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初二语文人教部编版新课预习《美丽的颜色》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21秋 攸县期末)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这个时期里,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领域_____住了。
②他们就在黑板前谈话,这种谈话给人留下了_____的记忆。
③她_____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
A.迷惑 清晰 谨小慎微
B.吸引 清晰 小心翼翼
C.迷惑 深刻 小心翼翼
D.吸引 深刻 谨小慎微
2.(2021秋 潍城区期中)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居里夫妇能够集中精力用将近四年的时间提取镭,实在难能可贵。我们也要有用心专一的精神,一事当前,_________,执着一点,方能水滴石穿。用心专一的人,就是在用心________光阴这棵美丽的树,等待树上开花结果,_______自己享受不到自己苦心经营的树上的果实,________总有人能享用到。这就是人生境界的美好。
A.目不斜视 浇灌 也许 但
B.心无旁骛 浇灌 也许 但
C.心无旁骛 灌溉 因为 所以
D.目不斜视 灌溉 因为 所以
3.(2020秋 重庆月考)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窒息(zhì) 炽热(zhì) 简陋(lòu)
B.沥青(lì) 吹嘘(xū) 轮廓(guō)
C.咽喉(yàn) 踱步(duó) 铀矿(yóu)
D.酸渍(zì) 钥匙(shi) 猝然(cù)
4.(2020秋 重庆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小心翼翼地走向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
B.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C.居里夫人是一个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
D.“美丽的颜色”指居里夫人热爱科学、不懈追求、不与世无争的态度和精神。
5.(2019秋 平邑县期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居里夫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B.冬天的济南,是一个温暖、响晴的季节。
C.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上学语文。
D.当山林中的老枫树伸开它依然绿着的手掌时,令我想起大慈大悲的千手观音。
6.(2019 黄石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把北山建设成省级森林公园,是当地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
B.发电站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应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C.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
D.街道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法制教育,防止青少年不违法犯法。
7.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炼制(liàn) 炽热(zhì) 骤雨(zhòu) 猝至(cù)
B.窒息(zhì) 吹嘘(xū) 领域(yù) 镭(léi)
C.搅动(jiǎo) 简陋(lòu) 闪耀(yào) 钋(pō)
D.熔化(róng) 沸腾(téng) 清晰(xī) 踱着(duó)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喜欢妈妈用和颜悦色的态度跟我说话。
B.我小心翼翼地走进屋里,结果还是被妈妈发现了。
C.上次的登山路线非常难走,把大家弄得筋疲力尽。
D.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9.“一条围巾的价钱由六元降为两元”,如改为下列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来一条围巾卖六元,现在价钱降低了两倍。
B.原来一条围巾卖六元,现在价钱降低了三分之二。
C.原来一条围巾卖六元,现在价钱降低到原来的三分之二。
D.原来一条围巾卖六元,现在价钱降低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倍。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提取主干是“材料迷住他们”。
B.“失掉”是动词,“柔情”是名词。
C.“这个”是代词,“是”是副词。
D.“比埃尔和玛丽”是并列短语,“迷住了他们”是动宾短语。
二.填空题(共1小题)
1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他们(liàn) 制沥青铀矿的设备极其简(lòu) 。
(2)玛丽从前很天真地预料沥青铀矿的残(zhā) 里有含有百分之一的(léi) 。
(3)在我们十分可怜的棚屋里(lǒng)(zhào) 着极大的宁静。
(4)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lǐng)(yù) 吸引住了。
三.基础知识(共4小题)
12.请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温室。( )
(2)他们到了娄蒙路,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 )
(3)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 )
13.修改病句。
(1)仔细地端详着老师,发觉他老多了。
(2)记者又到学校采访了许多王老师的事迹。
14.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吹xū
骤 雨
沸 腾
轮kuò
chì 热
踱
yíng 光
精pí 力尽
15.请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若是下雨,雨水就以一种令人厌烦的轻柔声音,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落在工作台上,落在这两个物理学家标上记号永远不放仪器的地方。
(2)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
(3)这种谈话给人留下了清晰的记忆,因为它们是科学兴趣和工作热情的一种提神剂……
四.综合读写(共1小题)
16.(2021 广饶县二模)请根据下面的材料,补写对联。
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200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赤胆忠心,殚精竭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推动了我国的“深探”(地球深层探测)事业,用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研发实现弯道超车,完成了跨代飞跃,书写了在地球深层探测领域的传奇,展示了归国科学家至诚报国的风采。2017年1月,他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
上联:忆往昔,邓稼先鞠躬尽瘁“两弹”扬国威
下联:
17.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举:A、提出; B、推选; C、全; D、往上托;往上伸。
举世闻名 选举 举例说明 举目远眺
五.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
18.(2022春 睢宁县月考)文言文阅读。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仿佛若有光
②悉如外人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④自恨不如远甚也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 见四野禾油油然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余顾而慕之
C.其中往来种作 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为此家之中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需停顿一次)
①其 中 往 来 种 作
②其 丈 夫 方 担 粪 灌 园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社会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19.(2021春 怀安县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哂: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
(1)用“/”为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使 民 衣 食 有 余 则 自 不 为 盗 安 用 重 法 邪?
