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作者介绍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解题
答谢中书书
酬答,回复
信
谢征,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文体介绍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写作背景
1. 读一读:
根据注释和字典正音,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 译一译:
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查一查:
了解陶弘景、谢灵运、谢中书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预习任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
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
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朗读课文
骈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_________。
高峰/入云,__________。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_________。
晓雾/将歇,___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____。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______________。
理解文意
重点句子翻译。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描写了哪些景物?
内容探究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仰视、静景
俯视、动景
平视、静景
视觉、静景
听觉、动景
视觉、静景
视觉、动景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配合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
观察角度:俯仰结合
视觉冲击:色彩搭配
时间跨度:晨昏变化
景物状态:动景结合
写景方法
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描摹景物的呢?
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研读赏析:
本文写景语言凝练,一句一景,吟诵这样的句子,会让我们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呢?又有哪几句能勾起同学们无尽的遐想呢?请发挥想象,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或者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个字或者词与大家分享。
“乱”表现出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的美。“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勃勃生机的景象。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竞”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鱼儿的数量之多和活泼,增加了愉悦的气氛。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是以哪个字统领全文的?又用哪几句话表达自己感受?结尾句的作用。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作用:“以“实是欲界之仙都”总结前文,再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来证实文首“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之说。这样首尾呼应,使得叙事、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浑然天成,不愧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感悟情怀
文章在结尾有什么言外之意?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
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
想家。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他承袭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弃官归隐
山中宰相
文章的结尾有什么言外之意?
1、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了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
2、自谢灵运后,不再有人“与其奇”,惋惜世人对自然山水的无动于衷。
3、“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个“与其奇者”,
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待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拓展延伸
展开想象,穿越时空,你认为陶弘景会以谁为知己?
陶渊明《饮酒》
周敦颐《爱莲说》
柳宗元《小石潭记》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陶弘景淡泊宁静
欲界也有仙都
陶渊明悠闲自在
人境陡生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