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第13课《唐诗五首》之《钱塘湖春行》同步练习(原卷)
一、给下列重点字词注音
啄( ) 蹄( ) 渐( ) 堤( ) 没( )
二、解释下列的词语
(1)钱唐湖:
(2)孤山寺:
(3)贾亭:
(4)初平:
(5)云脚:
(6)暖树:
(7)新燕:
(8)乱花:
(9)没:
(10)足:
(11)白沙堤:
三、理解默写填空:
(1)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
(6)(通过花草来体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运用拟人,化静为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7)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
四、诗歌阅读鉴赏
【湖北黄石中考真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仲春时节美丽景致的怀念之情。
B.首联通过写钱塘湖水面降低、白云与波浪相连接表现季节特点。
C.颔联和颈联选取有代表性的动物和植物描绘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
D.最后两句间接抒情,点明湖东景致不足称道,而白沙堤景致最美。
2.从下面A、B两题中选做一题
A.颔联中有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它们的妙处。
B.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市成功遏制了新冠病毒传播,我们得以走出家门,观赏美景。请模仿本诗尾联,抒写自己所见所感。写作时可不考虑律诗音韵方面的要求。
答:我选( )。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南湘西中考真题】
(二)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下面小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
4.这是一首描写西湖的名篇,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精妙之处,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湖北黄冈中考真题】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早兴①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③心空思想③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释)①此诗是长庆三年(公元823年)诗人到杭州任刺吏第二年早春所作。②觉:醒。③思想:烦恼。
5.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第一句点题,交代了游踪;第二句从大处落笔写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云与湖面相接,勾画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乙诗通过对小狗、小鸟这两个对春天极为敏感的动物的传神刻画来写早春气息:冬天过去,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小狗对此敏感而“上阶眠”;一向活泼的小鸟也不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C.乙诗“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诗人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本是人生一大乐事,但作者因思念家乡而开怀大饮,以致大醉,到次日早晨仍有头重脚轻之感。
D.乙诗中,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如“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了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抒发了诗人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6.赏析甲诗颔联,说说它是怎样写早春的。
7.赏析甲、乙两诗的尾联,分析它们的抒情方式和所表达的情感。
【河南中考真题】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8.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9.“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中的“行不足”三字最有表现力,请结合整首诗加以赏析。
【上海宝山区初三一模】
(五)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上述两首诗,诗题中的“湖”都是指______,两首诗都是作者在_____(地名)做官时的创作,都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之情。
11.下列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水光潋滟晴方好”一句,侧重写出了水波荡漾、闪闪发光的样子。
B.“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侧重写了春水已经涨起与堤相平的状态。
C.“总相宜”表达出景物无论从哪个季节看都很美丽。
D.“行不足”表明了景物非常美丽以致令人流连忘返
【部编版】第13课《唐诗五首》之《钱塘湖春行》同步练习(解析卷)
一、给下列重点字词注音
啄(zhuó) 蹄(tí) 渐(jiàn ) 堤( dī) 没(mò)
二、解释下列的词语
(1)钱唐湖:杭州西湖的别称。因古时杭州名为钱唐,故名。后来写成“钱塘湖”。
(2)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3)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4)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5)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6)暖树:向阳的树。
(7)新燕:春时初来的燕子。
(8)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9)没(mò):隐没。
(10)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足:满足。
(11)白沙堤:指西湖东面的白堤,上有断桥等名胜。
三、理解默写填空:
(1)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通过花草来体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运用拟人,化静为动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7)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四、诗歌阅读鉴赏
【湖北黄石中考真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仲春时节美丽景致的怀念之情。
B.首联通过写钱塘湖水面降低、白云与波浪相连接表现季节特点。
C.颔联和颈联选取有代表性的动物和植物描绘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
D.最后两句间接抒情,点明湖东景致不足称道,而白沙堤景致最美。
2.从下面A、B两题中选做一题
A.颔联中有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它们的妙处。
B.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市成功遏制了新冠病毒传播,我们得以走出家门,观赏美景。请模仿本诗尾联,抒写自己所见所感。写作时可不考虑律诗音韵方面的要求。