(2)解释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
①便要还家
②率妻子邑人
③遂与外人间隔
④不足为外人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外户不闭。
(4)唐太宗认为百姓沦为盗贼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0.(2021春 安阳县月考)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记》)
(二)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 檀弓下》)
【注】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舍屋舍俨然 不舍昼夜
B.闻村中闻有此人 军中闻将军令
C.率率妻子邑人此绝境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辞停数日,辞去 蒙辞以军中多务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语段(一)“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后,桃花中的人“皆叹惋”,你认为他们因何而叹惋?
(4)语段(一)中的桃花中的人和语段(二)中的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2022年新初二语文人教部编版新课预习《美丽的颜色》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21秋 攸县期末)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这个时期里,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领域_____住了。
②他们就在黑板前谈话,这种谈话给人留下了_____的记忆。
③她_____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
A.迷惑 清晰 谨小慎微
B.吸引 清晰 小心翼翼
C.迷惑 深刻 小心翼翼
D.吸引 深刻 谨小慎微
【考点】词义辨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解答】①迷惑:.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吸引:把事物或别人的注意力引到自己方面来。根据“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领域”的提示,选“吸引”恰当,排除AC。
②清晰:指形象清楚、明朗。
深刻:指透彻、深入。根据“记忆”的提示,选“清晰”恰当。排除D。
故选:B。
【点评】分辨一组近义词,并把它们分别填进不同的句子里面。这样的题目先做有把握的,然后再区分剩下的词语和句子,把词语填进句子里面多读几遍,看看到底怎么填才合适。
2.(2021秋 潍城区期中)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居里夫妇能够集中精力用将近四年的时间提取镭,实在难能可贵。我们也要有用心专一的精神,一事当前,_________,执着一点,方能水滴石穿。用心专一的人,就是在用心________光阴这棵美丽的树,等待树上开花结果,_______自己享受不到自己苦心经营的树上的果实,________总有人能享用到。这就是人生境界的美好。
A.目不斜视 浇灌 也许 但
B.心无旁骛 浇灌 也许 但
C.心无旁骛 灌溉 因为 所以
D.目不斜视 灌溉 因为 所以
【考点】词义辨析.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解答】目不斜视:眼睛不偷看旁边。 比喻为人行止端方。也形容只朝一个方向看。
心无旁骛: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更能恰当形容居里夫人用心专一的精神。
浇灌:指浇水,灌溉灌溉,比喻付出心血的意思。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地里。结合语境分析选B。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要从词义及语境两个方面辨析。
3.(2020秋 重庆月考)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窒息(zhì) 炽热(zhì) 简陋(lòu)
B.沥青(lì) 吹嘘(xū) 轮廓(guō)
C.咽喉(yàn) 踱步(duó) 铀矿(yóu)
D.酸渍(zì) 钥匙(shi) 猝然(cù)
【考点】易误读常见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字音问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解答】A.有误,“炽热”的“炽”应读作“chì”;
B.有误,“轮廓”的“廓”应读作“kuò”;
C.有误,“咽喉”的“咽”应读作“yān”;
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平时善于积累,对于易错的字要善于总结,可以专门建立一个错题本,这样就能防止自己出错。
4.(2020秋 重庆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小心翼翼地走向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
B.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C.居里夫人是一个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
D.“美丽的颜色”指居里夫人热爱科学、不懈追求、不与世无争的态度和精神。
【考点】成语.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正确使用,要从成语的意思、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角度考虑,同时结合语境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
【解答】A.使用正确,小心翼翼:恭敬谨慎的样子。原形容恭敬严肃的样子,后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符合语境。
B.使用正确,和颜悦色:和蔼喜悦的神色;和蔼可亲的面色。符合语境。
C.使用正确,持之以恒:持续不间断,老是那么一股劲地进行。符合语境。
D.使用有误,与世无争:不跟社会上的人发生争执。不符合语境。
故选:D。
【点评】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成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5.(2019秋 平邑县期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居里夫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B.冬天的济南,是一个温暖、响晴的季节。
C.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上学语文。
D.当山林中的老枫树伸开它依然绿着的手掌时,令我想起大慈大悲的千手观音。
【考点】病句辨析与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和修改,掌握常见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前后矛盾、表意不明、语义赘余等。注意仔细阅读原句,凭语感找出病因,看语句是否通顺,前后是否搭配,语序是否合理等,然后修改。如果凭语感找不出来,可以压缩句子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
【解答】A.搭配不当,“精神和品质”不是“榜样”,删去“榜样”;
B.搭配不当,“济南”不是“季节”,改为“济南的冬天”;
C.表述正确;
D.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去“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6.(2019 黄石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把北山建设成省级森林公园,是当地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
B.发电站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应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C.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
D.街道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法制教育,防止青少年不违法犯法。
【考点】病句辨析与修改.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
【解答】A、没有语病;
B、语意不明,句中“发电量不能输送”;
C、语序混乱,成分残缺,“应先引导后发展”,再加上“等方面”;
D、语意不明,可掉“不”字。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可结合病句类型,细读句段后辨析。
7.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炼制(liàn) 炽热(zhì) 骤雨(zhòu) 猝至(cù)
B.窒息(zhì) 吹嘘(xū) 领域(yù) 镭(léi)
C.搅动(jiǎo) 简陋(lòu) 闪耀(yào) 钋(pō)
D.熔化(róng) 沸腾(téng) 清晰(xī) 踱着(duó)
【考点】易误读常见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字音问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解答】A.有误,“炽热”的“炽”应读作“chì”;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做好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喜欢妈妈用和颜悦色的态度跟我说话。
B.我小心翼翼地走进屋里,结果还是被妈妈发现了。
C.上次的登山路线非常难走,把大家弄得筋疲力尽。
D.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考点】成语.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BC.正确;
D.有误,洗心革面: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悔改。对象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9.“一条围巾的价钱由六元降为两元”,如改为下列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来一条围巾卖六元,现在价钱降低了两倍。
B.原来一条围巾卖六元,现在价钱降低了三分之二。
C.原来一条围巾卖六元,现在价钱降低到原来的三分之二。
D.原来一条围巾卖六元,现在价钱降低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倍。
【考点】补写 改写句子.
