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4 15:4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一单元 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2022-2023年部编版教材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 ,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关于南京大屠杀你有多少了解?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二、写作背景
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建立了国家公祭纪念馆,并设立了公祭鼎。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
国家公祭鼎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化学武器死难者、细菌战死难者、劳工死难者、慰安妇死难者、三光作战死难者、无差别轰炸死难者,于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立。
公祭鼎一尊高1.65米、鼎上外口径1.266米,内口径1.156米,鼎耳高0.498米,鼎足高0.915米,底座为高0.450米、长宽各2米的黑金沙石重2014公斤的三足圆形铜鼎。
公祭鼎正面的铭文有160个字。160个字均匀排布,每列8字,共计20行的版式。"国家公祭鼎"身后,还有用楷书刻成的铸鼎记事。
公祭鼎铭文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
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
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
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公德的文字。
三、作者介绍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参与“钟声”文章写作的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的编辑和记者,每篇文章都经过多人讨论修改,因此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dǐng




shāng
miǎn

怀
cuàn





hàn


zhōng


huán

惨绝人

dào

dùn


shǐ


四、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
磅礴
páng bó
国殇:
初衷:
杀戮:
篡改:
抵赖:
妄图:
辱没:
2、词义
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泛指死难的军民。
最初的心愿。
杀害(多指大量地)。
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的过失或罪行。
狂妄地谋划。
玷污;使不光彩。
呓语:
遁形:
铭记:
彰显:
磅礴:
惨绝人寰:
丑态百出:
振聋发聩:
沧海桑田:
一以贯之:
梦话。
隐藏形体。
深深地记在心里。
鲜明地显示。
(气势)盛大。
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聩,聋。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很大。
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贯,贯穿。
( )
nán
( )
nàn

艰~
遇~
( )

( )


来~
龟~
字词学习
多音字
五、整体感知
1、《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题目的含义作用及好处。
2)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国家公祭,交代了写作目的——为佑世界和平。
3)标题简明、有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
1)国家进行公祭,为了保护世界的和平。
1、这是一篇铭文,用来警戒国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
示例: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示例: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示例: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六、精雕细琢
示例: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示例: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2、举行国家公祭的意义不仅仅是让国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更是在提醒世人警惕军国主义复活,护佑世界和平安宁,世界各界人士用不同的方式声援中国,请找一找这样的事例。
第二段“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列举这些事例有什么作用?
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属于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
第三段论述“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
在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
在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
对比论证
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和国际和平城市协会的宣布有什么作用?
突出南京的历史变迁,由“恐怖城市”和“成为国际和平城市”两种境遇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必然趋势。
对比论证
方法探究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选择有代表性的
事例,来证明论
点正确性的一种
方法。用事实来
证明论点,论点
更具说服力
运用名言警句、
科学公理以及人
们皆知的常理来
证明论点的方法
可使论证更具有
权威性。
用具体生动的事物
来比喻,从而证明
一个比较抽象的道
理的论证方法。能
使论述深入浅出,
把抽象的道理说
得生动形象。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对
或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进
行比较,或把一个事物的
两面进行对照分析来证明
论点的方法。能更突出证
明论点的正确性,使论证
严密,更具说服力。
比喻论证
概述国家公祭的基本情况
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
南京的命运转变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维护和平:中国有能力
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历史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七、归纳思路
历史不会改变,事实不会消失
提出论点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得出结论
对比论证
引述事实
本文通过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意义,列举在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之际,全世界的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驳斥了日本右翼分子妄图否认历史、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强调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
八、归纳主旨
习近平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俞正声出席仪式并讲话
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记者霍小光、张晓松、蔡玉高)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仪式并讲话。
  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纪念馆集会广场庄严肃穆,现场国旗下半旗。广场西侧巨大的“灾难墙”上,灰黑的底色映衬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14个白色大字。约1万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静静肃立。
  9时58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仪式现场,站在各界代表方阵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18名礼兵肩枪齐步行进至公祭台两侧伫立。
  10时整,公祭仪式开始。军乐团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国歌唱毕,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同一时间,公祭现场和南京全城拉响防空警报,汽车、火车、轮船汽笛齐鸣,行人就地默哀。
......
  80年前的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留下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九、对比阅读
上面这则新闻(消息)与本文有何异同点?
不同点 新闻报道 新闻评论
内 容 传播事实信息 发表意见信息
表达方式 以叙述为主 以议论为主
写作目的 告知信息 针砭时弊、引导舆论
作 用 传播信息 引导、监督、表态、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