答:我选(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A:“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B:最爱武大樱花美,花香百里心飞扬。
【解析】
1.A.有误,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对西湖初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B.有误,“水面初平”写的是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白云与水面相连接,并不是“水面降低”“与波浪相连”;
D.有误,尾联并非间接抒情,“最爱”一词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故选C。
2.A、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可贵,一个“啄”字描写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两个动词惟妙惟肖地描绘了莺燕的动态,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流露出诗人对如此美景的无限喜爱之情。
B、此题考查学生仿写古诗的能力。可以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如“樱花”等,表现疫情结束后自己轻松、愉悦的心情即可。
【湖南湘西中考真题】
(二)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下面小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
4.这是一首描写西湖的名篇,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精妙之处,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答案】
3.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
4.示例: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突出了早莺的生机活力,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②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③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有对莺燕动态化的描写:也有对脚下植物静态化的描写,体现出植物的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
【解析】
3.本题考查景物的特点。解答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加以理解。“水面初平”,春水初涨是早春的特征之一。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乱花”“浅草”一联,“渐欲”用得很准确,说明还不是“野花遍地是”,有渐开渐盛之意。浅草,刚生长出来的草,“没马蹄”写出了草浅。乱花和浅草都是初春景物的特点。
4.本题考查诗歌赏析。从炼字角度看,“几处早莺争暖树”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争”为竞争之意,初春乍暖还寒,鸟儿们争着落在向阳的树上,写出了早莺的生机与活力,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从表现手法看,本诗情景结合,景中含情,通过对初春西湖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意;从描写角度看,本诗写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动景是早莺和新燕,静景是乱花与浅草,动静结合,表现了春天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特点,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湖北黄冈中考真题】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早兴①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③心空思想③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释)①此诗是长庆三年(公元823年)诗人到杭州任刺吏第二年早春所作。②觉:醒。③思想:烦恼。
5.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第一句点题,交代了游踪;第二句从大处落笔写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云与湖面相接,勾画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乙诗通过对小狗、小鸟这两个对春天极为敏感的动物的传神刻画来写早春气息:冬天过去,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小狗对此敏感而“上阶眠”;一向活泼的小鸟也不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C.乙诗“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诗人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本是人生一大乐事,但作者因思念家乡而开怀大饮,以致大醉,到次日早晨仍有头重脚轻之感。
D.乙诗中,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如“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了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抒发了诗人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6.赏析甲诗颔联,说说它是怎样写早春的。
7.赏析甲、乙两诗的尾联,分析它们的抒情方式和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
5.C
6.甲诗颔联通过对莺、燕两种对春天敏感的、有代表性的鸟来描写早春:“几处”,说明莺尚不多;“争暖树”,说明天气尚冷;“谁家”,说明燕刚到且少;“啄春泥”,说明燕刚开始建巢,春来尚早。这些和“早”(早到)、“新”(刚来)一起,无不透露着早春气息。
7.抒情方式:两诗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的情感:都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或:都抒发了春天来临时人的喜悦之情。
【解析】
5.C.“作者因思念家乡而开怀大饮”错误。“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的意思是睡醒后只觉得心境空明再无烦恼,大概是夜里没有思乡之梦撩人愁思的缘故吧。故选C。
6.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7.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比较。甲诗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意思“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直抒胸臆,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表达了对早春的热爱之情。乙诗尾联“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的意思是睡醒后只觉得心境空明再无烦恼,大概是夜里没有思乡之梦撩人愁思的缘故吧。直抒胸臆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春天的热爱之情。据此分析它们的抒情方式和所表达的情感。