【分析】本道题考查句子的改写,要注意根据要求作答,注意语序的调整等等。
【解答】A.降价不能用倍数表示;
B.正确;
C.“降低到原来的三分之二”应是四元。
D.降价不能用倍数表示。
故选:B。
【点评】注意强调某事物的基本方法,也就是要把要强调的成分提前,注意语序。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提取主干是“材料迷住他们”。
B.“失掉”是动词,“柔情”是名词。
C.“这个”是代词,“是”是副词。
D.“比埃尔和玛丽”是并列短语,“迷住了他们”是动宾短语。
【考点】提取句子主干;词性.
【分析】本题考查语法知识。结合知识积累作答即可。
【解答】ABD.正确;
C.错误,“是”是判断动词。
故选:C。
【点评】积累语法知识需要平时下功夫。
二.填空题(共1小题)
1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他们(liàn) 炼 制沥青铀矿的设备极其简(lòu) 陋 。
(2)玛丽从前很天真地预料沥青铀矿的残(zhā) 渣 里有含有百分之一的(léi) 镭 。
(3)在我们十分可怜的棚屋里(lǒng)(zhào) 笼罩 着极大的宁静。
(4)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lǐng)(yù) 领域 吸引住了。
【考点】根据拼音写字词.
【分析】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难度不大。
【解答】(1)炼 陋;
(2)渣 镭;
(3)笼罩;
(4)领域。
【点评】考查考生对课本内出现的常用重点生字词的准确识读能力以及对形近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识辨能力,难度不大。
三.基础知识(共4小题)
12.请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温室。( 环境描写 )
(2)他们到了娄蒙路,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 动作描写 )
(3)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神态描写 )( 语言描写 )
【考点】描写方法.
【分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辨别。解答此题要了解描写的常用方法,结合句子内容来分析辨别即可。
【解答】(1)“夏天”“棚屋里面燥热得像温室”是对环境进行描写。
(2)“到”“穿”“插”是对人物的动作进行描写。
(3)“和颜悦色”是人物的神态,“我不知道……”是人物的语言。
答案:
(1)环境描写
(2)动作描写
(3)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点评】人物描写的方法:
①肖像描写:分为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通过对容貌、神情、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③语言描写:是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来表现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④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13.修改病句。
(1)仔细地端详着老师,发觉他老多了。
(2)记者又到学校采访了许多王老师的事迹。
【考点】病句辨析与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解答】(1)成分残缺,句子前面缺主语,我仔细地端详着老师,发觉他老多了。
(2)语序不当,“许多”硬放在“王老师”之后,记者又到学校采访了王老师的许多事迹。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
14.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吹xū 嘘
骤 zhòu 雨
沸 fèi 腾
轮kuò 廓
chì 炽 热
踱 duó
yíng 荧 光
精pí 疲 力尽
【考点】根据拼音写字词;注音.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解答】嘘,zhòu,fèi,廓,炽,duó,荧,疲
【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平时善于积累,对于易错的字要善于总结,可以专门建立一个错题本,这样就能防止自己出错。
15.请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若是下雨,雨水就以一种令人厌烦的轻柔声音,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落在工作台上,落在这两个物理学家标上记号永远不放仪器的地方。 排比
(2)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 拟人
(3)这种谈话给人留下了清晰的记忆,因为它们是科学兴趣和工作热情的一种提神剂…… 比喻
【考点】修辞手法及运用.
