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五首》之 《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6张PPT)+学案+素材+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唐诗五首》之 《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6张PPT)+学案+素材+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6 10:06:41

内容文字预览

(共26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渡荆门送别
第三单元
第13课 唐诗五首
李 白
新课导入
古人在离别之际,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离别,除了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全诗。
2、反复诵读,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掌握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领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
3、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作感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著有《李太白全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写作背景
《渡荆门送别》选自《李太白集》,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出蜀东下,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知识链接
律诗是形成于唐初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律诗。
一般说来,每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应是对偶句,字的平仄有定规。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文体知识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荆( )门 仍怜( )
jīnɡ
lián
整体感知
点它开始朗读
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疏通诗意
我乘船远渡荆门山之外,去往楚国一带漫游。
渡远荆门外,来从 楚国游。

楚地。现在湖北一带
首联叙事点题。交代了远渡的地点与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
乘船远行
疏通诗意
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辽远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平坦广阔的原野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辽远无际的原野
颔联写景。从远景、俯视、动景角度来写景物的变化。句中“随”字化静为动,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将静景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表现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喜悦、昂扬的激情。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疏通诗意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颈联写景,从近景、仰视的角度写的。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上句写夜景,是月夜俯视所见,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描绘了一幅水中映月画。下句写白天,是白昼眺望所见,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描绘了一幅天边云霞图。雄伟壮观,想象瑰丽,境界高远,景色美妙。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
疏通诗意
尾联抒情。“送”字直接点题,呼应首联,直抒胸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写故乡水不远万里来送自己远游,暗含了送别之意。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和依依不舍之情。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乘舟远行。
喜爱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形容行程之远
仍然,依旧
合作探究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①绘意境(画面美):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炼字):“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合作探究
2、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这两句的描写角度有何不同?
比喻。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以静态的角度,前一句是月夜俯视所见,后一句是白昼眺望所见。
3、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画面,请任选一幅进行赏析。
[示例一]选择“水中映月图”。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抒发诗人出游的欣喜之情。
[示例二]选择“天边云霞图”。以静观的视角,描写黄昏时江上云霞的变幻多姿,令人陶醉。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拟人手法。
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我”,送“我”远行。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
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和依依不舍之情。
合作探究
5、《渡荆门送别》中诗人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蜀地,乘船沿江游览楚地。中间四句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山峦追随原野,渐渐消失,长江奔赴旷野,滔滔不绝。月亮倒映在江水中,就像天上飞来一面镜子,云气簇拥,就像海上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四句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反映出年轻的李白离开蜀地追求理想的喜悦与热情。结尾两句,诗人发出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为我送行,抒发了诗人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诗人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这一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和思念
文章主旨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诗中并无送友的离情别绪。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的真挚感情。
课堂检测
⑴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理解默写
渡远荆门外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来从楚国游
课堂检测
⑶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D
课堂检测
A
(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课堂检测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C
板书设计
渡荆门
渡荆门
送别
送别—尾联:思乡、惜别
首联:叙事
颔联
颈联
写景→激动喜悦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第13课《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导学案(学生卷)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歌;掌握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背诵默写诗歌;掌握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
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歌
1.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写作背景
《渡荆门送别》选自《李太白集》。这首诗是李白出蜀东下在旅游途中所作。荆门,即荆门山,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不由得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五言律诗。
3.关于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4.诵读断句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诗歌赏析
原文 翻译 鉴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船)远行到荆门山之外,去楚地漫游。 首联:交代出蜀的目的,叙事。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峦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中 颔联:从远景、俯视、动景角度来写的。 “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过程真切地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形象生动,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原野,气势磅礴,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充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生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 颈联:从近景、仰视的角度写的。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月夜江的平静、美丽。 上句写夜景,描绘了一幅水中映月画。江水平静,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下句写白天,描绘了一幅天边云霞图。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的奇景。 雄伟壮观,想象瑰丽,境界高远,景色美妙。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乘船远游。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送”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写故乡水不远万里来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
6.诗歌主旨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7、思维导图
二、预习设计
1.预习这首诗,给带点的字注音。
渡远( ) 荆门( ) 仍怜( )
2.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字______,号__________,____代伟大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被称为“______”,与______并称为“李杜”。代表诗作《________》《________》等。
3.请正确标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月 下 飞 天 镜,云 生 结 海 楼。仍 怜 故 乡 水,万 里 送 行 舟。
4.结合注释,说说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来从楚国游( ) 江入大荒流( ) 仍怜故乡水( )( )
山随平野尽( ) 云生结海楼( )
5.比一比,看谁能快速背通这首诗
三、赏析诗歌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
3.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 “入”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妙在何处。“
4.赏析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思考: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联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
5.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这两句的描写角度有何不同?