【河南中考真题】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8.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9.“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中的“行不足”三字最有表现力,请结合整首诗加以赏析。
【答案】
8.示例: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枝头,不知哪家新来的燕子正啄泥衔草,营建新巢。
9.示例一:“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表现了诗人的喜爱与不舍之情,从中可以感受到钱塘湖春景的美不胜收。
示例二:“行不足”是“最爱”的体现,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
【解析】
8.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是前提。其次,还要结合上下句去联想想象,丰富画面内容。“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向向阳的枝头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不停地衔泥筑巢。
9.这道题考查诗歌赏析的能力。“行不足”意思是看不够。“最爱湖东行不足”,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行不足”三字,抒发了诗人对湖东一带景色的迷恋之情。
【上海宝山区初三一模】
(五)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上述两首诗,诗题中的“湖”都是指______,两首诗都是作者在_____(地名)做官时的创作,都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之情。
11.下列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水光潋滟晴方好”一句,侧重写出了水波荡漾、闪闪发光的样子。
B.“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侧重写了春水已经涨起与堤相平的状态。
C.“总相宜”表达出景物无论从哪个季节看都很美丽。
D.“行不足”表明了景物非常美丽以致令人流连忘返
【答案】
10. 西湖 杭州 对西湖的喜爱
11.C
【解析】
10.考查对诗歌写作背景和思想感情的把握。《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于1071年—1074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所作。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1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湖是“淡妆浓抹总相宜”, 故“总相宜”不是表现哪个季节都美丽,而是从晴姿雨态来写西湖美丽。故选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第13课《唐诗五首》之《钱塘湖春行》导学案(学生卷)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背诵默写诗歌。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领悟诗中描绘的意境。
3.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学习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背诵默写诗歌。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领悟诗中描绘的意境。
【学习难点】
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领悟诗中描绘的意境。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歌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写作背景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赞美和喜爱的感情。
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3.关于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4.诵读断句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诗歌赏析
原文 译文 鉴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首联:点题,交代游踪。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从几个地方早早飞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在啄泥筑巢。 颔联:写禽鸟的活动。炼字: “几处”说明早莺还少,“谁家”说明燕子始归还未筑巢,体现初春的特点。“争”“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阳的树,春燕啄泥筑巢的动态场景图,展示了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纷繁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能够没过马蹄。 颔联:写植物的情态。炼字:“乱”写出了花的繁多。“浅”写出了小草刚刚长出嫩芽的情态,突出了初春的生机盎然。“渐欲”“才能”写出了百花盛开、小草柔嫩的情景,突出早春的景物特点。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爱西湖东边的景色,总觉得观赏不够,尤其是碧绿的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西湖美景喜爱之情。炼字:“湖东”点明行踪,呼应首联。“行不足”说明作者完全陶醉在这西湖美景之中。
6.诗歌主旨
这首诗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色彩明丽、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7、思维导图
二、预习设计
1.预习这首诗,给带点的字注音。
孤山寺( ) 贾亭西( ) 云脚低( ) 争暖树( )
啄春泥( ) 没马蹄( ) 白沙堤( ) 行不足( )
2.文学常识填空
白居易,字______,号____________,是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__诗人。有“______”和“______”之称。他是__________运动的倡导者。叙事诗《__________》《__________》极为著名。
3.请正确标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孤 山 寺 北 贾 亭 西,水 面 初 平 云 脚 低
4.结合注释,说说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水面初平( ) 云脚低( ) 争暖树( ) 行不足( )
乱花渐欲( ) ( ) 浅草才能( ) 没马蹄( )
啄春泥( )
5.比一比,看谁能快速背通这首诗。
三、赏析诗歌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写了这个季节的哪些景物?
2.赏析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争”“啄”两个字的妙处。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几处”和“谁家”能不能换成“处处”和“家家”?
4.颈联用“乱”修饰“花”,用“浅”修饰“草”有什么好处?