【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别。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等。解答此题,根据修辞手法的特点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作出准确辨别即可。
【解答】(1)“落在……”三个分句结构相似、内容相关构成了排比修辞;
(2)“神秘性”“希望”“认识”是把镭当做人来写,运用了拟人修辞;
(3)这个句子把“谈话”比作“提神剂”,运用了比喻修辞。
答案:
(1)排比
(2)拟人
(3)比喻
【点评】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自己已有的修辞知识储备,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作出准确辨析,然后作答即可。
四.综合读写(共1小题)
16.(2021 广饶县二模)请根据下面的材料,补写对联。
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200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赤胆忠心,殚精竭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推动了我国的“深探”(地球深层探测)事业,用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研发实现弯道超车,完成了跨代飞跃,书写了在地球深层探测领域的传奇,展示了归国科学家至诚报国的风采。2017年1月,他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
上联:忆往昔,邓稼先鞠躬尽瘁“两弹”扬国威
下联: 看今朝,黄大年殚精竭虑“深探”写传奇。
【考点】对联.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解答】根据上联“忆往昔”,结合材料“2009年”,下联对“看今朝”;根据材料内容,黄大年殚精竭虑,使我国的“深探”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以根据上联的特点概括为“黄大年殚精竭虑“深探”写传奇”。
答案:
看今朝,黄大年殚精竭虑“深探”写传奇。
【点评】对联的基本要求: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17.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举:A、提出; B、推选; C、全; D、往上托;往上伸。
举世闻名 C 选举 B 举例说明 A 举目远眺 D
【考点】字词的含义.
【分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辨析。
【解答】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举,全,故选:C。
选举:选取任用贤才。举,推选,故选:B。
举例:举出例子。举,举出,故选:A。
举目远眺:举目,就是抬起眼睛(看)。眺望,就是从高处往远处望。举目眺望就是抬起眼睛从高处往远处望的之意。.举,往上托;往上伸。故选:D。
答案:
C;B;A;D。
【点评】完成此题要结合语境,不明的可以查字典解决。
五.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
18.(2022春 睢宁县月考)文言文阅读。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仿佛若有光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②悉如外人 全,都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正,正在
④自恨不如远甚也 遗憾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A.屋舍俨然 见四野禾油油然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余顾而慕之
C.其中往来种作 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为此家之中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需停顿一次)
①其 中 往 来 种 作
②其 丈 夫 方 担 粪 灌 园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社会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考点】课内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比较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
(甲)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乙)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四周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在挑大粪浇灌园子,女主人从井里打水洗衣。门口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们嬉戏欢笑,鸡呜狗叫。我看着他们,心里非常羡慕,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己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②句意: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悉:全,都;
③句意:这家男主人正在挑大粪浇灌园子。方:正,正在;
④句意:我自己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恨:遗憾。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相同,形容词后缀,都表示“……的样子”。
B.不同,代词,这/代词,指他们。
C.不同,代词,指桃花源/代词,这家。
D.不同,介词,对、向/和“以”连用,“以为”,动词,认为。
故选:A。
(3)本题考查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应在了解句子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结构划分。
①句意思是“在这里面(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动”正确划分:其中/往来种作。
②句意思是“这家男主人正在担粪给园子施肥”正确划分:其丈夫/方担粪灌。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黄发,老;垂髫,小孩。句意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②中重点词语有:俱,都;耘,耕耘。句意为: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5)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相似,都是古人心中的理想社会图景。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回答即可。
答案:
(1)①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②全,都;③正,正在;④遗憾。
(2)A
(3)①其中/往来种作。
②其丈夫/方担粪灌。
(4)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5)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富足,自得其乐。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9.(2021春 怀安县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哂: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
(1)用“/”为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使 民 衣 食 有 余 则 自 不 为 盗 安 用 重 法 邪?
(2)解释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
①便要还家 同“邀”,邀请
②率妻子邑人 妻子儿女
③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就
④不足为外人道 不值得,不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外户不闭。
(4)唐太宗认为百姓沦为盗贼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考点】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
【甲】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它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于是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唐太宗)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对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于实际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该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故断为:使 民 衣 食 有 余/则 自 不 为 盗/安 用 重 法 邪?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要:同“邀”,邀请。
②句意:率领妻儿乡邻们。妻子:妻子儿女。
③句意:于是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遂:于是,就。
④句意: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不足:不值得,不必。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为,向。具,详细。句意: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②重点词:外户,大门。闭,关闭。句意:(百姓夜间睡觉)不关大门。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由“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可知,百姓为盗的原因是: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
答案:
(1)使 民 衣 食 有 余/则 自 不 为 盗/安 用 重 法 邪?
(2)①同“邀”,邀请;②妻子儿女;③于是,就;④不值得,不必。
(3)①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②(百姓夜间睡觉)不关大门。
(4)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20.(2021春 安阳县月考)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记》)
(二)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 檀弓下》)
【注】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舍屋舍俨然 不舍昼夜
B.闻村中闻有此人 军中闻将军令
C.率率妻子邑人此绝境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辞停数日,辞去 蒙辞以军中多务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语段(一)“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后,桃花中的人“皆叹惋”,你认为他们因何而叹惋?