6.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四、板书设计
五、课堂检测
1.根据理解默写
⑴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诗歌《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⑵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⑶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4)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5)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勢。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6)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颈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诗歌。
2.预习《钱塘湖春行》一诗。
【部编版】第13课《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导学案(教师卷)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歌;掌握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背诵默写诗歌;掌握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
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歌
1.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写作背景
《渡荆门送别》选自《李太白集》。这首诗是李白出蜀东下在旅游途中所作。荆门,即荆门山,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不由得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五言律诗。
3.关于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4.诵读断句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诗歌赏析
原文 翻译 鉴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船)远行到荆门山之外,去楚地漫游。 首联:交代出蜀的目的,叙事。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峦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中 颔联:从远景、俯视、动景角度来写的。 “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过程真切地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形象生动,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原野,气势磅礴,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充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生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 颈联:从近景、仰视的角度写的。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月夜江的平静、美丽。 上句写夜景,描绘了一幅水中映月画。江水平静,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下句写白天,描绘了一幅天边云霞图。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的奇景。 雄伟壮观,想象瑰丽,境界高远,景色美妙。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乘船远游。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送”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写故乡水不远万里来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
6.诗歌主旨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7、思维导图
二、预习设计
1.预习这首诗,给带点的字注音。
渡远( ) 荆门( ) 仍怜( )
【答案】 dù jīnɡ lián
2.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字______,号__________,____代伟大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被称为“______”,与______并称为“李杜”。代表诗作《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太白 青莲居士 唐 浪漫主义 诗仙 杜甫 静夜思 行路难
3.请正确标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月 下 飞 天 镜,云 生 结 海 楼。仍 怜 故 乡 水,万 里 送 行 舟。
【答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结合注释,说说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来从楚国游( ) 江入大荒流( ) 仍怜故乡水( )( )
山随平野尽( ) 云生结海楼( )
【答案】从:往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仍:依然 怜:怜爱,喜爱。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5.比一比,看谁能快速背通这首诗
三、赏析诗歌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
3.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 “入”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妙在何处。“
4.赏析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思考: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联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
5.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这两句的描写角度有何不同?
6.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答案】1.首联叙事点题,交代远渡的地点与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
2.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3.“随”字化静为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将静景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表现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喜悦、昂扬的激情。
4. 这两句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副是水中映月图。明月倒映在水中,如同天上飞来一面明镜,这是夜间风景;第二幅是江上云霞图,江上云霞多变,如同海市蜃楼一般梦幻,这是黄昏的风景。
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5. 本句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以静态的角度,前一句是月夜俯视所见,后一句是白昼眺望所见。
6.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
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四、板书设计
五、课堂检测
1.根据理解默写
⑴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⑵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⑶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⑷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阅读诗歌《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⑵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⑶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4)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5)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勢。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6)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颈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答案】⑴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⑵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②颔联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
⑶D(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4)D(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5)C
(6)A(直扣诗题,交待了此行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诗歌。
2.预习《钱塘湖春行》一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第13课《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同步练习(原卷)
1.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jīng( )门 大huāng( )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远:
(2)从:
(3)平野:
(4)江:
(5)大荒:
(6)月下飞天镜:
(7)海楼:
(8)仍:
(9)怜:
(10)故乡水:
(11)万里:
3.理解性默写
(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 , 。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 。
()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 。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 。
(5)《渡荆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 , 。(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
4.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广西百色市中考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2)简要分析颈联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共5分)【湖北省鄂州市中考】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2分)
1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3分)
(三)古诗赏析(2分)【广西梧州市中考】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1.下列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的“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和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B.颈联承接上联,变换视角,通过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来展现令人陶醉的江上美景。
C.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而不辞劳苦送行万里的深情。
D.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四)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四川省巴中市中考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诗句的画面加以描绘。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共4分)【湖北省黄石市2017年中考题】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荆门:指荆门山。
1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14.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湖北十堰市中考真题】
(六)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5.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16.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画面,请任选一幅进行赏析。
(七)阅读李白的两首诗,回答小题。
(甲)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送友人入蜀①
见说蚕丛②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③,春流绕蜀城。升沉④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⑤。
(注)①此诗为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诗人当时受到朝廷权贵的排挤。②蚕丛:传说中古代蜀王之名,此处代指蜀地。③秦栈:从秦入蜀的栈道。④升沉:指功名得失。⑤君平: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为生。
17.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的首联交代了诗人出蜀的路线,诗人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带楚国故地游览。