5.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都是写景,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6.尾联是如何结束全诗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四、板书设计
五、课堂检测
1.根据理解默写
⑴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点出诗人观景的处所,描绘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诗歌《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⑴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好在哪里
⑵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下列各项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精选了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的意境一致。
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5)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 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诗歌。
2.以其中一首诗为例,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等方面的特点。
【部编版】第13课《唐诗五首》之《钱塘湖春行》导学案(教师卷)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背诵默写诗歌。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领悟诗中描绘的意境。
3.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学习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背诵默写诗歌。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领悟诗中描绘的意境。
【学习难点】
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领悟诗中描绘的意境。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歌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写作背景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赞美和喜爱的感情。
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3.关于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4.诵读断句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诗歌赏析
原文 译文 鉴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首联:点题,交代游踪。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从几个地方早早飞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在啄泥筑巢。 颔联:写禽鸟的活动。炼字: “几处”说明早莺还少,“谁家”说明燕子始归还未筑巢,体现初春的特点。“争”“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阳的树,春燕啄泥筑巢的动态场景图,展示了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纷繁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能够没过马蹄。 颔联:写植物的情态。炼字:“乱”写出了花的繁多。“浅”写出了小草刚刚长出嫩芽的情态,突出了初春的生机盎然。“渐欲”“才能”写出了百花盛开、小草柔嫩的情景,突出早春的景物特点。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爱西湖东边的景色,总觉得观赏不够,尤其是碧绿的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西湖美景喜爱之情。炼字:“湖东”点明行踪,呼应首联。“行不足”说明作者完全陶醉在这西湖美景之中。
6.诗歌主旨
这首诗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色彩明丽、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7、思维导图
二、预习设计
1.预习这首诗,给带点的字注音。
孤山寺( ) 贾亭西( ) 云脚低( ) 争暖树( )
啄春泥( ) 没马蹄( ) 白沙堤( ) 行不足( )
【答案】 gū jiǎ jiǎo nuǎn zhuó mò dī xíng
2.文学常识填空
白居易,字______,号____________,是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__诗人。有“______”和“______”之称。他是__________运动的倡导者。叙事诗《__________》《__________》极为著名。
【答案】乐天 香山居士 现实主义 诗魔 诗王 新乐府运动 琵琶行 长恨歌
3.请正确标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孤 山 寺 北 贾 亭 西,水 面 初 平 云 脚 低
【答案】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4.结合注释,说说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水面初平( ) 云脚低( ) 争暖树( ) 行不足( )
乱花渐欲( ) ( ) 浅草才能( ) 没马蹄( )
啄春泥( )
【答案】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暖树:向阳的树。
足:满足。
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
才:刚刚。
没:淹没,盖住
啄:衔取。
5.比一比,看谁能快速背通这首诗。
三、赏析诗歌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写了这个季节的哪些景物?
2.赏析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争”“啄”两个字的妙处。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几处”和“谁家”能不能换成“处处”和“家家”?
4.颈联用“乱”修饰“花”,用“浅”修饰“草”有什么好处?
5.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都是写景,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6.尾联是如何结束全诗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答案】1.早春景象。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这些景物可以看出。写了“湖水、垂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杨柳、白沙堤”这些景物。
2.这两个动词,细致传神地刻画出了一幅早莺争着飞向朝阳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3.不可以, “几处”说明早莺尚少,“谁家”犹言某家,“啄春泥”说的是刚刚开始筑巢,新燕不多。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莺燕不多,故为早春。“几处”“谁家”既突出早春,又富有情趣。如改为“处处”和“家家”,则不能突出“早春”的特征。
4.用“乱”修饰“花”,写出了花的多和繁,并化静为动,写出了花争芳斗妍、竞相开放的情态,从而突出了花的繁茂和其姹紫嫣红的色彩;用“浅”修饰“草”,写出了草在初长时的样子和它嫩绿的色彩,突出了初长芳草的鲜嫩。
5. 答:颔联主要是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颈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颔联从动物的变化方面进行描写,颈联主要从植物的变化方面进行描写。)
6.交代春游的终点,直抒胸臆,写出对湖东一带景色的迷恋、喜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爱”最能体现这种情感。
四、板书设计
五、课堂检测
1.根据理解默写
⑴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点出诗人观景的处所,描绘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⑵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⑶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⑷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阅读诗歌《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⑴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好在哪里
⑵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下列各项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精选了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的意境一致。
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5)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 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答案】⑴“争”是“争向”的意思,准确地描绘出早莺争着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⑵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的喜爱之情。
⑶C(隐含的惋惜之情”理解错误,因为《钱塘湖春行》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毫无“惋惜之情”。)
(4) C (5)D (6)C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诗歌。
2.以其中一首诗为例,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等方面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阶段 课前自学质疑
学习目标 重难点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要点填空 知识要点