(4)语段(一)中的桃花中的人和语段(二)中的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考点】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
(一)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二)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子路)说:“听您的哭声,真像是一再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解答】(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A.房屋/停留;
B.听说/听从;
C.都是率领,带领的意思;
D.告别/推托
故选:C。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及常用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字词的理解: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可以互相听到鸡鸣声和狗吠声。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需要结合前后文的具体内容加以作答。从“先世避秦时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知桃花源以外的人经历了太多的朝代,更尝尽了战乱带来的灾难,而桃花源中的人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远离战争、灾难。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为桃源外的朝代变迁、百姓因战乱所受的苦难而叹惋。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根据文意找到相关句子,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见桃花源中环境优美,没有战乱和苛捐杂税,人们能够安居乐业。从“苛政猛于虎也”一句可知泰山妇人不愿下山,是因为这里苛捐杂税比老虎更可怕。
答案:
(1)C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可以互相听到鸡鸣声和狗吠声。
(3)桃花中的人为桃花外世道的变迁、百姓生活的苦难以及战乱不断而叹惋。
(4)桃花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虽然泰山妇人的公公、丈夫、儿子都死于虎口,但是她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
【点评】“为”的用法:
1.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表目的:~了。~何。
3.对,向:不足~外人道。
4.帮助,卫护。
考点卡片
1.易误读常见字
【考点讲解】
易误读的常见字主要包括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平时学习时要注意读准字音,了解字义,并做到准确书写。
【方法技巧】
1、多音字﹣﹣根据字意定音
详见考点“多音字”考点卡片
2、形近字﹣﹣仔细辨认字形
形近字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但含义不同的字。误读形近字,大多是因为没有看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如:“亨”与“享”、“概”与“慨”、“刺”与“剌”等。
3、形声字﹣﹣谨防声旁误导
形声字由声旁与形旁两部分组成,声旁是表声的,但由于古今字音的差异,现代汉语中,有很多形声字都不能按声旁来确定读音了。如:“忏”读chàn,不能按照其声旁“千”读qiān。
2.注音
【考点讲解】
注音题多考查多音多义字、形声字、生僻字、习惯性误读字和一些常用字。其中以形声字最多,其次是生僻字和多音多义字。
【方法技巧】
给汉字注音,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要读准字音,能结合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生僻字的读音要加强记忆,准确把握多音字和形近字的用法。如“点缀”中的“缀”和“辍”“啜”“掇”等字相似,但读音完全不同;“鲜为人知”中的“鲜”是多音字,其读音有两个,即xiān和xiǎn,在这里读作xiǎn,如果平时善于积累,那么做题时就容易得多。
3.根据拼音写字词
【考点讲解】
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能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方法技巧】
1、通过意义辨别字形
明白字意是明辨字形的关键。如“脉搏”的“搏”是“搏动、跳动”的意思,常与“博”字相混淆;掌握了“搏”的意思,就能准确地辨别出字形了。
2、通过形旁推断字意
从形声字的形旁入手,可以推断出字的大致意思,就能判断该字在该词或语境中运用得是否正确,从而辨别字的正误。如“沤”的形旁提醒我们这个词与“水”有关,那么用在“沤歌英雄”中很显然是错误的,应改为“讴”。
3、通过索源辨别字形
有些词中的字是由当初该词形成时的特定意义所决定的,因此,探索这个词的本义,就能准确地记住该词,如:“墨守成规”讲述的是墨子的故事,那么“墨”就不会错写为“默”。
4、通过记忆强化字形
对于书本中出现的一些生僻字,特别是古文中出现的这类字词,则要通过多读、多写来加深印象,强化记忆,以求在考试中能正确书写。
4.词性
【考点讲解】
一、考查形式
多以填空、选择或判断的形式考查。
二、知识点讲解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一)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
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①基数:一、二、百、千、万、亿
②序数:第一、第二、第三
③分数:十分之一、百分之二十
④倍数:一倍、十倍、百倍
⑤概数:几(个)、十来(个)、一百上下
(五)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六)代词
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种性状、数量、程度、动作等。它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别人、大家、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 你们自己 大家自己);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 谁 什么 哪(问人或事物) 哪儿(问处所) 那里 几多(问数量) 多 多么(问程度) 怎么 怎样 怎么样(问性质状态)什么 怎样 什么样(问方式行动);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 这 那 (指人或事物)这儿 这里 那儿 那里 (指处所) 这会儿 那会儿(指时间) 这么 这样 这么样 那么 那样 那么样(指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 这些 那些 这么些 那么些(指数量) 每 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 某 另 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七)副词
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
如“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 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
