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7 21:0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字句基础过关,看我一网打尽
天时 不如 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三里 之城,七里 之郭 ,环 而 攻之 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 有得天时者矣;
然 而 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然而 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 非不高也,
池 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 也,米粟 非不多 也;委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 曰:域 民不以 封疆 之界 ,固 国不以山溪 之险 ,威 天下不以兵革 之
利。得道者 多助 ,失道者 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 之;多助 之至 ,天下顺 之。
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 君子有 不战,战必胜矣。
B组:基础过关检测
一、读准字音
郭( ) 兵革( )亩 米粟( ) 域( ) 畔( )
二.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解释。
1.天时: 。
2.地利: 。
3.人和: 。
4.三里之城: 。
5.郭: 。
6.环(huán): 。
7.城非不高也: 。
8.池: 。
9.兵革: 。
10.坚利: 。
11.米粟(sù): 。
12.委: 。
13.去: 。
14.故: 。
15.域: 。
16.以: 。
17.封疆之界: 。
18.固: 。
19.国: 。
20.山溪: 。
21.险: 。
22.威: 。
23.以: 。
24.兵革: 。
25.得道者: 。
26.失道者: 。
27.寡: 。
28.之至: 。
29.畔: 。
30.顺: 。
31.亲戚: 。
32.有: 。
33.胜: 。
(二)古今词语异义
1、城 古义: ; 今义: 。
2、池 古义: ; 今义: 。
3、委 古义: ; 今义: 。
4、国 古义: ; 今义: 。
5、亲戚 古义: ; 今义: 。
6、去 古义: ; 今义: 。
7、域 古义: ; 今义: 。
8、是 古义: ; 今义: 。
9、兵 古义: ; 今义: 。
10、然而 古义: ; 今义: 。
(三)词类活用现象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四)一词多义归纳。
(1)利
天时不如地利: 。 兵革非不坚利: 。
(2)之
三里之城: 。 多助之至: 。
天下顺之: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3)时
天时不如地利 : 。 长风破浪会有时: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四时之景不同 : 。
(4)和
地利不如人和: 。 春和景明: 。
(5)去
委而去之: 。 公然抱茅入竹去: 。
(6)胜
环而攻之而不胜: 。 予观夫巴陵胜状: 。
日出江花胜红火: 。
(7)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固以怪之矣: 。
(8)亡
亡羊补牢: 。 国恒亡: 。
(9)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城非不高也: 。
(10)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委而去之: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五)通假字
“畔”通 , 。
三、特殊句式整理:
判断句: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文: )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译文: )
四、理解默写精选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 。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6、“战必胜”的条件是: 。
7.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孟子认为“ ”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 ”的结论。
C组:走近中考
(一)、(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子贡问政。子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日:“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乙)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 ”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 ”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③足兵 ( ) ④民信之矣(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二)、[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 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 与:同“为”,替的意思。③ 尔也:而已。④ 圹(kuàng):原野。
[乙译文]孟子说:“桀、纣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失去了天下的人民;失天下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方法:得天下人民,就得到了天下。得人民有方法:得民心,就得到了人民。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想要的就替他们收集,他们厌恶的就不要给他们。人民归附仁德的君主,就如同水往低处流,野兽向旷野上奔跑。”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寡助之至( ) (2)亲戚畔之( )
(3)所恶勿施尔也( ) (4)兽之走圹( )
2.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
句子:
翻译:
3.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什么
4.乙文中说到了“桀、纣”失天下的原因,请用甲文中的句子来解释。
5.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 说说你的理解。
(三)、[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②追者反曰( )
2.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攻/亲戚之/所畔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子奇/必能/治阿 D. 出仓廪以/赈贫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4.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5.乙文中“ ”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 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译文】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尊敬皇上而畏惧刑罚,尊敬皇上、畏惧刑罚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皇上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长久富裕,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委而去之 ( )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③是以善为国者 ( ) ④必先富民 ( )
10.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环而攻之/而不胜 B.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 得道者/多助 D. 民贫则/危乡轻家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奚以知其然也?