1.王绩,字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躬耕东皋,自号“ ”。 王维,字 ,唐 (流派)诗人。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 、 、 、 等,与孟浩然合称“ ”,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 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 ;观摩诘之画, 。” 李白,字 ,号 ,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 诗人,被后人誉为“ ”。与杜甫并称为“ ”。白居易,字 ,号 ,又号 ,是唐代伟大的 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 ,并称“ ”,与刘禹锡并称“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 》、《 》、《 》等。2.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 ”或“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 句,每两句成一联,计 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 ,第二联为 ,第三联为 ,第四联为 。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 ”或“ ”。(答案详见“知识要点”) 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2.关于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使至塞上》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25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1.为加点字注音东皋( ) 徙倚( ) 驱犊( ) 萋萋( ) 燕然( ) 候骑( )仍怜( ) 没马蹄( )
2.诵读断句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诗歌翻译
《野望》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面,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使至塞上》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来汉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中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一轮浑圆的落日高挂其上。终于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他们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江水,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钱塘湖春行》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在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齐平,白云垂得很低。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第二阶段 课堂探究拓展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是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所作。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 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的七言律诗。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
《野 望》1.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黄 鹤 楼》4.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哪两句 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是哪两句 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 6.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 愁什么呢 7.五、六两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 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 请说说你的看法。 9.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 为什么 《使至塞上》10.提问: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11.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12.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13.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14.试比较《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的异同。 《钱塘湖春行》15.通读全诗,从中归纳出诗人的游踪。 16.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17.如果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好不好 为什么 18.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野望》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黄鹤楼》赏析】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使至塞上》赏析】《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渡荆门送别》赏析】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钱塘湖春行》赏析】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
19.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野望》的中间两联。
20.《黄鹤楼》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21.《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的认识。
2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课五首诗中的写景句子有没有传递出诗人的情感?请举例说明。
23.王绩的《野望》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有何异同
24.自古歌咏娇艳美景,皆有诗画两途,谓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请你写出描绘自然风光的诗词名句。
第三阶段 课后达标测试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基础知识(15分)
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1分)
A.东皋薄暮望,徙(xǐ)倚欲何依。
B.牧人驱犊(dú)返,猎马带禽归。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qī)萋鹦鹉洲。
D.萧关逢候骑(qí),都护在燕然。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1分)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下列句子中,使用典故的一项是( )(1分)
A.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下列对《野望》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5.对《使至塞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3.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6.下列关于《钱塘湖春行》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1分)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 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7.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1分)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8.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句子。(2分)
我们循着古人的脚步,游历祖国山河,黄鹤楼上,看悠悠白云,结烟波乡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汉川一模)综合性学习。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徽标(下)(6分)
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重温经典诗词。节目中所有诗词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
材料三:《中国诗词大会》一方面运用舞蹈、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嘉宾解读环节,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
(1)结合材料,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2分)
“活”: (_______________)
“热”: (_______________)
(2)马腾同学想编辑一个诗集《金戈铁马——唐代经典边塞诗赏析》作为初中生活的特别纪念,请你从下列作品中推荐合适的篇目(_______________)(至少四首,填写序号即可)(2分)
A.崔颢《黄鹤楼》 B.岑参《逢入京使》
C.杜牧《泊秦淮》 D.王翰《凉州词》
E.杜甫《石壕吏》 F.王维《使至塞上》
G.王昌龄《出塞》 H.李贺《雁门太守行》
I.杨炯《从军行》 J.夏完淳《别云间》
(3)《中国诗词大会》播出以后,网友对其徽标赞声一片。请你说说徽标设计的妙处。(2分)
二、课内精读(15分)
(一)阅读王绩的《野望》,回答下面的问题。(3分)
10.请赏析诗的颔联和颈联。(2分)
11.“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二)阅读崔颢的《黄鹤楼》,回答下面的问题。(3分)
12.诗的首联和颔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分)
1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2分)
(三)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回答下面的问题。(3分)
14.本诗首联交代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1分)
15.赏析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分)
16.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1分)