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
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八)介词
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九)连词
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
如“和、及、或者、或、又、既”。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十)助词
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
一类是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
一类是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
(十一)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
如:“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十二)拟声词
这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呼啦啦”。
【规律总结】
判断词性的方法:
1、根据词语的意思,依据不同词性的定义来判断。
2、如果是判断句子或短语中某个词语的词性,可以根据这个词语在句子充当的成分或修饰的词语来判断。
5.字词的含义
【考点讲解】
一、知识点讲解
品析字词的含义有两种情况,一是单独字词的意思,一是句子中某个字词的含义。
【规律总结】
理解单独字词的意思时,可借助工具书作答,也可根据词语中每个字的意思探究整个词语的意思。理解句子中某个字词的含义时,可借助句子的语境具体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6.词义辨析
【考点讲解】
一、知识点讲解
词义辨析的考查多为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需要正确分析待选词语的异同,然后根据语境进行选择即可。
【规律总结】
作答词义辨析类题目,首先要分析待选词语的异同,包括意思的不同,情感色彩的不同,表达效果的不同等,然后结合句子的具体语境即可作出选择。
7.成语
【知识点讲解】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规律总结】
中考中对成语的考查一般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多为要求学生根据语境判断指定成语的使用是否恰当。作答时,需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即可。一般会有两种情况,一为色彩不当,二为语义不当。
8.提取句子主干
【考点讲解】
句子如同一棵树,有主干,也有枝叶。句子的主干和是相对于各种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作用而言的。主语、谓语和宾语是一个句子的主干,而定语、状语和补语则对主干起修饰、限制和补充的作用。所以一个句子,把定语、状语和补语逐层的压缩后,剩下的部分就是句子的主干。
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这个主谓句,压缩掉定语“统筹”“一种”“安排工作进程”“数学”之后,剩下的部分“方法是方法”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方法技巧】
1、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
(1)提取中心语法
找主干时,先找出主语、谓语的中心语。如果有宾语,再把宾语的中心语找出来,这三者组成的句子便是句子的主干。
例如: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
“沙地”是主语中心语,“刺痛”是谓语中心语,“心”是宾语中心语,把三个中心语连起来,“沙地刺痛心”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2)压缩枝叶法
找主干时,如果一步一步地逐层将“枝叶”压缩,最后剩下的就是句子的主干。这种方法适合于带多项定语、状语和补语的句子。
例如: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
第一步先压缩定语“蠢笨”,状语“胆怯”,补语“悬崖”;第二步再压缩准状语“把肥胖的身体”,补语“底下”,背剩下的部分“企鹅躲藏”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2、提取主干应注意的问题
(1)宾语一定要保留在主干中
宾语和动词谓语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果把宾语也给压缩掉,那么句子的结构就不完整了,表达的意思就会与原句发生变化。
例如:张老师的数学课有各种各样的乐趣。
如果把宾语“乐趣”也给压缩掉,主干就成了“数学课有”,有什么呢?答案是丰富多样的,结构不完整,与原句的意思也完全不同。
(2)原句中的否定词要保留在主干中
提取句子主干时,如果谓语中心语前有否定副词“不”“无”“没有”等,一定要把否定副词保留在句子的主干中,否则主干的意思就会和原句意思完全相反。
例如:每一个共产党员都不要忘记自己肩上的责任。
这句话的“不要”应保留在句子的主干中,否则“共产党员忘记责任”就改变了原句的意思。
9.修辞手法及运用
【考点讲解】
一、《课标》要求
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二、考试题型
中考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即:选择题、判断题;以主观表达题的形式出现。即:鉴赏评价式、仿写式、公益广告式。
三、知识点讲解: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对偶的种类有三种;正对、反对、串对。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命题方向】
1、能准确指出句子的修辞手法。
2、辨析几种容易混淆的修辞方法。能断定对句子中对修辞方法的分析是否正确。
3、修辞方法的考查同阅读、鉴赏结合,仍是重要的关注点;修辞方法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更是近年中考的发展趋势所在。
10.补写 改写句子
【考点讲解】:
一、《课标》要求
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二、考试题型
1、嵌入式。所写句位于材料中间,一般限定了句子表达的思维空间,要求与前后语句搭配得当,句式或前或后要相同。
2、补写式。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补写一个或多个句子。
3、仿写式。仿照所给句子的内容、结构、修辞、表达方式等进行续写。
4、开放式。根据题干要求,进行补充,改写。
三、知识讲解
补写、改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考点,一般涉及到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连贯、修辞运用等多个方面,并兼及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等语文素养的广义范畴,是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具体的体现。
1、补写:
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其命题过程是:命题人在预先选好的一个文段中挖去几个句子,要求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其答题的实质是:让考生在一些隐性提示的引导下,将这个文段再“完形”,甚至可以说是“恢复原貌”。
