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把握句子关系,正确理解课文并背诵。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文章语言美。
3、体味“闲人”,感悟作者旷达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1
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著名文学家。
作者简介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名列“唐宋八大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宋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黄州。《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疏通文意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疏通文意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院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苏轼
重点字词
遂至承天寺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想到
只是
共同,一起
睡觉
于是
表示推测,大概是
散步
整体感知
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记叙、描写、抒情。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美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写景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用“我喜欢的句子是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的句式。
精读课文
Typ
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将月色比作水,将月下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写出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和月光树影的“交横”之态,同时,月光的静谧和藻荇交横的动态之美结合,更能突出承天寺中月色的优美。
Typ
赏析:“月色入户”
“入户”二字将月色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为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精读感知
(1)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因为月色很美。
背景资料: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张怀民,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寓居承天寺,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荡,绝不怪怀于迁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兴。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提示:用“闲”字组词
___闲?
闲___
___闲?
闲_______?
空
置
悠
情逸致
(1)“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2)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月夜处处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3)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半夜闲游赏月;
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体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精读课文
苏轼虽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的坦荡,旷达面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旷
达
乐
观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保持旷达乐观,我们的心灵将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全文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
记叙
描写
抒情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感叹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随 缘 自 适
自 我 排 遣
的 乐 观
拓展延伸
不止是此夜,不止是此文,翻开《东坡志林》,翻开苏轼煌煌近百万字的诗文著作,这样美妙动人的瞬间比比皆是。
当他初贬黄州寓居临皋亭时,他遍赏江山风月——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东坡志林 临皋闲题》)
当他乘月至溪桥时,他“醉眠芳草”一夜至春晓——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苏轼《东坡志林 西江月》)
当他夜饮醉归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时——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苏轼《临江仙》)
这就是苏轼苏东坡。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诗意面对逆境,智慧面对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拥有空明自由的心灵,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身在俗世却能发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的一生!
背熟全文,用一生去慢慢体会他那如汩汩清泉流泻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月色倾泻而下的快乐!
B
课堂检测
1、按要求默写
⑴文中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选择题
⑴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⑴遂至承天寺 遂: 。
⑵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
⑶过岐亭,适见焉 适: 。
⑷余告之故 故: 。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过:过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见:适见焉 见渔人,乃大惊
C.意: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
D.所以: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
于是,就
一同,共同
正赶上
缘故,原因
经过
过失
见到
见到
样子
情趣
…的原因
用来…的
B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⑴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⑵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 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4分)
①苏轼:被贬官; 方山子:“不遇”
②苏轼:寻友、赏景: 方山子:隐居
/
/
方山子传(节选)(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再见