(四)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回答下面的问题。(3分)
17(孝感中考改编)本诗首联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____);颔联、颈联写诗人出蜀漫游途中的风景,景象雄浑壮阔;尾联则用(_______________)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_____)的依恋之情。(1分)
18.欣赏诗歌需要“置身诗境”,进行丰富而合理的想象,请描绘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诗的景象。(100字以内)(2分)
(五)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回答下面的问题。(3分)
19.《钱塘湖春行》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的?(2分)
20.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机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两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三、课外阅读(15分)
山房春事(其二)
【唐】岑参
梁园①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释】 ①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
2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2.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23.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白居易写的是 时的景物,欧阳修写的是 时的景物。
24.欧阳修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修辞手法:拟人、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___________。
26.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
第一阶段
1.东皋(ɡāo) 徙(xǐ)倚 驱犊(dú) 萋萋(qī) 燕(yān)然
候骑(jì) 仍怜(lián) 没(mò)马蹄
第二阶段
《野 望》
1.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他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3.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黄 鹤 楼》
4.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天里,隔着江水,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6.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7.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8.该诗不仅写景,而且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9.示例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它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示例2: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示例3:我喜欢“白云千载空悠悠”。它给人一种悠闲适意的感觉。
示例4:我喜欢“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江上烟雾迷蒙,仿佛人间仙境。
《使至塞上》
10.“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直”“圆”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深切感受,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渡荆门送别》
1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
13.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映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14.相同:两首诗都写了自己出游的经历,都展示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写景技法高明,均有名句彪炳千秋,让世人时时吟诵。两诗景物描写皆融注诗情。
不同:《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流露出了诗人孤寂的心绪。《渡荆门送别》写出了长江中游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写景灵动,情韵悠长,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流露出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以及初次远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钱塘湖春行》
15.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寺的北面到白沙堤。
16.早莺、新燕、春泥、乱花、浅草。
17.不好,因为“几处”“谁家”极言初春,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照应。
18.“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19.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0.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的漂泊在外,带来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21.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第一,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第二,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22.示例:“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这两句诗描绘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感。
23.王绩的《野望》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同样是田园诗。但其风格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而《归园田居(其三)》则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回归自然的自由与欣喜。
这两首诗在艺术上总体都是一种质朴自然的风格,但在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上却是不同的。王绩是“出走者”,落寞于曲高和寡,高蹈孤立;陶渊明是“归来者”,欣喜于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附诗: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第三阶段
一、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D项注音有误,“骑”应读jì。
2.C【解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3.A【解析】化用了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采薇的典故。
4.B【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做好本题需要对平时所学的诗歌内容了如指掌,能够对诗歌的重点词进行赏析,对诗歌的思想情感能够把握清楚。B项理解不恰当,颔联和颈联运用白描的表现手法。
5.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诗人置身大漠,展现在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再加上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柱孤烟(狼烟)在升腾。所以这里描绘的是边疆大漠中壮阔雄奇的特有景象,而不是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此项理解是错误的。故选:B。
6.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意为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蹄。结合全诗,以及“早莺”、“新燕”、“浅草”可知诗歌描绘的是初春景色,所以C项中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不当。
7.C【解析】
C项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第一幅画应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画应是“天边云霞图”。
8.示例:荆门山外, 听滔滔江声, 送万里行舟; 东皋村头, 望树树秋色, 怀惆怅情怀。
【解析】
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黄鹤楼上,看悠悠白云,结烟波乡愁”的句式结构。内容要有地名,有景,有情;且与前例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9.(1)生动,指传统诗词在声光电的背景中变得生动起来。 (2)指多元的呈现方式。 (3)B.D.F、G、H、I (4)示例:图标的上半部分为极具中国元素的弯月和彩云,下半部分为极具书法特点的“中国诗词大会”六个字。其中,“中”字作了变形处理,让我们似乎看见飘逸的诗仙李白在对月饮酒或伟大的词人苏轼在望月思亲,给人一种浓郁的诗意感。
【解析】(1)要求结合材料解读汉字,结合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一方面运用舞蹈、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这里的“活”是指借助声光电的背景中变得生动起来。(2)“热”是热度,古诗词是古老文化的积淀,《中国诗词大会》使古诗词又焕发了生机。(3)徽标不是一般的图标,往往高度凝炼,蕴涵着丰富的寓意。做此题时,需要细致观察,读懂标志的整体构思,然后用说明性的语言和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对构成要素、含义和造型特点进行介绍即可。
二、(一)10.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11.这两句表面说自己在现实中无认识之人,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实则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