补写要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补写的句子内容来源于文本,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补写句子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过渡);既要内容上符合语言环境,也要句式上符合语言特征。
2、改写:
(1)把字句和被字句
(2)反问句与陈述句
(3)直述句与转述句(及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
(4)扩句、缩句
(5)双重否定句与肯定句
(6)将句子改成感叹句、拟人句、夸张句、比喻句
(7)用关联词把两个句子合并成一个句子
(8)将原句用上文明用语
【解题步骤】
1、补写/续写的方法和步骤:
一般补写:
(1)根据句子位置推断
抓住句子位置确定其一般性质:在段首的为总领句(观点句),总领全文;在句首的为领起句,领起下文;在中间的为过渡句,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用“也”、关联词承接上文,或用“可是、但”等体现语义转折;在句末的为结果句,是前面句子的自然推导;在段末的为总结句,是对前文的总结、概括。
(2)根据合理顺序推断
一组句子,总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且前后有某种对应关系,根据这种顺序和关系可推断出所填内容。
(3)根据提示语(标志语)推断
有些语言(词语)对补写的语句进行暗示。
(4)根据特殊句子推断
比较有特点的句式,比如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的句子,正反对比的句子,有关联词语的句子,有修辞手法的句子。根据这些“特殊句式”,常常能准确地推断。
(5)根据科学常识推断
自然科学内容的补写题,运用科学常识,通常能推断出补写内容。
(6)根据标点符号推断
根据标点符号的暗示,确定句子的性质、内容,还有选词、句式。分号,表前后并列,可能句式一致,类似仿写。问号,说明该句是问句;冒号、破折号表解说。
续写:
(1)要认真阅读提供的情节。续写主要是靠自己的想象写成的,但是我们的想象必须在原情节的基础上想象,要顺着原作的思路想下去。
(2)根据提供的句子,仿照其结构、修辞、语意进行续写。
(3)要抓住要点。续写不仅要想象事情发展的主要过程,而且要想象具体、周到,符合情理,没有漏洞。
(4)要反复推敲修改。续写写好之后一定要反复推敲,仔细修改,与续写句子的周围的语境相一致。
(5)要注意叙述角度的统一。比如原文是第三人称,续写部分也要是第三人称,不能换成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2、改写的方法和步骤:
(1)缩句方法:
方法一:
A.找出“的”和“地”;
B.删掉前面的修饰词;
C.去掉时间、地点和数量。
方法二:
A.什么是什么;
B.什么怎么样;
C.什么做什么。
(2)扩句方法:
A.拆开句子,加入“的”或“地”;
B.在“的”或“地”字前加上修饰词;
C.可以适当地加入时间、地点或者数量。
(3)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方法:
A.将肯定词(是、能、会、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没有),或者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
B.在前面加上“怎么”或“难道”反问语气词;
C.句尾加上“呢”或“吗”,并把句号改为问号。
(4)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
A.将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者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
B.把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去掉;
C.将句尾“呢”或“吗”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5)转述句方法:
A.明确谁对谁说话;
B.找出引号中的人称,并换成人名;
C.把“这”改为“那”,必要时加入“叫”“让”或“问”;
D.改掉符号。
(6)运用修辞法:
根据改写的句子内容和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进行改写。
11.对联
【考点讲解】
一、考试题型
1、拟写、补写对联。
2、赏析对联。
二、知识讲解
1、对联是古代文学的精粹,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词性相同、字数相等,要求能补写、拟写、赏析对联。
2、对联种类:
(1)以功用划分,可分为:春联,节日联,门联,职业联,婚联,寿联,挽联,交际联,名胜联,堂联,书画联,文艺联,寺庙联,庆贺联,宣传联,题赠联,杂感联,学术联,趣巧联等。
(2)以艺术形式划分,可分为:回文联,叠字联,顶针联,嵌字联,集句联,联边联,拆字联,玻璃对,无情对等。
(3)根据对联的字数多少,可将其分成长联和短联。
(4)根据对联的句子多少及句子间的相互关系,可将其分成单句联、复句联和句群联三种。
(5)根据对联在对仗方面的格律要求和严谨程度,可将其分为宽对、工对、巧对、绝对等。
(6)根据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关系,分为正对、反对、流水对。
(7)根据对联的写作技巧或修辞手法,也可划分出嵌字联、回文联、谜语联、集句联、隐字联、押韵联。
【答题方法技巧】
1、字数相等。即上下句的字数必须相等。
2、词性相对。上下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必须相同。
3、结构相应。上下联的语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4、节奏相合。上下联在哪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
5、平仄相协。古人把上、去、入三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相对。
6、意义相关。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7、最好不要出现重复的字眼。
12.病句辨析与修改
【考点讲解】
病句辨析与修改是借助基本的语法知识,辨析、修改常见病句(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否定词使用不当、成分残缺、成分多余、结构混乱等)。中考关于病句的题型可以分为2大类:(1)病句辨析类;(2)病句修改类。而病句修改类又可划分为语句修改类和语段内病句修改类。
一、选择辨析类
该题型可分为“选出有语病的一项”和“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两种情况。解答此类题,明确病因是关键。常见病句的类型:
(一)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例:他一进教室,同学们的眼睛都集中到他的身上。
解析:句中主语“眼睛”与谓语“集中”搭配不当。“眼睛”不能“集中”,应改为“目光”。
2.动宾搭配不当
例:英雄们把红旗和胜利插上了敌人的阵地。
解析:句中动宾搭配不当,“红旗”可以插,“胜利”怎么插?应改为“英雄们把胜利的红旗插上了敌人的阵地”。
3.主宾搭配不当
例:冬天的上海是美丽的季节。
解析:本句提取主干为“上海是季节”,“冬天”是“季节”,“上海”不是“季节”,应改为“上海的冬天是美丽的季节”。
4.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我们有一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造不出来?
