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封…………………………
线
…………………………………
)2021-2022学年上学期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分值
说明:本卷共五大题,22小题,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quē) 山山落辉 水皆缥碧(piāo) 林寒涧肃
B.夏水襄陵(xiāng) 沉鳞竞跃 互相轩邈(mào) 青荣峻茂
C.素湍绿潭( tuān) 青林翠竹 徙倚何依(xǐ) 四时倶备
D.飞漱其间(sù) 猿鸟乱鸣 经纶世务(lún) 西日欲颓
2.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水中/藻、荇交横
C.其/间千二百里
D.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
B.走过这家温暖的书店,安慰着这个城市形色匆匆的人们疲惫的精神和灵魂。
C.因为搭上了网络购物顺风车,快递行业迸发出极大的生长活力让人瞠目结舌。
D.蓝天中学在2021年“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开展了“话说我与世界读书日”。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出,就是一幅画。
②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
③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④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
⑤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画。
⑥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A.③①②④⑥⑤ B.③②①⑤④⑥ C.②①⑤④⑥③ D.②③①④⑥⑤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B.《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
C.《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D.《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孟浩然、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6-7题。(4分)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唐】杜牧
远信初凭双鲤①去,他乡正遇一阳生②。
尊前岂解愁家国,辇下③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④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注释】①双鲤:借指书信。②一阳生:借指节气冬至。③辇下:指京城。④晏裘:春齐相晏婴,以力行节俭著称,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后比喻人节俭或处境困顿。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首联点题,点名是在冬至日于他乡写信寄出的。
B.颔联把家愁、国忧两种情感加以对照,反面衬托出对弟弟的殷切思念。
C.尾联写飒飒寒风已让诗人深感不安,冷雪更是让人焦急心忧。
D.这首诗感情深挚,联想丰富,语言深婉,富有生活气息。
7.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0题。(10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选自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萝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文中指隐士所食之物。
8.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反( ) (2)蓄( ) (3)素( )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分析。(3分)
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 自非亭午夜分, 。
(2)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
(3) ,窥谷忘反 。
(4)日暮乡关何处是, 。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句子是: , 。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含2个文本,8小题,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15题。(14分)
荷
赵文美
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这个夏天,天大旱,烈日炙烤着大地,热浪蒸腾着大地。渐渐地,碧波荡漾的湖泊干涸了……此时此刻,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正满面春风地迎接着更严酷的考验的到来。
这是怎样一番惊人的情景!往日蓄着一池清洌洌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但它依然绿干亭亭翠叶田田,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留香。
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
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唯有它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卓然傲立,风吹不退缩,雨淋不着痕,一副以不变应万变的王者风范。生命的高贵、圣洁与它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力相随相伴。
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若遇秋雨骤至,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挟着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活得精神,活得清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再,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
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唯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在风霜雨雪的洗礼中,在百般磨难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真正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不惧艰险摧残的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痴如醉!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
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段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12.请参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补写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的生命奇迹。(4分)
示例:烈日炙烤下,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迎接考验的到来。
(1)沉睡千年后,
(2)狂风袭来时,
(3)秋雨骤至时,
(4)冰天雪地里,
13.文中有两个画横线的句子,请从修辞角度任选一句加以品析。(4分)
①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元雨洗尘、无水滋润,但它依然绿干亭亭翠叶田田,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
②若遇秋雨骤至,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挟着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
下面赞“荷”的诗句中,你认为最能体现“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的一项是( )。(2分)
A.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B.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C.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文中结尾说:“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19题。(16分)
父亲的鞋子
李汉荣
