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4 19:5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本文的学习中积累和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1.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2.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风景图。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生:“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又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
生:“青山郭外斜”
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题
①请看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在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谢中书”是指谢征,“中书”是一个官职;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②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萧衍建立梁朝,陶弘景给予了有力支持。萧衍很感激陶弘景,曾亲提御毫,写了一份情直意切的御诏,文曰:“心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列朝班。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深深陶醉于道家仙风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诗一首:“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陶弘景不肯出山为官,梁武帝不肯罢休,经常派驿卒带着手书,到茅山邀陶进京。陶弘景不改初衷,想到:“夫子云: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未见其人,今我义达,无复其行,请同求志之业。”因号“华阳隐居”,以明其志。
有一次,他请来人带给梁武帝一幅画。武帝展开观看,只见画面上两只水牛,一牛自由自在地在青山绿水间啃食漫步;一牛戴着金轭头,借此表达了他对恬静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武帝赞叹之余,便不再相扰,但每遇大事,仍然派遣使臣前往茅山,向陶弘景咨询问策。久而久之,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师:刚才我们说,这篇文章被称为:“清丽山水画,流动的山水诗”,到底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一首什么样的诗呢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了解文章的内容了。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试读这篇短文,一边读一边找出你觉得难读或者不会读的字词。
明确:有两个字的读音要注意:夕日欲颓(tuí)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录音范读,学生跟读
师:那么,下面先听一下名家范读,大家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注意听短文里字词的正确发音,其次是要注意听录音在朗读时的节奏是怎么把握的,同学们也可以在下面试着小声跟读。
①你能读准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吗?
夕日欲颓(tuí)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②你能把握短文的朗读节奏吗?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读准节奏
师:现在再请大家来读读,看看这回我们能不能把字音都读准,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一起来试试,好吗?
4.同学比读
师: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来比一比,看看他们谁读得更准、节奏把握得更准确,好不好?
5.生齐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再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比刚才两位同学读得更好,一起来!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以同桌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①〔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③〔颓〕颓,坠落。
④〔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⑤〔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五、问题探讨
问题探讨1:结构分析
本文虽短小,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要点: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句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第二部分,2-6句具体叙写山川之美。第三部分,以“实是欲界之仙都”的感叹总结前文,“自康乐以来,有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又深憾自谢灵运以来竞无人欣赏此佳山水,结尾一唱三叹,摇曳生姿。
问题探讨2: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可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景物的特征,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写景视角,俯视、仰视、近观、远观、动态、静态等;不同时段景色的变化等等。
明确:
①动静相衬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是静五色交辉是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是静,游鱼跃水是动。
②俯仰结合,远近交替。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一俯一仰,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又近观“两岸石壁”,远看“青林翠竹”。
③色彩配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为衬托,石壁五彩斑斓,山林郁郁葱葱,竹林碧绿青翠,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④晨夕变化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景物的变化,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问题探讨3: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将此地山水比作人间天堂,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之情;“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但遗憾的是,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这既是对前贤的钦敬与追慕,又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而作者却能够继康乐之后,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自得之情,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七、作业
1、完成《答谢中书书》的抄写。
2、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