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5 13:0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水小品
1.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2.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3.学习如何写写景文。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反复诵读,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
全、都
消散
将要
坠落
竞相、争相
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 境界,这里指人间
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合作探究
一、 勾画重点字词,分析《答谢中书书》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作者动用了哪些感官?从哪些角度写的?填写下表。
景物 特征 动用感官 描写角度
景物 特征 动用感官 描写角度
山 高 视觉 仰视(静)形状
水 清 视觉 俯视(静)
石壁 色彩斑斓 视觉 平视(静)色彩
竹林 四季青翠 视觉
晨雾 快要消失 视觉 动 不同时段
猿鸟 杂乱鸣叫 听觉 动
夕阳 即将坠落 视觉 动
鱼 争相跳跃 视觉 动
作者笔下“景”: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景物非常秀美
山高水净
绚烂多彩
充满无限生机
合作探究
二、 勾画词句,分析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补充:谢灵运,出身高门,容貌出众,可至高位而多次归隐田园、畅游山泽,这一切都使他成为六朝文人心目中“雅好自然”的典范。另外,他长于赋诗,将自然美景引入诗歌创作,细致描摹,开创了一代诗风,堪称山水诗的宗匠。
陶弘景,南朝人,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去官隐居茅山,人称“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
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遗
言外之意:
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与友人品赏山水,谈诗论文,是古人一大雅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比肩。
作者胸中“情”:
沉醉山水的愉悦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
拓展迁移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对你写写景文有什么启示?
一、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1.动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2.采用各种角度——俯视、仰视、近观、远望、静态、动态或者不同时段中的不同形态。
二、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情感
如何写写景文:
作 业
A层同学:仿照《答谢中书书》这篇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以“校园一景”为题写一个片段。300字以内。
B层同学:发挥想象,将《答谢中书书》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并批注描写景物的方法。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游记,就是将旅途的所见所闻所感描述下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文体。
读准字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柏( )
jiě
zǎoxìng
suì
qǐn
bǎi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想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单扇门
高兴的样子。
adj+然:……样子
我解开衣服,想要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便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考虑
想到
……的人
共同一起
院子里
于是,就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睡觉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遂[suì]
1. 顺心;称意: ~心。~愿。
2. 成功:百事乃~。阴谋未~。
3. (文言连词)于是、就: 书既发,~举兵。
遂[suí]
用于“半身不遂”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形容水的澄澈
水生植物
交错纵横
大概是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菜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整体感知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填写下列表格。
时间
原因
人物
地点
事件
心情
时间 十月十二日夜
原因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人物 “我”和贬官之人张怀民
地点 黄州承天寺
事件 庭院赏月(?)
心情 ?
承天寺夜游
合作探究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清澈透明
竹柏倒影—藻荇 交错纵横
比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用比喻手法//。将月光比作积水,写出月光的的清澈透明;将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写出竹柏倒影的交错纵横//。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表达了作者彼时复杂的心境——???//。
2.苏轼那天是怀着怎样的心境来赏月的?请结合语句具体分析。
合作探究
愉悦:欣然起行
孤独:念无与为乐者
沉醉:月色迷人
悠闲: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写作背景:
宋神宗在位之时,任用王安石变法。苏轼见到新法对百姓的损害,于是上书反对新法,被迫离京。后任杭州通判,在杭州呆了三年,先后调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这样大概持续了十年,苏轼遭遇了人生第一次祸事。
元丰二年,李定等人故意扭曲他的诗句,苏轼到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做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史称“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降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于城南承天寺。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2.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闲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3.既含有自嘲、自我安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贪夜闲游赏月;
4.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 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面对逝去的青春,他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坎坷人生 乐观旷达胸襟
全文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
记叙
描写
抒情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感慨
人生的感慨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作 业
一次平凡的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言难尽的苏轼。他带着满身的伤痛,被抛弃在穷乡僻壤的黄州,但他照样笑看大自然的清风雨露,笑谈人世间的赏心乐事。但苏轼也是一个凡人,他有七情六欲,懂悲欢离合,只是他能做到把痛苦深掩在内心,以快乐面对苦难,这就是他的不凡之处,也是他传扬给后人永恒的精神力量。
请发挥想象,将《记承天寺夜游》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可增补人物行动、心理、语言等描写。
短文两篇对比阅读
一、再次诵读原文,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
《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二、两篇短文,均为写景散文,比较两篇短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欣赏美景需要有“值得与言”的朋友
不同点: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三、比较两篇文章的写作思路。
《答谢中书书》:
1.议论:以感慨发端,为总起;
2.描写:具体描绘景物,写总体风貌,写四时、朝夕景物之不同,层次清晰;
3.抒情议论:以赞美和感慨收束。
《记承天寺夜游》:
1.先叙事: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
2.再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3.最后议论点题。
周末作业
1.短文两篇练习册并订正
2.片段写作,二选一
(1)发挥想象,将《答谢中书书》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并批注描写景物的方法。
(2)请发挥想象,将《记承天寺夜游》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可增补人物行动、心理、语言等描写。
3.《与朱元思书》三行翻译,并背诵,周一过关。
4.《红星照耀中国》前两篇,并完成学程,周一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