①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看我们,带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些,好长身体。”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多斤,面条有三十多斤。鼓鼓囊囊两大麻袋,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怎么颠簸过的。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里路,父亲也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
②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的爹,我不及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你们家里,连一块砖我都没有为你们添过,也没有操一点心,也没帮过一分钱,我真的不好意思。只要你们过得好,我就心宽了。”我不住地说:“爹你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你的恩情,你身体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别的,你就别多想了。”
③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忘性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昨天下午在后山坡地里搬苞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树叶啦,沙土啦,鞋子都快给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衣服上头发上粘了些草籽,也没得及理个发,换身像样的衣服,就这么急慌慌了。走,孙女儿,带我下楼抖抖鞋子,帮我拍拍衣服上的尘土。”我说,就在屋里抖一下,怕啥,何必下楼。父亲执意下楼,说新屋子要爱惜,不要弄脏了。
④楼下靠墙的地方,有一小片长方形空地,还没有被水泥封死。父亲就在空地边,坐在我从楼上拿下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了衣服,清理了头发。上楼,我帮父亲用梳子梳了头发,这是我唯一的一次为他梳头。我看清了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清,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
⑤第二年春天,楼下那片空地上,长出了院子里往年没有见过的东西,车前子、野茅草、蓑草、野薄荷、柴胡、灯芯草、野蕨秧、野刺玫,在楼房转角的西侧,还长出一苗野百合。
⑥大家都感到惊奇,有个上学的孩子开玩笑说,这不就是一个百草园吗?大家都说,新鲜,真新鲜。也有人说这个院子向阳,有空地就不愁不长苗苗草草。议论一阵也就不再管这事了。只有我明白这些花草的来历。它们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来自父亲的山野。
⑦是的,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清贫的父亲唯一拥有的就是他的清贫。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但是,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连一片草叶、一片云絮都没有带走。
⑧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
⑨连我对他的感念和心疼,他也没有带走,都留在了我的心里。这么说,我的所谓的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在他那里持续收获着这种感情。而他依然一无所有地在另一个世界孤独远行。
⑩是的,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我看着大地上的一切,是一代代清贫的父亲们留给我们的啊。
何况,我的父亲,曾经,他把他的山野、他的草木、他的气息都留给我们。
他清贫的生命,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在他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抖出一片春天。
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
(有删减)
16.用简洁语言概括本文主要事件。(4分)
17.第14段说父亲“他清贫的生命,又是那般丰盛和富有”,你如何理解“父亲”的“清贫”与“丰盛和富有”?(4分)
18.“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很感人,请作具体分析。(写出两点)(4分)
19.文章标题“父亲的鞋子”改成“父亲”好不好?为什么?(4分)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20.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4分)
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缘故。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他突然向他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1)选文出自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 》,选文中的他是 (人名)。(每空1分,共2分)
(2)结合选文说说作者对他的印象: 。
21.班级拟开展“读名著,悟名著”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以“《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军将领”为专题,写一篇发言稿,与同学们交流读书感悟。200字左右(6分)
五.写作(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2.色彩,演绎亮丽的阳光,点缀明媚的自然;色彩,装饰美好的生活,扮靓诗意的人生;色彩,凝聚温馨的回忆,辉映灿烂的历史……那一抹色彩,让你打开心扉;那一抹色彩,让你驻足流连。请以“有那样一抹色彩”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卷参考答案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C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的辨析。A项,山山落辉-山山落晖,piāo-piǎo;B项,mào-miǎo,青荣峻茂-清荣峻茂;D项sù-shù,西日欲颓-夕日欲颓。
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C项句意为“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其间”为句中主语,故正确的节奏划分为其间/千二百里。
A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B项缺主语,应把“走过”删去。C项后半句句式杂糅,可将“让人瞠目结舌”删去;D项缺宾语中心词,应在最后加上“的活动”。
B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与连贯。先确定开头的句子:③与②相比,③是总起句,②句里“有了窗子”作开头句明显突兀,故排除C和D。再比较A和B,③后面接②更合理。而且⑥是本段总结句。故选B。
D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孟浩然不属于“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内容理解和赏析。B项表述错误,应是正面衬托。
这首诗从日常生活入笔,借冬至节令气候变冷抒发情感,寄托了诗人对弟弟情深意切的关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赏析。 这是一首书寄怀弟之情的亲情诗。本诗从日常生活入笔,首联点明了节令,冬至到了,天气转冷了,气节的推移,引发了感情的起伏变更。颔联把两种情感加以对照,衬托对弟弟的殷切思念。颈联写出了一位敦厚的兄长对弟弟关怀的无所不至。尾联则更加显示了兄长的心境之繁重。本文层层推动,逐步增强对亲人的关心之情。
(1)同“返”,返回 (2)积聚(3)遮蔽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解答此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作分析。
(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重点语句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将语句翻译通顺、完整。(1)句中,应注意关键词“柯”“蔽”“犹”;(2)句中应注意关键词“资”“斯”。
10.甲文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竞上,轩邈”等词化静为动,生动地写出了山之高耸(高峻)。乙文中,“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争、限、含、蓄”等词,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深(绿)。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解答本题时,一定要通读文章,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中语句作具体分析。
