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文单元整体性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文单元整体性教学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7 21:4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三单元古诗文单元整体性教学
——以八上第三单元为例
初中学段部编版语文三年六册课本是一个大整体,每一册又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而每册教材的每个单元同样是围绕同一人文主题编写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因此,不管是从编写者的意图、教材内容特点看,还是基于系统论教学的思想看,古诗文教学都应以整体的思想进行,突显古诗文教学的整体性。
一、用好单元提示语,谋篇布局,收获“一课心得”
部编版教材每单元的单元提示语,语言亲切而简练,短小而精悍。八上第三单元提示语也不例外: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反复诵读,并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古诗文意境,感受山川风物的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语文教材是教学的素材、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读以及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安排单元整体性教学,引领学生体会文字之美、情感之美,从而提高其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优秀古典作品的能力。教师课前对整个单元的内容编排熟然于心,加以特定的情节设计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感知力,从而使之完成整个古诗文单元的学习任务。
至于单篇文章之间,可根据学情、生情,在单元整体教学任务不变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反复诵读诗文,并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山川风物的灵秀,从而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协调统一,又有各自特色或亮点,以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峡》可侧重于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注重对学生进行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积累的方法指导,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示例:(1)通假字:略无阙处(“阙”,通“缺”,空隙、缺口);
(2)古今异义:虽乘奔御风(虽:古义为“即使”,今义为“虽然”);
(3)一词多义:绝,沿溯阻绝(动词,断、断绝)、哀转久绝(动词,消失、停止)、会当凌绝顶(形容词,极高的);
(4)词类活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原作动词,“飞奔”,这里活用作名词,译为“飞奔的马”)。
《答谢中书书》可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划分句读的训练,进而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文章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愉悦和期盼以及与古今林泉高士相比肩的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可侧重于表达技巧的学习,全文以简练传神的笔法、独特的视觉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修辞手法等有机结合。即通过“月色入户—庭中月色—月下感叹”,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再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本文传达出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与朱元思书》可侧重于学习文章如何抓住日常“琐碎”,构思巧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详略得当等写作借鉴。即文章从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在写景的详略安排上,着力描写山,而略写水,从而抒发作者厌倦官场、鄙视功名利禄、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当然,对同一篇文章,每个教师都可能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对课文产生不同的理解与解读。但总的来说,在整体性教学中,应当以文本化的解读为重点,教师要注重个性化的解读,通过对字、词、句、段的分析,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行文思路、构思特征等,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意图。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切不可过度解读内容而忽视学生自身的创造性。
二、把握文本主阵地,联系迁移,拓展对比阅读
部编教材注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因而加大了古诗文的比重。七年级的教材安排采用文白混编的形式,根据单元主题穿插古诗文教学;从八年级开始,增加了古诗文的阅读比重,将文言文和古诗词编排在一个单元,且每册集中安排两个单元。除了单元安排,每册教材还安排了两次“课外古诗词诵读”,每次选入4首古典诗词。整套教材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曲,共选择85首。
虽说文章的作用只是个例子,但我们的语文教学仍应相信文本的力量。以文章为根本,以课文文本为源,依标扣本,扎扎实实进行语文教学,单元整组教学也不例外。因此,要把握文本主阵地,兴趣导向主题文本,质疑源于主题文本,尤其要慎重用好文本。
所谓“联系迁移”,即对所学的旧知识能“时习或温故”,躬身反省、默而知之,消化巩固,对现在所学习的新知识能拓展延伸,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本单元都是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小品文。但紧扣文本,精心揣摩,对比阅读,有以下发现。
同是写祖国河川的《三峡》与《与朱元思书》,在取材上,《三峡》一文写的是长江的三峡(主要是巫峡),详写水,略写山;《与朱元思书》一文写的是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详写山,略写水。在写法上,都是抓住景物特征,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三峡》一文是先写三峡形势,再分季节写景色特征;《与朱元思书》一文则是先写总体感受,再分写奇山异水。在语言上,都精练恰切,有传神的力量,但《三峡》一文是散文语言;《与朱元思书》一文是骈体语言,对偶句运用颇多。
同样是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来描写秀丽的山水风景物的《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虽然两者文体都是骈体文,讲究对偶,语言华美,都抒发了自己沉浸于山水之间的陶醉和对无忧无愁田园生活的向往,但《答谢中书书》的主题是描写山水之美,更偏向于与志同道合之高朋共同享受山水的雅兴和愉悦自由心情,是应答、回信。《与朱元思书》则是通过描写富春江景色的特征——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婉约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南梁武帝末期政治昏暗局面的鄙弃,希望寄兴于自然风光之中。
对于“记”这一文体,《记承天寺夜游》与《桃花源记》(八下)比较,都是散文。但《桃花源记》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现实社会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让人对桃源仙境产生向往,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的不满,表达方式上以叙事为主,写景、抒情为辅。《记承天寺夜游》则以简练传神的笔法、独特视觉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修辞手法等有机结合,脉络清晰,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就贬谪而言,《记承天寺夜游》可与《小石潭记》(八下)相较。《小石潭记》叙述作者游览小石潭的过程(发现—游览—离开),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色,含蓄抒发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与凄苦之情。而《记承天寺夜游》除了抒发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时的忧伤苦闷之情外,还表现了他当时安闲自适的豁达心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诚然,在初中阶段,许多作者的作品多具有内在的联系,如文体、写法、句式、内容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单元的整体性教学的温故知新,联系迁移,强化对比阅读,既可以是不同作者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教师要将这些联系巧妙地安排到教学中去,让学生认真地领会,准确地梳理,牢固地把握,而不是一篇一篇地孤立地理解课文,要形成一个整体,给学生的是完整的印象。