解析:本句属于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聪明”不能修饰“手”,应把“聪明”改为“灵巧”。
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摄影作品拍得好坏,诗歌写得有味无味,是由一个人的思想、艺术修养决定的。
解析:句中“思想、艺术修养”的含义是确定的,意思是“有思想、艺术修养”,只能与前面的“拍得好”、“写得有味”意思搭配。这个句子要做到前后搭配,需要在“思想、艺术修养”后加“高低”一词。
(二)语序不当
1.名词修饰语次序不当
例: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他们发挥着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
解析:“无穷的”应紧靠“力量”。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①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②指称或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
2.动词修饰语次序不当。
例:开考半个小时后,就有人陆续交卷。
“陆续”应移到“有”的前面。多项状语次序比较复杂,须特别注意的是:①先时间后处所;②先介词结构后动词、形容词;③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一般紧靠中心语;④不要弄错修饰对象。
3.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解析:“他”应移到“如果”后面。一般来说,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1.缺少主语
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解析:“通过”与“形式多样的活动”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后一分句由“使”领起,造成该句缺少主语,“通过”或“使”保留一个即可。
2.缺少宾语中心语
例:经过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美国得出无须依靠大型军事基地也可以打赢一场战争。
解析:此句缺少宾语中心语,“得出”与“打赢一场战争”不能搭配,应在“战争”后面加上“的结论”。
3.主语赘余
例:我们的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些革命战士流了多少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生命。
解析:句首有主语“我们的革命先辈”,中间又出现“这些革命战士”,造成主语赘余,应删去“这些革命战士”。
4.谓语赘余
例:这部小说曾在《扬子晚报》上连载发表。
解析:“连载”是“连续刊载”的意思,与“发表”重复,应删去“发表”。
5.宾语赘余
例:她说出了自己的心事和心里话。
解析:宾语“心事”和“心里话”重复,应改为“她说出了自己的心事”。
6.修饰语赘余
例:这种非常奇缺的药品,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动用的。
解析:“非常”修饰“奇缺”,“奇缺”就是“非常缺少”的意思,前面再用“非常”修饰就多余了,应删去“非常”。
(四)结构混乱
1.一个句子套用了两种结构。
例:一个人变好变坏,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
解析:“关键在于内因”与“内因起决定作用”保留一个即可。
2.两个分句糅成一个单句。指本来是两个分句组成的复句,却被杂糅成一个单句。
例:小张除跳舞外,兼任报幕、开场、结尾的节目还得由她编导。
解析:“小张……兼任报幕”和“开场……由她编导”是两个分句,各有主语,其间误用顿号;“兼任”一词一直管到“节目”,造成杂糅和搭配不当的双重毛病。
3.藕断丝连。指一句话结构已完整,却把它的最后部分用作另一部分的开头。
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解析:“民间力量”在前部分作宾语,整个句子已经完整,但加上“在舆论……的作用”部分,又使它作了后部分的主语,整个句子的结构乱了。为突出“民间力量”,可从它后面断开,再在“在舆论……的作用”前加“民间力量”,使整个句子变成两句话。
4.中途易辙。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例: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解析:“观摩……庭审”的主语无疑是“我们”(省略了),但接下来的“对我们……的主语”显然不是“我们”,中途更换主语造成了结构混乱,删去“对”。
(五)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例: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解析: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遇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2.并列不当。
例:他们一面拼命地往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
解析:“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拼命地向上爬,但是最终不免跌落深渊”。
3.强加因果。
例: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
解析: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呢?
4.主客体颠倒。
例:他从小在这长大,这里的山山水水,对他太熟悉了。
解析:“山山水水”是客观存在,是“熟悉”的客体,“他”是“熟悉”的主体。这句话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他从小在这长大,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他太熟悉了”。
(六)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的类型主要有语意不明、指代不明、歧义等。
例:两个学校的学生来到锦江公园。
解析:是“两个学校”还是“两个学生”,表意不明。
【规律总结】
一、辨析病句的方法
辨析病句是对病句的识别和分析。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二、修改病句的原则
1.不要改变句子的原意。
2.修改后不能再出现新的语病。
3.要保持句子的简洁。
4.要根据实际表达需要修改,不能为了改病句而改病句,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切忌违背原意,另起炉灶,按自己的意志另选一个句子去代替原句。
三、修改病句的方法。
1.增加法,成分残缺要增加。
2.删除法,成分多余要删除。
3.替换法,用词不当要替换。
4.移动法,语序不当要移动。
13.描写方法
【考点讲解】
(一)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1)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①肖像描写:分为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通过对容貌、神情、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③语言描写:是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来表现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④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2)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即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的人物的性格。
(3)细节描写,是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声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
(二)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有时需要结合人物所在的大背景。
14.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常见题型】
1.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
2.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文言句子的断句停顿;
4.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5.内容主旨的理解与分析;
6.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
7.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
【考点讲解】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是指古汉语中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用法和意义,当成别一类词使用。常见的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用作动词
如:会天大雨。(《陈涉世家》)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2)名词作状语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下见小潭。(《小石潭记》)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3)动词用作名词
如: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传:动词用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4)形容词用作动词
如: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远:远离。
(5)使动用法
如:忿恚尉(《陈涉世家》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6)意动用法
如:父异焉。(《伤仲永》)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等相关知识详见对应考点,这里不再赘述。)
15.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标要求】
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常见题型】
1.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
2.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文言句子的断句停顿;
4.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5.内容主旨的理解与分析;
6.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
7.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
【方法技巧】
1.词语解释题
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断句停顿题
文言语句断句的基本方法:
①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3.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臵、状语后臵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4.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5.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第一类的解题方法﹣﹣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解题时,首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问题。
第二类解题方法﹣﹣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在中考中,重点是考查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获。
①读原文,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②作出判断。
16.文言文比较阅读
v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