10.这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11.这两句就可以这样理解了:“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了。”故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二)12.抒发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13.“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日暮怀归之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之悠长难尽)
【解析】
12.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抒发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1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三)14.(1)原因 (2)目的地
15.这两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给人以漂泊不定之感,又使人想到历史的遥远与塞外的浩阔苍凉。
16.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练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示例二: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示例三: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的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解析】
14.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15.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一语两指,贴切自然,给人以漂泊不定之感,又使人想到历史的遥远与塞外的浩阔苍凉。
1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四)17.地点 目的 拟人 故乡
18.示例: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的前行而逐渐展开,最后在广阔的原野尽头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望着广阔无际的原野,诗人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解析】
17.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尾联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8.描绘诗句的画面,要在翻译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五)19.“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或“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20.C
【解析】
19.此题解答不难,通过诗句所写的景物,水面初平:春水初涨,说明是早春。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
20.“乱花”表现了花的繁多,而不是繁花盛开。故C项错误。
三、(一)21.日暮时分,群鸦乱飞,叫声嘈杂;极目远望只有三两户人家。描绘了梁园萧条破败的景象。
22.运用拟人和反衬,写庭树不知人去尽,春天到来时依然繁花盛开,用乐景反衬哀情,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
【解析】
21.根据提示阅读诗句,抓住其中所描写的景物“日暮乱飞鸦” “萧条三两家”,从“暮”“乱飞”“萧条”这些形容性的词语来理解所写景象的特点。
22.“庭树不知”显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再者,作者写“春来还发”的自然之乐景,其实是反衬“人去尽”之“哀情”。
(二)23.早春(或“初春”) 暮春(或“晚春”“季春”)
24.(1)修辞手法:夸张 (2)表达效果: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和勃勃生机;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25.(1)喜爱钱塘湖春天的美景 (2)爱(最爱)
26.“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解析】
2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前提下,抓住关键诗句来分析描绘的季节即可。从“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可知,这是描写的早春时节;从“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诗句中,了解到这是描写的暮春时节。
24.本题考查理解修辞手法及作用。头两句写绿树繁茂,野鸟啁啾,春风轻拂,杂花乱飞,一派醉人的春光。后面写到“明日酒醒春已归”,无论如何是不可能一宿醒来“春已归”(春就悄然离去)的,因此此处用的是“夸张”。接着分析拟人和夸张的表达效果,这需要结合上下文分析,然后借助“运用什么修辞,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的答题模式组织语言。第三句用拟人,生动地表现了春色的迷人、生机盎然;第四句用夸张,表达了作者感慨春景迷人、春日短暂的心绪,写出了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问题,一定要认真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结合诗歌中的某些关键词语,即可作答。根据最后两句中的“最爱”一词可知,本诗表达的是对早春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据此可作答。
26.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通读全诗可知,诗中描写的是初春,如果改在了“处处”和“家家”,就是仲春的景色了。“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1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钱塘湖春行
第三单元
第13课 唐诗五首
白居易
新课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风光旖旎的西湖不仅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还有着山川秀丽的景色。北宋大文豪苏轼曾留下赞美西湖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么同在杭州任过职的白居易,对西湖又有什么喜爱之情呢?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美丽景色的《钱塘湖春行》,领略西湖美好的春光。
学习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背诵默写诗歌。
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领悟诗中描绘的意境;感悟作者情感,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尊重大自然。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有“诗魔”、“诗王”之称。他的诗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而为事而作”。代表长篇叙事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二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是长庆三年(823)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春天,诗人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观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于是,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律,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知识链接
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是形成于唐初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律诗。
一般说来,每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应是对偶句,字的平仄有定规。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文体知识
贾亭西( ) 早莺 ( ) 啄春泥( )
没马蹄( ) 行不足( ) 白沙堤( )
预习检查
jiǎ
yīnɡ
mò
zhuó
xínɡ
dī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整体感知
点它开始朗读
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疏通诗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很低。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很低。
首联点题,交代游踪,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疏通诗意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形容数量少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 啄春泥。
向阳的树
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
取、衔
颔联:写禽鸟的活动。从静到动,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 “几处”说明早莺还少,“谁家”说明燕子始归还未筑巢,体现初春的特点。“争”“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阳的树,春燕啄泥筑巢的动态场景图,展示了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
疏通诗意
繁多而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逐渐,慢慢地
想要
刚刚
淹没,盖住
颔联:写俯视所见西湖初春植物的情态。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乱”写出了花的繁多。“浅”写出了小草刚刚长出嫩芽的情态,突出了初春的生机盎然。“渐欲”“才能” 富有动态,写出了乱花、浅草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景象,突出早春的景物特点。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疏通诗意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不够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湖东”点明行踪,呼应首联。“最爱”,表达作者对钱塘湖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西湖美景之中。
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赏物象(描绘了什么景物?)