11.(1)不见曦月(2)水中藻、荇交横(3)经纶世务者(4)烟波江上使人愁(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识记、积累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按要求答题,答题时,注意不要错字、漏字。增字。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含2个文本,8小题,共30分)
12.(1)荷不甘泯灭,勇敢执著,奇迹般生长。
(2) 荷高举盾牌,凝聚力量,静立如山。
(3)荷站成一林,活得精神、活得清白。
(4)荷独立自尊,不馁不屈,傲然屹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题时可以根据题干部分的提示的关键词在相对应的语段里找到相关的内容,然后仿照示例的句式进行概括。
13.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在干涸龟裂的恶劣环境中依然团结在一起,倔强地生长,创造着生命的奇迹,表达了作者对荷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将“荷”比作“舞姬”,将“荷塘雨声”比作“舞姬”弹古筝发出的“清音”,写出雨骤花谢,但荷依然保持空灵、洒脱的美好神韵,表达了作者对荷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在解题时首先要注意读清楚题目要求——从修辞角度去分析;然后确定修辞手法,再分析这句话描述的内容以及它所表达的情感。
14.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题时要求学生理解选项给出的四句话的内涵再进行作答。A.“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出自李白的《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这句话喻指文学作品要像芙蓉出水那样自然清新。B.“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出自杜甫的《绝句漫兴其七》,描写的是初夏的景色。C.“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自敦颐《爱莲说》,此句借物喻人,赞扬了莲花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自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的是盛夏西湖的美丽风光。因此这题选C。
15.只有与荷一样不惧艰难、高雅脱俗的人,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下、百般的磨难中创造生命的奇迹,领悟生命的真谛。(意思符合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解题时要通读全文,读懂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在这句话中,我们首先要理解前半句的“宠辱皆忘的人”是指怎样的人,根据前文意思,应该是指不惧艰难、高雅脱俗的人;然后再看后半句中“生命之花的梦”具有怎样的含义,根据前一段的意思应该是指生命的真谛。
16.父亲带着大米和面条进城来看我们;父亲怕弄脏新房,到楼下空地抖鞋子,来年春天,空地上长出个“百草园”; 父亲走了,却给“我”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提炼、概括阅读信息。解答本题一要整体阅读,把握语段的基本内容,二要概括段落大意,三要区分段落之间的关系,四要用语精准。本题题型为简答题,答案语言要简洁。梳理内容可知,第一段叙述一件事,第二段叙述一件事,第三至七段为一部分,第八至最后属一部分,写父亲的离开,引发作者对“留下”的思考。每一部分都有关键词句,尤其是前几段几乎都有中心句。据此即可概述主要事件。
①“清贫”是指他经济上清苦贫寒。②“丰盛和富有”是指他美德、情感的丰厚(或深厚、丰富)及其给“我”和世界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答题一要熟知词语的词典义,二要结合语境,把握特殊意义,三要回放解释,反复诵读,合理矫正,四要切记望文生义,脱离文本。一指向父亲,二扣住本义,三结合语境。“清贫的生命”不仅仅是指物质匮乏,经济拮据,还应该包含困苦之意。从全文来看,父亲一方面贫穷,另一方面给予作者很多精神上的财富,且该句将父亲和帝王和富翁比较,能“抖出一片春天”,所以可推知“丰盛和富有”指精神层面的。
18.父亲是一个朴实、善良的人,他怕弄脏新房,特意跑到楼下空地抖鞋子;父亲是一个爱子情深的人,专门送来大米和面条。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答题一看事件以及人物情感状态、思想态度、观点,二看人物之间的关系,三看时代背景,四看作者倾向。梳理内容,可以从和父亲有关的事件中评价,从经济上、对待孩子上、精神上等几方面来考虑。
19.不好。因为“父亲的鞋子”是本文的线索,用“父亲的鞋子”贯穿全文,全文围绕“父亲的鞋子”展开,以此塑造出父亲的感人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答题时要紧扣文章内容结合文章内容、主题、以及文章构思来分析。本题题型为简述题,答案语言要简洁,根据提示语,捕捉关键词句即可。梳理内容可知,文章多处写到“父亲的鞋子”,作者正是选择这个细节切入,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这个题目很寻常,没有特指性。据此可给出答案。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20.(1)西行漫记; 彭德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和人物的识记。《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曾易名为《西行漫记》,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根据选文“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缘故”分析,这个人物是彭德怀。
(2)示例:从“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可以看出他直爽、率真;从“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表现他身体健康、动作敏捷,精力过人。(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示阅读选文,根据选文中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可以看出彭德怀直率,“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可以看出他能吃苦,睿智并富有幽默感。“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可以看出活泼、敏捷、身体健康、精力过人。
21.示例:毛泽东在长沙时,和同学剪去辫子,并强行剪了十几个人的辫子,可见他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与坚定的革命意志;为了响应辛亥革命,毛泽东决定参加革命军,并在湖南师范大学读书时团结一批学生,成立新民学会,可见他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政治远见;毛泽东组织发动秋收起义,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领导红军进行反“围剿”战争和长征,可见他有杰出的军事领导才能。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内容的理解以及情节的概括。解答此题,可以任选一个红军将领,通过具体事件分析其精神品质即可。
五.写作(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2.【解析】生活里,到处色彩缤纷,我们却只能写“一抹”。这“一抹”可以理解为一种单纯的色彩,也可以理解为“一抹”复合的色彩,但绝不是铺天盖地、随处可见的色彩。
本文可以写景,也可以记事。但都要跟那“一抹色彩”相关联。可能是你在爬山运动过程中看见的一道彩虹,也可能是你在运动场上追随的哪位运动员掠过的弧线,还可能是你的故乡、你的母校的那一抹夕阳……
“那样”一词暗示了色彩与自己有一定的时空感,所以本文应该写回忆。必须扣住“色彩”写得有感情、有文采、有思想,有深度。
作文评分标准:
一、基础等级(40分) 1、一类卷(34—40分)符合题意,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条理清楚,书写规范整洁,标点正确。 2、二类卷(28—33分)符合题意,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语句较通顺,结构完整,书写整洁。 3、三类卷(21—27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较明确,内容较充实,语句较通顺,层次较清楚,书写较于整洁。 4、四类卷(20分以下)中心不够明确,内容贫乏,语句凌乱,结构松散,卷面混乱。
二、发展等级(10分) 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 3、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4、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想象奇特,有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