B.甲诗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C.乙诗首联入题,提出送别意,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颔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
D.乙诗尾联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情长。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18.甲诗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中“随”“入”二字历来为人称赞,请选其一,作简要分析。
19.两首诗的景物描写各具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颈联分别作简要分析。
【部编版】第13课《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同步练习(解析卷)
1.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jīng( )门 大huāng( ) 
【答案】荆;荒
【解析】考查学生汉字的正确书写能力。平时注意汉字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远:
(2)从:
(3)平野:
(4)江:
(5)大荒:
(6)月下飞天镜:
(7)海楼:
(8)仍:
(9)怜:
(10)故乡水:
(11)万里:
【答案】
(1)远自。
(2)往。
(3)辽远无际的原野。
(4)长江。
(5)辽远无际的荒原。
(6)明月映入江水,如同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7)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8)依然。
(9)喜爱。
(10)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蜀地,把蜀地称作故乡。
(11)喻行程之远。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3.理解性默写
(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 , 。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 。
()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 。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 。
(5)《渡荆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 , 。(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
【答案】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注意“渡”“荆”“荒”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4.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广西百色市中考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答案】B
【分析】本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B.有误,这一句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而不是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2)简要分析颈联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答案】颈联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要找出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结合所用修辞的特点,结合写作背景,整首诗的意思,加以赏析。颈联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意思是: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这一句写的是远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共5分)【湖北省鄂州市中考】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2分)
【答案】示例:远远望去,绵延起伏的群山随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渐渐消失,江水浩荡在广阔无垠的大荒原上流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1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3分)
【答案】采用拟人手法;故乡水万里迢迢送我,依依不舍;体现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和对诗句的理解。解答本题先点出修辞手法,再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诗歌所展现的画面,最后用一句话总写,写出了什么,或表达了什么。
(三)古诗赏析(2分)【广西梧州市中考】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1.下列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的“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和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B.颈联承接上联,变换视角,通过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来展现令人陶醉的江上美景。
C.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而不辞劳苦送行万里的深情。
D.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答案】C
【解析】C.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表述不正确,这只是为了用拟人的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
(四)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四川省巴中市中考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感情。
【答案】思乡(怀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本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诗句的画面加以描绘。
【答案】示例:诗人舟过荆门,眼前,月亮映入清澈的江水中,像飞下的天镜,皎洁明亮;天边,云霞飘飞,如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让人陶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描绘出诗人舟过荆门,月光皎洁,云霞飘飞的景象即可。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共4分)【湖北省黄石市2017年中考题】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荆门:指荆门山。
1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答案】D
【解析】D项理解错误,并没把朋友比作故乡水,而是把故乡水当人来写。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
14.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
【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颔联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和对诗句的理解。解答本题先点出修辞手法,再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诗歌所展现的画面,最后用一句话总写,写出了什么,或表达了什么。
【湖北十堰市中考真题】
(六)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5.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16.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画面,请任选一幅进行赏析。
【答案】
15.C
16.选择图画一。示例一:以静观的视角,描绘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表现作者喜悦开朗的心境。示例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抒发诗人出游的欣喜之情。示例三:“飞”字状写诗人出蜀入楚(见到宽广而平静的江面)时激动、兴奋的心情,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体现(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选择图画二示例一:以静观的视角,描写黄昏时江上云霞的变幻多姿,令人陶醉。示例二:描绘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表现诗人喜悦心情。
【解析】
15.C.有误。“直接表达”错误。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16..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从颈联中任选一句赏析即可。如“月下飞天镜”一句。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展现江岸辽阔,一幅“水中映月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又如“云生结海楼”一句。黄昏时分,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写出了诗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和喜悦的心情。
(七)阅读李白的两首诗,回答小题。
(甲)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送友人入蜀①
见说蚕丛②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③,春流绕蜀城。升沉④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⑤。
(注)①此诗为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诗人当时受到朝廷权贵的排挤。②蚕丛:传说中古代蜀王之名,此处代指蜀地。③秦栈:从秦入蜀的栈道。④升沉:指功名得失。⑤君平: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为生。
17.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的首联交代了诗人出蜀的路线,诗人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带楚国故地游览。
B.甲诗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C.乙诗首联入题,提出送别意,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颔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
D.乙诗尾联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情长。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18.甲诗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中“随”“入”二字历来为人称赞,请选其一,作简要分析。
19.两首诗的景物描写各具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颈联分别作简要分析。
【答案】
17.B
18.示例一: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示例二: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19.甲诗“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写了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乙诗“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两句写了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前者写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
【解析】
17.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
B.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这样称呼是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的爱恋之情,并不是“将朋友比作故乡水,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因此该选项表述不正确;
故选B。
18.考查从练字角度赏析诗歌的能力。作者用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广阔,诗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入”字则带着强烈的楔入感,描绘出了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也激发着作者的豪情。作者内心的激昂奋进,也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9.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甲诗“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这一句是长江近景的描写。“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由上到下,由远及近,写出了江水的平静,江面的辽阔和天空的高远;乙诗“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意思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这正是从远处观看到的景色。秦栈便是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在山岩间凿石架木建成,路面狭隘,道旁不会长满树木;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笼秦栈”与对句的“绕蜀城”,字凝语炼,恰好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前者写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