抓特点(怎么描绘的?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
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修辞。如形象、生动等)
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古诗赏析方法
合作探究
1、本诗题目为《钱塘湖春行》,“行”是文眼,请找出作者的 “行(游)踪”。
孤山寺北
贾亭西
湖东
白沙堤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本首诗描写的是早春的景象。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
3、“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西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
“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
合作探究
4、文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几处”和“谁家”能不能换成“处处”和“家家” ,为什么?
不可以。
“几处”说明早莺尚少,“谁家”犹言某家,“啄春泥”说的是刚刚开始筑巢,新燕不多。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莺燕不多,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的描绘出来了,使人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几处”“谁家”既突出早春,又富有情趣。如改为“处处”和“家家”,则不能突出“早春”的特征。
合作探究
5、尾联中有一个字说明了他的感情
“爱”
6、作者最喜爱的是不是刚才看到的景物
不是。最喜爱--白沙提。
诗人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再到白沙提,最流连忘返的就是“白沙堤”,写到这,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白沙提有什么好 “白沙堤”到底怎样美,我们不知道,作者也不再写,留下含蓄的结尾让我们去回味和想象,这也是诗歌的精妙之处。
合作探究
7、结合本诗,说说诗人是如何通过“行”来描绘西湖的美丽景色的。
这首诗以“行”为线索,截取了孤山寺北至白沙堤这一段路途中的风景来写。开头写的“水面初平”是诗人在孤山寺北所见之景,中间写旅程中所见的动植物,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诗人又以“最爱”为感情线,一路上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饱览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最后,诗人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荫底下驻足停留,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西湖春景的热爱之情。
写作特色
1.用词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准确、具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描绘和渲染。如用“早莺”“暖树”“新燕”“浅草”等特定的词语来突出早春的特征,用词恰当准确;又如“几处”“谁家”等词的使用极有分寸,表明诗人所写之景并非花草茂盛的晚春,而是春意微露的早春风光。
2.语言平易自然,善于选取和描绘景物。
诗歌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途中展开景物描写,从孤山寺写到贾亭,又写到湖东白沙堤,诗人的足迹遍及大半个西湖。但在描绘中诗人却只选取了几种典型的景物,便将西湖春景写活了,可谓独具匠心。
文章主旨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对湖水、白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色彩明丽、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的愉悦之情和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1.西湖是我国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驰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历代文人咏赞西湖的诗文很多,你们能举出一些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东坡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拓展延伸
2.如果你是一位小导游,请结合《钱塘湖春行》用自己的语言向游人介绍西湖的美景。
参考: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欢迎来到钱塘湖畔。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孤山寺的北面,前方不远处立在水边的亭子就是贾亭。春雨刚过,大家看,淡淡的云气同湖面上的微微荡漾的水波连成了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这水真清啊,跟镜子一样呢。大家再听,不远处是谁在唱歌?原来是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歌唱家们,在嬉戏追逐,正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去。哇,还有几只新来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呢,它们干嘛呢?看,正忙着衔泥筑巢呢。大家看到路边的繁花了吗?东一簇,西一丛,真是让人眼花缭乱。这小草真可爱,嫩嫩的,绿绿的,一定是刚钻出来的吧。大家现在可以在草地上尽情玩耍,享受一下春天的美好。不知不觉我们到湖东了,这里绿杨成荫,真美啊,再看这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我们留连忘返了。
拓展延伸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 ”终,以
“ ”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2.从鸟儿的活动中,描绘春的活力和万物复苏的春意的诗句是:
, 。
3.诗中勾画出湖上早春轮廓的诗是: , 。
4.生动勾画出春天原野欣欣向荣画面的诗句是: , 。
5.全诗最能体现“春行”这一主题的句子是: , 。
6.在《钱塘湖春行》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动物迎春的句子是 ,
。表现春天花草茂盛的句子是 ,
。
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课堂检测
7.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课堂检测
D
课堂检测
C
8.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课堂检测
9.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C
课堂检测
10.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D
板书设计
首联:地点时令
颈联:绘春景
颈联:绘春景
尾联:抒真情
—最爱、行不足
钱塘湖春行
寺北亭西
水平云低
莺争暖树
燕啄春泥
乱花迷眼
浅草没蹄
由衷喜悦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