12.理解填空 。(3分)
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 ,【甲】文从 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 的角度来论述。
(五)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二章》
【乙】《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也,而早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
——录自《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注引<襄阳记>》
【注释】①传:《左传》。②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③天:指所依存或依靠,这里指父母。④诱:教导。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以天下之所顺 以:
(2)《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 克:
1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天时不如地利 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吾,楚国之小子也
C.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早丧所天
D.生,亦我所欲也 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
1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5.从内容看,甲乙两文都强调了“ ”的重要性。甲文以战争为例,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文则从 、 、 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2分)
16.从写作目的看甲文希望统治者 ;乙文则是告诫
子孙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A组 字词一网打尽(略)
B组:基础过关检测
一、字音字形
郭(guō) 兵革(gé)亩 米粟(sù) 域(yù) 畔(pàn)
二.重点汇总
(一)重点词语解释。
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3.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5.郭:外城。 6.环(huán):包围。
7.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8.池:护城河。
9.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0.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 11.米粟(sù):粮食。
12.委:抛弃。 13.去:离开。
14.故: 所以。 15.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16.以: 凭借。
17.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
18.固:使......巩固。 19.国:国防。
20.山溪:山河。 21.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22.威:威服,威慑。 23.以:凭借,依靠之意。
24.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25.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26.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27.寡:少。 28.之至:到达极点。
29.畔:通"叛",背叛。 30.顺: 归顺,服从。
31.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32.有:要么,或者。 33.胜:取得胜利。
(二)古今词语异义
(1)城
古义:内城
今义:城市
(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水塘
(3)委
古义:放弃
今义:委屈、不甘心
(4)国
古义:国防
今义:国家
(5)亲戚
古义: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亲属,不包括父母兄弟。
(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7)域
古义:这里用作动词,限制。
今义:地域
(8)是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9)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10)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三)词类活用现象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四)一词多义归纳。
(1)利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锐利
(2)之
三里之城:的,助词
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
(3)时
天时不如地利 : 气候,时令
长风破浪会有时: 时机,机会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代,朝
四时之景不同 : 季度,季节
(4)和
地利不如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春和景明: 和煦
(5)去
委而去之: 离开,逃离,逃亡
公然抱茅入竹去: 前往,到别处
(6)胜
环而攻之而不胜: 取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 美好,美妙
日出江花胜红火: 胜过,超过
(7)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
固以怪之矣: 原来,本来
(8)亡
亡羊补牢: 丢失
国恒亡: 灭亡
(9)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内城
城非不高也: 城墙
(10)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 连词,表转折
委而去之: 连词,表顺承
环而攻之而不胜: 连词,表修饰
(五)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三、特殊句式整理:
判断句: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四、理解默写精选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失道者寡助。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7.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C走近中考
(一)、1、 兵器 限制 士兵、军备(军队) 信任,信用
2、 ①译文: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译文:从古到令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答: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二)、1、极点 同“叛",背叛 所厌恶的东西(事情) 跑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3、答: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4、答: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三)、【答案】1、①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②通“返”(返回)2、C 3、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4、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5、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四)、9.①委:放弃 ②域:限制 ③为:治理 ④富:使…… 富裕
10.D
11.①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②根据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
12.以民为本(或“人的重要性”) 施仁政 富民。
5、答: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
(五)比较阅读文言文(10分)
12. (2分)每小题1分。(1)以:凭借。(2)克:战胜,取胜。 13. (2分)B
14. (2分)其中四字必译出——域、以、固、威。译文:管理百姓(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15.(2分)每空0.5分。和 天地 君臣 九族
16. (2分)每空1分。施行仁政 不要担忧和害怕贫困,而应努力做到“和”(此题只答后半部分或“以和为贵”得0.5分;只答前半部分不得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 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注释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环(huán):包围。
之:代这座城
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
多:充足。
委:抛弃。
而:然后
去:离开。
之: 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
故: 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 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威服。
以:凭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寡:少。
之至:到达极点。
畔:通“叛”,背叛。
之:意思是“到、到达”。
至:意思是“极点”。
顺: 归顺,服从。
以: 凭借。
之: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故:所以。
有:要么,或者。
胜:取得胜利。
通假字
(1)畔(pàn),通:“叛”,背叛。
古今异义
(1)城
古义:内城
今义:城市
(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水塘
(3)委
古义:放弃
今义:委屈、不甘心
(4)国
古义:国防
今义:国家
(5)亲戚
古义: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亲属,不包括父母兄弟。
(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7)域
古义:这里用作动词,限制。
今义:地域
(8)是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9)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10)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一词多义
(1)利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锐利
(2)之
三里之城:的,助词
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
(3)时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气候,时令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机,机会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代,朝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季度,季节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时候
(4)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和乐
春和景明:和煦
(5)去
委而去之:离开,逃离,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