的,作者为什么说生命是永久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阐述自己观点的。
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这和题目矛盾吗?
时光一去不返,个人生命是有限的。
不矛盾。这是伏笔,为后面写永久的生命蓄势。
精读细研
第2、3、4段是如何从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的?
第2段 以小草和小牛犊为例
第3段 生命本体的流转
第4段 议论现实
外在现象
生命的内部特征
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
精读细研
第5段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以一个精警的句子收住全文,令人印象深刻。
精读细研
合作探究
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请同学们画一画,圈一圈,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合作探究
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个人生命与衬衣作比较,突出了个人生命短暂、不可重复的特点。语言生动通俗,耐人寻味。
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合作探究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生命的顽强,以此证明作者的观点:我们应该看到生命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
合作探究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牛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牛犊为拥有“遍身金黄的茸毛”而欣喜的情态,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怎样理解“分开来”“合起来”的意思?
“分开来”指的是一个个体。
“合起来”指的是永不休止的繁殖、蔓延的精神。
合作探究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凋谢”和“永存”矛盾吗?
看似矛盾,实则充满哲理:花儿凋谢,只不过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它孕育出了果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儿用自己的生命滋养下一代,同时也让生命得以延续、生生不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命的消逝与不朽比作花朵的凋谢与永存,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生命的价值。
合作探究
1.文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2.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本文运用哪种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1.文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第二自然段中“却”一词,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感谢生命的奇迹”“值得赞叹的一件事”“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了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2.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对比手法。“生命不像一件衬衫;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你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你如果曾经为什么事忧虑过,顶多你只能尽力地去忘却它,你却不能取消它存在过的迹印。”“生命”和“衬衫”相对比,突出表现了“即令你是一个智者又怎么办呢!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2.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比喻。“我们以着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形象的比喻出小牛犊身上的茸毛之新,之美,表达作者欣喜的感情。
“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具体生动的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人类的生命是永无休止的。
3.本文运用哪种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欲扬先抑。
本文先谈生命易逝,感到无奈;再谈生命的永久,赞叹不已;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主题
本文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体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我们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张海迪
邰丽华
海伦·凯勒
同学们可以交流下自己的学习感受,把自己心中的收获或苦闷写下来相互分享一下。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 1、张海迪
张海迪,1955年9月出生,山东文登人,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
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为了学习医学知识,克服了残疾带来的种种困难。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功的出版了如《轮椅上的梦》等著名小说。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称号。2017年6月19日获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参选提名。现任中国残联主席、北京冬奥组委执行主席、中国残奥委会主席。
邰丽华
邰丽华,1976年11月出生于湖北。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毕业,聋哑人舞蹈家,无党派人士,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舞蹈演员、艺术总监,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全国青联副主席。
邰丽华两岁失聪,但她以独特方式创造艺术,15岁成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领舞演员。
1994-1998年湖北美术学院本科毕业,1998-1999年武汉第一聋哑学校教师,1999-2003年进入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艺术团,2002年8月调入北京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担任演员队队长,同时兼任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 28岁成为艺术总监,塑造了特殊艺术经典《我的梦》。她领舞的《千手观音》在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震撼世界,在200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演绎舞蹈"千手观音"。被评为《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 ;她创编并主演的精缩舞剧《化蝶》轰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3、海伦·凯勒(1880-1968),是美国盲聋哑女作家和残疾有障碍的教育家。出生19个月就因病失去了视觉、听觉和说话能力,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重度残障者,却创造了人生的奇迹。
在老师安妮.沙利文的教育和帮助下,她不仅学会了读书、写作和说话,并且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四年的学业,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人。
阅读启示
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④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⑤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做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