三、关注考试新变化,因题制宜,强化实战技能
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占有很大的比例。无论是期中考试、期末统测,还是中考,古诗文的试题都占有一定分量。古诗文的考查范围也比较集中与直观,一般来说,都围绕教材里的篇目来命题。考试中,古诗文题不单是简单的默写、理解填空,还包括文言文阅读和诗歌赏析。其中,诗歌赏析5~6分,文言文阅读分值在10~18分不等。纵观近几年的试题,除了考查课内文言文外,还涉及课外文言文的对比阅读,为做好初高中衔接,将逐渐以课外文言文考查为主。
中考阅卷发现,学生文言文考查失分较多,大多表现为识记不准确,文言词语积累少,不会举一反三,课外文言文读不懂……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对文言文的理解,陷入“文言文就是死记硬背”的误区。
再者,由近几年中考真题及近年来的高频考点、考情、考生的易错点发现,初中古诗文的考查方式有以下几种:
把握朗读节奏,正确断句;
解释常见实词、关键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语句的翻译(包含对特殊句式的考查);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归纳文章中心,简要分析写作手法等;
多角度探究(简要分析写作手法),从某一角度进行探究、分析、评价文中人物或事件等;
结合实际谈阅读感受、观点等。
因此,留心考试新变化,因题制宜,训练学生实战技能迫在眉睫。
在实战中,一要关注题目题型,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征等,引导学生关注古诗文阅读部分提供的备注,这一部分除了难点字词的解释外,还涉及作者及作者所处的时代,无意识地忽略诗词阅读部分备注的作者和朝代,会影响古诗文的把握效果。二要边读边理解,粗略把握古诗文的整体大意,既对全文的中心意思、结构线索等做到心中有数,又对句、段的分析兼顾全局,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把握作品中作者情感、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这是重点难点,顺应上下文的意思揣摩出文章的大致内容,甚至可以查看考试中的问题,帮助理解文中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阅读感悟必须要紧扣原文,要联系生活体验。谈体会时既要大胆发挥,拓展联想,也应注意结合实际,有的放矢。
总之,对于初中古诗文单元的整体性教学,教师要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挖掘,在挖掘中鉴赏,在鉴赏中提高。初中古诗文单元的整体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把握文意、体会意境、感悟情感,领会主旨,从而真正领略古诗文的艺术魅力,在提高中实现高效教学。
【附】古诗译文
001 三峡
北魏·郦道元
【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002 答谢中书书 南朝·陶弘景
【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
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003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 ,(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004 与朱元思书 南朝·吴均
【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005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006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007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008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009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010 庭中有奇树 选自《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011 龟虽寿 三国·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012 赠从弟(其二) 魏·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013 梁甫行 三国·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译文】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妻子和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在地行走毫无顾忌。

014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富贵不能淫》
【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之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的市场之中被选拔出来。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不具备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这样以后才能够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死亡。
015 愚公移山 战国·列子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016 周亚夫军细柳 汉·司马迁
【原文】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译文】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入侵边境。于是朝廷任命宗正刘礼担倒等军,驻军在霸上;任命祝兹侯徐厉担倒等军,驻军在棘门;任命河内郡太守周亚夫担任将军,驻军在细柳;用来防备匈奴侵略。
皇上汉文帝亲自慰问军队。到霸上和棘门的军营,车马径直奔驰进入军营,将军和他手下的军官都骑着马迎接和送别。不久前往细柳的军营,军中士兵和军官们都披着铠甲,拿着锐利的武器,张开弓弩,弓弦拉足。皇帝的先遣卫队到了,不能进入军营。先遣官说:“皇上马上就要到了。”守卫营门的军官说:“将军有令,‘军营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命。’”过了不久,皇帝到了,还是不能进去。于是皇帝就派使者拿着天子的符节告速将军:“我想进入军营慰劳部队。”周亚夫才下令打开营门。营门的卫兵对随从天子的车马说:“将军有规定,军营中车马不能奔驰。”于是天子就控制马缰,缓缓而行。到了军营中,将军周亚夫拿着兵器向汉文帝拱手行礼说:“穿着铠甲的将士不能下拜,请让我用军中的礼节拜见。”天子被感动了,脸色严肃地俯身,手扶车前的横木,派人告诉周亚夫:“皇帝慰劳将军。”完成了慰劳军队的礼节,然后离去。
已经出了军营的大门后,臣子们都非常惊异。文帝说:“唉,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霸上、棘门的军队,就像是儿戏—样,他们的将领实在是可以袭击而被抓获的。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 ”文帝把周亚夫夸奖了很久。
017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018 春望 唐·杜甫国
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019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摧垮。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020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021 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的问我要到哪里去。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022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023 采桑子 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西湖风光好,驾着小舟划着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连小船移动都感觉不到。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024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025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